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桑塔格:作為閱讀的寫作(黃燦然 譯)

2021-02-19 慧田哲學

選自《重點所在》(蘇珊·桑塔格全集)

陶潔、黃燦然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

讀小說對我來說是一種正常活動,寫小說反而變得很古怪──至少在我提醒自己兩者是多麼牢固地聯繫在一起之前,我是這麼覺得的。(這裡沒有穿盔甲的一般見解,而只是若干看法。)首先是因為,寫作即是以一種特別的強度和專注來訓練閱讀。你寫作,是為了閱讀你寫下的東西,看它好不好,而由於它總是不如意,就得重寫──一次,兩次,很多次,直到它變成你可以忍受重讀的東西。你是自己最先也許還是最嚴厲的讀者。「寫作即是坐下來判斷自己,」易卜生在他一本著作的扉頁上如此說。很難想像毋須重讀的寫作。但是,你毫不猶豫寫下的東西,就總是不行的嗎?也不盡然:有時比行還要好些。而這隻意味著,至少就筆者而言,更細心地看,或讀出聲來──即是說,另一種閱讀──它可能還會更好。我不是說,小說家必須搜腸刮肚、汗流浹背才能寫出好東西。「毋須努力的寫作,總的來說就像沒有樂趣的閱讀,」詹森博士如此說。不過,這句箴言遠離當代品味,就像其作者遠離我們。事實上,很多毋須努力就寫出來的東西,給了人很大的樂趣。不,問題不是讀者的判斷──讀者可能更喜歡作者較即興、較不精雕細琢的東西──而是作家的情緒,作家都是不滿足的專家。你思忖,如果我第一個回合就可以切入正題,而毋須太多掙扎,那不是更好嗎?儘管如此,儘管重寫──以及重讀──聽起來像一種努力,但它實際上是寫作最有樂趣的部分。有時候是唯一有樂趣的部分。如果你頭腦裡有「文學」的概念,動手寫作是令人畏懼的,是怪嚇人的。這就像跳進結冰的湖裡。接著,遊到溫暖的部分,這時你已經有事情可做、可升級、可刪改。讓我們假設它一團糟。但你有機會修整它。你試圖弄得清晰些。或深刻些。或雄辯些。或怪異些。你試圖忠實於某個世界。你希望這本書更有空間、更有權威。你希望用力把自己從自己身上拉起來。你希望把書從你那倔強的頭腦裡拉出來。一如雕像隱藏在大理石塊裡,小說也隱藏在你腦中。你試圖解放它。你試圖使紙上這可憐東西更接近於你覺得一本書應該是的樣子──也即你突然興高採烈時知道它可以成為的樣子。你一遍又一遍讀那些句子。這就是我正在寫的書嗎?這就是一切嗎?或讓我們假設它進展順利,因為有時它確實很順利(否則,你會瘋掉)。這就是你要的,即使你是最慢的抄寫員和最糟糕的按指法打字員,也可以弄出一大串文字,而你希望繼續下去。接著,你重讀。也許你不敢滿意,但是同時,你喜歡自己寫下的東西。你在紙上的東西裡找到樂趣──一位讀者的樂趣。最後,寫作是你給予自己的一系列許可,讓自己以某些方式表達。發明。跳躍。飛行。跌落。尋找具有你自己的特色的敘述和堅持;即是說,尋找你自己的內心自由。既嚴格,又不對自己太苛刻。不太經常停下來重讀。當你有膽覺得進展順利(或不太差)時,讓自己能繼續划船就行了。不等待靈感來推你。當然,失明的作家永不能重讀他們口授的東西。也許,對詩人而言,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為詩人寫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在腦中形成的,然後才化為紙上的文字。(詩人要比散文作家更依賴耳朵生活。)不能看,並不意味著不能作修改。難道我們不應該想像彌爾頓的女兒在每天完成《失樂園》的口授之後,把寫下的一切重述給父親聽,然後記下他的改動?但是,散文作家──他們在文字的伐木場工作──不能把一切都貯存於腦中。他們需要看他們寫下的東西。哪怕是最不計較、最多產的作家也會感到這點。(因此,薩特失明時,宣布他的寫作生涯結束了。)想像肥胖、虛弱的亨利·詹姆斯在蘭姆大宅一個房間裡來回踱步,向一個秘書大聲口述《金碗》。撇開我們很難想像詹姆斯的晚期散文如何能夠全部通過口授,尤其是撇開那部大約在1900年出廠的雷明頓打字機的噪音不談,難道我們不應假設詹姆斯重讀打字稿並作大量改動嗎?

《重點所在》(全布面精裝)

Where the Stress Falls

蘇珊·桑塔格全集

陶潔、黃燦然等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

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裡道德觀經歷了令人眩暈的轉型……

長按掃碼購買

當我兩年前再次成為癌症病人,必須中止已接近完成的《在美國》的寫作時,洛杉磯一位朋友知道我為可能永遠無法完成它而絕望和擔憂,便表示願意來紐約陪我,讓我口授這部小說的剩餘部分,由他做記錄。確實,頭八章已寫好了(即是說,重寫和重讀很多次了),我已開始寫倒數第二章,這最後兩章的弧光已清晰出現在視野裡。然而,我不得不拒絕他感人、慷慨的提議。不僅因為我很可能是被猛烈的化療和嗎啡搞得昏頭昏腦,記不起我計劃要寫的是什麼。關鍵還是,我必須可以看到我寫的東西,而不僅僅是聽到它。我必須可以重讀。閱讀往往先於寫作。寫作的衝動幾乎總是由閱讀引發的。是閱讀,是對閱讀的熱愛,使你夢想成為作家。在你成為作家很久之後,閱讀別人寫的東西──以及重讀過去喜愛的書──構成了一種無法拒抗的分心,使你不能集中精神寫作。分心。安慰。折磨。沒錯,還有靈感。並非所有作家都會承認這點。我記得,有一次跟維·蘇·奈保爾談到我喜愛的一部19世紀英國小說,我想當然地以為,他也會像我一樣欣賞它,就像我所認識的每個喜歡文學的人那樣。但是不,他沒讀過這部小說,並且,當他看到我臉上吃驚的陰影,便嚴肅地補充一句:「蘇珊,我是一個作家,而不是一個讀者。」  很多已不再年輕的作家,以不同的理由宣稱他們讀得很少,甚至覺得閱讀與寫作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能兼容的。也許,對某些作家來說是如此。如果理由是對受影響感到焦慮,那麼就我而言,這似乎是一種無關緊要、微不足道的擔憂。如果理由是沒時間──一天之中就只有那麼多的時間,而用於閱讀的時間,顯然是從你可用於寫作的時間中抽出來的──那麼這就是一種我不打算追求的苦行主義。  在書中失去自己,這個老話不是一種悠閒的幻想,而是一種會上癮的、模範的現實。維吉尼亞·伍爾芙在一封信中說了一句名言:「有時我想,天堂就是持續不斷、毫無倦意的閱讀。」無疑,天堂般的感覺──再次用伍爾芙的話說──「存在於那種完全消除自我的閱讀狀態中。」很不幸,我們不會真的喪失自我,就像我們不能踩自己的腳。但是那種脫離軀殼的銷魂──閱讀,卻很像昏睡狀態,足以使我們感到沒有自我。就像閱讀、銷魂的閱讀一樣,寫小說──進入其他自我的角色──也給人一種失去自己的感覺。    如今,大多數人似乎認為,寫作只是一種自我關注的形式。又稱為:自我表達。由於我們已不再被認為具備真正無私的感情的能力,因此我們被認為不具備寫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能力。但事實並非如此。威廉·特雷弗談到大膽的非自傳式想像力。為什麼你不能像為了表達自己而寫那樣,為了逃避自己而寫?寫別人遠比寫自己有趣。不用說,我總是把自己借一點給我所有的人物。在《在美國》中,當我那些來自波蘭的移民於1876年抵達加州南部──他們剛來到阿納海姆村外──漫步走進沙漠,恍若置身於可怕的、不斷變形的空虛中的時候,我是在利用我對20世紀40年代的回憶:我還是小孩,走進亞利桑那州南部的沙漠──就在當時還是小鎮的圖克森外。在那一章的初稿中,加州南部有樹形仙人掌。第三稿時,我不大情願地刪掉樹形仙人掌。(很遺憾,在1876年,科羅拉多河以西並沒有任何樹形仙人掌。)我所寫,都是有別於我的。因為,我所寫的東西,都比我更高明。因為我可以重寫它。我那些書,都知道我曾經知道的──斷斷續續地,間歇性地。而在紙上寫最好的文字,似乎一點也不更容易些,儘管寫作已有這麼多年了。事實上是更困難。閱讀與寫作的巨大差別就在這裡。閱讀是一種職業,一種技能,實踐愈多,你必然會變得愈專業。而你作為一個作家所積累的東西,則大部分是不確定和焦慮。作家這些不稱職的感覺──至少就我這位作家而言──是基於這麼一個信念,也即文學是重要的。「重要」顯然是一個太蒼白的詞。還有一個信念,也即有些書是必要的,就是說,當你讀它們的時候,你知道你還會重讀。也許不止重讀一次。還有比這樣一種意識更偉大的特權嗎,也即意識到自己被文學擴展、充滿、指引?智慧之書,精神遊戲的榜樣,同情的擴張器,一個真實世界(而不只是某個頭腦裡的喧囂)的忠實記錄員,歷史的僕人,矛盾而執拗的情感的辯護人──一部覺得是必要的小說,可以是,應該是包含上述大部分內容。至於是否將繼續有讀者分享這種關於小說的高雅概念,嗯,「這個問題沒有未來,」誠如杜克·艾靈頓在回答為什麼他竟會在阿波羅劇院的早晨節目裡演奏時所說的。最好還是繼續划船。

推薦關注幾個公眾號

哲學藝術類的

據說

可以提升一個人的

眼界和品味


哲學王 ID:zhexueking

設計與哲學 ID:PhilosophyDesign

慧田哲學 ID:zhexue-ht

哲學人 ID:philosophs

第一哲學家 ID:firstphilosopher

長按或掃碼 依次關注

感受永遠冷峻幽深與澄明(Lichtung)的

生命的剛強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不必等候炬火

朝向 朝向那

沉醉之路 不安之路

相關焦點

  • 蘇珊·桑塔格:關於美的辯論(黃燦然 譯)
    選自《同時:隨筆與演說(蘇珊·桑塔格全集)》,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黃燦然小站六周年|也叫八卦黃燦然小站六周年 | 分類總目錄黃燦然小站六周年 | 精選261篇最受歡迎詩文黃燦然小站六周年 | 這50篇文章又好又長又難讀黃燦然小站六周年 | 85首好聽的樂曲
  • 蘇珊·桑塔格 | 指出有一個地獄,這本身是一種善
    蘇珊·桑塔格很聰明,先後考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英語及哲學雙碩士學位。1957年,她拿到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但四個月後轉赴巴黎大學,深受到法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的薰陶,在此期間,她閱讀了大量的歐洲哲學著作,並結識了一批先鋒藝術家,他們組成了一個由搖滾樂、新浪潮電影、新小說寫作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新興歐洲文化圈,蘇珊·桑塔格深深被其吸引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論文集《反對闡釋》。
  •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
    桑塔格終其一生都在捍衛這塊秘密領地:她不停地閱讀,不停地被吸引,不停地另闢蹊徑;她變換角色,變換立場,甚至變換氣質;她在許多死去的人身上尋找和重塑寫作、文化和審美標準,她通過描繪死去的偶像來講述自己,本雅明、齊奧朗、羅蘭·巴特、卡內蒂、託馬斯·曼,W·G·塞巴爾德,這樣的清單可以一直羅列下去,更或者說,這種無限的清單都是為了有意地拼貼出一個獨特的蘇珊·桑塔格,完成她的「蘇珊·桑塔格計劃」。
  • 蘇珊·桑塔格30歲前的閱讀清單
    桑塔格沉迷在紀德日記之中。1948年9月,桑塔格在日記中寫道:「我又沉浸在閱讀紀德之中——多麼清晰、多麼精確啊!他的人本身真是無與倫比……整個下午我都沉浸在閱讀紀德之中。」因為,我不只是在看這本書,我自己還在創造它,這種獨特而巨大的體驗清空了這可怕的幾個月充斥在我腦子裡的許許多多的混亂與貧乏——此時早已篤定要成為作家的桑塔格,將紀德作為榜樣,甚至她記日記的習慣,也是差不多伴隨著閱讀紀德開始的。她回憶,14歲的時候,她的主要計劃就是保護自己免受當代社會的愚蠢將其吞沒的威脅。
  • 蘇珊·桑塔格誕辰
    12年,在這12年裡,我們除了繼續閱讀討論她的文化批評、文學創作,也越來越多地從陸陸續續出版的日記、傳記和紀錄片中進入她甚少向世人敞開的私人世界。在前年拍攝的紀錄片《關於蘇珊·桑塔格》中,我們看到她昔日的女友們挨個登場,加上陸續出版的日記中如此坦誠地對自己的同性情慾的自白,桑塔格越來越與女同性戀者的身份綁定在一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導讀 | 線上公益講座
    自1977年出版以來,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一直被視作攝影中的《聖經》。如果加上羅蘭·巴特的《明室》(1981年),這兩部類似上下集的著作始終是我們理解攝影或是進入攝影世界的鑰匙。對於《論攝影》的解讀,如果僅以《論攝影》自身而言,常常會陷入無法釋讀的境地。有時候甚至會深入泥沼,茫然無措。好在桑塔格著作頗豐,其構成的思想體系、創作興趣也不只在攝影一隅。
  • 當疾病用恐懼來「統治」,蘇珊·桑塔格如何反擊?
    曾經三次罹患癌症的蘇珊·桑塔格,以其豐富的「患病經歷」,在如何面對疾病上,大概最有發言權。久病成醫的桑塔格,在病中先後寫作了《作為疾病的隱喻》(1978)、《關於愛滋病的隱喻》(1988),「現身說法」來破除我們對疾病的迷信、歧視和隱喻,回歸疾病的本質。後來此兩篇文章合集出版為《疾病的隱喻》。
  • 蘇珊· 桑塔格:是什麼讓我感到強大?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在男人面前,蘇珊·桑塔格從來不是二等公民。她是一般規則的例外。父權社會的價值觀認為相較於男性,女性是次等品。女性在兒童之上、男性之下。她們是有著兒童的可愛和魅力的長大了的兒童。在我們的文化中女性被劃分到感覺的世界,因為男性的世界被賦予了行動、力量、執行力和超脫的能力,女性就被賦予了剩下的情緒和感覺。
  • 蘇珊·桑塔格 | 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1.16-2004.12.28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桑塔格|對語言表達的激情
    --蘇珊·桑塔格(1967年8月9日)以上兩段摘自今年年初出版的蘇珊·桑塔格日記之《心為身役--蘇珊•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64—1980)》。文字中似乎可以看出桑塔格自幼就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宿命般的預判,並且真的按部就班地走出每一步。只不過很遺憾,她最終並沒有進入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行列。
  • | 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在男人面前,蘇珊·桑塔格從來不是二等公民。她是一般規則的例外。父權社會的價值觀認為相較於男性,女性是次等品。女性在兒童之上、男性之下。她們是有著兒童的可愛和魅力的長大了的兒童。在我們的文化中女性被劃分到感覺的世界,因為男性的世界被賦予了行動、力量、執行力和超脫的能力,女性就被賦予了剩下的情緒和感覺。我當然承認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的區別,不過區別不大。顯然,我們文化中的一切都在使這種區別擴大化。
  • HOW 夜讀 | Vol.9: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本書開篇,蘇珊·桑塔格便以柏拉圖之喻將讀者拉回黑暗一片的洞穴中,隨後再一步步向有光亮的世界探索。行進過程中,桑塔格用她的口吻講述攝影與世界的關係。有評述認為此書是「攝影界的《聖經》」,我個人並不認同,不必神聖化一種主流主張,也不必認定某種觀點便是唱衰。今天我們只兼聽,不美化,不蔑視。這一瞬間你在做什麼?
  • 蘇珊•桑塔格:美好的性愛比吃任何營養品都管用
    不藝術ID:no_studio她就是——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生活的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有史上被稱的「垮掉的一代」。 蘇珊·桑塔格在這一年患了重病,她正在逐漸康復中。福柯則來到美國芝加哥這個同性戀大本營。這只在滴血的婚床上狂舞的雪狐,在致幻和旋轉中,先要汲取毒素的精華,在體內匿形的混亂中,在不定的,敗壞的獻祭中,欲以尋找真理。福柯的目標,是以悲劇因素去撞擊恆常結構,並且因此去對抗歷史的辯證法。
  • 蘇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
    蘇珊·桑塔格是美國著名作家、藝術評論家。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
  • 她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十句名言,句句個性感十足
    蘇珊·桑塔格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還是現代西方文化界最為重要的女知識分子之一,名氣可與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旗鼓相當。蘇珊·桑塔格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她的小說,她的評論深深地影響著文化界。
  • 【讀一點】蘇珊‧桑塔格與死亡相伴的生的時光 | Katie Roiphe
    桑塔格由於藥物作用而昏沉。她的心情不錯,可以到跟莎朗講她最愛的一個笑話:「將軍把他的軍隊安置在哪裡?」莎朗回答:「我不知道。」「在他的袖子裡。」桑塔格微笑著說。莎朗抵達時,蘇珊正在讀德國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年輕時的作品,她們一起看了兩部電影。莎朗必須常常按暫停,因為蘇珊在電影播放過程中一直講話,不斷對電影評論和下注解。 蘇珊認識莎朗‧德拉諾很久了。她們在七0年代中期相識,那時莎朗在《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擔任編輯。
  • 蘇珊·桑塔格談波赫戰爭(1995):他們完全生活在絕望中
    (背景介紹內容來源:百度百科)1992年到1995年間,美國作家、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數次到訪戰地波士尼亞,親歷了波士尼亞最為慘痛和絕望的時期。1995年,她接受查理·羅斯的採訪,將她在戰地的見聞帶到大眾面前。
  • 桑塔格:誰也無法定義她
    ——蘇珊·桑塔格本周末,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即將揭曉。譯林社的《蘇珊•桑塔格談話錄》也進入了30本入圍書單。作為美國最聲名卓著的女性知識分子,桑塔格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末文壇的風雲人物,她既寫評論,也寫小說;既寫當代,也寫歷史;既關注流行文化,又酷愛古典文藝;既評論色情與攝影,也探討沉默的美學。
  • 有關蘇珊·桑塔格:你所需知道的一點八卦和應該看的十本書
    Mr Laozhu說,那你是要做個「時髦知識分子」,就是蘇珊·桑塔格那樣的,你趕快寫個她的訃告。後來我沒寫出什麼訃告,我被自己對「時髦」的嚮往驅動,寫了一點蘇珊·桑塔格的八卦;我也發現全世界想當蘇珊·桑塔格的人一把一把的,並非羨慕她的學識,而是看重她貫通流行文化與學術的名望。反正,誰也沒能再複製她。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攝影給我們真相還是謊言 || 閱讀視野與寫作理性
    若以知識分子、作家和文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閱讀,勢必頗有收穫。桑塔格深入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相互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