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首先要客觀認識自己的錯誤,「恥心」「畏心」和「勇心」這三種心態是改過的關鍵前提。如果具足此三心,則過錯就會像「春冰遇日」般消除。過錯萌發於內心而表現於四體,心是善惡的根本所在。內心對過錯有不同的態度,在行為上也會產生改變。
改過者,一要發恥心。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羞恥之心,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有人說,人們討厭的其實不是犯下的錯誤本身而是意識到自己錯了,這種意識其實就是羞恥之心。一個人只有懂得羞恥,才能自省自勉,奮發圖強。有羞恥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戰勝自我。
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常懷一顆羞恥之心,不僅可改過可正身,亦可養浩然之氣,而且知進取,成千秋偉業,蓋因知恥近乎勇也。
改過者,二要發畏心。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人要存畏懼之心,不能因為覺得「過在隱微」而肆無忌憚,殊不知,一點小小的過失也會釀成大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知小過而不改,則會養成「積非成是」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不知不覺變成自己不想成為的那種人,那種蠅營狗苟、得過且過的人。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戒慎恐懼的事。
《菜根譚》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無所怕是不會成功的。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謹慎態度,才能有戒懼意念,也才能勇於改過,保持內心的謙遜平和。
改過者,三鬚髮勇心。
遇到過錯要發勇心,當機立斷,馬上改正。孔子說 :「過則勿憚改。」不要怕有過失,要有毅力、有決心、有勇氣改過,即使小過錯也要認認真真地改。「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否則,小過養成大過,小錯變成大錯。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何以不能改過?大多是因為「因循退縮」,就是不敢直面自己的弱點缺點。如何才能一鼓作氣、改過自新呢?這就需要振作勇猛之心,不懷疑、不畏懼、不等待,有如壯士斷腕,「無絲毫凝滯」。這是「風雷之所以為益」的原因。風雷相助互長,交相助益,因此風雷卦是有益之卦,取其卦義,應立即改過,雷厲風行,自然得到益處。改過也是如此,如與敵軍對陣,要用風雷之勢,斬將搴旗,勢如破竹,剿滅敵人。
具備這三種改過的心態,過失就如「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具體而言,「恥辱心是關鍵和前提,畏懼心是核心和靈魂,勇猛心是落實和保障。」
在此基礎上,針對過錯還要實施具體的改過方法。改過的方法有三個層次,不同的方法取得的效果也不同。
改過,要從事上改。顧名思義,從事上改即就事改事,只是強制於外,從表面改過的方法,遇到一個過錯改正一個,雖然收效明顯,但是遇到新問題還會復發,想要徹底改正難度很大。如此則「頗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亦如枝枝而求葉葉而摘」。
為何改過後總是不斷地再犯呢?因為一味的強制改過是有限度的,會達到一個飽和點。有些人自制力比較強,還能克制住,如不發脾氣、不懈怠等。但是,遇到新問題、大逆境,就控制不住而復發,關鍵是「病根」沒有祛除。所以這個方法在袁了凡看來並不是改過的最好方法。
改過,要從理上改。這是從道理和事理上改過,認識到過錯的嚴重性。袁了凡以好怒為例,進行分析論證。常人總是以發怒來面對問題。殊不知,發怒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加深矛盾。再者,他人身上的過錯,與我並無關係,何必用他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呢?況且,自古以來的聖賢,從來不是高傲自大、剛愎自用之人,更沒有教人如何怨天尤人。孔子說他一生「述而不作」,如此的謙虛,毫不自以為是。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聖賢遇到行有不通的境地和困難,總是「反求諸己」,檢討自己是否足夠優秀。因此,絕不會將怒氣施加於人。遇到怒火中燒之際,若能夠克制住,火氣自然而然會熄滅。以此為例,生活中的其他過錯,也可依照此法,先從道理上明了,過錯自然減少。所以,從理上改的方法比從事上改要高明。
改過,要從心上改。「人的過與改皆源於心,把從心提到首要位置,抓住改過的根本」,我們所有的過錯都是由我們的心意、想法產生的,心中存的均是善意的念頭、利益他人的想法,就「如太陽當空」,所有的過錯就會如「魍魎潛消」,即刻煙消雲散。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 ;塞水不自其源,必複流 ;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意思是消除禍患要從根基上解決,否則禍患還會再生。改過同樣如此,「過由心造,亦有心改」,只有從根基上改,才可徹底消除過錯。
普通人都有過錯,如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等,接觸環境後能做到「吾心不動」,不為外界所誘惑,則過錯就失去生長的土壤。相比從事上和從理上改過,從心上改更根本也更有成效。這在袁了凡身上集中體現,他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敢於從內心進行自我否定,「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袁了凡洗心革面,猶如重生。他用功過格記錄每日的善惡過錯,懺悔改過並立志行善。最終,成功提升了個人的修養和德行,獲得了家庭和事業的成功,改變了命運。
印光大師在《了凡四訓》的序文中補充道 :「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即改過需要用孔子教授顏回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和曾參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結合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的日日反省改過之法,再加上《詩經》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防微杜漸、未雨綢繆,則必能幡然改進,獲得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