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夜讀 | Vol.9: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2021-03-01 HOW昊美術館

昊美術館「HOW夜讀」系列每期將由一位推薦人錄製一本書籍、一首詩歌或一部電影的節選段落,與每一雙渴望藝術的耳朵分享TA的見解。聽眾、讀者可以通過評論的形式與推薦嘉賓進行互動,在無法見面的日子裡藉由聲音、文字、圖像拉近我們的距離。

始終在侵佔客觀世界與泯滅自我的意識形態中保持著曖昧的「攝影」,是不是藝術?它與繪畫的互相影響又如何?今夜,昊美術館公教部胡慧雯將以鏡頭為媒介,帶大家接觸或認領另一個企圖取代真實的影像世界,在此世界,「相機像槍枝,是幻想機器,用起來會上癮,但它不會致命。」而本書作者蘇珊·桑塔格則將其具有社會精神的攝影論有機地灌注於其解剖肌理式的行文之中。由此,談論攝影,亦成為了討論世界的一種方式。

「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裡,老習慣未改,依然在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像中陶醉。」

本書開篇,蘇珊·桑塔格便以柏拉圖之喻將讀者拉回黑暗一片的洞穴中,隨後再一步步向有光亮的世界探索。行進過程中,桑塔格用她的口吻講述攝影與世界的關係。有評述認為此書是「攝影界的《聖經》」,我個人並不認同,不必神聖化一種主流主張,也不必認定某種觀點便是唱衰。今天我們只兼聽,不美化,不蔑視。

這一瞬間你在做什麼?如果你已經閱讀至此,那必然是在盯著一塊屏幕,電腦,平板或者手機。現在讀《論攝影》似乎有些過時,畢竟如今已少有人還將底片衝洗出來,用一張相紙傳播和保存影像,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電子屏幕和磁碟。自攝像機和網絡誕生以來,不僅傳送和儲存的方式在改變,我們觀看的方式也已改變,引用約翰·伯格的一句話:「因為有了攝影機,現在與其說觀賞者向繪畫靠攏,不如說繪畫向觀賞者接近」。

既然提到攝影機,那就看看鏡頭吧——多個透鏡和光圈結構,是否形成了某種漩渦符號?當「咔嚓」聲響起,眾人認為此刻被拍攝人或說被拍攝物的存在以一種無限永恆的方式被定格,認為時間的河流中出現了截斷點,從而幾十分之一秒或及百分之一秒的瞬間被我們留下。事實上是,我們被捲入了鏡頭的漩渦,消費主義和資本在水面之下隱秘攪動,於是這個漩渦越來越大且難以察覺。在《論攝影》中,桑塔格巧妙地提及攝影(shoot)和射擊(shoot)的一詞多義,從而引出攝影的捕食意味。我想,人應該是自願且不經意地走進漩渦,正如遊入鮟鱇魚嘴中的生物,它們都趨向擬真的光線。在鏡頭中,我們試圖重構世界,試圖用各種濾鏡營造稍縱即逝的靈暈,試圖改變形象並勸說自己,「我」正如鏡頭所呈現。然而,自己要如何看見自己的模樣呢?

現在有一個問題拋出:你我要變得多扁平才能被塞進鏡頭和屏幕?當鏡頭凝視你我時,你我亦凝視它,有吸引眼睛的鏡頭,也有依賴鏡頭的眼睛,兩者之間的關係像極了食物鏈,環環相扣,但是此處捕食者和被食者的關係不全然確定。影像的迪士尼樂園燈火通明,於是投向羅生門般現實世界的目光便草草了事。以美能達1976年的廣告詞作為結束:你是相機時,相機也是你。

*以下文本摘自片段《在柏拉圖的洞穴裡》

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裡,老習慣未改,依然在並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像中陶醉。但是,接受照片的教育,已不同於接受較古老、較手藝化的影像的教育。首先,周遭的影像更繁多,需要我們去注意。照片的庫存開始於一八三九年,此後,幾乎任何東西都被拍攝過,或看起來如此。攝影之眼的貪婪,改變了那個洞穴——我們的世界——裡的幽禁條件。照片在教導我們新的視覺準則的同時,也改變並擴大我們對什麼才值得看和我們有權利去看什麼的觀念。照片是一種觀看的語法,更重要的,是一種觀看的倫理學。最後,攝影企業最輝煌的成果,是給了我們一種感覺,以為我們可以把整個世界儲藏在我們腦中——猶如一部圖像集。

柏拉圖洞穴之喻(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

……相機跟汽車一樣,是作為捕食者的武器來出售的——儘可能地自動,隨時猛撲過去。大眾口味期待簡便、隱形的技術。製造商向顧客保證拍照毋須技能或專業知識,保證相機無所不知,能夠對意志那輕微的壓力作出反應。就像轉動點火開關鑰匙或扣動扳機一樣簡單。

相機像槍枝和汽車,是幻想機器,用起來會上癮。然而,儘管普通語言和廣告誇大其詞,它們卻不會致命。在把汽車當成槍枝那樣來推銷的誇張法中,至少有一點倒是非常真實的:除了戰時,汽車殺人比槍枝還多。相機/槍枝不會殺人,因此那個不祥的隱喻似乎只是虛張聲勢罷了——像一個男人幻想兩腿間有一支槍、一把刀或一件工具。不過,拍照的行為仍有某種捕食意味。拍攝人即是侵犯人,把他們視作他們從未把自己視作的樣子,了解他們對自己從不了解的事情;它把人變成可以被象徵性地擁有的物件。一如相機是槍枝的升華,拍攝某人也是一種升華式的謀殺——一種軟謀殺,正好適合一個悲哀、受驚的時代。

上:盧森堡公園,歐仁·阿特熱,1902

下:日食,歐仁·阿特熱,1912,Courtesy of George Eastman Museum

最終,人們可能學會多用相機而少用槍枝來發洩他們的侵略欲,代價是使世界更加影像泛濫。人們開始舍子彈而取膠捲的一個局面是,在東非,攝影遊獵正在取代槍枝遊獵。遊獵者手持「哈蘇」相機而不是「溫徹斯特」步槍;不是用望遠鏡瞄準器來把步槍對準獵物,而是透過取景器來取景。在十九世紀末的倫敦,撒繆爾·巴特勒抱怨說:「每一片灌木叢裡都有一個攝影者,像吼咆的獅子到處逛蕩,尋找他可以吞噬的人。」如今,攝影師正在追逐真野獸,它們到處被圍困,已稀少得沒得殺了。槍枝在這場認真的喜劇也即生態遊獵中,已蛻變成相機,因為大自然已不再是往昔的大自然——人類不再需要防禦它。如今,大自然——馴服、瀕危、垂死——需要人類來保護。當我們害怕,我們射殺(shoot)。當我們懷舊,我們拍照(shoot)。

……一張照片既是一種假在場,又是不在場的標誌。就像房間裡的柴火,照片,尤其是關於人、關於遙遠的風景和遙遠的城市、關於已消逝的過去的照片,是遐想的刺激物。照片可能喚起的那種不可獲得感,直接輸入那些其渴望因距離而加強的人的情慾裡。藏在已婚婦人錢包裡的情人的照片、貼在少男少女床邊牆上的搖滾歌星的海報照片、別在選民外衣上的政客競選徽章的頭像、扣在計程車遮陽板上的計程車司機子女的快照——所有這些對照片的驅邪物式的使用,都表達一種既濫情又暗含神奇的感覺:都是企圖接觸或認領另一個現實。

……攝影通過以一個複製的影像世界來裝飾這個已經擁擠不堪的世界,使我們覺得世界比它實際上的樣子更容易為我們所理解。

需要由照片來確認現實和強化經驗,這乃是一種美學消費主義,大家都樂此不疲。工業社會使其公民患上影像癮;這是最難以抗拒的精神汙染形式。強烈渴求美,強烈渴求終止對表面以下的探索,強烈渴求救贖和讚美世界的肉身——所有這些情慾感覺都在我們從照片獲得的快感中得到確認。但是,其他不那麼放得開的感情也得到表達。如果形容說,人們患上了攝影強迫症,大概是不會錯的:把經驗本身變成一種觀看方式。

桑塔格在拍攝中

Photo: TT News Agency/Press Association Images

最終,擁有一次經驗等同於給這次經驗拍攝一張照片,參與一次公共事件則愈來愈等同於通過照片觀看它。十九世紀最有邏輯的唯美主義者馬拉美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為了在一本書裡終結。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為了在一張照片中終結。


《論攝影》

作者:蘇珊·桑塔格

譯者:黃燦然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論攝影》是蘇珊·桑塔格最重要、最著名的論文集之一,它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桑塔格深入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由此,談論攝影亦成為討論世界的一種方式。(摘自本書封底)

相關焦點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導讀 | 線上公益講座
    自1977年出版以來,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一直被視作攝影中的《聖經》。如果加上羅蘭·巴特的《明室》(1981年),這兩部類似上下集的著作始終是我們理解攝影或是進入攝影世界的鑰匙。對於《論攝影》的解讀,如果僅以《論攝影》自身而言,常常會陷入無法釋讀的境地。有時候甚至會深入泥沼,茫然無措。好在桑塔格著作頗豐,其構成的思想體系、創作興趣也不只在攝影一隅。
  • 蘇珊·桑塔格 | 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除了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本文是桑塔格關於疾病、衰老、性別與女權、閱讀的見解,主要出自滾石雜誌編輯喬納森·科特1978年對蘇珊·桑塔格進行的總計12小時的訪談,1979年滾石雜誌只發表了1/3的訪談內容。30多年後,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完整版的訪談記錄——《我幻想粉碎現有的一切:蘇珊·桑塔格訪談錄》(唐奇譯,2014年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深思。
  • 蘇珊·桑塔格 | 指出有一個地獄,這本身是一種善
    桑塔格出生後一直由祖父母撫養。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國北方做皮貨生意,5歲那年,父親在中國患肺結核逝世。整個童年,蘇珊.桑塔格都在對文學書籍的陶醉中度過,她迷上了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維克多·雨果、叔本華等人的作品。6歲時,她讀到居裡的女兒依娃·居裡(Eve Curie)寫的《居裡夫人》,曾立志成為一個化學家,後來又希望成為物理學家。最後,她決定從事文學,成為一個作家。
  •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
    桑塔格寫小說,也寫散文;但她更愛小說,卻又不得不寫散文。因為她那些橫空出世的散文極具風格又無比睿智,為她贏得同行和大眾認可的同時,也給了她愈發接近「不死性」的幻覺。而她的小說如同夢囈般使人困惑,難以卒讀,抑或是將齊奧朗式的哲學片段塞進號稱小說的結構和對話中。
  • 有關蘇珊·桑塔格:你所需知道的一點八卦和應該看的十本書
    Mr Laozhu說,那你是要做個「時髦知識分子」,就是蘇珊·桑塔格那樣的,你趕快寫個她的訃告。後來我沒寫出什麼訃告,我被自己對「時髦」的嚮往驅動,寫了一點蘇珊·桑塔格的八卦;我也發現全世界想當蘇珊·桑塔格的人一把一把的,並非羨慕她的學識,而是看重她貫通流行文化與學術的名望。反正,誰也沒能再複製她。
  • 蘇珊· 桑塔格:是什麼讓我感到強大?
    除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是什麼讓我感覺強大?」桑塔格在一篇日記中自問,她給出的答案是「愛和工作」,以及她對「心靈的狂喜」的肯定。在她看來,愛、欲望和思考從本質上是相互聯繫的活動。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攝影給我們真相還是謊言 || 閱讀視野與寫作理性
    內容簡介▶▶《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者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
  • 論攝影 | 蘇珊·桑塔格
    但相對於攝影影像而言,印刷這一形式在濾掉世界、在把世界變成一個精神物件方面,似乎還不算太奸詐。如今,攝影影像提供了人們了解過去的面貌和現在的情況的大部分知識。對一個人或一次事件的描寫,無非是一種解釋,手工的視覺作品例如繪畫也是如此。攝影影像似乎並不是用於表現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斷,它們是現實的縮影,任何人都可以製造或獲取。
  • 書評 | 讀《蘇珊·桑塔格傳》的六個啟示
    文 | 鞏志明正月初二開始居家隔離,讀起了《蘇珊·桑塔格傳》(中國攝影出版社2018 年12 月第1 版)。讀這本傳記,就得重翻《論攝影》和《反對闡釋》。今天在這裡總結一下看《蘇珊·桑塔格傳》的所思所想。
  • 當疾病用恐懼來「統治」,蘇珊·桑塔格如何反擊?
    誰是蘇珊·桑塔格?我們也許對這個名字很熟悉、讀過她的作品、了解她一生的大概經歷——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她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
  • | 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在男人面前,蘇珊·桑塔格從來不是二等公民。她是一般規則的例外。父權社會的價值觀認為相較於男性,女性是次等品。女性在兒童之上、男性之下。她們是有著兒童的可愛和魅力的長大了的兒童。在我們的文化中女性被劃分到感覺的世界,因為男性的世界被賦予了行動、力量、執行力和超脫的能力,女性就被賦予了剩下的情緒和感覺。我當然承認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的區別,不過區別不大。顯然,我們文化中的一切都在使這種區別擴大化。
  • 蘇珊·桑塔格誕辰
    在前年拍攝的紀錄片《關於蘇珊·桑塔格》中,我們看到她昔日的女友們挨個登場,加上陸續出版的日記中如此坦誠地對自己的同性情慾的自白,桑塔格越來越與女同性戀者的身份綁定在一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蘇珊·桑塔格30歲前的閱讀清單
    這裡沒有臨州加利福尼亞的熱鬧和繁華,桑塔格也幾乎不用為了功課浪費精力,所以,9歲的時候,她就開始啃《悲慘世界》這樣的大部頭。不過,這一時期對桑塔格最有吸引力的是探險家、遊記作家理察·哈裡伯頓(Richard Halliburton,1900—1939)。二三十年代的美國,他的遊記作品風行一時,常常排在銷售榜首,很受青少年喜歡。
  • 【讀一點】蘇珊‧桑塔格與死亡相伴的生的時光 | Katie Roiphe
    桑塔格由於藥物作用而昏沉。她的心情不錯,可以到跟莎朗講她最愛的一個笑話:「將軍把他的軍隊安置在哪裡?」莎朗回答:「我不知道。」「在他的袖子裡。」桑塔格微笑著說。莎朗抵達時,蘇珊正在讀德國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年輕時的作品,她們一起看了兩部電影。莎朗必須常常按暫停,因為蘇珊在電影播放過程中一直講話,不斷對電影評論和下注解。 蘇珊認識莎朗‧德拉諾很久了。她們在七0年代中期相識,那時莎朗在《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擔任編輯。
  • 蘇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
    蘇珊·桑塔格是美國著名作家、藝術評論家。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
  • 桑塔格|對語言表達的激情
    --蘇珊·桑塔格(1967年8月9日)以上兩段摘自今年年初出版的蘇珊·桑塔格日記之《心為身役--蘇珊•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64—1980)》。文字中似乎可以看出桑塔格自幼就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宿命般的預判,並且真的按部就班地走出每一步。只不過很遺憾,她最終並沒有進入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行列。
  • 蘇珊·桑塔格談波赫戰爭(1995):他們完全生活在絕望中
    (背景介紹內容來源:百度百科)1992年到1995年間,美國作家、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數次到訪戰地波士尼亞,親歷了波士尼亞最為慘痛和絕望的時期。1995年,她接受查理·羅斯的採訪,將她在戰地的見聞帶到大眾面前。
  • 她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十句名言,句句個性感十足
    蘇珊·桑塔格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還是現代西方文化界最為重要的女知識分子之一,名氣可與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旗鼓相當。蘇珊·桑塔格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她的小說,她的評論深深地影響著文化界。
  • 蘇珊•桑塔格:美好的性愛比吃任何營養品都管用
    不藝術ID:no_studio她就是——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我的同性戀是一種特許  壹   ●●●蘇珊·桑塔格生活的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有史上被稱的「垮掉的一代」。 蘇珊·桑塔格在這一年患了重病,她正在逐漸康復中。福柯則來到美國芝加哥這個同性戀大本營。這只在滴血的婚床上狂舞的雪狐,在致幻和旋轉中,先要汲取毒素的精華,在體內匿形的混亂中,在不定的,敗壞的獻祭中,欲以尋找真理。福柯的目標,是以悲劇因素去撞擊恆常結構,並且因此去對抗歷史的辯證法。
  • 桑塔格:誰也無法定義她
    ——蘇珊·桑塔格本周末,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即將揭曉。譯林社的《蘇珊•桑塔格談話錄》也進入了30本入圍書單。作為美國最聲名卓著的女性知識分子,桑塔格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末文壇的風雲人物,她既寫評論,也寫小說;既寫當代,也寫歷史;既關注流行文化,又酷愛古典文藝;既評論色情與攝影,也探討沉默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