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五個字,分量卻極重,她說:「作為一個外交翻譯,你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你要全面謹慎生動地傳遞中國的聲音,這是一項非常光榮的使命。在敏感和重大場合裡,你說出去的話,是非常有分量的。這就決定了,你不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翻譯員,處理不當,或許會釀成外交事故。」
有臺灣記者詢問到兩岸關係,總理的回答是,「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這句古詞原出自於《左轉·僖公二十四年》。兩岸關係是非常敏感的,用字用詞都要非常謹慎,原句裡的「忿」字,普通的翻譯者第一反應,也許會是憤怒(anger)爭執(argue) ,可是她卻在短時間內作出反應,用了更為妥帖中性的「Differences」(分歧,差異)。
一次活動上中方發言人,提到中國有句俗語叫「請神容易送神難」,但當天對方是巴基斯坦,這就還要考慮到對方的宗教因素,這個神究竟該怎麼譯?是God還是Lama?
她迅速反應過來,結合巴基斯坦當地宗教信仰翻譯:It might be easier to invite someone, to live in rather than ask him to leave。
她的神經永遠都是緊繃著的,因為她明白,外國人不僅將她的話當做個人聲音,更當做中國的聲音。
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世界上有兩件事情是最震撼人心的,一件是天上的星空,還有一件就是我們心裡高尚的道德標準。」
走紅以後,她仍然平平淡淡地生活,有朋友問她什麼感受,她只是說了一句:「我只是做了我的工作而已。」
中國外交部歷史上著名翻譯家過家鼎先生曾說過:
央視網曾這樣評價張璐:
「在工作中,張璐一向舉止淡定,神情專注,散發著強大女王氣質。工作之外,卻擁有著迷人的笑容。她身上那種如蘭的優雅氣質,正是常駐美麗的秘訣。
在重大的外交場合上,翻譯的形象不能喧賓奪主,但張璐大方得體的服飾妝容,優雅的肢體語言,低調卻有一種無形的氣場。」
韓聯社駐京記者車大運曾說,張璐是外國記者眼中的大名人,翻譯精湛,長得又美,大家都很佩服她。
「雖然我們外國記者都會中文,但有時候還是要再聽一遍翻譯作為參考,以免出錯。」
崇拜她,始於氣質,終於才華。
如今張璐已經42歲了,但她依然是那個集美貌與智慧一身的女神。
在這個世上,女人長得漂亮不算什麼,難得的是不僅外在美麗,還不斷豐富內在的優秀女人,這才是真正的女神。
從42歲優雅聰慧的張璐,到46歲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都證明一件事:美麗的女人讓人心動神往,而聰明的女人卻值得被仰望,樣貌會衰老,而智慧卻會讓歲月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