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塔蒙特事件)給我庇護:是滾石老了,還是時代變了?

2021-02-06 頹城

「搖滾是一種屬於人民的擁有最原始能量的藝術形式,
並且具有融合詩歌、政治、心靈和革命力量的可能性。」

                              
                                                  ——帕提·史密斯




大學時代,我看過這場合唱。

後來無意間找到,才明白為什麼Ladygaga說到影響自己最深的搖滾樂隊之一,首先就會提到The Rolling Stones。


近乎從上上周開始,我就陷入了一種敘述恐慌的狀態,對於一切想像力達到的至高點都性冷感。那時候讀不進去書,也出不來想法。
可能是因為太過於忙碌的緣故,思維就像與世隔絕,墜落在無智慧、無文字、無精神,完全被性和生存的欲望主宰的境況當中。

這種境況是大多數人都存在的,我很明白沒有人願意去開誠布公的談論自己的勃起和潮溼。但是我恰恰被這些衝擊的思緒混亂。近乎每一天,我都在情色文字的閱讀中找尋快感,從視頻和語音中去擺脫精神與心靈的極度空虛。

高潮迭起之後,是徹底的寂寞。

但是這種頹廢與糜爛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屬於我的自由意志。這點我無可否認。
我有時會在這種真實的自我以及虛擬的自我之間難以劃分,有時候不相信我的自由意志是從屬於無休無止的淫念和欲望,有時候又覺得追求深刻和意志是一種自討沒趣的無力抗爭。

如果在現實世界中存在這樣的一種審判,去審判精神的真實與虛偽程度,進而進行定罪,我希望通過這種威脅和框定,能夠更加真實的面對自己,這樣才不會判處絞刑吧。




但是世界就是世界,從來不是純粹理性的。

現實社會容不下「自由」這個命題。也是搖滾堅持的主導命題。在60年代的英國,藉助著戰後全世界對於寧靜與和平的希望與回歸,老派搖滾猛烈的嫁接起來一個稱作「愛與和平」的歷史時間

但是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迷戀的並不僅僅是一種歸於塵土的寡淡民謠,而要更加猛烈的罪行和激情,所以腐朽的生存與極致的精神追求之間構建出了可怖的倒錯。

愛與和平之后,再也沒有積極向上的思想需求,只有頹靡與一蹶不振的性愛、毒品、死亡、搖滾。

整個世界的精神價值體系在新型意識形態的衝擊下,形成了兩個典型的壁壘,野蠻的價值交替與變遷與令人慚愧、苟延殘喘的傳統文化價值重塑,造成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對立。

以伍德斯託克為代表愛與和平的西部音樂和以滾石代表的個人主義的壞品味形成了難以遏制的抗衡。

從滾石開始,70年代就逐漸進入華麗的雌雄同體時代,具有更多青年亞文化特徵的不斷的否定、顛覆、推翻。


虛無。

搖滾不是一種精神面貌的象徵,談不上美好的愛與和平,更談不上代表著自由或者反叛,而僅僅是音樂而已。

所以你在滾石的字典裡找不到以「搖滾至上」的口號來標榜一種可笑的生活方式。

搖滾樂只是從外在世界的形上學過度到內在的媒介。


滾石為什麼要選擇在伍德斯託克四個月之後想要辦一場免費的30萬人演唱會?

在以愛與和平為主題的60年代,迎來了謊言的動搖與破滅,世界又陷入了怪誕和混亂。而幾乎所有的人都沉浸在長期休假的狀態當中,人性都朝向同樣的方向。而在不斷迭起的解放、罷工、個性主義的鼓吹運動之後,催生出了全新的社會結構。

在《給我庇護》電影開端,從電影的膠片放映中穿出新聞媒體的錄音,其中有一段是對於一個地獄天使黨人的採訪:「我根本就不是什麼愛好和平的傻瓜,你可以稱他們愛好和平什麼的嬉皮士什麼的,他們當中有些服食過毒品,這簡直太糟糕了。」

這雖然出自恐怖的地域天使黨代表的口中,但是揭示了一種顯性的社會真相——邪惡。60年代的社會狂熱的內在是每個人都不能夠控制與規避的。
毒品肆虐,侵蝕著所有的人。在電影中,看著人群中由於嗑藥變得失控與癲狂的人們,反而全部都是樂在其中。

如果說60年代的人還是迷惘的一代,在探尋一條通往理想世界的方向。那麼,我可能會說,是大家還沒有抵達一個層級,去認識和明白自己探索的到底是何物,未來幸福生活狀態最終是否存在?到了滾石所扛起的價值觀體系,他們推翻的是一種真實:未來並不存在,前景徹底的缺失。
所以這種對於撒旦的最高崇拜動搖了時代賴以推進與生存的根基。而這種時代的動搖也波及到了滾石樂隊五個人的思想與生活。

查理·沃茨對著鏡頭提到,在音樂會開始之前,那幾個地獄天使黨人看起來是如此的友善,以至於沒有人能夠想到他們是暴力和憤怒的象徵。對於這種表面上的和平與友好的願想,在一通電話,一次事件中隨時土崩瓦解。

這個社會最真實的狀況是邪惡的永恆。

那麼滾石參加這場免費演出,渴望給所有人一個充滿「性愛、自由、放縱」的夜晚,這些博愛命題組成的大廈也在這次混亂中分崩離析了。



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滾石透露著參與這次演唱會的目的,他們渴望建設一個微型的社會,給餘下的美國人樹立一個榜樣,並且號召他們如何釋放自己的影響力,以及擴大對普羅大眾的號召力。

然而可悲的是,此種基於愛與和平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群本身決定的,滾石並沒有主控權。「自由」的願景擱淺在了大眾的混亂中,被大眾的不服從和沒有方向感形成的反作用力反抗回至滾石自身。

從片段式的談話細節當中,能夠看到Mick Jagger在嬉笑的背後不斷的舉起了手中的酒,從笑臉的表層滲透進去的仿佛是對於一種不祥的預知,或者說是對於自身信仰的不確定性。面對當下的疲憊和厭惡,到最後靈魂深層的鄙夷和拒絕。

正如歌詞中唱到的,童年的生活一去不復返,剩下的全是傷病與疼痛,但是我卻不能夠放手,而要盡力去維護當下的一切。滾石選擇依賴於對未來的信仰,通過音樂和現場演出來找到醫治時代病的方法,他們舉起了自由的大旗,但是真正的自由就是建立在對於當下的厭惡之上,建立在群眾的混亂和無序當中,以至於對自由的渴望,都成了身體和精神共同排洩的殘留物。

參與演唱會現場,是人群對於自身混亂與迷失的一種自我陶醉,並且在這種陶醉形式當中寄託進了比重最大的自我。在這裡他們能夠狂歡,能夠失序,能夠肆意的狂亂,而沒有歧視和限制,也不用遵循現實社會中的規章。
這是最理想國的狀態。

滾石在演唱會前夕談到,他們對於這場演唱會最純粹的願望就是,希望大家來度過一夜快樂的時光,音樂會就像是戲劇的舞臺一樣,這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聚會的媒介。大家可以相互傾談,在一起睡覺,互相做愛,欲仙欲死的享受一個晚上。

這即是人們所期待的遺忘與被遺忘的夜晚。因為煩惱、壓力或者孤獨,他們想要忘記一些事情,通過藥物以及性來麻醉自身。

那麼,對於滾石樂隊的這場演唱會,他們充滿了如夢一般的期待,就像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中人們對於愛與和平的期待,這場免費音樂會即將給人們帶來的一個夜晚,也一樣是每個人一輩子中值得銘記的,以及在生命的時間線中能夠與其他的經歷與故事一起同時存在、非同一般的夢。

就像是期待神諭的降臨,哪怕只是一夜之間。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個神諭,也是寄托在一種群體情緒發洩基礎上的。瞬時性的結束就預示著客觀痴呆的來臨。回歸到生活當中,諷刺性的時刻依然不會散去。

在某種形式上,搖滾樂和毒品是如出一轍的。




奧塔蒙特事件的發生,是給這樣的一群烏合之眾敲響的重要鳴笛。

從電影中回放的之前巡演的一個畫面就可以看出,人群逐漸瘋狂了。似乎沒有了界限和場域的劃分。一群歌迷從臺下推推嚷嚷,甚至有幾個人爬到舞臺上。邪惡的真相掩蓋在了諷刺性的笑臉之下。這個小的細節,就預示著一個牲畜時代的來臨。

人們把自我寄托在其他事物身上,相互侵佔、加重著彼此的存在。這不是一種最為完美的偶像崇拜的方式而是對於偶像的奴役。而這種無釐頭的完全託付的崇拜,建立在個人主義的,自我私有化的佔有欲望中,到了巔峰的時候必將會引發一場暴亂。

文化圈進入的全新進程,就是例如滾石這樣的文化革新人們,已經不再具有「愛與和平」時代會有的搖滾改變世界的意義,而恰恰相反,搖滾Icon的存在與否,根本不能夠給世界帶來任何變化。

所以臺下的那個粉絲會把槍朝向舞臺,不顧現場有多少人,也不顧臺上的滾石是自己的文化偶像。這不是愛與和平的崇拜,而是把敏銳的思想當做草芥一般的麻木情緒。

當我看著癲狂的女孩在滾石的棲息地外乞求著要見滾石一面;

當那些無知無覺的人群爬上假設燈光的鋼架在勸說下無動於衷;

當一群人因為嗑藥過後在草地上任意打滾、嬉笑怒罵;

當地域天使黨騎著哈雷摩託帶來一種陰暗的氣息和人群對他們報以敵對的目光;

這個時代已經變了。


秩序的瞬時性喪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陷阱,造成了光明的被謀殺,重新讓黑暗降臨。

而這個秩序喪失的社會當中,政權已經不能夠完成自己的使命,享樂和受難的界限也變的不清不楚。

幾乎30萬人中的所有人,都把黑暗當做了光明。而在這個混淆黑白的時間段當中,沒有人能夠看到真理的光芒。滾石所代表的英雄價值全面崩潰了。整個年代交替之間,舊有的思想與文化在進行革新的過程當中開始碎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搖滾風格。

所以你在70年代看到了大衛鮑伊,看到了地下絲絨樂隊,看到了平克佛洛依德,看到了宇宙塑料人.

我在這裡不是想要討論搖滾音樂大神的成長史,而是想要探尋在60年代70年代交替的過程當中,舊有的文化體系有那些遺傳性的特徵通過歷史事件的發生輸入進了新的時代。

反過來看《給我庇護》中那個燙著爆炸頭,一身嬉皮裝扮的歌迷,在人群中跟地獄天使黨打鬥,人群中有人喊到,「有人朝舞臺開槍」,而整個過程當中的三四場因為打鬥而停下的演奏,滾石都一直在堅持說,「大家冷靜下來,我們繼續。」

這可能是影片無意的劇本設置,但是卻巧妙的形成了精神上的統治,滾石依然試圖通過音樂,來拯救現場的一切混亂狀態。

但是這並不能夠改變什麼。

 

文化分裂,讓每個人都成為一個生靈,從而成為一個極其微小的個體。成千上萬有教養的人,在現場嘶吼與狂怒,無論是地獄天使黨,還是歌迷們。
Mick Jagger在現場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本來大家在這個冬天可以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我們忠心希望,為什麼不停止打鬥呢?讓我們團結一致,我只能要求大家,請求大家團結一致。大家可以做到的,這是大家力所能及的事。每個人,包括地獄天使黨的人,請大家和睦相處。





但是臺下的觀眾在這段講話的過程當中依舊推推攘攘,將悲劇推向高峰。並沒有人在認真聆聽搖滾改變世界,讓大家熱愛和平的論斷。這正如電影一開始的時候,那個電話中地獄天使黨的人說的,「實際上,沒有一個人相信和平與愛。」

這個真實連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接受。

和平與愛成了一種社會平衡,就像天秤一樣,邪惡與善意,秩序和混亂,彼此對立的矛盾之中都是一種隱形的平衡力。

 

但是我始終是堅持性善的,人的本性當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誘使人做出不和情理以及過激的行為。所以那個歌迷的死亡在這一場演唱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預示著搖滾代表愛與和平的聖潔的神話跌下神壇的位置之外,別無其他。


最後還是給大家推薦這首歌《Sympathy For The Devil》,雖然每次Mick Jagger說每次演示這首歌式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的確是滾石最優秀的歌曲之一。




查看往期:

《一一》中的世紀交替之冷:面對時刻變化的世界,不變的生命是否太長了?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身體承載著一個時代的重量,還能如何放肆的談論愛情

45周年:那些啃食靈與肉的婚姻現實,讓人墜入沒有限度的深淵

犧牲(上):當愛使我們逐漸退化失去自由,我們也讓愛成了燃盡一切的火焰

Bob Dylan:當這個社會將自身的問題開始轉接到「搖滾」身上,我選擇背離人群

庫布裡克:我們的信仰逐漸彌散在外在世界,還是只存在於一個夢中

迷牆:Roger Waters嚴重精神孤獨的該死的迷幻的一生

巴黎最後的探戈:如果你也如我,對某些東西束手無策·····

飛不起來的阿飛:你緊跟這個落伍的時代,他卻早就保持著永恆的高姿態



相關焦點

  • 給我庇護
    我聽見隔壁的旅客輕輕的鼾聲,她面前的小熒幕上放著動畫電影。我站起身,躡手躡腳地走到衛生間旁邊,那兒有一小片空地供人站著放鬆。我深呼吸,空氣有些冷,此時此刻,我突然很想聽那首滾石的名作《Gimme Shelter》。   已不記得自己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聽滾石樂隊的歌了,只知道比起其他我喜歡的樂隊要晚許多,似乎是猛一回神時,耳機裡總在自動播放他們的曲子了。
  • 《滾石》50周年:理想未老,年輕人已老氣橫秋?
    「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商業環境發生變化,更重要的是,時代精神不站在他這一邊了。」樂評人郝舫告訴火星試驗室。他曾擔任中國版《滾石》雜誌主編,雜誌艱難運作一年後便告停刊。「現在的時代精神是什麼?能用上iPhoneX是最牛逼的酷,或者在華爾街掙了一筆錢,你讓我認為你們最酷,那我是絕對不認的。」郝舫說。他是最有資格解讀《滾石》與當下社會關係的人之一。
  • 滾石唱片
    1996年,魔巖唱片在臺灣正式註冊成立,之後推出了楊乃文、順子、李雨寰、陳綺貞和張震嶽。作為滾石香港品牌的「龍捲風」也成功發行了莫文蔚、Beyond等人的國語專輯。蘇慧倫、劉若英、徐懷鈺等年輕歌手的誕生則暗示著滾石後來的偶像路線。2000年,隨著經濟蕭條市場惡化,滾石將旗下的各家製作公司整合,「龍捲風」畫上句點,同年底,魔巖唱片的創始人張培仁離開魔巖。2001年,「魔巖」也畫上了句號。
  • 滾石唱片40年傳奇剪影(5):「魔巖三傑」和「後滾石」時代
    隨著滾石唱片將「魔巖」品牌轉移回臺灣地區,這些曾經深深影響和打動了一代人的聲音,終究還是黯然退場,不復往昔輝煌。被五大唱片公司圍攻的「後滾石」時代1996年,整個臺灣流行樂壇的面貌風雲驟變。臺灣另一家本土唱片公司,同時也是滾石多年「老對頭」的飛碟唱片,被國際唱片巨頭華納公司正式收購。
  • 《浩·外》 我的滾石年代
    以至於現在我都認為巨蟹是最好的,像滾石當年尋人看星座一樣,我也會冥冥中更在意大巨蟹。伴隨著炎炎夏日,巨蟹來了又走,此時是不是應該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滾石故事呢?好吧,雖然臺劇率先播放了《滾石愛情故事》,讓我深感被劇透,但,還是會不同吧,記錄下我的少年遊,你的青春夢,我們共同的滾石年代。
  • 「滾石」本是罵人的話,他卻讓它成了時代的聖物
    前天,鮑勃·迪倫(Bob Dylan)拿了諾貝爾獎,這個集齊奧斯卡、格萊美、金球獎、普立茲獎的75歲老人,成功將朋友圈裡一眾文藝老青年都召喚了出來,痛哭流涕地將他的自傳、演唱會門票曬出來:真是活久見啊。鮑勃·迪倫還有一個頭號大粉絲,史蒂夫·賈伯斯。
  •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經典必將永恆——訪滾石音樂公司董事長、滾石文化發行人 段鍾沂
    眼前的科技更新的太快,但滾石只有一個原則、一個信念,即是一個內容提供者,必須堅持去創造好的內容。三十幾年的流行音樂發展史,其實就像一首動人的音樂,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靜靜冥想恍然如夢。歷經過輝煌的黃金時代後也遇到瓶頸危機,段老只是淡淡得說,滾石其實一直沒有變,它好的時候是那個樣子,它不好的時候還是那個樣子,它堅持的目的是一直努力在做好音樂。
  • 〖訪〗滾石段鍾潭:2020年,辦完滾石40再退休
    >當看到舞臺上的大屏幕上,放映著開場片段,看到滾石的黃色LOGO,那根箭擊中靶心的一刻,還是會有些讓人激動。滾石,是太多人的情懷。>和那些電視選秀不同,滾石這一次並沒有太大張旗鼓,雖然,衝著滾石這個名字,他們還是收到了700組原創音樂人的投稿,總計2042首歌。決賽放置在了自己的LiveHouse,也多少有些回歸現場的意思。甚少接受媒體採訪的滾石唱片老闆段鍾潭這次也親自坐鎮當上了評委,一邊聽一邊認真地在紙上做著筆記,就像一場招聘會。
  • 「滾石」本是罵人的話,他卻讓它成了時代的聖物 小巴看一周
    前天,鮑勃·迪倫(Bob Dylan)拿了諾貝爾獎,這個集齊奧斯卡、格萊美、金球獎、普立茲獎的75歲老人,成功將朋友圈裡一眾文藝老青年都召喚了出來,痛哭流涕地將他的自傳、演唱會門票曬出來:真是活久見啊。
  • 滾石樂隊+張震嶽=???
    張震嶽和滾石樂隊會有什麼交集?滾石唱片嗎?這八竿子打不著的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故事從三天前,無聊之餘,深夜我忙碌完後,看了下大家最近熱烈討論的《我是歌手第四季》的片段,一堆搖滾音樂公眾號和搖滾迷們津津樂道著趙傳臨時變歌曲,唱《加州旅館》致敬前不久逝去的格列弗雷,一堆人瞬間高潮,殊不知真要是這歌根本不是弗雷唱的,當然這裡對趙傳先生唱這個歌致敬還是很感動的。
  • 滾石樂隊,當世第一
    最後進入鏡頭的是Charlie Watts,滾石樂隊真正的磐石,穩如Charlie絕非戲言,Charlie在自己的書房,老式的木質門,白色的沙發,還有他不知從哪搞來的三個箱子,然後是他今天引爆網絡熱點的打鼓,他在空氣中或沙發上,隨性卻準確地踩準了每一個節奏,他一直笑啊笑,真的是感動和溫暖了一個分裂的世界,無論是在微信還是微博亦或者其他社交媒體,無論是滾石樂隊的樂迷還是壓根不認識滾石樂隊的路人,甚至連滾石樂隊鼓手名字都叫不上來的觀眾
  • 聽音樂 沒落的貴族--臺灣滾石唱片
    滾石的前5年,通過羅大佑、潘越雲、張艾嘉和齊豫專輯的出版,樹立了後民歌時代的兩種流行歌曲樣本:一種是羅大佑式的Singer-songwriter,也就是所謂創作型歌手路線,另一種則是帶有藝術性的新流行歌曲樣式。前者將一直貫穿滾石的30年,成為滾石引以為傲的標誌性產品,而後者則是臺灣流行歌曲成熟前的雛形,日後將經李宗盛之手發揮到極致。
  • 滾石唱片:有人問我你究竟是哪裡好,這麼多年我還忘不了
    本文是關於滾石唱片的下篇,上篇標題為:滾石唱片: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在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滾石的歌曲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歌詞為主要導向。這個導向,是李宗盛導出來的。80年代中期,羅大佑暫別滾石,這個時候李宗盛出現了。那個時代的滾石很神奇,兩個音樂教父竟然機緣巧合地,前後對接在一起了。
  • 滾石樂隊 - 樂隊簡介
    「滾石」樂隊本身也建立了自己富有個性與時代感召力的形象。鼎盛時期的「滾石」樂隊能精確,生動地演繹布魯斯音樂,另外他們表現的成熟,豐富的硬搖滾(HardRock)曲風能使人激動不已,TheRollingStones形成的誇張,豪放的音樂表現特徵也使他們成為經典搖滾(ClassicRock)的奠基者之一。
  • 滾石新版《五百大專輯》為什麼罵聲一片?
    」顯然是有不同的,例如如果你問我更喜歡《新長徵路上的搖滾》還是《木馬》,我肯定會說後者,但是如果你要讓我選的是「最偉大的國搖專輯」,那後者只怕連上榜的資格都沒有。事實上,這個時代音樂雜誌已經完全不掌握話語權了,曾經像《滾石》這樣的雜誌掌握著一張專輯口碑、銷量的生殺大權,但如今這些話語權全都被音樂APP拿走了。一張專輯哪怕藝術水準很低,你《滾石》樂評給個0星也沒用,反正只要音樂APP持續推送,就不怕沒人聽——這就是當今時代的邏輯。
  • 歌迷 | 我去了趟滾石唱片的辦公室
    所以,即便對於「分享」這件事熱情不高,我還是想慢慢地,在這裡將我「歌迷」的部分,逐漸做一些整理並呈現,算是分享,或許更多的是要提醒自己,我的熱愛,仍在某處。滾石唱片進門處的LOGO2018年12月28日,我去了趟滾石唱片的辦公室。
  • 四十年的滾石裡裝著你我光陰的故事
    許多年後,還有人記得躺在一眾卡帶間的這盤專輯:黑色封面,四個紅色大字,羅醫生穿黑色襯衫,帶墨鏡,滿臉寫著「我不高興」。一片甜蜜清新的卡帶之間冒出的這樣一坨黑色,很扎眼,很不和諧,不過,也很快被關注。彼時還是放射科醫生的羅大佑將x光對準社會和人心,對臺灣社會的發展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
  • 滾石40年,致敬前浪
    |作者:趙薇李宗盛在《最近比較煩》裡問老段,女兒說6+6=13怎麼辦?答曰:基本上這個很難。 「老段」,是滾石唱片的創始人之一段鍾潭。 「賠這麼多錢還是值得的」,多年後段鍾潭這樣說。還了債的兄弟倆不再滿足於「紙上談兵」,而是以唱片公司的形式開始了新滾石之路。 彼時,滾石的目標看起來未免過於宏大:製作華人自己的流行音樂。 彈指一揮四十年。這樣「基本上很難」的一件事,滾石不僅做到了,還把自己寫成了華語流行音樂的一段傳奇。
  • 你我心中都有的年代記憶中,而我給你一個滾石之夜
    它是臺灣第一家本土唱片公司;它是你我成長的紀錄和記憶的軌跡;它是華人音樂的裡程碑與希望;它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
  • 滾石唱片:經歷輝煌,熬過創傷,仍是支撐華語樂壇的希望
    阿潘則以新人姿態,憑藉在《三人展》中詩情畫意的驚豔亮相,成為滾石首位籤約歌手。這張專輯的意義在於,它宣示著滾石時代的來臨。吳楚楚和李麗芬均脫穎於民歌運動,李麗芬從海山唱片舉辦的「民謠風」嶄露頭角,吳楚楚更是民歌名宿,李雙澤扔可樂瓶的「淡江事件」中,吳楚楚就是上臺表演的歌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