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 · 桑塔格:攝影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2021-02-19 霞浦攝影在線





一、攝影首先是一種觀看方式。它不是觀看本身。

二、它必然是一種「現代」的觀看方式——使人先入為主地偏愛各大發現和創新計劃。

三、這種現已有漫長歷史的觀看方式,對我們期待在照片裡看到什麼起決定作用,也對我們習慣於在照片裡注意什麼起決定作用。

四、現代觀看方式是碎片式觀看。人們覺得現實在根本上是無限的,而知識是無止境的。依此,則所有界線、所有統一的概念都必定是誤導的、蠱惑人心的;充其量是臨時性的;長遠而言幾乎總是不真實的。根據某些統一的概念來觀看現實,對塑造和形成我們的經驗有無可否認的優勢。

但它也——現代觀看方式如此教導我們——否認真實事物的無限多樣性和複雜性。因此,它壓抑我們再造我們希望再造的東西——我們的社會、我們自己——的能量,確切地說,權利。我們被告知,注意更多、更多,才是真正的解放。

五、在現代社會,相機製造的影像是接觸我們沒有直接經驗的現實的主要手段。我們被預期要接受和記住我們對之沒有直接經驗的數目無限的影像。相機為我們定義我們承認是「真實」的東西——而且它繼續把真實的邊界向前推進。攝影師如果暴露他們自己的隱蔽的真相,或暴露觀者居住地鄰近或遠方的社會中未被充分報導的社會衝突,則他就會特別受讚賞。

六、在現代認知方式中,某一東西要變得「真實」,就要有影像。照片確認事件。照片把重要性賦予事件,使事件可記憶。一場戰爭、一場暴行、一場流行病、一場所謂的自然災害如果要成為廣受關注的對象,就必須通過各種向千百萬人散布攝影影像的系統(包括電視、網際網路、報紙、雜誌)來讓人們知道。

七、在現代觀看方式中,現實首先是外表——而外表總是在變化。照片記錄外表。攝影的記錄是記錄變化、記錄被摧毀的過去。作為現代人(而如果我們有看照片的習慣,則按定義我們就是現代人),我們都明白所有身份都是建構。唯一無可辯駁的現實——以及我們尋找身份的最佳線索——是人們外表如何。

八、一張照片就是一塊碎片——一次瞥視。我們累積瞥視、碎片。我們腦中都貯存著數以百計的攝影影像,它們隨時供我們回憶。所有照片都嚮往被記憶的狀況——即是說,難忘的狀況。

九、根據把我們定義為現代人的觀點,細節的數目是無限的。照片就是細節。因此,照片似乎像生活。做現代人就是信奉細節的野蠻自主權,被細節的野蠻自主權迷住。

十、認識首先是表示知道。承認是知識形式,而知識形式如今被等同於藝術。那些關於世界上大部分人受可怕的殘暴和不公正之苦的照片似乎在告訴我們——我們這些享有特權和相對安全的人——我們應激動起來;我們應該要求做些事情來阻止這些恐怖。

還有這樣一些照片,它們似乎要引起一種不同的注意。對這些進行中的大量作品來說,攝影不是旨在激發我們去感覺和行動的社會憂患或道德憂患的樣本,而是一個符號企業。我們張望、我們記錄、我們表示知道。這是一種更冷的觀看。這是被我們認作藝術的觀看方式。

十一、某些最出色的介入社會的攝影師的作品如果看上去太像藝術,就會受責備。而被視作藝術的攝影,則會引起類似的責備——責備它窒息關注。它某些最出色的介入社會的攝影師的作品如果看上去太像藝術,就會受責備向我們展示我們也許會哀嘆的事件和局勢和衝突,並要求我們泰然處之。

它也許會向我們展示真正恐怖的東西,並成為我們有膽量看且被假定會接受的東西的一種測試。或者,它通常——對很多最出色的當代攝影而言確是如此——只是邀請我們去凝視平庸。凝視平庸,同時也享受平庸,誘發那些非常發達的冷嘲熱諷的習慣,這些習慣已得到老練的攝影展和攝影集常見的以超現實方式並置照片的確認。

十二、攝影——旅行、旅遊業的最高形式——是擴大世界的主要現代手段。作為藝術的一個分支,攝影那擴大世界的企業往往擅長挖掘被認為具挑戰性、越界的題材。一幀照片也許是要告訴我們:也存在著這東西。還有那東西。還有那東西。(而這一切都是「有人性」的。)但我們與這種知識的關係是什麼——如果它實際上是關於譬如自我、關於反常、關於被排斥或秘密世界的知識?

十三、知識也好,表示知道也好——關於這種特別地現代的體驗事物的方式,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這種觀看,以及這種觀看的碎片的累積,是沒完沒了的。

十四、沒有最後的照片。

相關焦點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導讀 | 線上公益講座
    自1977年出版以來,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一直被視作攝影中的《聖經》。如果加上羅蘭·巴特的《明室》(1981年),這兩部類似上下集的著作始終是我們理解攝影或是進入攝影世界的鑰匙。對於《論攝影》的解讀,如果僅以《論攝影》自身而言,常常會陷入無法釋讀的境地。有時候甚至會深入泥沼,茫然無措。好在桑塔格著作頗豐,其構成的思想體系、創作興趣也不只在攝影一隅。
  • HOW 夜讀 | Vol.9: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行進過程中,桑塔格用她的口吻講述攝影與世界的關係。有評述認為此書是「攝影界的《聖經》」,我個人並不認同,不必神聖化一種主流主張,也不必認定某種觀點便是唱衰。今天我們只兼聽,不美化,不蔑視。這一瞬間你在做什麼?如果你已經閱讀至此,那必然是在盯著一塊屏幕,電腦,平板或者手機。
  • 蘇珊· 桑塔格:是什麼讓我感到強大?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除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是什麼讓我感覺強大?」桑塔格在一篇日記中自問,她給出的答案是「愛和工作」,以及她對「心靈的狂喜」的肯定。在她看來,愛、欲望和思考從本質上是相互聯繫的活動。
  •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
    我想,無需艾柯的提醒,桑塔格也明白對於嚴肅寫作來說,「不死性」意味著什麼,那是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三千年的被稱之為「文學」的精神內核,是所有嚴肅寫作者心照不宣的秘密領地。二讓嚴肅寫作者蘇珊·桑塔格始料未及的是,攝影卻成全了這種「不死性
  • 蘇珊·桑塔格 | 指出有一個地獄,這本身是一種善
    蘇珊·桑塔格很聰明,先後考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英語及哲學雙碩士學位。這是桑塔格最廣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成為美國「 現有的目光最敏銳的論文家」 的奠基之作。除了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2004年12月28日,蘇珊·桑塔格逝世。
  • 是什麼讓我感覺強大? | 蘇珊·桑塔格
    「是什麼讓我感覺強大?」桑塔格在一篇日記中自問,她給出的答案是「愛和工作」,以及她對「心靈的狂喜」的肯定。在她看來,愛、欲望和思考從本質上是相互聯繫的活動。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
  • 當疾病用恐懼來「統治」,蘇珊·桑塔格如何反擊?
    曾經三次罹患癌症的蘇珊·桑塔格,以其豐富的「患病經歷」,在如何面對疾病上,大概最有發言權。久病成醫的桑塔格,在病中先後寫作了《作為疾病的隱喻》(1978)、《關於愛滋病的隱喻》(1988),「現身說法」來破除我們對疾病的迷信、歧視和隱喻,回歸疾病的本質。後來此兩篇文章合集出版為《疾病的隱喻》。
  • 有關蘇珊·桑塔格:你所需知道的一點八卦和應該看的十本書
    Mr Laozhu說,那你是要做個「時髦知識分子」,就是蘇珊·桑塔格那樣的,你趕快寫個她的訃告。後來我沒寫出什麼訃告,我被自己對「時髦」的嚮往驅動,寫了一點蘇珊·桑塔格的八卦;我也發現全世界想當蘇珊·桑塔格的人一把一把的,並非羨慕她的學識,而是看重她貫通流行文化與學術的名望。反正,誰也沒能再複製她。
  • 蘇珊·桑塔格誕辰
    在前年拍攝的紀錄片《關於蘇珊·桑塔格》中,我們看到她昔日的女友們挨個登場,加上陸續出版的日記中如此坦誠地對自己的同性情慾的自白,桑塔格越來越與女同性戀者的身份綁定在一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蘇珊·桑塔格 | 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1.16-2004.12.28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攝影給我們真相還是謊言 || 閱讀視野與寫作理性
    它雖不是一本專業書籍,書中也沒有多少攝影術語,但有志於攝影者,還是應人手一冊。若以知識分子、作家和文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閱讀,勢必頗有收穫。桑塔格深入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相互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
  • 蘇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
    蘇珊·桑塔格是美國著名作家、藝術評論家。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
  • 蘇珊·桑塔格30歲前的閱讀清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網20世紀的美國知識界,有兩位女神,他們被文化界的各路人馬,在嚴肅場合引用也在沙龍私會中談論,即漢娜·阿倫特和蘇珊
  • 蘇珊·桑塔格談波赫戰爭(1995):他們完全生活在絕望中
    蘇珊·桑塔格1995年訪談查理·羅斯:蘇珊·桑塔格是美國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對於她關心的問題,她也是一名積極活動分子,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波士尼亞戰爭(波赫戰爭)。五天前,她剛從戰地回來。整個七月,蘇珊·桑塔格都在波士尼亞,這也是她第八次到訪戰地。歡迎蘇珊·桑塔格!
  • 蘇珊•桑塔格:美好的性愛比吃任何營養品都管用
    不藝術ID:no_studio她就是——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我的同性戀是一種特許  壹   ●●●蘇珊·桑塔格生活的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有史上被稱的「垮掉的一代」。 蘇珊·桑塔格在這一年患了重病,她正在逐漸康復中。福柯則來到美國芝加哥這個同性戀大本營。這只在滴血的婚床上狂舞的雪狐,在致幻和旋轉中,先要汲取毒素的精華,在體內匿形的混亂中,在不定的,敗壞的獻祭中,欲以尋找真理。福柯的目標,是以悲劇因素去撞擊恆常結構,並且因此去對抗歷史的辯證法。
  • 論攝影 | 蘇珊·桑塔格
    「我總是覺得,攝影是一種下流的玩藝兒——這也是我喜愛攝影的原因之一,」迪安娜·阿布斯寫道,「我第一次做攝影時,感到非常變態。」做一位專業攝影師,可以被認為是下流的(借用阿布斯的通俗話),如果攝影師追求被認為是骯髒的、禁忌的、邊緣的題材。但是,下流的題材如今已不容易找。而拍照的變態的一面到底是什麼呢?
  • 她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十句名言,句句個性感十足
    蘇珊·桑塔格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還是現代西方文化界最為重要的女知識分子之一,名氣可與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旗鼓相當。蘇珊·桑塔格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她的小說,她的評論深深地影響著文化界。
  • 桑塔格|對語言表達的激情
    --蘇珊·桑塔格(1967年8月9日)以上兩段摘自今年年初出版的蘇珊·桑塔格日記之《心為身役--蘇珊•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64—1980)》。文字中似乎可以看出桑塔格自幼就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宿命般的預判,並且真的按部就班地走出每一步。只不過很遺憾,她最終並沒有進入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行列。
  • 馬克·吐溫、蘇珊·桑塔格、海明威……名作家的衣櫥裡有什麼?
    在1905 年的雜文《沙皇獨語》中,馬克·吐溫說:「沒有衣服就沒有權勢。蘇珊·桑塔格1933年生於紐約,曾就讀哈佛、牛津和索邦大學,是小說家、劇作家、和平運動活動家和學者。她的典型標誌是貫穿黑髮的一縷白髮。
  • 書評 | 讀《蘇珊·桑塔格傳》的六個啟示
    文 | 鞏志明正月初二開始居家隔離,讀起了《蘇珊·桑塔格傳》(中國攝影出版社2018 年12 月第1 版)。讀這本傳記,就得重翻《論攝影》和《反對闡釋》。作者:[英] 傑羅姆·博伊德·蒙塞爾譯者:張昌宏版次:2018 年12 月第1 版定價:69.00 元我所接觸的大多數人,知道蘇珊·桑塔格都是因為她的攝影評論家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