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從道理上改過

2020-12-22 超凡博弈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善於改正自己過錯的人,並不是從事實本身上去改,他會先弄明白自己做錯的道理。

譬如想改殺生的過錯,就要想著:上天有好生之德,世間萬物都眷戀自己的生命,殺害別的生命來養活自己,內心怎麼能安心呢?

況且當牲畜被宰殺時,既要受到宰割之痛,還要再忍受被鍋鼎燒煮的痛苦,這些所有的痛苦,都深深地穿透到骨髓裡面。

為了滋養自己的生命,盡情地享受各種珍貴肥美的食物,卻沒想過吃過這些美味以後,所有吃過的東西也都化為烏有,一切都是空的。

吃一些素食菜羹也能充飢止渴,為什麼非要殘害動物的生命來充飢,去損害自己今生該得的福報呢?

再仔細想想,凡是有血肉、有氣息之類的生命,它們都具有靈氣和感覺,和我們人類一樣。

縱使我們不能培養出至高的德行,使它們尊敬我們,親近我們,但怎麼可以天天殺害它們的生命,讓它們無窮無盡地怨恨我們呢?

一想到這裡,看到飯桌上的血肉之食,我便十分痛心,吃到嘴裡的食物便無法下咽。

了凡先生認為「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意思是說善於改正自己的錯誤的人,在沒有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進行改正的時候,要先弄明白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經常做一些惡事和錯誤的事情的人,都是因為不能夠明白事物中所包含著的道理才導致做出了惡事和錯誤的事情。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人們無論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是從自身的內心的角度出發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內心的想法才是人們做出了惡事和錯誤的事情的根源。

因此,如果不能夠明白一件錯誤的事情產生的根源,不能夠在心裏面說服自己,而是單純地從外部的事情上開始去改正自身所犯下的錯誤,這是浮於表面,效果不大。

如果能夠從內心中明白一件錯誤的事情的道理,先在心裏面把自己說服然後再去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那就應該很容易了,畢竟這樣的情況下已經算得上是自願的了,自願去做一件事情比被強迫去做一件事情要容易得多也簡單得多。

從事情上去改正自己的錯誤那就只是就事論事,只是對自己所做出的錯誤的行為的悔悟,只是注重眼前的事情;而從道理上來改正自己所犯的錯誤的話,那就是屬於在思考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和所造成的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之後,理解了事情的根本原因才去改過,這就屬於考慮到長遠的事情了。

考慮長遠的事情比考慮眼前的事情要重要得多,從道理上改正自身的錯誤這樣的方式,是要比從事情上來改正自身的錯誤高級的,當然也應該是更有效果的。

在這裡了凡先生又舉出了殺生的例子。前面說了,從事情上解決殺生這個錯誤的辦法就是強迫自己不再去殺任何動物,但是這畢竟是由於壓力而強迫執行的,並沒有在心理上認可。

那麼我們來試一下從道理上來改正這個錯誤。

第一點:

「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

正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也主張眾生平等,而且佛教的第一條戒律就是要戒殺生,所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殺生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

古語中也有說過:「大德曰生」,意思就是說人世間最大的道德就是要讓生靈活著。

佛教也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佛教眾生平等的思想之下來看,其實所有的動物和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那麼憑什麼人就有權力去屠殺別的動物呢?

人的生命和動物的生命其實都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思想來想一下,這個世界上有哪個人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呢?

又有哪個人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呢?既然眾生是平等的,人和動物的生命是一樣的,那麼想來那些動物們也是十分熱愛自己的生命的,也是十分不希望自己被殺掉的。

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去決定動物們的生命的去留呢?

又有什麼權力讓我們去殘害動物們的生命來養活自己呢?在這樣的情況下,殺了動物然後養活自己的人,你能夠感到心安理得嗎?

所以說,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就不應該去殺生。

第二點:

「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

再仔細想想的話,殺生的過程其實是十分殘忍的。

人們在把那些動物殺死之後,肯定是要剝皮抽筋的,然後還要清洗乾淨,最後還要進入人們的口腹之中,之後剩下的東西比如說骨頭和內臟什麼的還要進入別的動物的口中。

我們平常的人,就算偶爾被什麼東西碰撞一下有時候都要痛徹心扉,甚至是需要休養一段時間才能好,有時候如果是人為造成的話還可以要求賠償。那麼動物們憑什麼就要任人宰割,憑什麼要倒在人們的殺意之下?

再說了,那可是在死之後還要被人剝皮抽筋啊,這可是相當於鞭屍了。然後還要下油鍋,滾沸水,熱火烤,最後再上到人們的飯桌上,這樣的情景,想想都覺得有一些受不了了,更何況是要親自去做呢?

所以說,從這一點上來看人們也不應該去殺生。

第三點:

「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人們殺生是為了什麼,最終還不是為了充飢,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嗎?

可是我們反過來想一下,難道說想要填飽自己的肚子的話就必須要去殺生嗎?

好像不是這樣的。其實這裡面包含著的是一個健康飲食的問題。貌似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能吃的東西,就比如說瓜果蔬菜什麼的,這些東西的營養都要比肉類的營養豐富得多。

或許有人說肉類補充的體力能多些,但是我們可以看一下那些體力消耗巨大的奧運冠軍,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是純粹的素食主義者呢?

或許有人會說肉類食物能夠補充更多的能量,但是這點瓜果蔬菜之類的素食也能提供。

就像寺廟裡有很多武僧,他們體力和能量都消耗巨大,但他們依然選擇素食,也沒見他們體力下降,武術下降。

再有一點,多吃瓜果蔬菜之類的素食也有助於養生和長壽,就像民國時候的虛雲禪師,一生素食,他活到了一百二十歲才圓寂。

所以說,人活這一輩子其實肉類並不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是這樣,那人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殺生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呢?

況且,殺生本來就是惡事,做了惡事的話就要受到上天的懲罰,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而受到上天懲罰的話,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第四點: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

動物也是有靈性的,比如說某些動物懂得佔領自己的地盤,而某些動物喜歡集體活動一樣,從動物是有靈性的生命這一點上來看的話,動物和人其實就是一樣的。

其實這裡面還是包含著眾生平等的觀點,既然是平等的,那麼人又有什麼權力去殺害動物呢?

第五點:

「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

被人恨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有人突然間陷害你一下,這種事情是防不勝|防的,所以說,如果有可能,儘量不要讓別人恨你。

人們殺生之後,這就不是要讓被殺的那些生命去恨人們麼?

或許有人不在意,反正也就是些動物,但是要知道佛教講究的是三世輪迴,誰也不知道那些動物輪迴之後會變成什麼。

所以說,能不殺生的情況下就不要殺生。

如果能夠認識到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的話,不殺生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這就是從道理上改正自己錯誤的方法。

相關焦點

  • 電影《了凡四訓》完整版
    《了凡四訓》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日本經營之聖、一手締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 犯錯之後如何改過 《了凡四訓》有答案
    因為一味的強制改過是有限度的,會達到一個飽和點。有些人自制力比較強,還能克制住,如不發脾氣、不懈怠等。但是,遇到新問題、大逆境,就控制不住而復發,關鍵是「病根」沒有祛除。所以這個方法在袁了凡看來並不是改過的最好方法。改過,要從理上改。這是從道理和事理上改過,認識到過錯的嚴重性。袁了凡以好怒為例,進行分析論證。常人總是以發怒來面對問題。殊不知,發怒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加深矛盾。
  • 佛學經典電影《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1533年—1606年),字坤儀,寫給兒子的家訓,是中國一本著名的善書。袁了凡原名袁黃,字坤儀,在考科舉之前由相命之人推測其未來功名,結果都應驗,因此認為命運不可改變,且命運中他將於53歲壽終,且無子嗣。然之後於1569年遇見雲谷禪師,透過雲谷禪師教導準提咒與解說命運(數)其實可以改變之後,積極為善助人,因此改變自身的命運,不僅未於53歲壽終,且生下兒子,並於69歲那年寫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正是袁要給兒子的訓示。
  • 電影《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是書成於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
  • 央視推薦的《了凡四訓》,數百年來,被書香門第奉為「傳家之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了凡四訓》這本書,在傳統國學文化中,《了凡四訓》是一部和其他經典著作非常不一樣的存在,因為它所講述的內容足以使人達到「震撼」的地步,讀完令人拍板叫絕!這本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
  • 《了凡四訓》:心念,便是一個人的命運!
    《了凡四訓》,被稱為東方第一勵志寶典,它是明代創世之作,百年流傳至今!《了凡四訓》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
  • 假日影視《了凡四訓》《了凡偈語》《了凡能量誦》推薦每天聽讀一遍!(深信因果必修課)隨喜分享!功德無量!
    了凡四訓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小編按:《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寶典之一;有動畫版、電影版、連續劇版,請點擊本文的視頻播放《了凡四訓》文字版☞《了凡四訓》智者改變命運的寶典☞《了凡四訓》第一訓 立命之學☞《了凡四訓》第二訓 改過之法
  • 《了凡四訓》:苦海皆因心起,福田皆由心造
    意思是說人活著要有敬畏之心,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算是彌天之惡,都可以懺悔改過。即浪子回頭金不換。人的命運真是被天註定的嗎?其實,命運可以通過行為去改變的。這是《了凡四訓》裡所詮釋的道理和智慧。了凡先生勸說世人可以通過行善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提出了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即具備三種心:發恥心、發勇心、發畏心。
  • 轉無福為有福,轉病夭為長壽,《了凡四訓》透漏掌握命運的秘密
    了凡四訓第二訓是「改過之法」。要改命運,先改自身:清除內心的一些妄念,改正過去的不足。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犯了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錯在哪裡,這樣才能保證不會犯同樣的錯誤。第三個是發勇之心,就是說,人意識到錯誤之後一定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要勇於改正錯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了凡四訓第三訓是「積善之方」。《易傳·文言傳·坤文言》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了凡四訓》揭秘4大改命良方:成功不是單靠努力,而是改變命運
    《了凡四訓》是中國「三大善書之一」,被稱為東方第一勵志寶典。他實際上也是一本家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修養,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以此教育子孫而作的家訓。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也就有了《了凡四訓》,曾國藩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它是明代創世之作,闡述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同時兼容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精華,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 《了凡四訓》:人生無定數,厚德者自然多福
    被稱「中國第一善書」《了凡四訓》,是明代抗倭援朝名人袁了凡的著作,用來勸誡子孫向善改命。這本書,袁了凡以親身經歷,講述自己努力做好事而改變人生際遇,使人生獲得圓滿的事情。這本書告訴我們命運,天命,都能改變,而能改變命運的人是自己的心念和行為。《了凡四訓》是儒釋道都認可的一部經典,分為4部分,分別是:1、立命之學;2、改過之法;3、積善之方;4、謙德之效。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知道的人卻不多:人一生的好命,都從這4處來
    實際上,"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正是出自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這是一本寫給子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愛反覆讀《了凡四訓》,為什麼?
    《了凡四訓:注音版》《了凡四訓學記》《了凡四訓講記》學習《了凡四訓》,這三本書循序漸進,相輔相成。世知東方書店微店直銷總價:68.00元內容簡介《了凡四訓:注音版》/一心不二堂編  注重讀誦。完全依照印光法師鑑定的《了凡四訓》進行修訂!大字注音,兼顧了古音與今音,並且對於今音的變聲進行了精微的審定。
  • 【免費結緣】《了凡四訓》講記;《了凡四訓》動漫(兩個版本)《了凡能量誦》每天聽讀一遍!(深信因果必修課)分享者功德無量!
    小編按:《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寶典之一;有動畫版、電影版、連續劇版,請點擊本文的視頻播放,或在各視頻網站搜索!或進入【中國彌陀村】學佛網址大全 http://mituocun.org 找到該視頻!《了凡四訓》動漫版(62分鐘版)
  • 假日影視《了凡四訓》視頻合集;免費結緣《了凡四訓》講記,淨空教授講述
    時值今日,再遇當代大德 淨空老法師 開解《了凡四訓》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實為我輩之幸甚!請大家摒除雜念,以恭敬感恩之心聆聽,開啟改造命運之旅!《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為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四篇家訓,文理俱暢,豁人心目。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竭力提倡,因而流傳甚廣,成為後人積善累德,改造命運的經典。淨空早年受教於朱鏡宙老人,復即證於印祖畢生奉行,深受利益,實為解救今世眾生劫難之不二法門,又為佛門信解行證入佛境界之大根大本也,願與我同倫共勉之。
  • 讀《了凡四訓》知吉兇禍福
    彼為菹醢機上盡,此作鸞凰天外飛。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詠史》。詩詞的大意是,遠離政治的人逍遙自在,留下來的人終究難逃一死,這才知道禍患福澤不是上天註定的。可見白居易老先生歷經世事,閱盡千帆之後對吉兇禍福也是深有所悟啊。《了凡四訓》有這樣一段話: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憶而談起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 《了凡四訓》:從道理上戒怒
    譬如以前喜歡生氣,就要想著: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從情理上來說,這都是可以原諒和同情的;倘若別人有悖於常理,不小心冒犯了我,那是他自己的過失,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本來就沒有什麼好生氣的。而在這段中,了凡先生還是在講述從道理上來改變自己的錯誤,但是這段是以戒怒為例子來說明的。
  • 《了凡四訓》白話文詳解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有根一樣;樹有根,就會生出丫枝花葉來。  人要立定了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別人方便,能夠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了。  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夠造成。
  • 從《風雲雄霸天下》到《了凡四訓》:當一個人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於是,在69歲那年,袁了凡寫了本《了凡四訓》,作為傳給兒子的家訓。這本書後來成中國著名的善書,擁躉甚眾,至今講學研習者無數。《了凡四訓》融會禪學理學,勸人積善改過《了凡四訓》分為四篇,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第一篇主要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論證天命可改,後面三章闡述改命的具體行為路徑:改過、積善和謙卑。且不論事跡真假,方法是否有效,袁了凡的理論,有一點非常具有現代意義,那就是「命隨己造」:命數並非一成不變,完全是可以由個體後天努力改寫的。
  • 《了凡四訓》:用這個方法,了凡改變了不好的運勢,福祿壽三全
    《了凡四訓》:用這個方法,了凡改變了不好的運勢,福祿壽三全!這裡是悅讀國學。上一期內容,咱們說到:了凡先生在雲谷禪師的指引下,追思過往,反省自身,找出自己以往的六大過失,這就是他福薄的真正原因。比如,一個人有千金的家財和產業,他一定是擔得起千金福報之人;如果只有百金的福報,那麼就只能享用百金的家業,再怎麼努力,都是超不過這個數的而如果一個人不幸餓死街頭,那也是他本來有這個餓死街頭的報應,上天只不過是根據各人的品質不同,行為不同,而加大加速他們的福報或惡報,本質上不會有任何新的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