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城市的故事」 群分享第5場
以下內容僅為部分實況,更多精彩問答需入群現場聆聽;)
我不知道在線收聽的朋友們裡,有多少人喜歡看電影?又有多少人喜歡留意電影中的城市?又有多少人留意到好幾部有趣的電影中的那個曾經繁華一時現在卻衰敗不堪的美國城市底特律?
在電影《變形金剛》第一集高潮部分,狂派機器人救出了他們的領袖開始進攻人類的城市。男豬腳SAM抱著能量塊迅速地跑進一個雄偉但破敗的建築物中,後面緊跟的狂派的機器人撞碎巨大的玻璃窗,在高大的列柱間搜尋SAM。當年在電影院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我馬上認出這就是底特律的中央車站。因為當年在密西根大學讀書的時候,學校組織參觀時,這個破敗的建築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大家也許無法想像這個位於底特律的中央車站當年的輝煌,我也找不到資料,於是找到了當年與之齊名的紐約曼哈頓中央車站的圖片與之對比:
同一家美國建築設計公司的作品,同樣有高大的列柱和玻璃窗和拱券。只是時至今日,紐約的中央車站依然保持繁華和忙碌;底特律的中央車站已是敗瓦殘垣。
2012年,紀錄片《底特律的崩潰》出品,通過三個底特律人的各自經歷展現出底特律的前世今生;2013年7月底特律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城市。那麼這座城市到底經歷過什麼才導致了現在的窘況呢?
8英裡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白人青年RABBY在底特律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想的故事。8英裡其實是底特律的一條著名的街,怎麼出名,後面會講到。
在電影的第16分鐘的地方, RABBY上了一輛寫著8英裡的道路名字的公交車,電影通過坐在公交車上的RABBY的眼睛看到的一連串的街景去告訴觀眾主人公生活的社區有些什麼特徵。幾十秒的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冷清的街區、凌亂的街道、破舊的房屋,還可以看到賣酒的商店、賣槍的商店、還有顯示昔日繁華的18洞的高爾夫的廣告牌。當然,街道上還有零星的一些人,但他們的裝扮和行為讓人感覺異樣,沒有安全感。而反映到鏡頭裡的這些事物恰恰就是底特律一些衰敗社區的真實寫照,再加上酗酒和槍械管制不嚴,讓這些社區的狀況雪上加霜,有能力又想有安全感的都遷走了,沒有能力遷走的只好留下來,但又承擔不了各項稅款,政府收不起稅,政府提供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自然就差,社區環境就更差,物業就更不值錢,就有更多的人搬走。於是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說到這我不得不佩服導演用這麼一連串似乎不經意的鏡頭就馬上把一個城市的特徵描述得那麼準確。
緊接著上班路上所見的街景,電影後面的鏡頭,是描述RABBY在一家汽車模具廠上班,流水線上的工作單調機械和乏味。這大概都得拜一個叫亨利福特的人的所賜。這位老先生當年發下宏願,希望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福特汽車,讓每個美國人的家庭都消費得起。著名的福特主義有三大特徵:第一,通過機械實現標準化;第二,流水作業,分工合作;第三,給工人高工資,讓他們消費得起大批量生產的廉價貨物。前面兩點特徵使人作為勞動者讓位並從屬於工業現代化的流水線;第三點則是讓福特在上世紀初為底特律吸引了全美國最優秀的產業工人。
在《底特律的崩潰》這部電影的第8分鐘,描述了上世紀初期底特律車展的盛況:人們一覺醒來就披上了華麗的衣服、坐上嶄新的汽車,奔馳在寬闊的高速路上。這是底特律汽車工業興盛的時期大眾對未來的暢想。
但現實是殘酷的,隨著南部的黑人不斷大量地向經濟發達的北部遷移,湧進底特律的黑人和白人為工作為生存發生了嚴重的種族衝突,於是,白人乾脆沿著8英裡這條街道築起圍牆,黑人住在8英裡以南,白人住在8英裡以北。
在上面這張圖中,紅點顯示白人居住的區域,藍點則是黑人居住的區域,紅和藍交界的那個條東西向的線,就是8英裡這個街道。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車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開始威脅底特律的汽車產業。福特主義中的高工資維持高消費的平衡已經被外部競爭條件打破,工廠大量外遷、倒閉,工人失業、無力消費、最終引發百業蕭條。
《8英裡》第27分鐘的片段中,RABBY和他的哥們到了一個室內停車場即興饒舌了一番。有誰會想到,這個室內停車場,其實是當年金碧輝煌的底特律劇院。
謝謝遠在底特律的劉宣師兄幫我找到這個劇院的相關資料。這個劇院在1926年落成,擁有4050個座位;而我們2007年落成的偉大首都的國家大劇院也只不過是5400個座位。所以大家可以想見當年的底特律實力是那麼雄厚,經濟和文化是那麼繁華興旺。但1976年劇院停業之後就作為辦公樓來使用,辦公的租戶說你的停車位不夠哦,劇院方乾脆把底下的劇院大廳改為停車場。
看到這一刻,大家可能會覺得,一切問題似乎都來自於外部哦:外來的低素質人口遷入、外來的經濟競爭對手……真是這樣的嗎?
在《底特律的崩潰》這部電影的第49分鐘那裡,有一個讓人深思但是又讓我作為中國人無比自豪的片段:同樣是底特律車展,展場外有工人示威,要求把工作留在底特律;展場內,一位老先生想買車,他對比了通用公司和來自中國深圳的比亞迪同技術參數的車之後就坐不住了,他跑到通用公司的銷售代表那告訴人家來自中國的汽車公司比你通用雪佛蘭有競爭優勢!通用的代表辯解說,這是一個蘋果和一個橙子的區別,不能類比。老先生急了:你們老拿蘋果和橙子說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車進來美國的時候你們也說這是一個蘋果和一個橙子的區別!現在還這麼說!我覺得問題不在別人那,問題出在我們身上!
老先生說的這話,其實是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底特律的問題所在:單一以汽車產業作為支柱使得底特律的經濟發育不良,福特主義又讓流水線上的工人只熟悉某一個環節的技能,一旦離開流水線,這些技能全部變得無用。福特主義也是典型的消費主義的代表,一旦消費市場或者說消費信心受到衝擊,什麼高工資都是泡沫。就象當年石油危機一來,寬敞舒適的美國車馬上不好賣了,輕巧省油的日本車立馬佔領了市場。再加上汽車工業全球化發展,各大汽車製造商紛紛遠離高成本的底特律到別的低成本的城市甚至別的國家去投資設廠,底特律的工人就只好大量失業了。
那底特律有沒有嘗試突圍呢?
有的。不過,尚未成功。
電影《8英裡》裡頭,RABBY的媽媽雖然住在TRAILER PARK,也就是那種貧民聚集的拖車公園裡,但一天到晚就想著賭博,一有點錢就拿去賭。這也是拜上世紀90年代底特律的市長所賜,是他推動公投通過在底特律賭博合法化,目的是以賭博帶動旅遊業振興經濟。結果呢?現在底特律雖然在2007年就已經成為全美第五大賭場,但依然沒有挽救底特律的衰敗;相反,培育出象RABBY的媽媽一樣終日無所事事卻嗜賭成性的賭徒,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
《底特律的崩潰》中也記錄了市政府提出URBAN FARM,也就是都市農業的振興構想,但馬上招來市民的反對:因為這個構想需要搬遷一部分市民,而可能會被搬遷的市民則激動地喊著這是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土地,我不搬!
好吧,不搬就不搬吧,於是底特律就在各方力量的堅持不讓步下繼續著她的煎熬。
於是,社區裡丟荒的房屋繼續丟荒,長滿了草,還有不少成為了流浪漢的家。更危險的,是成為了犯罪的黑點。所以《8英裡》當中,當RABBY聽到朋友說社區裡有棟別墅丟荒很久了,很可能成為威脅他妹妹安全的犯罪場所時,他毫不猶豫就和朋友們一起去把那房子燒了。
燒一棟房子哦,這麼大的動靜,警察不管嗎?
還真是,警察未必去管。因為黑人聚居的貧困社區,燒一棟丟荒很久的房子,似乎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
所以,在這些社區,當您進入一個便利店想買一瓶汽水,躲在防彈玻璃後面店主人讓你把錢放在一個用防彈玻璃做成的旋轉箱裡,轉進去,他取了錢,然後把汽水放在旋轉箱裡轉出來給您。您千萬別以為他們多此一舉——在這樣的社區,活命第一。
越是犯罪率高的地方,就越盼望有維護正義的超級英雄出現。大家也許會注意到,在美國的電影中的不少超級英雄,都奮戰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國城市中:蜘蛛俠、蝙蝠俠、神奇四俠都戰鬥在罪惡之都紐約(當然,也有人說哥譚市是以芝加哥為藍本,呵呵,好吧,反正芝加哥在相當長的時間治安也不咋地)。底特律呢?當然也有守護她的英雄啊,那就是《機械戰警》。去年上映的電影新機械戰警描述了一個超能力的警察維護底特律正義的故事。其實也反映和滿足了民眾對一個安全的底特律的心理需求。
8英裡這部電影的結尾是個光明的結尾,RABBY克服了內心的障礙,贏得了饒舌比賽的冠軍,並堅定地去走自己想走的路。要是喜歡饒舌藝術的朋友們,我建議您真得可以好好看看電影高潮部分的那幾場饒舌比賽,真的好棒!回來說這個結尾,真的好主旋律啊!
但其實這也是扮演RABBY的演員、著名的美國饒舌歌手EMINUM,我們翻譯成痞子阿姆,他的半自傳體的演繹。作為一名白人,12歲從堪薩斯城移居到底特律,要挑戰饒舌這種黑人文化圈特有的藝術形式,他的內心掙扎和追逐、渴望對他所生活的這個城市的認同感,都在電影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最終取得的成績其實跟電影的結尾一樣光明,連續獲得數屆葛萊美獎說唱類獎,2003年還憑著8英裡這部電影中的LOSE YOURSELF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
所以,EMINEM的勵志故事告訴我們,只要肯調整好心態並付出努力,什麼膚色、歷史、文化的隔閡都是浮雲,都可以在所謂的別人的領域中創出一片天空來的。這點,我真心希望底特律那些玩世不恭坐等救濟的黑人朋友能夠聽到。
說了這麼多部電影,也從中看到了一個比較真實完整的底特律。其實,咱們中國有沒有類似底特律的情況的城市呢?我一直在南方,不太了解北方的城市的實際狀況,只是十多年前從王兵的紀錄電影鐵西區裡認識了瀋陽的鐵西區,電影反映了工業衰退之後城市的陣痛和轉型。去年有機會去了趟瀋陽,發現鐵西區在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的大力幫扶改造之下,面貌煥然一新。發生在中國的城鎮化的巨大浪潮和強有力的行政執行力,這些,都是底特律無法企及的。
當然,被外國媒體大肆渲染的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城則更令人擔憂一些。當鄂爾多斯為之驕傲的所謂的揚眉吐氣都耗盡的時候,這座城市還剩什麼?我不知道。
我們今天通過幾部不同類型的電影、很舒服地通過電影鏡頭近距離地觀察了一個美國城市底特律,從她的興盛衰敗中看到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有可能象一個人一樣,有生老病死的過程,有她的客觀規律。有些東西可以努力,但卻不能勉強。
在前幾周舉行的深圳的電影沙龍中,看完電影我們開始互動討論,大家不約而同地反思起深圳的發展優勢和未來的可能性。除了區域和政策的優勢外,其實大家都提到了關乎城市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那就是,人!
底特律的興盛是吸引了全美國最優秀的產業工人,她的衰敗又是因為這些流水線上的工人無法根據發展需要轉型;深圳曾經是眾多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夢寐以求的夢想之城,而現在,動輒4、5萬一平米的樓價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已經把許多優秀人才拒之城外。假如沒有人,那又如何保持一個城市持續的創造力呢?
我的第一部分的分享就到這。有朋友會問,那你現在每次看電影是不是都這德行?會在看電影的過程中留意電影中的城市的這麼多方面?好吧,答案是:是的!因為我就是在密西根大學裡這麼被訓練出來的。我學到的,就是一套通過電影研究城市設計的方法。下面介紹一下這套方法,和我對這一套方法的理解和實踐。
密西根大學的城市設計碩士課程裡,有一課是專門通過播放電影的形式,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城市生活和城市設計的。ROY老師非常認真仔細地挑選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作為發生背景的影片,先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重點留意某些方面。
比如說在看《心靈捕手》的時候會讓我們留意男性和女性在使用不同的城市空間時會有什麼不同、看《阿爾及爾戰爭》時會讓我們留意法國殖民地社區和非洲傳統社區的人們是如何使用街道的……等等。於是,看電影這麼愜意的一件事,愣是被ROY鬧得跟刑警追蹤監控錄像一樣緊張刺激。學生們瞪大眼睛一絲不苟,生怕錯過哪些細節,因為電影一放映完畢,討論馬上開始,師生一邊討論一邊在黑板上畫出這個城市的輪廓、重要地標、街道剖面,等等。等到畫完討論完,一些平常可能被忽視的、跟城市設計又緊密相關的社會歷史要素、物質要素也就完整地呈現在眼前。
舉個例子,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出國前我已經看過這電影,留意的是糾結衝突的劇情,當然還有當年青澀單純的高圓圓。
但在美國的課堂上再看這部電影前,ROY老師會讓我們在看之前留意兩個男豬腳和高圓圓、周迅分別住在城市的什麼地方?這些地方有些什麼特徵?他們平常各自活動的區域在哪?他們是如何利用不同的城市空間進行活動的?
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完電影後,學生會被要求用語言和畫面回答這些問題,於是電影中的片段就會被回憶起來,慢慢一步步轉化成平面立面剖面。於是,你會立即留意到高圓圓住的社區整潔精緻、圍牆後還有綠樹成蔭;而李濱住的胡同則是狹窄凌亂沒有綠化;你可以跟隨李濱坐在院牆屋頂上可以眺望到老北京城牆上的角樓、還可以在院子的屋面行走,還可以留意到那些精力過剩的年輕人在利用諸如爛尾樓這樣的被城市暫且遺忘的空間進行自行車特技練習……
電影藉助北京這座城市作為故事發生空間背景,而我們又可以從這些電影鏡頭中發現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會如何在生活中利用北京的大街小巷,然後未來的的城市設計中留個心眼,為這些所謂的小人物的需求留個心眼,照顧他們的需求。
有人會問,留意了、照顧了,又能如何?
我的本科專業是建築學,畢業之後在出國之前工作了六年,也算做過一些城市設計項目,打交道的甲方都是政府官員。深圳是全國比較早重視開展城市設計的城市,也出了不少城市設計好的作品。但站在十多年後的今天再回過頭看,還是覺得有不少遺憾。遺憾之一,就是當時的城市設計太過以單一的、宏觀角度去觀察城市和設計城市。於是,我們當時很熱衷於談的是城市結構(比如一心兩軸四區域)、還有城市天際線、城市區域整體色彩、建築風格、道路綠化、道路剖面、等等這些,不是說這些不應該熱衷這些元素,這些方面和元素也很重要。但角度太單一最終就導致了無法貼近具體的城市生活,設計的結果也會造成管理和使用的麻煩。
舉個例子,深圳某一個片區的改造,整體結構清晰、天際線起伏漂亮、高層、超高層的高檔寫字樓林立、租金居高不下。從宏觀角度上看,這是一個好的城市設計了吧?
但是,每天一早一晚上下班高峰的時候,這個片區的高架橋洞裡擠滿了各種賣水果的、賣小吃的、賣臭豆腐的、賣小飾品的,一直蔓延到街道和廣場上去;還有送快遞的小哥、送外賣的小妹、收紙皮箱等辦公廢品去賣的,人和電瓶車把街道利用得滿滿當當,順手還可以拿廣場上水池裡的水去洗車。城管去哪了?面對著為生存而奮鬥的小攤小販們,城管明顯是弱勢群體。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就想說,不要怪小攤小販也不要怪城管,怪就怪我們在做城市設計的時候,缺少了替那些真實的生活在城市裡、為城市正常運作起著重要作用的人著想。
在密西根大學畢業之後我留在美國做了幾年的城市設計,做過不少中東國家和美國本土的龐大開發項目,但我現在對那些城市瘋狂擴張建設項目已經沒有多少印象。相反地,對在丹佛一個很小的TOD項目記憶猶新。
在那個項目中,我們與當地的政府先後多次在項目所在的社區進行公共諮詢,呼籲所有的居民和使用者給這個社區的項目提意見。每次社區展覽和講解都熱鬧非凡,有喜歡騎行的中年人要求我們一定要保證騎行路線的安全、有年邁的老奶奶顫微微指著草圖責備我們設計了一個公共停車樓在她的房子對面會影響她物業價格,還有不少沿街商戶從不同季節和節日的街道使用情況提出建議,和我們一起想辦法,在不影響交通和市容的基礎上做到適當時段裡的露天擺賣。
整個諮詢過程有展覽有講解有討論甚至有爭論,但住在這個社區裡的、和周邊關心這個社區建設的各色人等都有機會表達意見,最終形成了一個多元綜合協調的方案,各方都覺得方案在相當程度上尊重了自己的意見和維護了自己的利益,於是,建立在和諧基礎上的這個城市設計為後期的建設帶來了社區的支持、為竣工後的維護和管理帶來了方便。
所以,現在我做城市設計的時候,腦子裡總會象放電影一樣設想各色人等是如何利用我設計中的街道、廣場,以及任何一個犄角旮旯的,而這個時候,我需要注意的,就不單單是城市天際線諸如此類的元素了。
ROY老師在電影教學中反覆強調的是「城市故事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什麼是豐富性和複雜性?我的理解是,城市生活需要各種不同的人一起參與才能變得豐富多彩,又因為不同的人的參與而需要平衡兼顧到不同的人的利益,於是就有了複雜性。城市設計應該多角度多方向地滿足包括城市管理者、開發商、工商業者、社區工作者、平頭老百姓等各方的需求,而城市設計師想要多角度的理解這些人的需求時,多看電影、多看好的電影、多看好的關於城市的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分享人簡介及影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