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都兩歲多了,怎麼還是一拿起東西就往嘴裡塞呢,多髒啊,萬一被卡住呢」
「我家寶寶更誇張,不單單啃手,只要是他能抓住的東西,通通往嘴裡放,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呀??真是太無奈了」
經常有寶媽們在後臺問及「吃手」這個問題,那麼小恩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吃手「」這個行為真的不正常嗎?
說起寶寶吃手,很多家長擔心吃手很不衛生,想方設法阻止他們把手放進嘴裡,甚至在孩子的手指上塗辣椒油!
可寶寶們還是會鍥而不捨地吃手,甚至用哭鬧的情緒來表達他們的不滿。
圖片來源:網絡
那孩子吃手指,我們到底要不要管?
01
首先,要給各位爸媽吃顆定心丸:「吃手」其實是寶寶的一種本能反應,很多寶寶早在娘胎裡就開始吃了。
2歲前,孩子會經歷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口欲期。
口欲期,也叫「口腔敏感期」,孩子會把他們能觸及到一切的東西,都塞進嘴巴裡,通過啃咬的方式,去感知它們。
而他們的小手,是他們最先能有機會放進嘴巴裡的,於是,手也就成了孩子的第一個「玩具」。
孩子出現吃手的行為,這說明他們在成長。
圖片來源:網絡
3個月的寶寶:這階段寶寶還不知道手就是自己的,他們只是偶然間注意到了自己的手,然後放進了嘴裡。
從科學角度來說,這是孩子的自我探索行為,家長完全不需要擔心,也不需要阻止。反而可以引導寶寶學會用手,比如懸掛一些玩具刺激寶寶雙手去觸摸。
4-6個月的寶寶:這階段寶寶已經學會用手去抓玩具,此時他們不僅會吃手,還會把抓到的玩具、物品放入嘴裡。
家長同樣也需要阻止吃手的行為,因為口內探索對寶寶的感知能力發育有一定好處,但是要注意避免讓寶寶接觸到小的東西,以免出現意外。
7-24個月:這階段正是寶寶的乳牙萌出期,因為產生了種種的牙齦不適感,寶寶會自然地想要通過咬手指來緩解,這階段家長除了不用阻止其吃手外,還可準備咬咬膠等玩具,來代替手指。
圖片來源:網絡
總的來說,寶寶2歲內的吃手行為,都是正常表現,家長不需要過度幹預,我們要做的只是幫寶寶洗乾淨小手而已。
02
其實,孩子吃手並非一無是處,反而是有很多好處的。
智力發育
吃手的嬰兒可能更聰明。嬰兒大腦的發育需要很多感覺刺激信息輸入,所以經常被撫摸、擁抱、有父母陪著說話的嬰兒可能會更加的聰明,長大後會更自信。
而吃手會給嬰兒帶來自我滿足後的成就感。
鍛鍊感統協調能力
圖片來源:網絡
寶寶可以準確把手指頭送到嘴裡,其實是依靠了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協調配合,對出生嬰兒來說每次的嘗試都會給她帶來更多的驚喜。
實現自我安慰
孩子吃手,能在得不到媽媽乳頭安撫時起到自我安慰的替代品。
寶寶可以找到滿足的方式,也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03
孩子吃手的好處雖多,但也是有期限的。
一般來說,孩子吃手不需要阻止的,只需要勤洗手就可以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行動力增加,精力也被分散,會逐漸對吃手失去興趣。
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吃手,是需要家長幹預的。
圖片來源:網絡
學齡前期 這個階段是指4~6歲
學齡期 這個階段是指7歲~青春期前
如果孩子3歲以後還在吃手,家長可以循循漸進地幹預孩子吃手的問題。
「病從口入」,頻繁吃手,不僅不衛生,而且會引起孩子的下頜發育不良,會影響孩子的口腔和牙齒的發育,造成門牙外凸,牙齒排列變形,牙齒不能正常咬合。
所以,幹預孩子吃手的行為,合適的方法也同樣很重要。
不要講道理
有人說,講道理是教育孩子最無效的方法。
深以為然,當家長對孩子開口講道理的那一刻,說明他就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否定孩子的行為,指責他們的錯誤。
而這時,孩子的內心已經樹起了一個屏障,把自己隔離了起來。
也許家長說的都是對的,但是,聽不進去的話,說了再多也是無用。
圖片來源:網絡
因年齡小,認知有限,道理雖然是對的,但是,孩子未必聽得懂。
合理使用安撫奶嘴
寶寶在3-6個月的時候,家長可以用安撫奶嘴來滿足他們的吮吸欲望。
雖然安撫奶嘴用來安撫哭鬧的小嬰兒非常有效果,但是要慎用,不要過度依賴。
平時可以使用磨牙棒或咬口膠來代替安撫奶嘴。
父母有效的陪伴
父母的有效的陪伴。
這個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太重要了,寶寶無聊或者被忽略的時候他也會通過吃手來進行自我滿足,尋求安全感。
所以平時多陪孩子玩玩小遊戲,唱唱兒歌,增加寶寶安全感,他們自然而然就不會啃手了。
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2歲以內的寶寶,如果用塗苦味膏、帶防吃手套的方式刻意去戒寶寶吃手,往往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反而有可能導致吃手期的延長。
給他們一點成長的時間,在你們的引領下,帶寶寶平穩自然地過渡這一時期,相信他們一定可以自己戒掉吃手手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