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913,閱讀約2分鐘
「夫定江垂,凡造物之規模皆繪。尋車迎祖入都,為國立基,成同業,最成功。」這是乾隆對睿親王多爾袞的評價,意味著順治帝以來人們對多爾袞的負面評價告一段落。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大權在握。他為什麼不稱帝,而不立一個6歲的福臨?。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歷史總讓人深思。皇太極和努爾哈赤一樣,死前也沒有指定繼任者。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除三人早亡外,長子豪格初出茅廬,比十四叔多爾袞年長三歲。要知道,從努爾哈赤時代起,豪格就一直在戰場上衝鋒陷陣。
很多人認為豪格是個武術家,這是不對的。在處理明朝與朝鮮,蒙古的關係上,豪格認為明朝是後金王朝首先需要處理的,要聯合其他力量來對付明朝,這在後金政權中是絕無僅有的。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多爾袞召集諸王開會,主題只有一個:選擇皇位繼承人。
當時的滿族並沒有實行父死子繼的制度,而是採取了選舉制度,這意味著皇太極的許多兄弟也有資格成為皇位繼承人。當時具備此資格的有7人,分別是:太子李代善,太子鄭濟爾哈蘭,太子睿多爾袞,太子蘇豪格,英王阿濟格,御君王多多,英君王阿達裡。七人中,最令人嚮往的是兩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
崇禎殿密會,皇太極大哥代善提議豪格繼承大制。「皇之長子,當承大制。」要知道代善的力量和兩面紅旗的支持,豪格似乎有把握。豪格「虛心辭職」,當時多杜爾針鋒相對地提出要站出來活活打豪格的臉。多多的話一說出來,就遭到了反對。這時,多多說:「你不立我,你就是禮記君。」。
李太子代善直接回答說,自己年事已高,難以擔當重任。見一時沒有結果,豪格一氣之下離開了會場。見會議陷入僵局,鄭太子濟爾哈蘭提議讓6歲的福臨即位,由王叔攝政。最後,就這一問題達成了共識。
會後十二天,即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即位。多爾袞和姬爾哈蘭這兩位輔政王當眾發誓要用心輔佐。「妄自尊大,漠視兄弟,不從眾,私行一切,以恩怨為重,則天下大亂,短期死亡。」多爾袞之所以建立富臨,最大的原因就是實力不夠,無法一舉消滅豪格。
參考資料:《清世祖實錄》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