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之於我們這個時代

2021-02-13 楞個想

以「沉痛」之類的字眼與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名字相併置是不太適宜的,哪怕是用來憑弔她的逝去。她的一生是對生命最為熱烈的禮讚。她的高傲、自信與堅定是攝人心魄的,她的博學、睿智和才華是奪目的,而她的激情、詼諧和熱忱是感人至深的。面對令人哀傷的時刻,她的書寫或格外沉靜或極度義憤,但幾乎從不流露傷感與悲痛。對於桑塔格來說,死亡如同疾病,不是「隱喻」而是一個質樸的事實。正如她在第一次被確診身患癌症之後寫到的那樣,「每個人生來就持有雙重公民身份,在健康的國度與疾病的國度」,而「疾病是生命的夜晚暗面,是更為費力的公民義務」。桑塔格的辭世是擔當了自己最後的生命義務,從容走入永遠的夜色。我們追憶她,心存敬意地尋訪她走過的路程、尋求她賦予的啟示。1933年1月16日桑塔格在紐約出生,童年在亞利桑那和洛杉磯度過。她的生父是猶太裔的皮貨商人,主要在中國經商。在她五歲時,母親獨自從中國返回,告知父親因患肺病在中國去世。家境貧困加上母親酗酒,她很少感受到童年的溫暖與歡樂。在桑塔格的回憶中,童年是「一場漫長的徒刑」,而唯一的避難所就是文學書籍。她從三歲開始閱讀,八歲時候用所有積攢的零花錢買了一套文學叢書,其中有莎士比亞和雨果的作品。她回憶說,那時她躺在床上看著書架,如同看著自己的50位朋友,而每一本書都是通向一個世界的大門。桑塔格一生尋訪各種書店購書,去世前將兩萬五千冊個人收藏轉交給加州大學圖書館。在她15歲的時候,校長說她的水平已經超過學校的老師,決定提前三年讓她畢業,送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大學。不久後她轉學到芝加哥大學,交往密切的教師中有著名批評家肯尼斯·伯克和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在她二年級的時候,一天她走進教室聽一個關於卡夫卡的講座。演講者是社會學教師菲利普·瑞夫,他在結束時問了她的名字。十天以後他們結婚了。那一年桑塔格17歲,丈夫年長她11歲。1951年她本科畢業後隨同丈夫遷居波士頓,次年生下了兒子大衛。桑塔格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其間哲學家馬爾庫塞曾在他們家住過一年。桑塔格回憶說,那時候她所接觸的文化與當代毫無關係,「我的現代性觀念是尼採所思考的現代性」。桑塔格在1954年和1955年分別獲得哈佛大學英語和哲學兩個碩士學位。然後在宗教哲學家保羅·蒂裡希指導下攻讀哲學博士,她修完了所有的課程,只差博士論文。1957年獲得一筆獎學金到牛津大學學習,但不滿於那裡的男權主義習氣,很快轉到巴黎大學。巴黎的先鋒文化藝術圈使她大開眼界。一年以後回到美國,丈夫開車到機場接她,還沒等到打開車門,桑塔格就對丈夫提出了離婚。這是1958年的蘇珊·桑塔格,雖然還默默無名,但已經擁有兩個碩士學位,領受了十年歐美最優秀的學院文化薰陶,見識了歐洲新銳的藝術探索。作為女人,她已經結婚八年,做了母親,然後離婚。她經歷了這一切,還不滿26歲。此時的抉擇成為她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拋開了體制化的學術生涯,謝絕了丈夫的贍養費。用她自己話的說,就是執意要在大學世界的安穩生活之外「另起爐灶」。1959年,她帶著7歲的兒子、兩隻箱子和僅有的70美元,移居紐約。在一間狹小的公寓裡,開始瘋狂寫作。她說自己像一名身披新甲的武士,開始了「一場對抗平庸、對抗倫理與美學上的淺薄與冷漠的戰鬥」。1960年代,桑塔格在哥倫比亞大學有過短暫教學經歷,此後是位一直獨立的自由作家。她發表過17部著作,被翻譯為32種語言。其中包括小說、詩歌、隨筆評論文集、電影和舞臺劇本。這在4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並不算非常高產。許多人驚嘆她的天賦才華,但她說自己是一個遲緩的作者,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常常需要六到八個月才能完成。30頁的文章會有幾千頁的草稿,因為每一頁都要改幾十遍。她一直夢想成為小說家,早期的小說創作並不特別成功,1990年代以後的兩部小說《火山情人》和《在美國》較為暢銷並獲獎。但她對知識界和公眾的影響主要來自她的評論與隨筆,許多重要篇章最早發表在《黨派評論》與《紐約書評》等雜誌上。1964年至1965年之間,桑塔格相繼發表了《關於「坎普」的札記》《反對闡釋》《論風格》和《一種文化與新感受力》等文章,使她幾乎一夜成名,也使她成為爭議的焦點。這並不是因為她開創或發現了一種離經叛道的「坎普」文化,而是她將潛伏已久的「高雅文化」與「流行文化」之間的衝突以最為銳利的方式挑明了、激化了。但還不只如此,桑塔格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雙重性」,她既是高雅古典的,又是時尚前衛的,或者說,她是來自精英文化陣營的「叛逆者」。她的文章旁徵博引、論題廣泛,從康德、尼採和莎士比亞到盧卡奇、卡夫卡、本雅明、艾略特、薩特、加繆、巴特、戈達爾和布勒松,不一而足。涉及領域從哲學、美學、文學、心理學到電影、美術、音樂、舞蹈、攝影和戲劇,幾乎無所不包。以精英式的博學和睿智的寫作反叛精英文化的等級觀念,使她成為一個醒目的「偶像破壞者」(iconoclast),同時又是先鋒文化的新偶像。這種雙重身份對於桑塔格自己卻並沒有多少反諷的意味。因為她所抗拒的正是教條化的等級秩序,正是要打破「高雅與流行」「理智與激情」和「思考與感受」等等習慣的疆界,因為這類觀念分野是「所有反智主義觀點的基礎」。桑塔格的廣泛聲譽有一半是來自她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從越戰期間的「河內之旅」開始,她一直是美國知識界最為激越的異議之聲。她的許多「政治警句」格外富有挑釁性,諸如「美國創立於種族滅絕」、「美國人的生活質量是對人類增長可能性的一種侮辱」以及「白色種族是人類歷史的癌症」等等。她將「9·11」事件稱作是「對一個自稱的世界超級強權的攻擊,是特定的美國聯盟及其行動所遭受的後果」。如此評論引起軒然大波,其中有《新共和》雜誌刊登文章問道:拉登、薩達姆和桑塔格的共同之處是什麼?答案是:他們都希望美國毀滅。桑塔格對美國政府一貫的激烈批判,以及她對古巴卡斯楚革命的同情,使人們很容易給她貼上「左翼」的意識形態標籤。但她在政治上和她在美學上的作為一樣,依據的不是教條的類別標籤而是聽憑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判斷。1982年在紐約抗議波蘭政府鎮壓團結工會的集會上,桑塔格公然宣稱共產主義是「帶著人性面具的法西斯」,令其左翼盟友大驚失色。她反對美國的全球霸權,但在1993年她幾乎是孤獨地呼籲,美國和西方國家應該對南斯拉夫的種族衝突進行人道幹預,為此她甚至在戰火紛飛的塞拉耶佛導演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在過去30年中,她為許多遭到政治迫害的流亡知識分子吶喊,從被霍梅尼通緝的《撒旦詩篇》的作者拉什迪到蘇聯與東歐的流亡作家。以「左」還是「右」的派系尺度來衡量桑塔格的政治傾向常常會陷入迷惑。桑塔格雖然調整過自己的立場,但她總的傾向是清晰一致的:她始終是獨立的、批判性的人道主義者,持久地抗議一切全球的、國家的和地區性的霸權以及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壓迫。桑塔格在43歲時曾被診斷患有乳腺癌,只有四分之一存活的可能。但經過3年的強度化療,醫生宣布她治癒了。對疾病與生命關係的探索,以及對社會的疾病隱喻觀念的批判,產生了她後來的兩部優秀作品《疾病作為隱喻》(1978)以及《愛滋病及其隱喻》(1989)。2004年12月28日,桑塔格在紐約因白血病去世,享年71歲。西方主要媒體紛紛發表訃告和悼念文章,予以各種名號和讚譽:「唯一的明星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英雄」和「最後的知識分子」等等。英國BBC稱她是「美國先鋒派的大祭司」。桑塔格自己願意接受這些名號嗎?她生前曾有一位朋友在傳媒中讚譽桑塔格是「美國最聰明的女人」。她卻為這樣一種形容感到「羞辱」。「首先,這是如此冒犯和侮辱性的,它如此強烈地預設了你所做的事情不適合它所命名的那種類別,即女人。其次,這是不真的,因為從不存在這樣(最聰明)的人。」桑塔格並非無可挑剔。對她的批評與攻擊中雖然許多出自偏見與誤解,但也不乏正當的質疑。甚至在極端保守派學者的著作(如保羅·霍蘭德的《政治朝聖者:尋求美好社會的西方知識分子》以及羅吉·金巴爾的《長徵: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如何改變了美國》等)中,也存有值得認真對待的批評。但桑塔格的文化批評最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反對陳詞濫調,反對教條的概念,反對類別標籤式的見解。而這對於我們的時代如此至關重要。1960年代釋放出的解放能量如今已經煙消雲散,生機勃勃的「坎普」文化最終淪為枯竭的、可憐的流行名詞。作為反對現代性教條的「後現代主義」在公共話語中成為一種新的觀念教條。保守派失去了尊嚴,激情派失去了活力,這是何等的諷刺。桑塔格的審慎早在1964年的文本中已經留下了印記。她在文章中特別提示了「坎普」與流行藝術的區別,甚至在結尾處關照:「只有在某些情況下,才能這麼說。」她曾一再表示,她並不是為了簡單地鼓吹現代主義。「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說,要認真、要充滿激情、要覺醒。」她批評美國傳媒對「9·11」事件報導不僅是政治的,也是智識性的、甚至是美學的。她所憎惡的是電視評論員在「童智化」美國公眾。「我只是在說,讓我們一起哀悼,但別讓我們一起愚蠢。」論及知識分子的身份,桑塔格說自己屬於一種「過時的物種」,一種「老派的自由民主知識分子」,但卻處在一個對自由和知識分子都沒有多少熱愛的國家。桑塔格的政治與美學是一種鏡像關係,其共同的追求是向著勇敢而持久的批判敞開無限的空間。她說:「在我們生活的文化中,智性的意義在一種極端天真的追求中被否定,或者作為權威與壓制的工具而得到辯護。在我看來,唯一值得捍衛的是批判的智性,是辨證的、懷疑的、反單一化的智性。」她還說一部值得閱讀的小說是一種「心靈的教育」,「它擴展你的感覺:對於人性的可能性、對於什麼是人的天性的,對於發生在世界上的事情。它是一種靈性的創造者」。激發心靈的感受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開啟智性的敏銳、嚴謹與深廣,她為此矢志不渝。也許這就是她留給世人的精神遺產:如此「激進」又如此傳統,但卻是格外珍貴的遺產。蘇格拉底曾說「我一無所知」。桑塔格說她一生內在的動力就是「知道一切」。不同的表述或許是相似的寓意。

 節選自劉擎《紛爭的年代——當代西方思想尋蹤(2003-2012)》


☆ 作者簡介

劉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學系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學與國際政治理論。

《奇葩說》導師劉擎,人稱「教授中的教授」,

代表著作重版出來

 

綜述西方思想界十年圖景

勾勒一代知識分子立體群像

 

西方思想界源流與發展入門指南


內容簡介

現在,一如這些紛爭,是歷史造就的;

未來,一如這些紛爭,是我們造就的。

無論東方,或是西方,真正的困難在於「我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清楚「我們想要什麼」,也許,這是一個覺醒的時刻了。

本書為劉擎教授對西方知識界2003—2012年重要事件與人物的回顧綜述和評論。第一部分匯集了2003—2012年西方思想界重要事件綜述,展現了西方思想變化動態的多個方面及更為開闊的背景,為讀者展現了西方思想發展與變遷,體現了西方思想界的脈絡和發展趨勢,具有「當代思想史」的史料價值。第二部分通過與四位當代著名政治理論家(桑德爾、貝拉米、裡拉與米勒)的訪談,再現當代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辯論焦點和各種立場,在觀點的交鋒中突顯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往期熱文回顧】

相關焦點

  • 桑塔格人設 | 這個寶藏女孩,一生都在發明「蘇珊·桑塔格」
    求學時代的桑塔格,不在意外貌卻總能引人注目:她衣著傳統,裙子、寬鬆的上衣、平跟鞋,不施粉黛;她似乎很少打理她的一頭長髮,給人的印象是有些亂。這是1953年秋,桑塔格在康乃狄克大學就讀英語研究生課程時的肖像。此時她是系裡最傑出的人才,也兼任英語寫作課的老師。事實上,桑塔格傳記對於她外貌的刻畫隨處可見:「眸子裡流露出超常的智慧。
  •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
    桑塔格在本雅明和羅蘭·巴特討論攝影這項媒介的基礎上,認為攝影是觀看世界的現代主義方式,對我們的倫理感受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攝影通過一個複製的影像世界來裝飾這個已經擁擠不堪的世界,使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比它實際的樣子更容易理解。桑塔格極具洞察力地認為,工業社會使其公民患上影像癮,這是最難以抗拒的精神汙染形式,並預言,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為了在一張照片中終結。而這一切,都在她身上得到了應驗。
  • 蘇珊·桑塔格誕辰
    對於一心想成為一流的、原創性作家的桑塔格來說,這個問題尤為迫切。成為作家與成為偶像的區別是什麼?成為偶像,意味著你的私人生活會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大眾媒體的聚光燈下,風流韻事會成為一般民眾茶餘飯後的談資。在很大程度上,大眾對於偶像私人生活的關注會掩蓋他的作品本身,這是桑塔格無法接受的。
  • 桑塔格:誰也無法定義她
    她的個人生活也抓人眼球,她那場驚世駭俗的師生戀婚姻——結識10天,17歲的桑塔格就閃婚嫁給28歲的裡夫。兩年後她生下兒子戴維,戴維6歲時,桑塔格離婚,自願選擇了淨身出戶,放棄了該得的撫養費。這麼一個特立獨行的母親,被人貼上「一個孩子的母親」這個標籤也是可以理解的。還有,她生前一直沒有公開其蕾絲邊的身份,但她兒子出版了《重生》,其中的內容公開了她的性取向。她就這樣「被出櫃」了。
  • 桑塔格|對語言表達的激情
    --蘇珊·桑塔格(1966年1月4日)即使到了今天,這個抱負差不多還在。這個古老的欲望:讓世人充滿「文化」和知識——給世界以密度和重量——把我自己填滿。我看書的時候總感覺是在吃東西。看書的需要如同一種可怕的極度飢餓。所以,我常常試圖同時看兩三本書。
  • 蘇珊·桑塔格30歲前的閱讀清單
    如果說阿倫特的智識更多是被宏大的時代所塑造,言語中包含的厚度幾乎難以複製,那麼桑塔格卻是被充沛的智性激情鼓動,站在自己的才華上跳舞,最終在知識界有了出頭之日的小城姑娘的典型。成名前的桑塔格仿佛已經吞下了一座圖書館,她16歲在伯克利讀書時期的閨蜜和戀人哈麗雅特·索姆斯曾經這樣說。
  • 蘇珊· 桑塔格:是什麼讓我感到強大?
    除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是什麼讓我感覺強大?」桑塔格在一篇日記中自問,她給出的答案是「愛和工作」,以及她對「心靈的狂喜」的肯定。在她看來,愛、欲望和思考從本質上是相互聯繫的活動。
  • 當疾病用恐懼來「統治」,蘇珊·桑塔格如何反擊?
    身處重病中的蘇珊·桑塔格曾這麼說。大概正是我們對疾病的恐懼,使我們常常無法正視疾病。於是,疾病總是在各種語境下被我們所異化,甚至異化成除了「病理」之外的所有東西。比如家屬不顧科學依據,一有問題就上演的醫鬧;難道家屬不應該積極配合病人和醫生,理智地尋找治療方法?
  • 蘇珊·桑塔格 | 指出有一個地獄,這本身是一種善
    這是桑塔格最廣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成為美國「 現有的目光最敏銳的論文家」 的奠基之作。除了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2004年12月28日,蘇珊·桑塔格逝世。
  • 蘇珊·桑塔格 | 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除了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桑塔格已經去世15年,在這15年裡,我們除了繼續閱讀討論她的文化批評、文學創作,也越來越多地從陸陸續續出版的日記、傳記和紀錄片中進入她甚少向世人敞開的私人世界。
  • | 蘇珊·桑塔格
    除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及女權主義者。人們說我寫《疾病的隱喻》是一種超脫,實際上我一點都不超脫。他們告訴我,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所以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和痛苦的手術,還有我所有的思想將在一兩年死去的事實。除了身體上的痛苦之外還有害怕和恐懼,我嚇壞了。
  • 有關蘇珊·桑塔格:你所需知道的一點八卦和應該看的十本書
    當時我寫的一點小八卦在這裡:蘇珊·桑塔格1973年寫的《論攝影》明顯對攝影和攝影師沒好感:「攝影業最偉大的貢獻就是使我們產生了可以把整個世界裝入腦子中的感覺——其實儲存進去的是一本相簿到了1999年的《照片不是一種觀點,抑或一種觀點》,她突然覺得攝影業又有希望了:「我們希望照片不是虛幻的,而是充滿了具體信息的。我們希望攝影師無所畏懼、目空一切。我們希望拍攝對象不裝腔作勢、不矯揉造作。」
  •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導讀 | 線上公益講座
    自1977年出版以來,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一直被視作攝影中的《聖經》。如果加上羅蘭·巴特的《明室》(1981年),這兩部類似上下集的著作始終是我們理解攝影或是進入攝影世界的鑰匙。對於《論攝影》的解讀,如果僅以《論攝影》自身而言,常常會陷入無法釋讀的境地。有時候甚至會深入泥沼,茫然無措。好在桑塔格著作頗豐,其構成的思想體系、創作興趣也不只在攝影一隅。
  • 蘇珊·桑塔格:文字的良心
    巧的是,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的桑塔格,這次受獎演說的題目正是「文字的良心」。我們為文字苦惱,我們這些作家。文字有所表。文字有所指。文字是箭,插在現實的厚皮上的箭。文字愈有預示力,愈普遍,就愈是又像一個個房間或一條條道。它們可以擴張,或塌陷。
  • HOW 夜讀 | Vol.9: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行進過程中,桑塔格用她的口吻講述攝影與世界的關係。有評述認為此書是「攝影界的《聖經》」,我個人並不認同,不必神聖化一種主流主張,也不必認定某種觀點便是唱衰。今天我們只兼聽,不美化,不蔑視。這一瞬間你在做什麼?如果你已經閱讀至此,那必然是在盯著一塊屏幕,電腦,平板或者手機。
  • 蘇珊·桑塔格談波赫戰爭(1995):他們完全生活在絕望中
    蘇珊·桑塔格:第一次去,我只是閒逛,聽聽人們說什麼,到處看看。那裡的情形讓我感到恐懼,我非常沮喪。然後我決定,我要回去做些事情。所以第二次我去待了幾個月,在劇院裡工作,做了一場《等待戈多》的戲,他們請我去導演這場戲,這個想法讓我振奮,即使在恐怖的戰爭時期,人們還是想要做戲劇。這場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桑塔格:我就是這麼一個放不下的人
    今天推送的這篇訪談即出自該書,其中桑塔格談及了自己生病前後的真實感受,談及了自己寫作時下筆的糾結,也談及了人們關注她甚過她的作品所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小標題為微信君所加,訪談原標題為《蘇珊•桑塔格:我,及其他……》,完成於1980年。閱讀這個訪談,我們仿佛就坐在一個熱情率直、態度鮮明、思維敏捷,同時又是可以接近的朋友面前,坦誠交流。
  • 她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蘇珊·桑塔格十句名言,句句個性感十足
    蘇珊·桑塔格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她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女性,還是現代西方文化界最為重要的女知識分子之一,名氣可與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旗鼓相當。蘇珊·桑塔格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她的小說,她的評論深深地影響著文化界。
  • 【讀一點】蘇珊‧桑塔格與死亡相伴的生的時光 | Katie Roiphe
    二00四年十二月 如果世界上真有誰可以決定不要死,那個人必定是蘇珊‧桑塔格;她的意志那麼強悍、那麼堅韌,那麼不願意接受普通的命運或結局──而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掙脫普通的命運或結局。一般人認為每個人應該做什麼、應該經歷些什麼的這種觀念,並不能擺布她或太過影響她,因為她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能有所超越。
  • 馬克·吐溫、蘇珊·桑塔格、海明威……名作家的衣櫥裡有什麼?
    埃德加·愛倫·坡是最早推出哥德式小說的美國作家之一。儘管那是她所處時代的一部分,但她對帽子的優雅的炫耀,更獨有地反映出她文雅的個人魅力。標誌性形象:眼鏡戴眼鏡是思想深邃的簡略表達方式,儘管眼鏡是學者們的經典裝飾物,但它們已上升到真正的時尚高度。下文中的作者需要戴眼鏡,而且他們喜愛的眼鏡,已成為他們本身獨特形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