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造成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導火索,是他一手開啟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眾所周知,董卓最後為呂布所殺,不過,此人雖然殘暴不仁,但其還是有一定能力的,如果董卓擁有像諸葛亮類似的謀士,他是否可以一統全國?
這個問題明顯很將就,但也不是不能假設。不過,像董卓這樣殘暴不仁的人,就算擁有類似於諸葛亮這樣的頂級謀士,他也無法統一全國,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就是民心。董卓是三國群雄之一,他早年就是西涼的大將,因為何進的招攬,他才得以進入洛陽。不過,董卓早期雖然在徵討羌族的叛亂中立下大功,但此人殘暴不仁。進入洛陽後,他就迅速控制了帝室。董卓弒一帝扶一帝,在朝廷中已經喪失了人氣,甚至到了洛陽,他還命令西涼士兵大肆搶劫百姓財物,並害其性命,早已是不得人心。
董卓只能是逞一時之快,因為他已經失去了民心,所以就算給他搭配上頂級的武將或謀士,最終的結局仍然是失敗。謀士固然很重要,但其也需要群眾的支持,反觀董卓的謀士李儒,就可以發現這一點。李儒也是一位智略兼備的謀士,由於其助紂為虐,最後的下場也不太好,故而,就算董卓擁有像諸葛亮一樣的謀士,他也免不了被天下有識之士推翻,已經早已失去民心的人,就算他有一定的實力,最後的結局依然是失敗。
第二點就是理念。董卓和諸葛亮的理念完全不同,諸葛亮的目標是恢復漢室,且他長期也以漢臣而自居。而董卓呢,他完全就是一個篡漢的逆臣,這也正是諸葛亮痛恨所在。董卓和諸葛亮本身的理念就不同,再加上他們二人之間缺乏共識,所以很難合作。就算勉強合作,恐怕也不會長久,諸葛亮很有可能會被董卓殺掉。
志向和風趣都不相同的兩個人,是完全無法走到一起的,董卓不是禮賢下士的主公,他只關注自身的利益。對於諸葛亮這種具有大局觀的謀士,董卓恐怕也是呈排斥狀態。諸葛亮是忠於漢室的人,董卓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奸賊,不管是從志向,還是從性格,這二人都無法相提並論。
最後一點就是素養。董卓完全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徒,據史書記載,董卓在進入洛陽的當天就欺辱了漢少帝劉辯的妃子唐姬,這樣一個連君主都不敬的人,你還要讓他怎麼忠於漢室。另外,董卓還殺掉了自己早期的上司張溫,為了斬草除根,他又在朝廷上大殺功臣,甚至肆意縱容士兵搶奪洛陽百姓的財物。
董卓曾經在西遷長安的時候,放火燒了整個洛陽城。後來,他又在西遷的路上驅趕平民,並盡屠沿途百姓。試想,諸葛亮是何等的人物,他怎麼會在這種人手下效勞的。恐怕董卓有心招攬諸葛,諸葛孔明也不會去入仕。
蔡邕作為漢臣,曾經受到董卓所逼,出於無奈,他才不得不歸順於董卓。而諸葛亮素來以漢臣自居,他絕不會屈服於董卓的淫威之下。如果董卓強行收留諸葛,諸葛亮恐怕也會為漢室盡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