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是對小說《三國演義》情節的討論,所引材料均源自小說原文,與史書記載無關。
赤壁大戰,是三國演義全書情節的最高潮。在這場大戲中,有一個幾乎是公認的「笑柄」人物。羅貫中先生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小丑——他作為曹操的部下,卻在關鍵環節對曹操的大敗發揮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人「乃九江人,姓蔣,名幹,字子翼,現為(曹操)帳下幕賓」。
比較公認的看法是:這蔣幹對於曹軍簡直是罪大惡極,而對東吳卻是另類的功莫大焉——因為他盜書,導致蔡瑁張允被誤殺,嚴重影響了曹軍水師訓練。
然而仔細想想,事情恐怕不是這樣。
這裡暫且說句題外話,由於作者「擁劉反曹」的預設立場,小說在塑造曹營人物時,或多或少總是帶有一些偏見的視角和醜化的態度——這在不少情節上都有體現。
書歸正傳。對於蔣幹的塑造,同樣帶有這樣的偏見和醜化。但是即使如此,從原文的字裡行間,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蔣幹的人設塑造與其實際所作所為應得的評價是不盡一致的。
我們這裡,僅先就「蔣幹盜書」試析之:
蔣幹第一次過江的緣起,是周瑜偷看曹軍水寨後,曹操提出「今又被他深窺吾寨。吾當作何計破之」?這時節,蔣幹自告奮勇「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
勸人投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是周瑜這樣與孫權「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的大將。而蔣幹自告奮勇的資本,不過是「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
俗話說「三年不登門,是親也不親」,說實話,這樣的遊說基礎是相當脆弱的。蔣幹信誓旦旦「丞相放心。幹到江左,必要成功」,確實有力有不逮、勉為其難的嫌疑。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在曹操問計於下的時候,蔣幹挺身而出,表現的是他忠於曹操的態度。也恰恰是因為其對曹操忠心耿耿,才讓他沒有顧及其他不利因素,特別是沒有顧及此行對自己性命的成破利害。
要知道,在這種兩軍對壘的情況下,到對方勸降主帥,確實是有點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味道。而且當時雙方的矛盾對立程度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周瑜在不久之前甚至打破了「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不成文法。
一個正常送信的都混丟了腦袋,一個來勸降的,當場斬首、首級懸掛於門外還奇怪嗎?幹這種活計,別說同學,親戚也很難確保平安的。
有一種說法,認為蔣幹是名利薰心,急於提升自己在曹營的位置——此說看似合理,其實不然。蔣幹在曹營位置不高是事實(後文我們再探討曹操讓這樣一個忠心下級屈沉下僚的責任),但是我們要知道,名利薰心的小人都是精於算計的,即便想運用投機手段往上爬,也絕不會通過這樣的途徑——拿腦袋當賭注投機?
因此,蔣幹的第一次過江,完全是出於對曹操的忠心,不避刀斧之險。
而此時的周瑜,由於發現曹軍水寨「深得水軍之妙」,正在考慮「必設計先除此二人(蔡瑁張允),然後可以破曹」,蔣幹就在這個時候來到江東,誤打誤撞成了周瑜反間計的工具——而這是蔣幹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完全無法預料的。
此時的蔣幹,一心一意想的是怎麼為曹操勸降周瑜。而其實際的表現,當然不能說虎虎生威,但也不落下乘。
周瑜一見面就指出「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而蔣幹並沒有就此退縮,而是應付得體、對答如流——當然他不可能知道周瑜的布置,而是想著怎麼遊說周瑜。
話說回來,如果蔣幹真的就此告辭,周瑜會作何反應?我們很難想像。只能說周瑜也深知蔣幹對曹操的忠心,所以才有了那番布置安排。
使命開始,蔣幹並沒有辜負曹操的信任和重託,盡力展開遊說活動。即使是在太史慈「佩劍監酒」的驚險環境下,蔣幹仍然利用周瑜顯示「熊虎之士」和「兵精糧足」,談及「與子翼同學業時,不曾望有今日」的機會,以「吾兄高才,實不為過」的言辭試探遊說的可能性。
及至周瑜表示「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蔣幹就知道遊說無望了。但此時的蔣幹,頂多是個內心失落,而斷不至於作者醜化的那樣「面如土色」——失落和驚懼是兩個概念,只有驚懼才會讓人「面如土色」。
「群英會」結束,失落於遊說的蔣幹,並沒有失落對曹操的忠心,沒有就此洩氣。在既定任務已經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積極尋找新的機遇,為曹操建功。當發現「久不與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的機會來到時,立即動手行動。
當然,大家都知道,蔣幹中計了。
但是,事情要多角度去想。「見帳內桌上,堆著一卷文書,乃起床偷視之」——仔細想想吧,在敵方司令部的中樞地段,在敵方統帥眼皮子底下,竊取敵方核心機密,然後再全身而退!
要知道,這都是蔣幹在不知道周瑜全部布置的情況下,在自己認為萬分危險的情況下,主動而為。這得多大膽子?對自己的主公多麼忠心?
大家可以說蔣幹特工工作(本來也不是幹這個的)能力低、腦子慢、思維差,但不能嘲笑蔣幹。為什麼?道理很簡單,連曹操都沒有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的事情,又有什麼理由苛求蔣幹(而且蔣幹長期工作在曹操身邊,難免受其多疑特質的影響)?
要看到的是蔣幹為了給曹操做事,冒的天大風險,以及其中反映出的忠心——這個人如果放對了地方,真的是可用之才。
在這裡,我們要著重分析一下曹操在誤殺蔡瑁張允之後的措置。
曹操選擇了拒絕認錯——「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出於對其自己地位、影響的考量,這個方向也算是「無可厚非」。
但是,曹操所採取的具體辦法,卻無形中承認了自己中計。當眾將「入問其故」時,曹操找了個「二人怠慢軍法」的理由,企圖把事情糊弄過去。
接下來的反應是「眾皆嗟呀不已」。這種反應最基本的理由是,大家覺得這個罪名遠不至死。
再進一步說——當時的情形,很多人見到蔣幹入帳不久,曹操就殺了蔡瑁張允。雖然不知道蔣幹匯報了些什麼,但大家一定想到其中必有關聯。
而蔣幹遠路風塵從江東回來,所談起的能夠致蔡瑁張允於死地的話題,絕不會只是「怠慢軍法」那麼簡單——這點罪名恐怕也用不著跑到對方去了解,而是一定有什麼更大的事情。
曹操在這裡最大的失誤,是沒有承認蔡瑁張允謀害自己,沒有賞賜蔣幹。既然已經誤殺蔡瑁張允,從曹操的利益出發,「雖心知中計,卻不肯認錯」,那就應該將錯就錯,宣布二人謀害自己,然後介紹蔣幹冒險盜書的事跡,重賞蔣幹。這樣,與大家的觀察印象相合,一切周延。即使有懷疑曹操中計的,也不好說什麼了。
而且,曹操還可以借題發揮,誇獎蔣先生這文弱書生如何如何沉著勇敢,這對於整個隊伍人力資源的調動、激勵和提升,也會產生良好的效應。
只能說,這時段的曹操,在明知上當的情況下,短暫失去了「奸雄」的判斷力,出現了普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有的心理失衡,懊喪至極,不願意涉及二人「謀害」自己那個話題。
但是這樣一來,僅憑「怠慢軍法」,加之沒有賞賜蔣幹,造成了整個事件邏輯關係上的不能自圓其說,無形中承認了自己上當。
「眾皆嗟呀不已」,其中是否有看破機關,暗中嘲笑曹操的?這個概率不可否認。當然,大家不敢放聲大笑,於是「嗟呀不已」就成了一個可取的選項。
曹操另一個失誤,是事情過後就簡簡單單把蔣乾冷落一旁。也許是出於自己上當受騙的憤懣情緒(這還是普通人的心理狀態,絕不是一個開基立業的統帥應有的)吧,他沒有把事情的前前後後從更高的角度再仔細分析一遍,更沒有從中發現蔣幹表現出的短板和長處。
這樣,就既沒有可能根據蔣幹的長處安排合適的工作,讓這樣一個忠心下級繼續屈沉下僚,也沒有可能針對蔣幹的短板對其再次上當作出預防——蔡瑁張允的腦袋丟得真是不值,連反面教訓作用都沒有能夠有效發揮。
綜合整個「蔣幹盜書」的全過程,我們除了慨嘆蔣先生特工能力偏差以外,基本看不到什麼值得嘲諷、譏笑的情節,相反,看到的是一介書生對主公的耿耿忠心、在極端危險情形下的勇氣和執著。
反而是總體水平比蔣幹高得多的曹操,在一系列環節上有失水準,浪費了一個可以在合適崗位發揮效用的忠臣,還喪失了一個激勵手下的難得契機。
在這番思考接近尾聲的時候,回過頭來,再看看原文中對蔣幹一連串誇大其詞的醜化描寫,我們很想和作者以及嘲笑蔣幹的讀者說一聲:別笑人家,你行你上!
(本文所引文字,均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作者:風雨秋窗,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