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不是暴君?也得辯證地看,網上很多有關他的黑料並非事實

2021-01-07 談秦說漢

談秦說漢(365)秦始皇是不是暴君?也得辯證地看,網上很多有關他的黑料並非事實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秦始皇嬴政成為千古一帝,殺伐果斷,以武力蕩平六國、統一中原。說秦始皇心懷天下蒼生似乎是不太恰當,但相比其他的開國皇帝也似乎不算是最殘暴的。古往今來,哪一代開國之君不是腳踏森森白骨?

秦始皇吞併六國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按秦始皇自己的說法是韓國向秦國稱臣,但又毀約與趙國、魏國聯合叛秦,所以秦軍興兵討伐,俘虜韓王安與魏王喜。趙王派丞相李牧與秦國結盟後又背盟,所以秦國興兵討伐,俘虜了趙王遷。公子嘉自立為代王,也被秦軍消滅。楚國向秦國割地求和,但又出兵進攻南郡,所以秦國出兵俘虜了楚王負芻。燕國太子丹派人刺殺秦王,所以秦國派兵滅了燕國,俘虜燕王喜。齊國用後勝的計策,不讓秦國使者進入齊國,所以秦國派兵討伐,俘虜了齊王田。

但理由再充分,也掩蓋不了秦國武力入侵中原六個主權國家的事實。說什麼吞併中原六國就是為了結束天下的諸侯相互徵伐之戰亂不堪的局面,純粹是瞎扯淡。而且,吞併六國的戰亂中,城市遭到破壞,大量的百姓喪生,確實是十分的血腥。

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後,下令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徵調勞役與駐軍一起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長城跨度萬裡,工程浩大,在戰後經濟未恢復之時,難度非常大。但當時邊患嚴重,所以秦始皇修築長城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同屬於西戎的匈奴部落為患邊境,匈奴人沒有固定的居所,機動性強,在秦國在吞併六國的時期內,有了壯大的機會。中原戰事結束後,秦始皇立即下令蒙恬率軍屯兵邊境,打擊匈奴,沒有戰事的時候就讓士兵參加修築長城工作。

當然,也會有人說,軍人的主要職責是保家衛國。其實匈奴的作戰能力並不是十分強,但由於機動性強,往往是出其不意地為患邊境,等到你發現時他又跑了很遠了,找也找不到,所以防禦的成本相對還要更低一些。

漢武帝時期,曾經為了解決匈奴問題,數次派大軍出徵,結果也同樣不能解決匈奴問題,反而勞民傷財,國家經濟差點破產。

所以,秦始皇下令30萬大軍在北面的邊境防禦匈奴,同時營建長城的思路是正確的,也是經濟的,只是苦了勞役與士卒。

但是,秦始皇在修長城的同時,又下令挖山填谷,修建一條從鹹陽連接九原與雲陽的直道。

接著,又下令修建阿房宮,阿房宮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殿堂上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堂頂下可以豎立五丈高的旗幟。周圍環繞著架起的閣道,從殿下直達南山。在南山的山頂上修建標誌,作為門闕。在空中架設道路,從阿房宮渡過渭水,與鹹陽相連接,以此象徵天下閣道越過天河直至營室。

同時,又下令修築自己百年之後的墳墓,在酈山開山鑿洞,一直挖到見水的地方。阿房宮與驪山陵總共動用勞役共70萬人,分幾批營造。從北山挖運石頭,從荊楚、蜀地砍伐木材,集中在鹹陽,工程十分浩大。

修建從鹹陽到九原、雲中的直道,如果邊關有戰事發生,可以迅速地將士兵投送到北方邊境,具有戰略意義。但修建阿房宮與驪山陵,那就純粹是秦始皇自己的好惡。所以,短短數年,沉重的勞役讓百姓苦不堪言,種下了動亂的根源。

雖然徵調民夫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修直道、修阿房宮、修驪山陵,集中國力搞一兩個大型建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確實是有點操之過急。

秦朝戍守邊境是採用輪調製,要求國內的百姓都有戍邊的義務。類似於現在的某些小國家,法定要求每個公民都必須義務服兵役。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帶領九百人前往漁陽戍邊,途經大澤鄉時遇到大雨,誤了行程,陳勝、吳廣以耽誤行程會被殺頭為由,鼓動九百人發動叛亂,拉開了反秦的序幕。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談論秦法的嚴苛,導致百姓造反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秦法並未規定耽誤行程會被殺頭,相反,因天氣原因誤了行程,還可以免除本次勞役徵發。其實,翻遍秦律,除了作戰時期,很少看到有到百姓判處死刑的律令。陳勝、吳廣之流所說的秦法殘暴,是以虛假的信息鼓動不明真相的百姓叛亂。

《秦律十八種·徭律》:為朝廷徵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徵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所徵發人數已足,應儘速送抵服役處所。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後世的讀書人詬病秦始皇的,莫過於「焚書坑儒」,也確實有那麼回事。

出餿主意讓秦始皇下令焚書的人是丞相李斯,而李斯提出焚書的動機是要求統一文字,統一律令、統一度量衡、統一思想。所以,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焚書的行為是否合理,那就見仁見智了。

但是,焚書讓諸子百家的學說付諸一爐,讓偌大的中華文明出現不可逆轉的文化斷層,總的來說應該是弊大於利。但作為開創中央集權制,維護國家統一的秦始皇來說,是利大於弊。

坑儒的事情似乎是有點被誇張化了,秦始皇是殺了幾十個儒士,不過這些被殺的儒士大多都是在秦始皇面前裝神弄鬼,說有通天之術,能求仙訪道,其實就是騙吃騙喝,騙到皇帝老兒頭上了,被殺也應該是情有可原了。

所以,焚書坑儒的發生到底是該還是不應該,也得辯證地來看。從古至今,類似這些事,比秦始皇幹得更過火的人比比皆是,焚書是為了統一思想,坑儒也就殺了幾個騙子。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秦始皇,有時也是身不由己。

但是,秦始皇因太后與嫪毐私通,下令將嫪毐五馬分屍,還將趙太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裝布袋活活地摔死。而且,下令將趙太后幽居於雍城,並揚言凡有為太后說情者殺無赦,也因此殺了27人,手段的確是有點殘暴了。

秦始皇兼併六國所造成的戰亂,是秦國早已定下來的國策,不能理解為秦始皇殘暴,哪個開國帝王雙手不沾滿鮮血。修長城與直道,在當時來講也算是利國利民。而修阿房宮與驪山陵,的確是秦始皇自私自利。焚書是為了統一思想,坑儒則屬於以訛傳訛。

但是秦始皇摔死未成年的兩個弟弟,又連殺27個諫言者,則是真真切切的殘暴了。所以,秦始皇之殘暴也不完全是儒家給他編的黑料,不能稱之為仁慈愛民的君主了。

2021/1/5

我是秦磚漢瓦裡的拾荒人,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讚唄,不勝感謝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是不是一個暴君?
    關於這部電視劇,我的評價就是:雖然遠不如第一部,但是至少我還能看下去,而且看完了。今天我們不想說這部電視劇,我們想和大家說說「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一個暴君」的問題。想要了解秦始皇是不是一個暴君我們就需要先明白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按照社會形態分類,共有五種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秦之前,中國的朝代有夏朝、商朝和西周,其中夏朝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什麼叫做「文明」?
  • 為什麼秦始皇暴君的罵名沿系從古到今?
    秦始皇背上暴君的罵名,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確實殘暴,不得民心,是個真暴君。有很多人都想為秦始皇洗白,摘掉他暴君的帽子。我認為不可能,也沒必要。秦始皇沒死多久,農民起義就開始爆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不僅僅是秦二世無能,趙高瞎搞,在秦始皇時代就已經埋下了隱患。自古都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 歷史上,秦始皇到底是暴君還是華夏民族的英雄?大部分人誤會了
    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的過程漫長又艱辛,為了統一大業,秦國死傷的士兵無數。秦始皇雄心壯志,北面抗擊匈奴入侵,南方徵戰北越,修築萬裡長城,為了讓水陸交通更加便利,修築靈渠、水道。不僅如此,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統一貨幣,從此天下一統,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可以說,稱其為華夏民族的英雄也不為過。但是大部分人卻誤會了。
  • 他是秦始皇,是被罵了兩千年的暴君,看看這些還覺得他是暴君嗎?
    說起秦始皇,很多人都會想起暴君這個形容詞,這個被大家痛罵了2000年的暴君,其實並非是一個真正的野蠻人,有許多關於秦始皇的歷史資料,都沒有被人指仔細的了解過。有不少網友表示,如果你看完那些秦始皇的歷史記錄,並且對他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認知。
  • 他究竟是不是暴君?
    不知道為什麼後人一說到秦始皇,就會說他是一個暴君,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其實都被那些電視劇,或者史料,誤解了人們對他們的看法。這種人其實很多,比如我國最有名的秦始皇,提到他,大家下意識想到了什麼?一般來說,人的腦子裡會出現兩個詞,暴君。
  • 同樣作為暴君,為什麼秦始皇成功了,而隋煬帝卻身死國滅
    但是拋開這兩位皇帝到底是不是暴君不說,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為什麼同樣被古人稱為是暴君,秦始皇得以善終,而隋煬帝卻最終身死國滅。 對此,我的觀點如下: 一、兩位皇帝的個人威望不同 第一,在秦始皇正式發動吞併六國的戰爭之前,秦國的國內就發生過兩次政治角逐。
  • 被後人稱為「暴君」的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今天我們就來揭曉答案
    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了華夏,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他讓人民從此不再顛沛流離,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他還統一了那時雜亂無章的文字、度量衡,貨幣等等,儘管如此,但他一直被後人稱為「暴君」,那麼秦始皇他真的是暴君嗎?他究竟做錯了什麼事情,才惹得後來對他如此不堪的評價?
  • 秦始皇是明君還是暴君?為何後人對他的看法褒貶不一呢?
    秦始皇是個怎麼樣的皇帝呢?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是沒有實用性的書籍,皇室是有保留各類書籍的,而且那個時代大部分知識都是口耳相傳留給下一代的,真正有用的知識都被人記在了腦中,焚的書對於學術思想的傳承基本沒什麼影響。
  • 黑社會頭子萬人稱頌,千古一帝秦始皇卻被稱為暴君,為何?
    秦始皇可以說是萬 皇之始,否則後面的這些朝代的掌舵者都沒人會稱皇帝,但在歷史上確被冠以暴君的名號,何故來哉?秦始皇的偉大功績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已經知道了很多,每一條幾乎都是澤被萬世的。統一六國,給我們打下了現在國土的基礎疆域範圍;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方便了華夏的交流;萬裡長城到現在都堪稱奇蹟;都江堰把蜀中平原變為沃土,,,偉大功績屈指不可數,得用計算機,可是就這樣一位偉人,確被後人稱為暴君,為何?拿一個不能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人做個比較,民國時期上海的黑社會頭目杜月笙。
  • 秦始皇是否為暴君?看看歷史上批判過他的這些人,你就明白真相了!
    2021年元旦當天,著名歷史學家、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發表了一篇《「史劇」與「史觀」》的文章,對《大秦賦》美化秦始皇的形象進行了批判。  這篇文章認為,秦始皇作為「暴君」,這是歷史評價,是「既定事實」,我們不能「開歷史倒車」,不能「扭曲歷史」,不能「歌頌暴君」。
  • 秦始皇是否為暴君?看看歷史上批判過他的這些人,你就明白真相了
    這篇文章認為,秦始皇作為「暴君」,這是歷史評價,是「既定事實」,我們不能「開歷史倒車」,不能「扭曲歷史」,不能「歌頌暴君」。武漢大學馮天瑜教授批判《大秦賦》但是也有一些反對者,他們認為,秦始皇被罵為「暴君」,是後世文人的「栽贓」,真實的秦始皇並非如此。縱觀歷史,橫看網絡,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確實非常激烈,針鋒相對。
  • 秦始皇是暴君嗎?
    秦始皇確實燒了書,活埋了四百多人。看看《史記》怎麼描述焚書事件的。《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是暴君嗎?焚書、坑儒可信嗎?【原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鹹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裡,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 朱棣在很多人眼裡是暴君,事實真是如此嗎?
    何謂暴君?勤政愛民,勵精圖治,選賢舉能廣開言路,是為明君;魚肉百姓,酷刑治國,輕信讒言任用小人,是為暴君。 明成祖朱棣完全繼承了父親的殺伐果斷,尤其在登基之初,為剷除異己加強專治皇權,十分心狠手辣。在很多人看來,他就是一位殺人不眨眼的暴君,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 秦始皇修——偉大的帝王還是殘酷的暴君
    這兩個詞兒就是漢語裡專門用來形容他一個人的。 秦始皇一生只活了四十九年,十三歲繼秦王位,用二十六年滅六國,三十九歲天下一統,以三皇之「皇」、加五帝之「帝」,自封為「皇帝」,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故名始皇帝。 他在位共三十七年,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錢同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 所謂的「暴君」秦始皇,你真的了解嗎?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出生於公元前259年。他剛出生時,叫趙政,十三歲登基成為秦王,在統一六國後,自行改名為始皇。秦始皇並沒有一個好的出生,他出生於趙國,他從出生開始就在趙國的邯鄲被當成人質。並且他還出生在一個錯誤時間和錯誤的地點。秦始皇出生的時候,當時秦國和趙國當時的關係非常差,也正處於秦國與趙國交戰的時期。
  • 六國霸主秦始皇,功過三皇德過五帝,卻也是殘酷暴君?
    對於古代歷史上的一些君主都是比較難以定義的,因為他們既有讓人讚嘆的一面,又有讓人可恨的一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談一談千古一帝秦始皇。說起秦始皇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還是黑化的吧,因為秦始皇在歷史上也是做了很多殘酷的事情,漸漸的就被黑化了,不過秦始皇的功勞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就不能把秦始皇單純的定義為是一名暴君。
  • 焚書坑儒的真相剖析,秦始皇背鍋2千多年,其實我們都被史書騙了
    看不一樣的歷史,品不一樣的人生! 其實很多人對秦始皇有很深的誤解,以為秦始皇是一個殘暴不仁的暴君,以為秦始皇真的燒毀了名書著作,以為秦始皇真的殺了幾十萬知識分子,然而也只是你以為的以為,但事實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真的了解了秦始皇之後,你就會覺得自己真是個鍵盤俠,來吧上車。
  • 功績福澤華夏幾千年,卻被貶稱暴君的秦始皇,其實是一位可憐人
    《大秦賦》帶我們重新回顧那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同時也把華夏歷史上第一位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推送到網絡熱議的風口浪尖之上,秦始皇到底是一位功績超「三皇五帝」的「千古一帝」?還是暴戾成性、勞民傷財的一代暴君?
  • 暴君商紂王是昏君嗎?商朝的滅亡與他有關嗎
    要說歷史上誰被黑的慘?不是秦始皇,不是楊廣,也不是曹操,而是一直被認為殘忍的暴君「商紂王」。「商紂王」名號:帝辛,本名:子受,殷商王朝第三十一帶天子,而「商紂王」是後世對他的貶低所起的稱謂。帝辛在位時間30年,60歲殉國。《史記》:帝辛,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手格猛獸。《帝王世紀》: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 歷史上的暴君開始洗白了嗎
    為什麼現在開始對歷史上名聲不好的暴君進行了洗白秦始皇,商紂王,隋煬帝這三個人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然而他們三個不是一個等級的暴君,不能在一起相提並論。對於隋煬帝國內沒有什麼重量級的人物對他翻案,因為隋煬帝或許不是一個暴君,但他基本上是一個昏君。他不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勞民傷財開鑿大運河,獨斷專行,不聽從別人的意見,導致了隋朝的亡國。至於隋煬帝暴君的形象是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塑造的,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是次子繼承皇位,如果他不貶低隋煬帝,把他塑造成一個反面典型,就無法突出自己與他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