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

2021-02-07 陳垂培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心學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麼,在龍場發生了什麼?王陽明在想什麼?怎麼想的?想出了什麼?錢鍾書說,「史家追敘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1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也可以根據能查到的資料,對王陽明當時的心境進行一番揣摩。


一、「龍場悟道」其事: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正德初年,太監劉瑾弄權,殘害忠良。正德元年冬(1506年),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35虛歲)上疏為得罪劉瑾而下詔獄的戴銑等說情,也被逮入詔獄,並處廷杖四十(打四十大板,當時許多官員被當場打死)。在其父王華的多方斡旋下,在大牢中備受摧殘三個多月的王陽明於正德二年二月(1507年)出獄,被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2之後,他歷盡千難萬險,包括疾病、路途困頓,甚至假託投江自盡以逃避劉瑾派人的追殺,終於在正德三年春(1508年)到達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境內)。3

 

當時貴州龍場環境惡劣,「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3王陽明初到時,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物資匱乏、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隨行的幾位僕人相繼病倒,他還要反過來照顧隨從,甚至唱歌、講笑話給他們聽,以防止他們得抑鬱症。一段時間後,王陽明與當地苗族人相處融洽,苗人為他搭建了幾間房屋,他也向苗人學習刀耕火種之法,以解決基本生存問題。

 

謫居期間,地方長官思州知府欺負王陽明是貶官,派人到龍場對他耀武揚威,百般侮辱。王陽明尚能忍辱負重,泰然處之,但是當地苗人看不下去了,把派來的官差毆打了一頓。此事得罪了思州知府,貴州按察司副使毛應奎知道後派人對王陽明「喻以禍福利害」,要求他親自上門向知府行「跪拜之禮」道歉。王陽明回信嚴詞拒絕道,「君子以忠信為利,禮義為福。苟忠信禮義之不存,雖祿之萬鍾,爵以侯王之貴,君子猶謂之禍與害;如其忠信禮義之所在,雖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為福也,況於流離竄逐之微乎?」4一場貌似危機重重的「官場紛爭」,在王陽明的凜然大義面前煙消雲散了。當時土司水西宣慰使安貴榮派人送來金帛、鞍馬及雞、鵝、米等禮物,王陽明只收下了米二石及柴炭雞鵝等屬於「人情往來」合理範圍內的物品,金帛鞍馬等貴重禮物全部退回。5對於隨後安氏「欲減龍場諸驛傳以廣其土司之地」的企圖,王陽明去信曉以大義,嚴詞勸阻。6

 

面對種種艱難困苦,王陽明保持著一種樂觀守正的心態。「雖身受顛躓困厄而不殞越其志,雖身處患難貧賤而不怨天尤人,雖威武而不能折其氣,雖利益而不能汩其心」。7對於一切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不能遣於心」,他乾脆找來一個石棺,在棺材的體驗死亡的滋味,「吾今惟俟死而已,他復何計」。「日夜端居默坐,澄心精慮,以求諸靜一之中。一夕,忽大悟,踴躍若狂者」。8《年譜》記載:「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9

 

年譜只記載「龍場悟道」發生在正德三年(1508年),沒有記述具體的月份,是年王陽明37虛歲。正德五年春(1510年),王陽明貶謫期滿,升任廬陵縣知縣,離開了龍場。在龍場居住的時間約兩年整。


二、「龍場悟道」其思:

                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悟道的過程各種史料記載都非常簡單,我們試著用中國傳統「將心比心」的思維模式「度君子之腹」,揣度一下當時王陽明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心境。這種「將心比心」的思維模式,其實也是王陽明悟道的思維模式,他用這樣的思維「度聖人之腹」,追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最終悟出了聖人之道。

 

在龍場,除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外,大概還有幾件事使王陽明十分揪心,「心在夷居何有陋,身雖吏隱未忘憂」:10一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主上荒淫昏庸,奸監弄權作亂,忠良被害被逐,國勢日見衰微,「遊子望鄉國,淚下如心摧。浮雲塞太空,頹陽不可回」。11二是對自己險惡處境的擔憂,劉瑾弄權愈演愈烈,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受其牽連,先被調為南京吏部尚書(閒職),後又被迫致仕。考慮到自己在被貶的路上尚且被追殺,在龍場就職期間的人身安全也值得擔憂。正德四年秋月四日,疑似從京城被貶的過路小吏及其子其僕人3人在龍場附近的蜈蚣坡暴屍野外,王陽明攜童僕親手埋葬了這3人,童僕開始不願意管這晦氣的閒事,王陽明對童僕說「吾與爾猶彼也」,12可見當時王陽明感覺死亡離自己很近。三是對故鄉親友的思念,七十多歲的歸田在家的父親和九十多歲的祖母,都讓他十分掛念。家鄉一起砥礪切磋的友人學生也時時讓他牽掛。「白髮頻年傷遠別」「親交多難絕音書」「欲寄愁心無過雁,披衣坐聽野雞鳴」13

 

憂國憂民、生死榮辱、思鄉之情,這些大概是一般士人在類似處境中都有的想法,除此之外王陽明還有別的思考嗎?他在思考人生的意義,在思考聖人之道。他思考的方式既獨特又合理,面對死亡的威脅,在棺材中「等死」的他想起少年「必為聖人之志」,反覆問自己,如果聖人處在同樣的境地,他會如何應對、以何種方式處置當前的生存狀態?「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的自我質詢,實際上是王陽明自覺切入了一種聖人的心態,他用自己的心去揣度聖人之心,實際上是在內心裡把自己擬化為聖人,要求自己按照這種聖人的心態去觀照自己的生活與自己所處的世界。這樣一種「將心比心」「以君子之心度聖人之腹」的思維模式,使他頓時豁然開朗,參透了生死,實現了對生死的超越,從而實現了其個體生命的更新,進而實現了其生存境界及其意義限閾的無限延拓。14在聖人的高度思考「格物致知」之理,也使他不再拘泥於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朱熹學說的觀點,而是大膽突破朱學的桎梏,發展出自己的理論。他在生命的苦痛之中實現了其心靈境界的轉向與跨越,成為他思想上結出豐碩成果的契機,成為他基於宋代以來主流學術思想的全面反思而創立新學說的開端。

 

為了印證自己的領悟,王陽明按照他自己的「獨特理解」對儒家經典進行重新解讀,直抒胸臆,藉以驗證他獨特心悟的正確性。他用近一年的時間,用自己的觀點把《五經》重新解釋一遍,寫成《五經臆說》,最終確信其觀點雖不必盡合於先賢,卻無不盡合於聖人之義,這使他感到無限欣悅!他由此而進一步認為,《五經》所記載的聖人話語,實質上僅僅是導向個體心靈的開明以洞達於聖人之道的工具而已。若是心與道契合,則吾心便即是聖人之心,聖人的具體話語反而不重要了。若把聖人的個別話語執為絕對,拘泥於文字訓詁之求,以為聖人之道在於聖人的語言文字,則無異於「執筌為魚」。15這和現代我們反對教條主義的思想十分相似。

 

「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站在偉人的高度思考問題」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思維模式,現代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惑,不妨用這種思維模式問問自己「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假使某位聖人、偉人處在我的位置,他們又將會如何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呢?多問幾遍,多想幾遍或許就豁然開朗了。


三、「龍場悟道」其理: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年譜》記載,王陽明「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可見「龍場悟道」悟的是格物致知的要旨,其感悟的實質內容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大學》為學階梯的基礎,認為只有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王陽明從小立志當「修齊治平」的聖人,按照為學次第,他理應從「格物」做起,根據他所理解的朱熹的理論,格物即探究窮盡天下萬事萬物之理16,於是他決定從院子裡的竹子「格」起,據說他花了七天七夜格時間竹子,竭其心思,不但一無所獲,反而病倒了。從此他開始懷疑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通過多年來的思索,在龍場這個特定的環境中,他頓悟了,原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理不在萬事萬物之中,卻在自己心中。他認為「格」不應該解釋為「探究、窮盡」,而應該解釋為「正」,「正其心之不正以歸於正」為格物。因此,只要「端正自己的心靈狀態,就可以恰當地領悟到事物的道理」。17

 

【心即理】對「格物致知」的感悟,實質是對心為宇宙事相之本原的感悟。18「吾性自足」是論本體(性體),不當「求理於事物」是論工夫。龍場悟道的基本結論實質上就是「心即理」,理本來不是來自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內在於我們的心(性)中。19「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中,原本就是具有聖人之道的」。20「心」與「理」之間的關係是整個宋明理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根據陸九淵的解釋,「心」實際是指先驗的本心及它所表現的良心,「理」朱熹解釋為「天理」「物理」,王明陽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21認為「理也者,心之條理也」,更多地將「理」解釋為道德法則22。後來,王陽明更是把「心即理」強調為「心外無理」,堅持心與理的同一性,反對朱熹心與理為二的認識論。

 

【知行合一】「心即理」,心體既同一於宇宙本原而為生命實相,那麼如何實現這一本原的澄明並由此而優入聖域,便成為問題的核心。如何把這一內在之「知」轉變為現實之「行」,把同一於本原之天理的心體自身的真實狀態體現於現實的生活實踐?王陽明將他對這一問題的終極思考提煉為「知行合一」,強調「知」「行」不可分離,是一個相互統一的協同系統,呈現為一個相互同一的實踐過程。23在王陽明看來知行合一實質上是「知行同一」,「知」「行」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能截然相分的。他舉例,譬如「孝」,只背得出書上關於「孝」的言論,而沒有在實際中去孝順父母,則不能稱之為「知孝道」。悟道之後第二年(正德四年,1509年)王陽明便開始在貴州講論知行合一,表明「知行合一」乃是他「龍場悟道」以後的理論結晶。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居夷處困,動心忍性,最終完成的一次哲學思想的升華和精神境界的飛躍。這既是他長期思考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等哲學終極問題的自然結果,也是他面對特殊曲折人生經歷的生命感悟,從此以後,王陽明的生活世界豁然開朗,不論順境逆境,不管獎賞毀謗,始終心地光明,樂觀積極。在學術上,「龍場悟道」既是他和朱熹學說正式分道揚鑣的開端,也是他以「心學」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創立的起點。他此後的全部思想與觀點,都是以此為基礎的。24


【注釋】

1. 錢鍾書:《管錐編》之《左傳正義一》,三聯書店,2007年12月版,第272頁。

2. 王華,字德輝,號實庵,晚號海日翁,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進士第一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翰林院學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詹事府少詹事、禮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晉禮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入獄時,王華任禮部左侍郎。

3. 《年譜一》,《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2012年12月第1版(下同,以下稱《全集》),第1006頁。

4. 王陽明:《答毛憲副》,《全集》卷二十一,第661頁。

5. 王陽明:《與安宣慰》,《全集》卷二十一,第662頁。

6. 王陽明:《與安宣慰(二)》,《全集》卷二十一,第662頁。

7. 董平:《王陽明的生活世界》,商務印書館,2018年4月第1版(下同),第48頁。

8. 黃綰:《陽明先生行狀》,《全集》卷三十八,第1163頁。

9. 《年譜一》,《全集》卷三十三,第1006頁。

10. 王陽明:《龍岡漫興五首》,《全集》卷十九,第588頁。

11. 王陽明:《採蕨》,《全集》卷十九,第583頁。

12. 王陽明:《瘞旅文》,《全集》卷二十五,第785頁。

13. 王陽明:《舟中除夕二首》《夜泊江思湖憶元明》,《全集》卷十九,第597,599頁。

14. 董平:《王陽明的生活世界》,第52頁。

15. 董平:《王陽明的生活世界》,第54頁。

16.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17. 董平:《傳奇王陽明》,第76頁。

18. 董平:《王陽明的生活世界》,第54頁。

19.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第24,27頁。

20. 董平:《傳奇王陽明》,第76頁。

21. 李元平:關於《傳習錄》的講授。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有三大命題,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明陽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這是傳習錄的邏輯起點。知行問題是傳習錄中討論的重要問題,朱熹主張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繼承了朱熹重行的傳統,但批判了朱熹割裂知與行。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是陽明心學思想,也是傳習錄的邏輯終點。整個傳習錄,緊緊圍繞以上三大命題。

22.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第23,36頁。

23. 董平:《王陽明的生活世界》,第55頁。

24. 董平:《傳奇王陽明》,第78頁。


相關焦點

  • 龍場悟道與心即理
    龍場悟道與心即理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心學形成的標誌,心即理是他思想成熟的第一個哲學命題
  • 王陽明龍場悟道:所有困境,都有出路
    1500年的後8年1508年,陽明先生從京城來到貴州,在這裡實現了龍場悟道,為我們打開了一片生命的藍海。龍場悟道之後逐漸形成的陽明心學,將儒家思想推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被稱為儒家思想王冠上的一顆明珠。今天陽明心學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必將與時俱進,去助力民族復興的這個時代,也必將深遠地影響世界。
  •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7)龍場悟道
    本期概要:公元1058年,貴州龍場,一個悶熱的夏夜,王陽明終於迎來個人終極的蛻變和升華:龍場悟道。那麼在龍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龍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本期節目讓我們繼續走進王陽明的真實人生!
  •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地調整區劃:新設龍場、陽明洞街道
    三、同意修文縣撤銷龍場鎮、扎佐鎮、久長鎮,設立龍場、陽明洞、扎佐、景陽、久長街道。四、同意清鎮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青龍山、濱湖、巢鳳街道。值得注意的是,修文縣此番撤銷龍場鎮,設立龍場、陽明洞街道。這兩個新設街道的名稱都與著名的王陽明「龍場悟道」有關。
  •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冰與火之歌
    到了貴州沒地方住,只能睡山洞裡,兩個隨從先後死去。在這樣的狀態下,王陽明居然一夜之間悟道覺醒,開啟了逆襲之路。耐人尋味的是,王陽明的一些列遭遇,與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中,龍媽的遭遇似乎有一種不可描述的關聯。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悟道是什麼意思?悟道者一語點出:追求真理
    用現代的話來說,悟道就是 追求真理,悟 是 追求,所謂 道 就是真理。用 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 的好處之一:求同存異,避免門派之爭如果你堅持要用 悟道這個詞語,不喜歡用 追求真理,那麼:張三會說他是 悟佛王二會說他是 悟梵李一會說他是 悟儒站在旁邊的吃瓜群眾之一會說他是 悟己於是門派之見就來了,誰都堅持自己的理解才是對的,才是最好的,各方爭論起來以後容易出現口水四濺,板磚亂飛的現象
  • 釋迦牟尼到底悟到了什麼?
    提到智慧,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佛教的釋迦牟尼,那釋迦牟尼到底悟道了什麼?什麼才是最高的智慧?那麼到底這些有智慧的人,悟道了什麼?這個問題,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如果我們普通人,真的知道那些古聖先賢所悟道的東西,那麼我們自己也就成為了有智慧的人,很多修行的人,也都在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惜真的沒有答案。
  •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五六零)丨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9)
    ▼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 ▼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1)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2)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3)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4)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5)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6)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7)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8)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9)4、上堂:「十五日已前,千牛拽不回。
  • 睡眠心經:從失眠中悟道,悟什麼呢?提升思維增長智慧就是悟道
    人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當問題還沒有傷及到我們的痛點的時候,我們是不會把它放在心上的,我們總是會選擇逃避,因為這樣就更容易讓自己心安理得。比如在談到睡眠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健睡眠的重要性,都知道睡眠是最好的養生,但是為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突然失眠了呢?當查詢有很多造成失眠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反問自己沒有去運動呢?為什麼沒有注意好飲食呢?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一直到明朝弘治時期的王陽明,才有「為善去惡是格物」和「致良知」的解讀。如果悟到的聖賢不只是把理解的理教給我們,而是教我們如何修煉理解事實的能力,後世的學子們的學習難度就不會那麼高,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各種各樣的強解,而本意盡失。
  • 王陽明制勝法則:想要成大事,悟透三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是我國的心學大師,同時在軍事家、哲學、軍事、教育、書法等領域都有傑出貢獻,他的一生也並不是事事順遂,直言上書得罪宦官劉瑾,差點當場喪命,最後被貶到瘴毒之地,又遭到當地鄉民的排擠。 在貴州龍場,王陽明不斷地思考,磨練自己,終於在龍場悟道,創辦了《心學》。
  • 王陽明:人若想成大事,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一事無成
    王陽明認為,人如果想成就大事業,就要悟透一條「天規」——凡事靠自己,否則將一事無成。1508年,王陽明因為上書為被當時掌權的宦官劉瑾逮捕的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人求情,結果被劉瑾流放到當時的蠻荒之地——龍場。王陽明剛到龍場,隨從就因為當地惡劣的環境病倒了。
  • 王陽明:人走背運時,悟透五句話,令自己煥然一新!
    尤其是被貶黜到缺衣少食、瘴氣橫行的貴州龍場時,更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人生最低谷。可就是在這一時期,王陽明實現了人生的頓悟和升華。所以說,對於人生低谷,王陽明非常有發言權,也有不少的智慧。以下關於人走背運、處於人生低谷的五句話,若能悟透,必能令自己煥然一新,開啟全新的人生!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什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裡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慧裡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從金剛經裡來。佛法非佛法【須菩提。
  • 飲水思「源」:宣威龍場平川的老井「記憶」
    宣威市龍場鎮龍場村委會的平川是一個有村民804戶2685人的自然村。這個人口較多的自然村,除了村民自己院內的水井,還有上百口分布在村間的百年歷史老水井。這些老井記錄著平川人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走進龍場鎮龍場村委會的平川村,村間的這口井尤為顯眼。
  •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最終成為「聖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就此邁向光芒萬丈,人到中年值得一看用心做事王陽明冒犯了宦官劉瑾,貶謫到貴州龍場,這年他三十六歲,龍場頓悟中王陽明悟出來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全部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裡。
  • 這3句話,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若能悟透,前程無量
    他被明武宗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期間,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斷進行思想的洗滌和開悟,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即後來代表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知行合一」。那麼王陽明心學到底是什麼呢?它對我們為人處世的幫助到底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很多人似乎知道,但又說不出所以然來。
  • 關於悟道的8句話,看然豁然開朗!
    讀盡三千年的歷史,不外乎也是功名利祿;悟盡九萬裡的道,最後還是回到詩酒和田園。02.所謂的真經,其實就是能夠最終達到了寂空涅槃的一種究竟法門。只可以悟而不可以修。而能夠修成佛,在於求。而能夠悟明性,在於知。修行的過程當中,是以行來制性。而悟道的過程當中,是以性來實施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