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桑塔格 | 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2021-02-07 中外藝術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1.16-2004.12.28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她的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除了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


桑塔格已經去世15年,在這15年裡,我們除了繼續閱讀討論她的文化批評、文學創作,也越來越多地從陸陸續續出版的日記、傳記和紀錄片中進入她甚少向世人敞開的私人世界。


本文是桑塔格關於疾病、衰老、性別與女權、閱讀的見解,主要出自滾石雜誌編輯喬納森·科特1978年對蘇珊·桑塔格進行的總計12小時的訪談,1979年滾石雜誌只發表了1/3的訪談內容。30多年後,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完整版的訪談記錄——《我幻想粉碎現有的一切:蘇珊·桑塔格訪談錄》(唐奇譯,2014年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深思。

訪談者 | [美]喬納森·科特 

來源 | 《我幻想粉碎現有的一切:蘇珊·桑塔格訪談錄》(人民大學出版社)

人們說我寫《疾病的隱喻》是一種超脫,實際上我一點都不超脫。


他們告訴我,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所以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和痛苦的手術,還有我所有的思想將在一兩年死去的事實。除了身體上的痛苦之外還有害怕和恐懼,我嚇壞了。我經歷了不折不扣的動物性的恐慌,但是也經歷了無與倫比的狂喜。……願意迎接死亡絕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不想說這是一次積極的經歷,因為這聽上去太廉價,但是當然,其中有積極的一面。 


我最先想到的是:我做了什麼,必須承受這樣的痛苦?我選擇了錯誤的生活方式,我太壓抑了。是的,五年前我遭受了巨大的悲痛,這一定是嚴重抑鬱的結果。  


然後我問我的一位醫生:「你認為哪些心理方面的原因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他說:「哦,關於得病的原因,多年以來人們有過各種各樣有趣的說法,不過當然沒有一個是對的。」他就這樣徹底否定了我的想法……我決定不再責怪自己。我跟所有人一樣有著產生負罪感的傾向,可能比一般人更甚,但我不喜歡這樣。關於負罪感,尼採是對的,它很可怕。我寧願感到羞恥。 


人們的確會對疾病抱有負罪感。我是個喜歡承擔責任的人。每當我發現自己生活一團糟,比如跟錯誤的人在一起,或者在某件事情上走投無路——每個人都會遇到這類事情——我總是傾向於自己承擔責任,而不是抱怨都是別人的錯。


我討厭把自己看成受害者。我寧願說:「好吧,我選擇跟這個人相愛,事後證明他是個混蛋。」這是我的選擇,我不喜歡責怪別人,因為改變自己要比改變別人容易得多。所以不是我不喜歡承擔責任,只是在我看來,當你生病乃至患上絕症,就像遭遇車禍,為生病的原因而煩惱一點意義也沒有。有意義的是盡你所能保持理性,求助於正確的治療方案,以及一定要保持求生的意志。毫無疑問,如果你自己不想活了,你就成了疾病的同謀。


你不能對大自然憤怒。你不能對生物學憤怒。我們都會死,雖然很難接受,但我們都要經歷這個過程。在你的意識當中,你似乎是一個人被困在一具通常只能體面地維持七八十年的軀殼裡。從某個時刻起,身體開始衰退,然後在你後半生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你眼睜睜地看著它漸漸損耗,什麼也做不了。你被困在裡面,當它損耗殆盡,你就死了。


「70歲聽上去很精彩,儘管我得過兩次癌症,但我感覺良好,感覺人生仍有很多可能性」。


我們關於人在不同的年齡能夠做什麼、年齡到底意味著什麼的觀念是相當武斷的——跟性別定式一樣武斷。我認為年輕/年老和男性/女性的二元對立可能是禁錮人類的最主要的成規。與年輕和男性有關的東西被當作人類的價值標準,其他東西至少沒那麼有價值,或者乾脆是劣等的。老年人有強烈的自卑感,他們因為年老而感到難堪。


你年輕時能做什麼、年老時能做什麼,跟如果你是女人能做什麼、如果你是男人能做什麼一樣,是一種武斷的判斷,完全站不住腳。……一生中你總希望擁有儘可能多的選擇,不過你更希望能夠真正自由地做出選擇。你不能擁有一切,你必須選擇。美國人傾向於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我就喜歡美國人這一點。但總有一天你會意識到,你不能把一件事無限期地推遲下去,事實上你已經做出了選擇。


「別讓男人居高臨下待你、凌駕於你——如果你是女人,這經常發生,並且在你一生中將會繼續發生。別忍著,叫那混蛋滾。」


在男人面前,蘇珊·桑塔格從來不是二等公民。她是一般規則的例外。


父權社會的價值觀認為相較於男性,女性是次等品。女性在兒童之上、男性之下。她們是有著兒童的可愛和魅力的長大了的兒童。在我們的文化中女性被劃分到感覺的世界,因為男性的世界被賦予了行動、力量、執行力和超脫的能力,女性就被賦予了剩下的情緒和感覺。


我當然承認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的區別,不過區別不大。顯然,我們文化中的一切都在使這種區別擴大化。根本的區別可能只在於不同的生理結構和性器官。但是我不相信存在所謂女性的寫作和男性的寫作。……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女人不能寫男人寫的東西,反之亦然。


漢娜·阿倫特應該被鑑別為一個男性知識分子。她是個女人,但她參與的是男人的遊戲,是由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開始,由馬基雅維利、託馬斯·霍布斯和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繼承的遊戲。她是第一位女性政治哲學家,但她所參與的遊戲的規則、理論和淵源可以追溯到由柏拉圖的《理想國》建立起來的傳統。她從來沒有問過自己:「因為我是個女人,所以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這些問題嗎?」實際上她沒有,我認為她也不應該那樣做。


試圖建立一種獨立的文化是一种放棄尋求權力的方法,但我認為女性必須去尋求權力。我認為女性的解放不僅是擁有平等權利的問題,女性還應該擁有平等的權力,如果她們不參與到現存的機構體系中,她們怎麼能擁有權力?


我對女性懷有強烈的忠誠,但是並沒有到只把我的作品投給女權主義雜誌的程度,因為我對西方文化懷有同樣強烈的忠誠,儘管它深受性別歧視的損害和腐蝕,但它仍是我們的文化,即使我們是女人,也必須與這個被腐蝕了的文化共存,然後努力對它做出必要的修正和改變。


我認為女性應該認同那些成就卓著的女性,以她們為榮,而不是批評她們沒有表現出女性的性感和柔弱。我的觀點是要廢除一切隔離,我在反性別隔離的意義上是個女權主義者……我覺得存在一些積極開展運動的女性團體是件好事,但我不認為運動的目標應該是創造或者維護女性的價值觀,目標應該是與男性一半對一半。我不會去建立,也不會去廢除一種女性文化、女性情感或女性情感的準則。我認為男性變得更陰柔、女性變得更陽剛都沒有關係,那樣的世界會更加迷人。


1972年11月3日,蘇珊·桑塔格在法國。

法國巴黎是桑塔格最後的歸宿,她的精神祖國。

「蘇,如果你讀太多書,你永遠嫁不出去了。」桑塔格的繼父曾經如是對她說。桑塔格:「我忍不住大笑。這太荒唐可笑了。我從來沒想過我會願意嫁給一個不喜歡別人讀書的人。」


我的閱讀量很大,大部分是漫不經心的閱讀。我喜歡讀書,就像人們喜歡看電視一樣,我讀書有點上癮。如果我情緒低落,我就拿起一本書,然後感覺就好多了。就像艾米莉·狄金森寫的:「花朵和書籍,是撫慰悲傷的良藥。」


閱讀是我的娛樂、我的消遣、我的安慰、我小小的自毀。如果我覺得世界無法忍受,只要蜷縮進一本書裡,書就像一艘小小的宇宙飛船,帶我遠離一切。不過我的閱讀一點都不系統。我的閱讀速度很快……好處是我能夠讀得很多,但是也有缺點,我什麼都讀得不精,我只是囫圇吞棗地看過很多東西。我比大多數人想的更無知。


我的信仰很少,不過這是一個真正的信仰:我們認為自然而然的事物大多有其歷史根源——特別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所謂的浪漫主義革命時期——我們今天的許多期望和感受基本上都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比如關於幸福、個性、激進社會變革和快樂的觀念。我們使用的很多詞彙都是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刻誕生的。


在1966年一篇題為《給博爾赫斯的一封信》文中,桑塔格將她卓爾不群、鼓舞人心的智慧做了最動人的表達:


「如果書籍消失了,歷史就會化為烏有,人類也會滅亡。……書籍不僅僅是我們夢想和記憶的獨斷總結,他們也給我們提供了自我超越的模型。有的人認為讀書只是一種逃避,即從」現實「的日常生活逃到一個想像的世界、一個書籍的世界。書籍不單單是這樣的。書籍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一種方式。」


桑塔格15歲上大學,17歲閃婚(認識僅10天),19歲生子,25歲離婚,一個人帶兒子生活。在她1947到1963年的日記裡面充滿了她對夫妻爭吵的徹底厭倦以及對婚姻的極度失望:


「誰發明了婚姻,誰就是個很有才的折磨人的人。它是個致力於讓感情麻木的體制。婚姻的全部重點就是重複。」1956


「論婚姻:全在這裡了。沒有更多的了。爭吵+柔情,沒完沒了的重複。只是吵架的密度越來越大,衝淡了柔情的能力。」1957


此後桑塔格沒有再婚,但交往過不少男朋友,女朋友更多,都是事業女性,且一個賽一個美麗。作家自己對雙性戀的身份也是相當坦誠,2000年接受《衛報》採訪時談論得極輕鬆:「當你變老了,45歲上下,就再也無法吸引男性了。我愛英俊的年輕小夥子,可他們在哪兒?我一共戀愛過9次,5個女性,4個男性。」

相關焦點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導讀 | 線上公益講座
    自1977年出版以來,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一直被視作攝影中的《聖經》。如果加上羅蘭·巴特的《明室》(1981年),這兩部類似上下集的著作始終是我們理解攝影或是進入攝影世界的鑰匙。對於《論攝影》的解讀,如果僅以《論攝影》自身而言,常常會陷入無法釋讀的境地。有時候甚至會深入泥沼,茫然無措。好在桑塔格著作頗豐,其構成的思想體系、創作興趣也不只在攝影一隅。
  • 蘇珊· 桑塔格:是什麼讓我感到強大?
    · 桑塔格▼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十點君強烈建議大家拿出十分鐘,好好讀一讀桑塔格關於疾病、衰老、性別和女權、閱讀極具智慧的見解。她從來沒有問過自己:「因為我是個女人,所以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這些問題嗎?」實際上她沒有,我認為她也不應該那樣做。試圖建立一種獨立的文化是一种放棄尋求權力的方法,但我認為女性必須去尋求權力。我認為女性的解放不僅是擁有平等權利的問題,女性還應該擁有平等的權力,如果她們不參與到現存的機構體系中,她們怎麼能擁有權力?
  • 有關蘇珊·桑塔格:你所需知道的一點八卦和應該看的十本書
    Mr Laozhu說,那你是要做個「時髦知識分子」,就是蘇珊·桑塔格那樣的,你趕快寫個她的訃告。後來我沒寫出什麼訃告,我被自己對「時髦」的嚮往驅動,寫了一點蘇珊·桑塔格的八卦;我也發現全世界想當蘇珊·桑塔格的人一把一把的,並非羨慕她的學識,而是看重她貫通流行文化與學術的名望。反正,誰也沒能再複製她。
  • | 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別讓男人居高臨下待你、凌駕於你——如果你是女人,這經常發生,並且在你一生中將會繼續發生。別忍著,叫那混蛋滾。」在男人面前,蘇珊·桑塔格從來不是二等公民。她是一般規則的例外。父權社會的價值觀認為相較於男性,女性是次等品。
  • HOW 夜讀 | Vol.9: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而本書作者蘇珊·桑塔格則將其具有社會精神的攝影論有機地灌注於其解剖肌理式的行文之中。由此,談論攝影,亦成為了討論世界的一種方式。「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裡,老習慣未改,依然在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像中陶醉。」
  •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
    桑塔格終其一生都在捍衛這塊秘密領地:她不停地閱讀,不停地被吸引,不停地另闢蹊徑;她變換角色,變換立場,甚至變換氣質;她在許多死去的人身上尋找和重塑寫作、文化和審美標準,她通過描繪死去的偶像來講述自己,本雅明、齊奧朗、羅蘭·巴特、卡內蒂、託馬斯·曼,W·G·塞巴爾德,這樣的清單可以一直羅列下去,更或者說,這種無限的清單都是為了有意地拼貼出一個獨特的蘇珊·桑塔格,完成她的「蘇珊·桑塔格計劃」。
  • 蘇珊•桑塔格:美好的性愛比吃任何營養品都管用
    不藝術ID:no_studio她就是——蘇珊·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生活的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有史上被稱的「垮掉的一代」。自己何嘗不想有美好的異性之愛,在那純正的快感裡,女人生命的活力又飛揚起來。在銷魂、繾綣的光影裡,致幻中有潑墨般的揮灑,讓身體內部帶著風鈴清脆的聲響,一陣又一陣的熱浪席捲,將頹靡、消沉、衰老全部趕跑。在純正的快感裡,女人說,這是比吃任何營養品都管用的啊。你看她嫣紅的面頰,熠熠的雙眸,愉快的笑靨,都發自真心。喜悅、健康、活力都可以因此被帶出。
  • 蘇珊·桑塔格 | 指出有一個地獄,這本身是一種善
    蘇珊·桑塔格很聰明,先後考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英語及哲學雙碩士學位。1957年,她拿到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但四個月後轉赴巴黎大學,深受到法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的薰陶,在此期間,她閱讀了大量的歐洲哲學著作,並結識了一批先鋒藝術家,他們組成了一個由搖滾樂、新浪潮電影、新小說寫作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新興歐洲文化圈,蘇珊·桑塔格深深被其吸引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論文集《反對闡釋》。
  • 蘇珊·桑塔格談波赫戰爭(1995):他們完全生活在絕望中
    波赫(前南6個共和國之一)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赫前途發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塞爾維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赫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赫獨立。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塞族隨即宣布成立「波赫塞族共和國」,脫離波赫獨立。
  • 蘇珊·桑塔格誕辰
    在前年拍攝的紀錄片《關於蘇珊·桑塔格》中,我們看到她昔日的女友們挨個登場,加上陸續出版的日記中如此坦誠地對自己的同性情慾的自白,桑塔格越來越與女同性戀者的身份綁定在一起。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 )美國文學家、藝術評論家。
  • 當疾病用恐懼來「統治」,蘇珊·桑塔格如何反擊?
    之後送去醫院,確診了蘇珊·桑塔格第三次患上癌症的事實。這癌症具體稱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這種病變會導致一種存活率極地的血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白血病。大夫說,病情完全沒有治療或緩解的機會,建議桑塔格什麼都別做,接受事實,好好把握剩下半年左右的生命。
  • 蘇珊·桑塔格30歲前的閱讀清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網20世紀的美國知識界,有兩位女神,他們被文化界的各路人馬,在嚴肅場合引用也在沙龍私會中談論,即漢娜·阿倫特和蘇珊
  • 她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十句名言,句句個性感十足
    蘇珊·桑塔格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還是現代西方文化界最為重要的女知識分子之一,名氣可與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旗鼓相當。蘇珊·桑塔格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她的小說,她的評論深深地影響著文化界。
  • 蘇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
    蘇珊·桑塔格是美國著名作家、藝術評論家。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
  • 桑塔格|對語言表達的激情
    --蘇珊·桑塔格(1966年1月4日)即使到了今天,這個抱負差不多還在。這個古老的欲望:讓世人充滿「文化」和知識——給世界以密度和重量——把我自己填滿。我看書的時候總感覺是在吃東西。看書的需要如同一種可怕的極度飢餓。所以,我常常試圖同時看兩三本書。
  • 桑塔格之於我們這個時代
    一年以後回到美國,丈夫開車到機場接她,還沒等到打開車門,桑塔格就對丈夫提出了離婚。這是1958年的蘇珊·桑塔格,雖然還默默無名,但已經擁有兩個碩士學位,領受了十年歐美最優秀的學院文化薰陶,見識了歐洲新銳的藝術探索。作為女人,她已經結婚八年,做了母親,然後離婚。她經歷了這一切,還不滿26歲。此時的抉擇成為她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拋開了體制化的學術生涯,謝絕了丈夫的贍養費。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攝影給我們真相還是謊言 || 閱讀視野與寫作理性
    內容簡介▶▶《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者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
  • 論攝影 | 蘇珊·桑塔格
    透過照片,世界變成一系列不相干、獨立的粒子;而歷史,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則變成一系列軼事和社會新聞。相機把現實變成原子,可管理,且不透明。這種世界觀否認互相聯繫和延續性,但賦予每一時刻某種神秘特質。任何一張照片都具有多重意義;實際上,看某一種以照片的形式呈現的事物,就是遭遇一個可能引起迷戀的對象。攝影影像的至理名言是要說:「表面就在這裡。
  • 馬克·吐溫、蘇珊·桑塔格、海明威……名作家的衣櫥裡有什麼?
    蘇珊·桑塔格1933年生於紐約,曾就讀哈佛、牛津和索邦大學,是小說家、劇作家、和平運動活動家和學者。她的典型標誌是貫穿黑髮的一縷白髮。桑塔格對社會一向持公開的反抗態度,隨著年歲的增長,她變得越發魅力十足。她並不遮掩灰發,而是使它們成為經典的特色。桑塔格的那縷頭髮是醒目和大膽的,如《101忠狗》中壞女人庫伊拉·德·維爾的形象那樣膽大妄為。她知道它看上去很出彩,為她濃密光滑的頭髮增添了犀利感。桑塔格是美麗的,而且在她生命的後期,越發顯得中性。她穿寬鬆的西服,配寬鬆的襯衫和網球鞋——當然再配上一條圍巾和那縷單色的頭髮。
  • 桑塔格人設 | 這個寶藏女孩,一生都在發明「蘇珊·桑塔格」
    求學時代的桑塔格,不在意外貌卻總能引人注目:她衣著傳統,裙子、寬鬆的上衣、平跟鞋,不施粉黛;她似乎很少打理她的一頭長髮,給人的印象是有些亂。這是1953年秋,桑塔格在康乃狄克大學就讀英語研究生課程時的肖像。此時她是系裡最傑出的人才,也兼任英語寫作課的老師。事實上,桑塔格傳記對於她外貌的刻畫隨處可見:「眸子裡流露出超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