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蔣幹盜書,愚蠢的不是蔣幹,而是曹操

2021-03-05 少讀紅樓

註:本文是對小說《三國演義》情節的討論,所引材料均源自小說原文,與史書記載無關。

赤壁大戰,是三國演義全書情節的最高潮。在這場大戲中,有一個幾乎是公認的「笑柄」人物。羅貫中先生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小丑——他作為曹操的部下,卻在關鍵環節對曹操的大敗發揮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人「乃九江人,姓蔣,名幹,字子翼,現為(曹操)帳下幕賓」。

比較公認的看法是:這蔣幹對於曹軍簡直是罪大惡極,而對東吳卻是另類的功莫大焉——因為他盜書,導致蔡瑁張允被誤殺,嚴重影響了曹軍水師訓練。

然而仔細想想,事情恐怕不是這樣。

這裡暫且說句題外話,由於作者「擁劉反曹」的預設立場,小說在塑造曹營人物時,或多或少總是帶有一些偏見的視角和醜化的態度——這在不少情節上都有體現。

書歸正傳。對於蔣幹的塑造,同樣帶有這樣的偏見和醜化。但是即使如此,從原文的字裡行間,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蔣幹的人設塑造與其實際所作所為應得的評價是不盡一致的。

我們這裡,僅先就「蔣幹盜書」試析之:

蔣幹第一次過江的緣起,是周瑜偷看曹軍水寨後,曹操提出「今又被他深窺吾寨。吾當作何計破之」?這時節,蔣幹自告奮勇「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

勸人投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是周瑜這樣與孫權「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的大將。而蔣幹自告奮勇的資本,不過是「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

俗話說「三年不登門,是親也不親」,說實話,這樣的遊說基礎是相當脆弱的。蔣幹信誓旦旦「丞相放心。幹到江左,必要成功」,確實有力有不逮、勉為其難的嫌疑。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在曹操問計於下的時候,蔣幹挺身而出,表現的是他忠於曹操的態度。也恰恰是因為其對曹操忠心耿耿,才讓他沒有顧及其他不利因素,特別是沒有顧及此行對自己性命的成破利害。

要知道,在這種兩軍對壘的情況下,到對方勸降主帥,確實是有點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味道。而且當時雙方的矛盾對立程度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周瑜在不久之前甚至打破了「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不成文法。

一個正常送信的都混丟了腦袋,一個來勸降的,當場斬首、首級懸掛於門外還奇怪嗎?幹這種活計,別說同學,親戚也很難確保平安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蔣幹是名利薰心,急於提升自己在曹營的位置——此說看似合理,其實不然。蔣幹在曹營位置不高是事實(後文我們再探討曹操讓這樣一個忠心下級屈沉下僚的責任),但是我們要知道,名利薰心的小人都是精於算計的,即便想運用投機手段往上爬,也絕不會通過這樣的途徑——拿腦袋當賭注投機?

因此,蔣幹的第一次過江,完全是出於對曹操的忠心,不避刀斧之險。

而此時的周瑜,由於發現曹軍水寨「深得水軍之妙」,正在考慮「必設計先除此二人(蔡瑁張允),然後可以破曹」,蔣幹就在這個時候來到江東,誤打誤撞成了周瑜反間計的工具——而這是蔣幹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完全無法預料的。

此時的蔣幹,一心一意想的是怎麼為曹操勸降周瑜。而其實際的表現,當然不能說虎虎生威,但也不落下乘。

周瑜一見面就指出「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而蔣幹並沒有就此退縮,而是應付得體、對答如流——當然他不可能知道周瑜的布置,而是想著怎麼遊說周瑜。

話說回來,如果蔣幹真的就此告辭,周瑜會作何反應?我們很難想像。只能說周瑜也深知蔣幹對曹操的忠心,所以才有了那番布置安排。

使命開始,蔣幹並沒有辜負曹操的信任和重託,盡力展開遊說活動。即使是在太史慈「佩劍監酒」的驚險環境下,蔣幹仍然利用周瑜顯示「熊虎之士」和「兵精糧足」,談及「與子翼同學業時,不曾望有今日」的機會,以「吾兄高才,實不為過」的言辭試探遊說的可能性。

及至周瑜表示「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蔣幹就知道遊說無望了。但此時的蔣幹,頂多是個內心失落,而斷不至於作者醜化的那樣「面如土色」——失落和驚懼是兩個概念,只有驚懼才會讓人「面如土色」。

「群英會」結束,失落於遊說的蔣幹,並沒有失落對曹操的忠心,沒有就此洩氣。在既定任務已經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積極尋找新的機遇,為曹操建功。當發現「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的機會來到時,立即動手行動。

當然,大家都知道,蔣幹中計了。

但是,事情要多角度去想。「見帳內桌上,堆著一卷文書,乃起床偷視之」——仔細想想吧,在敵方司令部的中樞地段,在敵方統帥眼皮子底下,竊取敵方核心機密,然後再全身而退!

要知道,這都是蔣幹在不知道周瑜全部布置的情況下,在自己認為萬分危險的情況下,主動而為。這得多大膽子?對自己的主公多麼忠心?

大家可以說蔣幹特工工作(本來也不是幹這個的)能力低、腦子慢、思維差,但不能嘲笑蔣幹。為什麼?道理很簡單,連曹操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的事情,又有什麼理由苛求蔣幹(而且蔣幹長期工作在曹操身邊,難免受其多疑特質的影響)?

要看到的是蔣幹為了給曹操做事,冒的天大風險,以及其中反映出的忠心——這個人如果放對了地方,真的是可用之才。

在這裡,我們要著重分析一下曹操在誤殺蔡瑁張允之後的措置。

曹操選擇了拒絕認錯——「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出於對其自己地位、影響的考量,這個方向也算是「無可厚非」。

但是,曹操所採取的具體辦法,卻無形中承認了自己中計。當眾將「入問其故」時,曹操找了個「二人怠慢軍法」的理由,企圖把事情糊弄過去。

接下來的反應是「眾皆嗟呀不已」。這種反應最基本的理由是,大家覺得這個罪名遠不至死。

再進一步說——當時的情形,很多人見到蔣幹入帳不久,曹操就殺了蔡瑁張允。雖然不知道蔣幹匯報了些什麼,但大家一定想到其中必有關聯。

而蔣幹遠路風塵從江東回來,所談起的能夠致蔡瑁張允於死地的話題,絕不會只是「怠慢軍法」那麼簡單——這點罪名恐怕也用不著跑到對方去了解,而是一定有什麼更大的事情。

曹操在這裡最大的失誤,是沒有承認蔡瑁張允謀害自己,沒有賞賜蔣幹。既然已經誤殺蔡瑁張允,從曹操的利益出發,「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那就應該將錯就錯,宣布二人謀害自己,然後介紹蔣幹冒險盜書的事跡,重賞蔣幹。這樣,與大家的觀察印象相合,一切周延。即使有懷疑曹操中計的,也不好說什麼了。

而且,曹操還可以借題發揮,誇獎蔣先生這文弱書生如何如何沉著勇敢,這對於整個隊伍人力資源的調動、激勵和提升,也會產生良好的效應。

只能說,這時段的曹操,在明知上當的情況下,短暫失去了「奸雄」的判斷力,出現了普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有的心理失衡,懊喪至極,不願意涉及二人「謀害」自己那個話題。

但是這樣一來,僅憑「怠慢軍法」,加之沒有賞賜蔣幹,造成了整個事件邏輯關係上的不能自圓其說,無形中承認了自己上當。

「眾皆嗟呀不已」,其中是否有看破機關,暗中嘲笑曹操的?這個概率不可否認。當然,大家不敢放聲大笑,於是「嗟呀不已」就成了一個可取的選項。

曹操另一個失誤,是事情過後就簡簡單單把蔣乾冷落一旁。也許是出於自己上當受騙的憤懣情緒(這還是普通人的心理狀態,絕不是一個開基立業的統帥應有的)吧,他沒有把事情的前前後後從更高的角度再仔細分析一遍,更沒有從中發現蔣幹表現出的短板和長處。

這樣,就既沒有可能根據蔣幹的長處安排合適的工作,讓這樣一個忠心下級繼續屈沉下僚,也沒有可能針對蔣幹的短板對其再次上當作出預防——蔡瑁張允的腦袋丟得真是不值,連反面教訓作用都沒有能夠有效發揮。

綜合整個「蔣幹盜書」的全過程,我們除了慨嘆蔣先生特工能力偏差以外,基本看不到什麼值得嘲諷、譏笑的情節,相反,看到的是一介書生對主公的耿耿忠心、在極端危險情形下的勇氣和執著。

反而是總體水平比蔣幹高得多的曹操,在一系列環節上有失水準,浪費了一個可以在合適崗位發揮效用的忠臣,還喪失了一個激勵手下的難得契機。

在這番思考接近尾聲的時候,回過頭來,再看看原文中對蔣幹一連串誇大其詞的醜化描寫,我們很想和作者以及嘲笑蔣幹的讀者說一聲:別笑人家,你行你上!

(本文所引文字,均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作者:風雨秋窗,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相關焦點

  • 蔣幹盜書真有其事?蔣幹真庸才乎?
    蔣幹在《三國演義》裡,是曹操帳下幕賓。人物不大,在赤壁之戰中卻舉足輕重。三國時確有蔣幹其人,也確有蔣幹見周瑜之事;然歷史上的蔣幹其人其事,卻與《三國演義》中的蔣幹其人其事相去甚遠。蔣幹,字子翼,漢末三國時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歷史上的蔣幹是當時的名士、辯論家。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國演義》裡卻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超級大白痴。其實,正史中的他,的確是個風流名士,並不是個白痴。
  • 蔣幹盜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蔣幹盜書,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幹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蔣幹盜書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中計。蔣幹盜書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蔣幹盜書(jiǎng gàn dào shū)成語釋義: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幹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成語用法:可作賓語、定語;指中計。
  • 【成語蔣幹盜書的典故】
  • 蔣幹怎麼死的
    蔣幹畫像除此之外史書中對此人的記載可謂一片空白,不僅沒有記載他生於何時,更沒有人確切知道蔣幹怎麼死的以及死於何時。甚至陳壽的《三國志》中正文部分都找不到這個名字,只有在《周瑜傳》的註解部分才能找到關於他的隻言片語。歷史上的蔣幹並不像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寫的那樣愚蠢無知,被周瑜像小丑一樣玩弄於鼓掌之間。
  • 蔣幹盜書讓曹操錯殺蔡、張二人,曹意識到錯殺,卻為啥不殺蔣幹?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中,曹操在三江口吃了魏軍不善水戰的虧,十分氣惱,整頓軍隊時,喚蔡瑁、張允責之曰:「東吳兵少
  • ​揭秘三國演義:赤壁之戰中,坑了兩次曹操的蔣幹,最終結局如何?
    蔣幹這個人很好笑,在《三國演義》裡他就是以小丑的面目出現的,這些場景羅貫中設計的很好,就如同一群大人在愚弄一個兒童一般。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的蔣幹,根本就沒有坑過曹操
    在《三國演義》,蔣幹作為江東名士,是周瑜同窗好友。曹操大軍與周瑜在赤壁相持時,蔣幹向曹操自薦,願憑自己這三寸不爛之舌。去說服周瑜歸順。曹操正愁拿周瑜沒辦法,蔣幹有此辦法,自然是開心不已。結果是蔣幹遭到了周瑜的算計,周瑜借蔣幹之手,巧施反間計,幫助自己除掉了蔡瑁、張允兩個心腹大患。後來又因為龐統,向曹操獻上連環戰船之策,導致周瑜火燒赤壁時,戰船無法散開,最終全軍覆沒。
  • 這裡有蔣幹盜書和群英會的歷史真相
    《三國演義》的赤壁一戰中,有一個精彩的環節就是蔣幹盜書。周瑜的睿智,蔣幹的愚笨打造了一出經典的群英會。可我們縱觀整個三國史書,在赤壁一戰的描述中都沒能找到蔣幹過江盜書的情節,那這一段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呢?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此事。
  • 三國志小人物之蔣幹
    要說的話,蔣幹之所以名聲不好,無非是群英會和連環計兩件事的失敗。那麼,這些事情是真的嗎?先看第一個,群英會,也就是經常被叫做蔣幹盜書或蔣幹見周瑜的事件。蔣幹遊說周瑜,這事還真有,「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才,謂可遊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 蔣幹是個冤大頭
    恰巧自告奮勇說降周瑜的蔣幹過江來了。周瑜略施小計,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蔣幹盜書」,讓蔣幹盜得蔡張二人寫給他的「密信」,致使曹操錯殺了二將。然而周郎破曹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避難江東的龐統雖想出了連環計,但如何讓龐統平安過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竇?正在周瑜為此發愁的時候,又是這個蔣幹,又自告奮勇過江來了。是他把龐統引見給曹操,曹操輕信了名士龐統獻的連環計,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 李通、蔣幹、徐榮,吐槽下被《三國演義》黑化的「三流」角色們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拔高了一些人,又黑化了一些人,更有的是功績被抹殺或給了別人。除了曹操、曹仁、曹真、董卓、公孫瓚、周瑜、王朗、李典、樂進等名將,我們現在那不是在出個人傳記漫畫,一個個區分演義和歷史的不同嘛,還有些不知名的,或者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三流」角色,今天就給大家簡單說說這些人。
  • 赤壁之戰中,蔣幹作為關鍵人物,卻坑了兩次曹操,他的結局如何?
    「蔣幹盜書」和引薦龐統,被周瑜使反間計除掉張、蔡二人,最終導致曹操赤壁之戰大敗,8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曹操差點也命喪黃泉,蔣幹以一人之力改變全局,成為後世之笑柄。在赤壁之戰,蔣幹是個很關鍵的人物,羅貫中寫這一場著名戰役的時候,其實就是把成敗押在了蔣幹一人身上。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和平定遼東公孫瓚後基本上是統一了北方。
  • 蔣幹之死是否與曹操有關?
    三國蔣幹,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刻畫的人物,九江(安徽壽縣)人。
  • 再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下)群英會蔣幹中計
    蔣幹說:「足下如此對待故人,那我就回去了。」周瑜笑著挽留蔣幹的手臂說:「我只是擔心蔣兄是為曹操作說客。既然不是,何必離開呢?」於是一起入帳。見禮後,周瑜傳令召江左英傑與蔣幹相見。沒多久,文官武將,各穿錦衣,偏裨將校,都披銀鎧,分兩行而入。周瑜讓他們與蔣幹相見後,分坐兩邊。周瑜大擺筵席,奏軍中得勝之樂,輪流敬酒。
  • 《亂談三國》第三期 蔣幹盜書的真相竟然是這樣!還有這種操作?!
    然而如此一員大將,曾經差點就被說服到曹操的手下去了?!曹操的操作真的如此令人窒息?這就要說到赤壁之戰的一環了,也就是著名的蔣幹盜書一節。蔣幹盜書的過程也不用多說,作為曹操的說客,蔣幹利用同鄉的身份進入吳國軍營,在周瑜的接引下進入大營。半夜盜出軍情書籍,結果盜出的這份書本卻是周瑜所書的假情報。
  • 蔣幹兩次坑慘曹操,赤壁之戰後他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在這一戰中,曹操損失了十幾萬大軍,使他短時間內無力南下統一全國,被劉備和孫權抓住機會快速壯大,天下由一家獨大變成了三足鼎立。赤壁之戰前,曹操佔盡優勢,大有一統天下趨勢,但因諸多因素,慘敗於赤壁,而這些因素中,有他的謀士蔣幹的身影。在赤壁之戰中,蔣幹連坑曹操兩次,最終導致曹操赤壁慘敗。赤壁之戰後,蔣幹又去了哪裡呢?他的結局如何?
  • 《三國演義》中,蔣幹第一次中計後,曹操還派他去江東探聽真情,為什麼?
    曹操雖然知道中了計,但是礙於面子不願意承認,所以當蔣幹第二次要求去江東的時候,曹操也只能同意,周瑜安排蔣幹見到龐統,又讓他中計,導致曹操將所有戰船連在一起,最後被火攻的時候,全軍覆沒。主要原因還是曹操過於自信,疏忽中計。第一次曹操本想不戰而屈人之兵,招降周瑜,蔣幹自告奮勇去東吳當說客。結果被周瑜識破 。周瑜設計,假裝醉酒,讓蔣幹盜走離間的書信。
  • 《三國演義》中,「最愚蠢的人物」排行榜
    那我們今天就反其道而行,聊一聊小說《三國演義》中最愚蠢的人物,分別都有誰。最愚蠢的人物:1、「仲氏」袁術 袁術最大的資本是坐擁淮南富庶之地,又有祖上「四世三公」的名號招攬人才,如果沉住氣發展自身實力,不一定會比袁紹差。
  • 赤壁之戰中蔣幹盜書了嗎?歷史上的蔣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關於赤壁之戰,描寫的相當的精彩,誘使曹操走向失敗的第一步就是殺了自己的水軍將領蔡瑁、張允。曹軍多為北軍,騎兵非常驍勇,說到水戰,那簡直一竅不通。因此作為荊州降將的蔡瑁、張允,兩人作用非常之大。周瑜一直對此二人非常的忌憚,欲除之而後快,只是苦無良策。
  • 蔣幹下落的另類解讀,一個王牌間諜的功與名
    這段史料和《三國演義》「群英會」蔣幹第一次見周瑜的故事很相似,但盜書一是純屬子虛烏有,甚至曹操赤壁之敗,也是因為軍中疫病,曹操燒船撤軍所致!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權曰:「赤壁之疫,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因為史書中沒有蔣幹的結局,《三國演義》也沒有說蔣幹的下落。演義中蔣幹的兩次腦殘行動直接導致了曹操赤壁之戰的慘敗,即使不死於亂軍之中,也得被曹操找理由殺掉。「蔣幹盜書」和「連環計」,使得蔣幹長期以來都是是個丑角的形象。說他是個二傻子也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