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鏖戰赤壁,曹操所帶的北方之兵不習水戰,幸得荊州降將蔡瑁、張允為水軍都督。此二人久居江東,諳習水戰之法,周瑜一直視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後快,但一時苦無良策,難以下手。恰巧自告奮勇說降周瑜的蔣幹過江來了。周瑜略施小計,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蔣幹盜書」,讓蔣幹盜得蔡張二人寫給他的「密信」,致使曹操錯殺了二將。然而周郎破曹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避難江東的龐統雖想出了連環計,但如何讓龐統平安過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竇?正在周瑜為此發愁的時候,又是這個蔣幹,又自告奮勇過江來了。是他把龐統引見給曹操,曹操輕信了名士龐統獻的連環計,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三國演義》中,在決定三國命運的關鍵之戰——赤壁之戰中,蔣幹兩次過江,兩次中計,不僅葬送了曹魏的83萬人馬,連曹操本人也差點命喪黃泉。蔣幹也給人留下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形象,成為千古笑柄。
但是,事實卻是兩次過江兩江中計,完全是羅貫中演義出來的,蔣幹完全是個冤大頭!蔣幹,字子翼,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東漢末年的說客和三國時曹魏官員。歷史上的蔣幹是當時的名士、辯論家,而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則將蔣幹刻畫成了被周瑜所愚弄的小丑形象,實在冤枉。
《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描述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當初,曹操聽說周瑜年少有美才,於是密下揚州,派九江蔣幹去見周瑜,希望能勸說周瑜離開孫權投奔自己。蔣幹有美好的儀表,以辯才著稱,在長江,淮河一帶出類拔萃,沒有人能與他論辯。於是蔣幹布衣葛巾,以私人拜訪的名義去見周瑜。周瑜親自出迎,立刻向蔣幹說:「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蔣幹說:「吾與足下州裡,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雲說客,無乃逆詐乎?」周瑜說:「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曲也。」然後和蔣幹一同進食。三天後周瑜邀請蔣幹參觀軍營,宴飲時還請侍者展示服飾珍玩,並向蔣幹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蔣乾笑著但始終沒有說話。但是回去後向曹操稱讚周瑜氣度寬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辭所能離間的。即是勸其放棄招降的念頭。
由此可見,歷史上蔣幹確曾幹過說降周瑜之事,也確實無功而返,但並非赤壁大戰期間,兩次過江、兩次中計更是子虛烏有,完全是演義的結果。
《三國演義》中,對這個「有儀容」的蔣幹的外貌特徵甚至沒有點滴描寫,但通過兩次過江、兩次中計,而且在曹操殺了蔡、張二人後立馬恍然大悟,悔不當初,心理對周瑜和蔣幹恨的牙痒痒的時候,旁邊的蔣幹居然還在得意洋洋,自認為立了大功一件。一個被周瑜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小丑形象,躍然紙上。
在已經上演的各版《三國演義》影視劇中(包括港澳臺),飾演蔣幹的演員也都不是「有儀容」的。可以說都比較忠實地忠誠於《三國演義》原創的。即非但不是「有儀容」、「獨步江、淮」的名士,完全就是一個小丑、笑柄。
蔣幹也並不是沒有學問,而且可以說是博古通今、學富五車。他和周瑜自幼同窗受業,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四書五經也早已爛熟於心。這麼一位博學之人,江南名士,又是周瑜同窗,對周瑜應該是非常了解的,怎麼可能輕而易舉上周瑜的當?
由上可見,蔣幹的小丑形象,完全是羅貫中演義的結果,是《三國演義》的「劇情需要」,那就是為了突出周瑜的智慧,為「既生瑜,何生亮?」作鋪墊。只是委屈了蔣幹!
為了「劇情需要」,把「有儀容」、「獨步江、淮」的名士蔣幹,生生塑造成了小丑形象。蔣幹真是十足的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