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桑塔格《論攝影》:攝影給我們真相還是謊言 || 閱讀視野與寫作理性

2021-02-19 太一養老服務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者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它雖不是一本專業書籍,書中也沒有多少攝影術語,但有志於攝影者,還是應人手一冊。若以知識分子、作家和文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閱讀,勢必頗有收穫。

桑塔格深入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相互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

《論攝影》出版於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並榮獲當年的全國圖書批評界獎,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

本版配以60餘幅世界攝影史上的珍貴照片,推出極具藝術品位與收藏價值的「插圖珍藏本」,使《論攝影》真正成為圖文並茂的文化經典。

 

蘇珊·桑塔格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和西蒙娜·波伏瓦、漢娜·阿倫特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2003年獲德國書業和平獎。2004年12月28日病逝於紐約。

  

語錄摘選▶▶

· 

雖然人們會覺得相機確實抓住現實,而不只是解釋現實,但照片跟繪畫一樣,同樣是對世界的一種解釋。儘管在某些場合,拍照時相對不加區別、混雜和謙遜,但並沒有減輕整體操作的說教態度。這種攝影式記錄的消極性——以及無所不在——正是攝影的「信息」,攝影的侵略性。

· 

攝影既是一種確證經歷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否認經歷的方式。它可能會將經歷限制在純粹拍照的範圍之內,或者是將經歷轉換成一個概念,一件紀念品。旅遊變成了搜集照片的一種策略。拍照活動本身乃是一種慰藉,是平復那種很可能由於旅行而加劇的普遍的迷惘情緒。

· 

攝影對世界的認識之局限,在於儘管它能夠激起良心,但它最終絕不可能成為倫理認識或政治認識。通過靜止照片而獲得的認識,將永遠是某種濫情,不管是犬儒的還是人道主義的濫情。它將是一種折價的認識——貌似認識,貌似智慧;如同拍照貌似佔有,貌似強姦。正是照片中被假設為可理解的東西的那種啞默,構成相片的吸引力和挑釁性。

· 

攝影是一種輓歌藝術,一門黃昏藝術。大多數被拍攝對象---僅僅憑著被拍攝---都滿含感染力。一個醜陋或怪異的被拍攝物可能令人感動,因為它已由於攝影師的青睞而獲得尊嚴。一個美麗的被拍攝物可能成為疚愧感的對象,因為她已衰朽或不再存在。

· 

相機所表述的現實必然總是隱藏多於暴露。一如布萊希特指出的,一張有關克虜伯工廠的照片,實際上沒有暴露有關該組織的任何情況。理解與愛戀關係相反,愛戀關係側重外表,理解側重實際運作。而實際運作在時間裡發生,因而必須在時間裡解釋。只有敘述的東西才能使我們理解。

· 

拍照就是賦予重要性。大概沒有什麼題材是不能被美化的;再者,一切照片都有一種固有的傾向,就是把價值賦予被拍攝對象,而這種傾向是絕不可能抑制的。但是,價值本身的意義卻可以更改---如同當代攝影影像的文化中所發生的,這種文化是對惠特曼的信條的戲仿。

· 

攝影是自我和世界之間固有的曖昧聯繫的範例——它的現實主義意識形態描述,時而要求在涉及世界時隱去自我,時而又認可一種與頌揚自我的世界的侵犯性關係。這種聯繫的這個或那個方面一直都會被重新發現和受到擁護。

· 

攝影通過以一個複製的影像世界來裝飾這個已經擁擠不堪的世界,使我們覺得世界比它實際上的樣子更容易為我們所理解。

· 

攝影影像的威力來自它們本身就是物質現實,是無論什麼把它們散發出來之後留下的信息豐富的沉積物,是反過來壓倒現實的有力手段——反過來把現實變成影子。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設想的更真實。

· 

攝影家們殫精竭慮地撐持起一個枯竭的現實感的企圖導致的就是枯竭。我們對世事無常的壓抑感自照相機給予我們將流逝的時光「定格」的意義之後更顯劇烈。我們以更快的速率消費影像,就像巴爾扎克懷疑照相機會耗盡軀體的層次那樣,影像消費了現實。照相機就是解毒藥和疾病,是一種挪用現實的方式,一種使現實陳腐的方式。

· 

當我們害怕,我們射殺。當我們懷舊,我們拍照。

·

當真實的人在那裡互相殘殺或殘殺其他真實的人時,攝影師留在鏡頭背後,創造另一個世界的一個小元素。那另一個世界,是竭力要活得比我們大家都更長久的影像世界。

· 

攝影師的意圖並不能決定照片的意義,照片將有自己的命運,這命運將由利用它的各種群體的千奇百怪的念頭和效忠思想來決定。

· 

所有照片都"使人想到死"。拍照就是參與另一個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變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過切下這一刻並把它凍結,來見證時間的無情流逝。

· 

照相機的無所不在雄辯地表明,事件有許許多多有趣的事件、值得拍攝的事件所組成的。事件結束後,照片仍會存在,使得該事物享有某種在其他情況下無論如何都無法享有的不朽性(以及重要性)。

· 

一張可以使我們在某個時刻流連多久都可以的靜止照片,是與電影的形式相牴觸的,就像一批把某人的一生或某個社會的某些時刻凍結起來的照片,與那個人和那個社會的形式是相牴觸的,因為那形式是時間裡的一個過程,在時間裡流動。照片中的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關係也像靜止照片與電影的關係一樣,根本就是不準確的。生命不是關於一些意味深長的細節,被一道閃光照亮,永遠地凝固。照片卻是。

· 

攝影它保持隨時細察立即被時間的正常流動取代的瞬間。這種時間的凍結——每張照片的傲慢、尖銳的靜止狀態——已製造了嶄新的,更有包容性的美的正典作品。

·  

人們往往會在瞥見什麼美的東西之後遺憾地說沒能給它拍張照。與其說世界已成為美的標準,還不如說照相機在美化其拍攝的世界中扮演了極為成功的角色。

· 

照片可以比移動的形象更具紀念意義,因為它們乃是一小段時光,而非流失的時間。電視是一連串選擇不充分的形象,每個形象都會抵銷其前在的形象。每張靜止的照片則變成了一件纖巧物品的特定的一刻,人們可以持有它並一再觀看。

· 

儘管某個事件具有了值得一拍的精確意義,它仍然還是(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決定構成該事件各因素的觀念形態。

· 

我想對碎片的愛首先來自一種對時間的摧毀、歷史的滄桑的悲憫,因為以碎片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東西曾經是完整的作品,有些部分遺失、毀壞或者消損了。現在,當人們可以創作碎片形式的作品,實際上這也非常有吸引力。正如18世紀的富人將人造的廢墟擺在自己家裡一樣,思想和藝術世界中的碎片就像這種人造廢墟。在某種意義上,攝影是一種碎片的形式。

相關焦點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導讀 | 線上公益講座
    自1977年出版以來,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一直被視作攝影中的《聖經》。如果加上羅蘭·巴特的《明室》(1981年),這兩部類似上下集的著作始終是我們理解攝影或是進入攝影世界的鑰匙。對於《論攝影》的解讀,如果僅以《論攝影》自身而言,常常會陷入無法釋讀的境地。有時候甚至會深入泥沼,茫然無措。好在桑塔格著作頗豐,其構成的思想體系、創作興趣也不只在攝影一隅。
  • HOW 夜讀 | Vol.9: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本書開篇,蘇珊·桑塔格便以柏拉圖之喻將讀者拉回黑暗一片的洞穴中,隨後再一步步向有光亮的世界探索。行進過程中,桑塔格用她的口吻講述攝影與世界的關係。有評述認為此書是「攝影界的《聖經》」,我個人並不認同,不必神聖化一種主流主張,也不必認定某種觀點便是唱衰。今天我們只兼聽,不美化,不蔑視。這一瞬間你在做什麼?
  •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
    桑塔格終其一生都在捍衛這塊秘密領地:她不停地閱讀,不停地被吸引,不停地另闢蹊徑;她變換角色,變換立場,甚至變換氣質;她在許多死去的人身上尋找和重塑寫作、文化和審美標準,她通過描繪死去的偶像來講述自己,本雅明、齊奧朗、羅蘭·巴特、卡內蒂、託馬斯·曼,W·G·塞巴爾德,這樣的清單可以一直羅列下去,更或者說,這種無限的清單都是為了有意地拼貼出一個獨特的蘇珊·桑塔格,完成她的「蘇珊·桑塔格計劃」。
  • 論攝影 | 蘇珊·桑塔格
    透過照片,世界變成一系列不相干、獨立的粒子;而歷史,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則變成一系列軼事和社會新聞。相機把現實變成原子,可管理,且不透明。這種世界觀否認互相聯繫和延續性,但賦予每一時刻某種神秘特質。任何一張照片都具有多重意義;實際上,看某一種以照片的形式呈現的事物,就是遭遇一個可能引起迷戀的對象。攝影影像的至理名言是要說:「表面就在這裡。
  • 蘇珊·桑塔格 | 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她的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除了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
  • 蘇珊·桑塔格 | 指出有一個地獄,這本身是一種善
    1957年,她拿到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但四個月後轉赴巴黎大學,深受到法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的薰陶,在此期間,她閱讀了大量的歐洲哲學著作,並結識了一批先鋒藝術家,他們組成了一個由搖滾樂、新浪潮電影、新小說寫作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新興歐洲文化圈,蘇珊·桑塔格深深被其吸引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論文集《反對闡釋》。
  • 蘇珊·桑塔格:作為閱讀的寫作(黃燦然 譯)
    選自《重點所在》(蘇珊·桑塔格全集)陶潔、黃燦然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讀小說對我來說是一種正常活動,
  • 書評 | 讀《蘇珊·桑塔格傳》的六個啟示
    文 | 鞏志明正月初二開始居家隔離,讀起了《蘇珊·桑塔格傳》(中國攝影出版社2018 年12 月第1 版)。讀這本傳記,就得重翻《論攝影》和《反對闡釋》。,因為《論攝影》這本小冊子。其其實桑塔格不僅是一個攝影評論家,《論攝影》也不是她的代表作,桑塔格能成為一個20世紀後半葉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一個的關鍵的原因是她自身的豐富性和前衛性。桑塔格不僅有紮實的學術背景和深厚的藝術實踐能力,關鍵是她在各個藝術門類和各種文化生態之間能發現關聯,很善於無縫過渡和平滑共享。
  • 蘇珊· 桑塔格:是什麼讓我感到強大?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有意義的是盡你所能保持理性,求助於正確的治療方案,以及一定要保持求生的意志。毫無疑問,如果你自己不想活了,你就成了疾病的同謀。你不能對大自然憤怒。你不能對生物學憤怒。我們都會死,雖然很難接受,但我們都要經歷這個過程。在你的意識當中,你似乎是一個人被困在一具通常只能體面地維持七八十年的軀殼裡。
  • 當疾病用恐懼來「統治」,蘇珊·桑塔格如何反擊?
    身處重病中的蘇珊·桑塔格曾這麼說。大概正是我們對疾病的恐懼,使我們常常無法正視疾病。於是,疾病總是在各種語境下被我們所異化,甚至異化成除了「病理」之外的所有東西。比如家屬不顧科學依據,一有問題就上演的醫鬧;難道家屬不應該積極配合病人和醫生,理智地尋找治療方法?
  • 有關蘇珊·桑塔格:你所需知道的一點八卦和應該看的十本書
    Mr Laozhu說,那你是要做個「時髦知識分子」,就是蘇珊·桑塔格那樣的,你趕快寫個她的訃告。後來我沒寫出什麼訃告,我被自己對「時髦」的嚮往驅動,寫了一點蘇珊·桑塔格的八卦;我也發現全世界想當蘇珊·桑塔格的人一把一把的,並非羨慕她的學識,而是看重她貫通流行文化與學術的名望。反正,誰也沒能再複製她。
  • | 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有意義的是盡你所能保持理性,求助於正確的治療方案,以及一定要保持求生的意志。毫無疑問,如果你自己不想活了,你就成了疾病的同謀。你不能對大自然憤怒。你不能對生物學憤怒。我們都會死,雖然很難接受,但我們都要經歷這個過程。在你的意識當中,你似乎是一個人被困在一具通常只能體面地維持七八十年的軀殼裡。從某個時刻起,身體開始衰退,然後在你後半生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你眼睜睜地看著它漸漸損耗,什麼也做不了。
  • 蘇珊·桑塔格誕辰
    12年,在這12年裡,我們除了繼續閱讀討論她的文化批評、文學創作,也越來越多地從陸陸續續出版的日記、傳記和紀錄片中進入她甚少向世人敞開的私人世界。在前年拍攝的紀錄片《關於蘇珊·桑塔格》中,我們看到她昔日的女友們挨個登場,加上陸續出版的日記中如此坦誠地對自己的同性情慾的自白,桑塔格越來越與女同性戀者的身份綁定在一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桑塔格|對語言表達的激情
    你能不能跟我們說說,作為一名作家,你自己的抱負的形成發展?桑塔格:人們也許會把作家分為兩種類型:早年成才型與非早年成才型。我三歲左右就閱讀,六七歲就寫作了。你當時都寫些什麼呢?桑塔格:劇本、詩歌、短篇小說。
  • 蘇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
    蘇珊·桑塔格是美國著名作家、藝術評論家。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
  • 蘇珊·桑塔格30歲前的閱讀清單
    不過,我們倒是可以說說有哪些作家作品對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桑塔格影響至深,因為在桑塔格不同時段的思考中,她總是在不斷地召回和反思它們。根據桑塔格傳記《鑄就偶像》的說法,她7歲時已經養成看完一個作家主要作品的習慣。桑塔格5歲的時候,曾經在天津做皮毛生意的生父已經去世,7歲時媽媽帶著患有哮喘的桑塔格搬家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圖森。
  • 攝影的史詩性 | 約翰·伯格訪談
    雖然桑塔格在此書最後,又自我矛盾地認為視覺效果聳動的戰爭攝影仍有激發人們認識問題與產生行動的可能,因此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她早年在《論攝影》裡的批判觀點。您如何響應這些問題? 薩爾加多(sebastiao salgado)作品:伯格:首先我想表示,對於桑塔格最後這些年裡,針對幾個重要國際政治事件所發表的意見,或自我修正、轉向的看法,我是非常尊敬的。
  • 攝影藝考必看書籍清單,高中藝考攝影自學書籍推薦
    攝影藝考必看書籍1. 文藝常識類 張福起或者位彥魯的均可。有的綜合攝影院校會考文藝常識,攝影專業考的文藝常識少些,影視攝影與製作考的文藝常識多些。建議:每天背誦2-3小時2.攝影書籍:蘇珊桑塔格《論攝影》、亞當斯《論攝影》、霍克尼《論攝影》、羅蘭巴特《明室》、顏志剛《攝影技藝教程》、《世界攝影史》、阮義忠《攝影家》建議:這些書籍買個1-2本就可以。拓展知識面。
  • 桑塔格之於我們這個時代
    在桑塔格的回憶中,童年是「一場漫長的徒刑」,而唯一的避難所就是文學書籍。她從三歲開始閱讀,八歲時候用所有積攢的零花錢買了一套文學叢書,其中有莎士比亞和雨果的作品。她回憶說,那時她躺在床上看著書架,如同看著自己的50位朋友,而每一本書都是通向一個世界的大門。桑塔格一生尋訪各種書店購書,去世前將兩萬五千冊個人收藏轉交給加州大學圖書館。
  • 蘇珊 · 桑塔格:攝影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相機為我們定義我們承認是「真實」的東西——而且它繼續把真實的邊界向前推進。攝影師如果暴露他們自己的隱蔽的真相,或暴露觀者居住地鄰近或遠方的社會中未被充分報導的社會衝突,則他就會特別受讚賞。六、在現代認知方式中,某一東西要變得「真實」,就要有影像。照片確認事件。照片把重要性賦予事件,使事件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