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為什麼不稱帝?雖然實力超強,但他卻有一個消滅不了的對手

2020-12-23 回首初相見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913,閱讀約2分鐘

「夫定江垂,凡造物之規模皆繪。尋車迎祖入都,為國立基,成同業,最成功。」這是乾隆對睿親王多爾袞的評價,意味著順治帝以來人們對多爾袞的負面評價告一段落。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大權在握。他為什麼不稱帝,而不立一個6歲的福臨?。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歷史總讓人深思。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一樣,死前也沒有指定繼任者。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除三人早亡外,長子豪格初出茅廬,比十四叔多爾袞年長三歲。要知道,從努爾哈赤時代起,豪格就一直在戰場上衝鋒陷陣。

很多人認為豪格是個武術家,這是不對的。在處理明朝與朝鮮,蒙古的關係上,豪格認為明朝是後金王朝首先需要處理的,要聯合其他力量來對付明朝,這在後金政權中是絕無僅有的。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多爾袞召集諸王開會,主題只有一個:選擇皇位繼承人。

當時的滿族並沒有實行父死子繼的制度,而是採取了選舉制度,這意味著皇太極的許多兄弟也有資格成為皇位繼承人。當時具備此資格的有7人,分別是:太子李代善,太子鄭濟爾哈蘭,太子睿多爾袞,太子蘇豪格,英王阿濟格,御君王多多,英君王阿達裡。七人中,最令人嚮往的是兩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

崇禎殿密會,皇太極大哥代善提議豪格繼承大制。「皇之長子,當承大制。」要知道代善的力量和兩面紅旗的支持,豪格似乎有把握。豪格「虛心辭職」,當時多杜爾針鋒相對地提出要站出來活活打豪格的臉。多多的話一說出來,就遭到了反對。這時,多多說:「你不立我,你就是禮記君。」。

李太子代善直接回答說,自己年事已高,難以擔當重任。見一時沒有結果,豪格一氣之下離開了會場。見會議陷入僵局,鄭太子濟爾哈蘭提議讓6歲的福臨即位,由王叔攝政。最後,就這一問題達成了共識。

會後十二天,即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即位。多爾袞和姬爾哈蘭這兩位輔政王當眾發誓要用心輔佐。「妄自尊大,漠視兄弟,不從眾,私行一切,以恩怨為重,則天下大亂,短期死亡。」多爾袞之所以建立富臨,最大的原因就是實力不夠,無法一舉消滅豪格

參考資料:《清世祖實錄》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相關焦點

  • 多爾袞能力出眾卻沒有稱帝,是忌憚豪格,還是因為孝莊?
    多爾袞在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多爾袞一生驍勇善戰,跟隨父親、兄長,徵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多爾袞只是皇太極的弟弟,但也很有優勢。他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雖然是豪格的叔叔,卻比豪格還小三歲。
  •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為何最後順治衝齡稱帝?
    睿親王多爾袞如果按照漢族的習慣,在皇太極去世後,繼承皇位的當然是豪格,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豪格年齡是最大的,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他就被晉封為了和碩肅親王,與他幾個能力極強的叔叔多爾袞,阿濟格以及濟爾哈朗一同並列朝堂。
  • 孝莊文皇后和多爾袞是如何消滅豪格的?
    孝莊和多爾袞在大清開國歷史上都是留下濃重色彩的重要歷史人物,一個是美麗聰慧的傳奇太后,一個是果斷狠辣的攝政王,兩人即是叔嫂,又是政治盟友,他們一起合力把對手——皇太極長子豪格排擠出政治權力中心,取得了自己利益最大化。
  • 豪格跟多爾袞有過節,為什麼卻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豪格跟多爾袞有過節,為什麼卻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文/有內涵的我呀 圖/網絡皇太極因為突然去世,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所以導致長子豪格和十四弟多爾袞爭奪皇位,最後弄得兩敗俱傷,誰也沒有登上皇位,在妥協下,讓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即順治帝,但爭奪皇位的戰爭結束以後,有一個細節比較耐人尋味,那就是多爾袞雖然沒有成為皇帝,但也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從此開始壟斷權力。
  • 皇太極死後,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卻不爭不搶呢?
    在清朝親王當中,最著名的要屬多爾袞了,多爾袞一生戰功赫赫,權傾朝野,從當時的親王一路坐上攝政王的位置。多爾袞在權力的道路上並不是一路的順風順水,中間也有著很多競爭對手在權力的道路上給多爾袞使絆子,不過就不一一列舉了。
  • 孝莊皇后與多爾袞真的有一腿?
    實錄則記載,多鐸等人私下裡已經到了跪求多爾袞即位的程度。多爾袞猶豫不肯即位的記載傳達兩則信息,一,他自己當皇帝肯定也是心目中的備選項之一;二他內心中還有另一種方案可供選擇,而這種方案與他自己當皇帝竟然擁有同等的份量。清史的記載很有意思,會議最後的結果是大家決定擁立莊妃的兒子福臨。雖然這個決定是集體決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擁立福臨沒有多爾袞的堅決支持,是不可能通過的。
  • 乾隆皇帝為什麼為多爾袞、多鐸平反, 而不為阿濟格平反呢?
    而有一個人算是這場爭執的贏家。他就是多爾袞,說起來他在孝莊秘史中與大玉兒之前的感情糾葛,是支撐小編看完這部歷史劇的原因之一。電視劇裡野心勃勃而又情深不移的多爾袞,在一時間成為女生們追捧的對象。但是歷史中的多爾袞,卻並沒有落得好名聲,一直到乾隆時期才平反,重新擁有屬於他的親王爵位。說到順治,可能大家對他不如對他的兒子康熙熟悉。
  • 多爾袞至死也沒當過皇帝,為什麼被叫成清成宗?
    我們不討論誰究竟該繼位,就討論當時多爾袞是否是努爾哈赤合適的繼承人: 首先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只有15歲,這個年齡肯定是不能統帥部落,而且當時多爾袞沒有太多權利,權力的重心在「四大貝勒」身上,多爾袞不具備統治的實力; 其次,雖然多爾袞的母親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妃子,多爾袞有兄弟三人,但是這並不是他能擁有繼承權的首要條件
  •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看司馬光怎麼說
    言下之意,曹操一旦稱帝,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篡漢賊臣,也就成為了天下英雄的眾矢之的。這或許正是孫權樂於看到的局面。當日曹操手下附和孫權、勸說曹操稱帝的人還真不少。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白,曹操升級,自然意味著他們也能跟著升級了。曹操卻非常堅定地拒絕了這一請求,他比誰都明白這池水的深淺。雖然不稱帝,但他還是撂下了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 孝莊一生歷經四朝,盡心輔佐兩代君王,為何不效仿武則天稱帝?
    相比之下,同為傑出女政治家的武則天則是廢除皇帝,自己登基稱帝,一統江山,那為什麼孝莊寧願一輩子做太后,卻不效仿武則天做皇帝? 武則天為什麼能稱帝? 一個英明的帝王對國家、對人民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 多爾袞為什麼要剃髮易服?
    皇太極稱帝後,布木布泰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她姐姐海蘭珠為關睢宮宸妃,而姑姑哲哲成為正宮皇后,哲哲的諡號為孝端文皇后。布木布泰在永福宮只是側妃,地位不算很高,比起姐姐宸妃來,恩寵也不算深厚。布木布泰為皇太極生了三女一子,兒子福臨後來被擁立為順治帝。皇太極駕崩的時候,布木布泰才30歲,年輕守寡,兒子又被小叔子多爾袞擁立為帝。
  • 皇太極11個兒子,多爾袞為何立排名第9的順治?他和孝莊有感情嗎
    很顯然當時多爾袞三兄弟掌握八旗中的三旗人馬,是勢力最強大的一個團隊。而三人當中,又以多爾袞馬首是瞻。另外一邊則是皇太極的兒子豪格團隊。豪格這邊雖然只有一個旗的兵力,可是擁護皇太極兒子登基的團隊,卻也很強大,代表人物有索尼、鰲拜等人。
  • 豪格實力不輸多爾袞,為何最後還是奪位失敗了?
    不過滿清那會兒卻根本不按這個規矩來立新君,所以多、豪之爭在所難免。豪格為人驍勇,也立了不少戰功,而且還得到了正黃、鑲黃、鑲藍3旗的支持,其中還包括如濟爾哈朗、索尼、鰲拜、代善等大佬的擁護。反觀多爾袞團隊的實力就比不了豪格方了。多爾袞僅有正白、鑲白2旗擁護,其中重要的大佬也就是多鐸、阿濟格2人。
  • 豪格為何不與多爾袞爭奪攝政王:不是豪格不想爭,而是真的爭不過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在皇太極改元稱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後,被封為肅親王,位居「四大親王」之列,並且他還統領著正藍旗,在朝堂上的權勢與地位可謂是極為的顯赫。而豪格之所以會痛失皇位,並且沒能夠出任輔政王,最終被多爾袞迫害致死,除了在心計謀略與政治手腕上遠遜於他的對手多爾袞之外,豪格在絕對硬實力上的明顯不足,也是導致其人生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 多爾袞擁立順治繼位,除掉豪格、建立大清,死後為何被挖墳鞭屍?
    按理來說,多爾袞是功臣,但在他死後,順治帝為什麼還要將他的墓給挖出來,對其鞭屍,有什麼深仇大恨嗎?皇太極的死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皇太極的弟弟,他的母親是阿巴亥,多爾袞從小就非常聰穎,習得一身武藝,極具軍事才華。
  • 多爾袞這麼牛,為何他的生母被人活活逼死?
    ,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此人不僅有勇有謀、能徵善戰,而且還曾掌管大清政權長達七年之久,逼迫順治帝稱他為皇父攝政王——成了皇帝的父親。而且,就功勳來說,可以說如果沒有多爾袞,滿清就不可能那麼順利地拿下山海關,進而統治整個中國。那麼,有朋友就會問了——既然多爾袞這麼牛,為何還有人膽敢活活逼死他的母親呢?其實,對於這件事情,多爾袞是有苦難言——因為當年自己母親去世時,自己還是個十四歲的孩子,根本無力進行阻攔。
  • 劉備稱帝之後 他為什麼不給自己的兄弟封王
    劉備稱帝之後,為什麼不給自己的好兄弟關羽和張飛封王呢?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因為劉備稱帝的時候關羽已經被害,而張飛沒過多久也被屬下殺害。
  • 皇太極死後,為什麼豪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自己卻不爭不搶?
    按照當時的形勢來說,如果多爾袞和豪格都不想讓,都鐵了心要爭奪皇位的話,那麼清朝內部就肯定會有一場大規模的內訌。如果雙方真打起來的話雖說鹿死誰手很難說,但清朝的實力會因此大受打擊,剛剛崛起的清朝很有可能會因為這場內訌而走向衰亡。幸運的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在正式決定皇位繼承人之前,清朝內部所有的大佬都有自己的心思,這一切都在決定皇位繼承人的會議上定出了結果。
  •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漢獻帝淪為傀儡,他在許都的皇宮由曹操心腹統領的禁衛軍守護。到220年3月曹操死前,以魏代漢可以說萬事俱備。那麼,曹操是如何打下魏國霸業的,又為何沒有稱帝?曹操手下的漢廷官員大多轉為魏國官員,雖然曹操沒有皇帝的稱號,但曹魏實質上已取代劉漢。218年曹操擊敗烏桓、鮮卑聯軍,鞏固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219年襄樊會戰中與孫權聯合,反敗為勝,除掉關羽,削弱劉備。
  • 重權在握的多爾袞,當皇帝的機會很多,為何他沒有爭奪
    站在多爾袞立場的人認為,他權勢滔天,卻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說明他的人品還是不錯的。其實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從他本人內心深處來說,絕對有著想當皇帝的心思。否則的話,在努爾哈赤駕崩後,他的那些兄弟包括皇太極、代善等人,就不會逼著阿巴亥(多爾袞生母)去殉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