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十句名言,句句個性感十足

2020-12-27 刺蝟讀書

蘇珊·桑塔格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還是現代西方文化界最為重要的女知識分子之一,名氣可與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旗鼓相當。蘇珊·桑塔格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她的小說,她的評論深深地影響著文化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她筆下十句格言,體會文字背後的獨特魅力。

在美國,蘇珊·桑塔格影響力巨大,她不僅創作小說,善寫評論文章,而且涉獵各行各業,還偶爾寫劇本,做導演,受人羨慕。蘇珊·桑塔格出生在美國紐約一個猶太族家庭,她的童年不快樂,孤獨沒有朋友,只能與讀書作伴。由於聰明伶俐,她的求學階段順風順水,在諸多名校留有印記。

蘇珊·桑塔格以小說家的身份聞名世界,在她的作品中不乏影響力巨大的作品,其中《火山情人》、《人在美國》更是成為當時的暢銷書。除了小說,她的文化評論文章有獨到之處,在各個領域中的評論文章令人深思。這是因為蘇珊·桑塔格性格倔強,卓爾不群,特立獨行,經常以個人的感受發表見解,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發表個人觀點便記錄筆下,為此人們稱她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由於涉獵太過廣泛,有部分學者把蘇珊·桑塔格定為「雜家」,但能從側面上可以體現她博學,對作品精益求精。蘇珊·桑塔格的小說可以界定為早期及晚期,早期小說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反對闡釋,也就是說反對傳統理念中將形式當做內容的附屬品;第二,小說展現出一種沉默的美學,即:用陌生的情景挫敗讀者,促使讀者進入沉默狀態;用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方式將無法直接表達的內容更好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在晚期的作品中,顯示出與大眾文化漸行漸遠的特徵,將創作回歸自我,更加注重作者內心感受以及精神的回歸,作者尋找著超越自我的創作激情。另外,蘇珊·桑塔格晚期的作品體現著濃濃的後現代主義特點,她可望打破雅俗文化的隔閡,讓自己的作品最終實現雅俗共賞的境界。

在學術方面,蘇珊·桑塔格同樣有不俗的建樹。她提出經典的、精華的、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的學術理論——「新感受力」,對世界文化界做出正確的引導。可以說,蘇珊·桑塔格逾越了國界限制,引導人們該如何欣賞真正的文化與真正的藝術,這一貢獻堪稱非凡。

不論小說還是批評文章乃至隨筆,蘇珊·桑塔格的寫作風格極為奇特。她行文很少做注釋,也不會註明參考文獻,只管隨心所寫,但輕而易舉的將筆下事物煥發新意,所以不得不佩服她筆下文字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蘇珊·桑塔格喜歡用格言的形式表達自我,也許是受到尼採、羅蘭·巴特等名家的影響所致吧。

2004年12月28日,蘇珊·桑塔格逝世,享年71歲,這位美國著名女作家逝世16周年了,我們就用她筆下10句名言來感受其筆下文字的魅力。

相關焦點

  • 她為什麼不出櫃? 蘇珊·桑塔格誕辰
    在前年拍攝的紀錄片《關於蘇珊·桑塔格》中,我們看到她昔日的女友們挨個登場,加上陸續出版的日記中如此坦誠地對自己的同性情慾的自白,桑塔格越來越與女同性戀者的身份綁定在一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蘇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
    蘇珊·桑塔格是美國著名作家、藝術評論家。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
  • 蘇珊·桑塔格 | 指出有一個地獄,這本身是一種善
    美國作家、評論家當代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本文由楚塵文化綜合整理,轉載請附上文末二維碼1933年,蘇珊·桑塔格出生於美國紐約曼哈頓。桑塔格出生後一直由祖父母撫養。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國北方做皮貨生意,5歲那年,父親在中國患肺結核逝世。整個童年,蘇珊.桑塔格都在對文學書籍的陶醉中度過,她迷上了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維克多·雨果、叔本華等人的作品。6歲時,她讀到居裡的女兒依娃·居裡(Eve Curie)寫的《居裡夫人》,曾立志成為一個化學家,後來又希望成為物理學家。最後,她決定從事文學,成為一個作家。
  • 有關蘇珊·桑塔格:你所需知道的一點八卦和應該看的十本書
    我說我想做個知識分子,對世界的了解儘可能深刻,但我也害怕變成個學究和土鱉,我還喜歡流行八卦和奢侈品呢。Mr Laozhu說,那你是要做個「時髦知識分子」,就是蘇珊·桑塔格那樣的,你趕快寫個她的訃告。後來我沒寫出什麼訃告,我被自己對「時髦」的嚮往驅動,寫了一點蘇珊·桑塔格的八卦;我也發現全世界想當蘇珊·桑塔格的人一把一把的,並非羨慕她的學識,而是看重她貫通流行文化與學術的名望。反正,誰也沒能再複製她。
  • 蘇珊· 桑塔格:是什麼讓我感到強大?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除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是什麼讓我感覺強大?」桑塔格在一篇日記中自問,她給出的答案是「愛和工作」,以及她對「心靈的狂喜」的肯定。
  •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
    蘇珊·桑塔格的驚世駭俗在於,她開始創造自己獨特的藝術批評話語,包括「新感受力」、「坎普」和「反對闡釋」,發明一套為了形式而非內容的描述性詞彙,由此避開了高雅文化擅長的道德倫理之維的批評。她在《反對闡釋》中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響,認為闡釋是智力對藝術和世界的報復,文章最後那句在當時看來十分「大逆不道」的話成為了她的審美標準——為取代藝術闡釋學,我們需要一門藝術色情學。
  • 蘇珊·桑塔格 | 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1.16-2004.12.28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 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除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人們說我寫《疾病的隱喻》是一種超脫,實際上我一點都不超脫。他們告訴我,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所以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和痛苦的手術,還有我所有的思想將在一兩年死去的事實。除了身體上的痛苦之外還有害怕和恐懼,我嚇壞了。
  • 當疾病用恐懼來「統治」,蘇珊·桑塔格如何反擊?
    蘇珊·桑塔格她也許是當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爭議的人物。桑塔格擁有一大堆桂冠,比如「美國公眾的良心」「文學批評的帕格尼尼」等。當年,美國流行的保守派刊物《新共和》設問:賓·拉登、薩達姆和桑塔格有什麼共同之處?
  • 桑塔格:誰也無法定義她
    ——蘇珊·桑塔格本周末,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即將揭曉。譯林社的《蘇珊•桑塔格談話錄》也進入了30本入圍書單。作為美國最聲名卓著的女性知識分子,桑塔格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末文壇的風雲人物,她既寫評論,也寫小說;既寫當代,也寫歷史;既關注流行文化,又酷愛古典文藝;既評論色情與攝影,也探討沉默的美學。
  • 蘇珊·桑塔格30歲前的閱讀清單
    ,即漢娜·阿倫特和蘇珊·桑塔格,後者比前者恰好晚生一輩,倆人卻都是極具偶像氣質的知識女性精英。不過,我們倒是可以說說有哪些作家作品對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桑塔格影響至深,因為在桑塔格不同時段的思考中,她總是在不斷地召回和反思它們。根據桑塔格傳記《鑄就偶像》的說法,她7歲時已經養成看完一個作家主要作品的習慣。桑塔格5歲的時候,曾經在天津做皮毛生意的生父已經去世,7歲時媽媽帶著患有哮喘的桑塔格搬家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圖森。
  • 蘇珊·桑塔格談波赫戰爭(1995):他們完全生活在絕望中
    波赫(前南6個共和國之一)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赫前途發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塞爾維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赫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赫獨立。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塞族隨即宣布成立「波赫塞族共和國」,脫離波赫獨立。
  • 蘇珊•桑塔格:美好的性愛比吃任何營養品都管用
    不藝術ID:no_studio她就是——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生活的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有史上被稱的「垮掉的一代」。 蘇珊·桑塔格在這一年患了重病,她正在逐漸康復中。福柯則來到美國芝加哥這個同性戀大本營。這只在滴血的婚床上狂舞的雪狐,在致幻和旋轉中,先要汲取毒素的精華,在體內匿形的混亂中,在不定的,敗壞的獻祭中,欲以尋找真理。福柯的目標,是以悲劇因素去撞擊恆常結構,並且因此去對抗歷史的辯證法。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導讀 | 線上公益講座
    自1977年出版以來,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一直被視作攝影中的《聖經》。如果加上羅蘭·巴特的《明室》(1981年),這兩部類似上下集的著作始終是我們理解攝影或是進入攝影世界的鑰匙。對於《論攝影》的解讀,如果僅以《論攝影》自身而言,常常會陷入無法釋讀的境地。有時候甚至會深入泥沼,茫然無措。好在桑塔格著作頗豐,其構成的思想體系、創作興趣也不只在攝影一隅。
  • 桑塔格人設 | 這個寶藏女孩,一生都在發明「蘇珊·桑塔格」
    求學時代的桑塔格,不在意外貌卻總能引人注目:她衣著傳統,裙子、寬鬆的上衣、平跟鞋,不施粉黛;她似乎很少打理她的一頭長髮,給人的印象是有些亂。這是1953年秋,桑塔格在康乃狄克大學就讀英語研究生課程時的肖像。此時她是系裡最傑出的人才,也兼任英語寫作課的老師。事實上,桑塔格傳記對於她外貌的刻畫隨處可見:「眸子裡流露出超常的智慧。
  • 蘇珊·桑塔格:作為閱讀的寫作(黃燦然 譯)
    選自《重點所在》(蘇珊·桑塔格全集)陶潔、黃燦然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讀小說對我來說是一種正常活動,
  • 書評 | 讀《蘇珊·桑塔格傳》的六個啟示
    作者:[英] 傑羅姆·博伊德·蒙塞爾譯者:張昌宏版次:2018 年12 月第1 版定價:69.00 元我所接觸的大多數人,知道蘇珊·桑塔格都是因為她的攝影評論家的身份現實的桑塔格是焦慮的,她沒有身份認同,也沒有性別認同,是個非常矛盾的人,加之不斷有重大疾病的幹擾,這使得她的生存始終處於一種在美國和歐洲各地不斷遷徙居住的狀態。早在半個世紀之前,桑塔格就有著極為開闊的文化視野和活動地域。她慣常的模式是以歐洲消解美國本土,以政治和新聞事件解構藝術和文化。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攝影給我們真相還是謊言 || 閱讀視野與寫作理性
    桑塔格深入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相互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論攝影》出版於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並榮獲當年的全國圖書批評界獎,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
  • 桑塔格|對語言表達的激情
    --蘇珊·桑塔格(1967年8月9日)以上兩段摘自今年年初出版的蘇珊·桑塔格日記之《心為身役--蘇珊•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64—1980)》。文字中似乎可以看出桑塔格自幼就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宿命般的預判,並且真的按部就班地走出每一步。只不過很遺憾,她最終並沒有進入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行列。
  • 馬克·吐溫、蘇珊·桑塔格、海明威……名作家的衣櫥裡有什麼?
    杜魯門·卡波特的朋友哈珀·李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口袋梅林」,她的《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人物迪爾,即是以他為原型。卡波特對帽子有神奇的品位。佐拉·尼爾·赫斯頓是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的女權主義代言人,她的帽子即是她的時尚風格的同義詞。1920年代,她還是個年輕女郎,不僅迷戀飛女郎鐘形帽,還戴插一根羽毛和飾有蝴蝶結的遮陽帽,以及拉得很低的無邊女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