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雖殘暴不仁,但能力不差,若有諸葛亮輔佐能一統江山嗎?

2021-03-03 通史全球

董卓是造成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導火索,是他一手開啟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眾所周知,董卓最後為呂布所殺,不過,此人雖然殘暴不仁,但其還是有一定能力的,如果董卓擁有像諸葛亮類似的謀士,他是否可以一統全國?

這個問題明顯很將就,但也不是不能假設。不過,像董卓這樣殘暴不仁的人,就算擁有類似於諸葛亮這樣的頂級謀士,他也無法統一全國,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就是民心。董卓是三國群雄之一,他早年就是西涼的大將,因為何進的招攬,他才得以進入洛陽。不過,董卓早期雖然在徵討羌族的叛亂中立下大功,但此人殘暴不仁。進入洛陽後,他就迅速控制了帝室。董卓弒一帝扶一帝,在朝廷中已經喪失了人氣,甚至到了洛陽,他還命令西涼士兵大肆搶劫百姓財物,並害其性命,早已是不得人心。

董卓只能是逞一時之快,因為他已經失去了民心,所以就算給他搭配上頂級的武將或謀士,最終的結局仍然是失敗。謀士固然很重要,但其也需要群眾的支持,反觀董卓的謀士李儒,就可以發現這一點。李儒也是一位智略兼備的謀士,由於其助紂為虐,最後的下場也不太好,故而,就算董卓擁有像諸葛亮一樣的謀士,他也免不了被天下有識之士推翻,已經早已失去民心的人,就算他有一定的實力,最後的結局依然是失敗。

第二點就是理念。董卓和諸葛亮的理念完全不同,諸葛亮的目標是恢復漢室,且他長期也以漢臣而自居。而董卓呢,他完全就是一個篡漢的逆臣,這也正是諸葛亮痛恨所在。董卓和諸葛亮本身的理念就不同,再加上他們二人之間缺乏共識,所以很難合作。就算勉強合作,恐怕也不會長久,諸葛亮很有可能會被董卓殺掉。

志向和風趣都不相同的兩個人,是完全無法走到一起的,董卓不是禮賢下士的主公,他只關注自身的利益。對於諸葛亮這種具有大局觀的謀士,董卓恐怕也是呈排斥狀態。諸葛亮是忠於漢室的人,董卓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奸賊,不管是從志向,還是從性格,這二人都無法相提並論。

最後一點就是素養。董卓完全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徒,據史書記載,董卓在進入洛陽的當天就欺辱了漢少帝劉辯的妃子唐姬,這樣一個連君主都不敬的人,你還要讓他怎麼忠於漢室。另外,董卓還殺掉了自己早期的上司張溫,為了斬草除根,他又在朝廷上大殺功臣,甚至肆意縱容士兵搶奪洛陽百姓的財物。

董卓曾經在西遷長安的時候,放火燒了整個洛陽城。後來,他又在西遷的路上驅趕平民,並盡屠沿途百姓。試想,諸葛亮是何等的人物,他怎麼會在這種人手下效勞的。恐怕董卓有心招攬諸葛,諸葛孔明也不會去入仕。

蔡邕作為漢臣,曾經受到董卓所逼,出於無奈,他才不得不歸順於董卓。而諸葛亮素來以漢臣自居,他絕不會屈服於董卓的淫威之下。如果董卓強行收留諸葛,諸葛亮恐怕也會為漢室盡節而死。

相關焦點

  • 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龐統能輔佐劉備一統三國嗎?
    法正對劉璋早有不軌之心,對劉備獻計說,借著這次合作的由頭,趁勢佔領益州,豈不是大好的機會。劉備一聽之後舉棋不定。這時龐統獻計謀說:如今荊州經歷戰亂,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況且荊州之地,北有曹操,東有孫權,並非穩守之地。而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此為根基,可成就大業。
  • 如果劉備一統三國,位居功臣之首的諸葛亮,會有怎樣的結局?
    就拿東漢末年歷史來說,若沒有曹操、劉備、關羽等人,絕不會有之後跌宕起伏、精彩絕倫的三國。起初很多大腕進行角逐,都想成為笑到最後的成功者,實現「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之夢想。無論做什麼事情,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因素缺一不可,逐鹿中原更是如此。經過一波又一波的洗牌,袁紹、袁術兩兄弟出局,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死於曹操之手,只剩下劉備、孫權可與曹操抗衡。
  • 三國系列: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出使東吳,諸葛亮以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為理由,拒絕留在東吳。一是孫權手下已經人才濟濟,諸葛亮很難混到好位置;二就是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已經在東吳發展了,諸葛亮比諸葛瑾厲害,但這種厲害還不到質的差別,如果沒有特殊的機遇,比如重大軍功或者擁立皇帝,諸葛亮很難接近乃至超越諸葛瑾的。
  • 揭秘三國: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讓龐統來輔佐劉備,能一統三國嗎?
    諸葛亮並沒有帶領蜀國匡扶漢室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那麼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能夠在龐統的帶領下統一天下嗎?龐統和諸葛亮在軍事上有很大的差異,諸葛亮用兵在一個穩字,而龐統用兵在一個奇字,孰弱孰輕都不好說,所以用兵方面就不過多討論。不過根據歷史有關龐統和當時的局勢可以大致推算出他帶領蜀國統一天下的機率非常的小。
  • 諸葛亮文武雙全,精於內政又懂軍事,為何不自己創業卻輔佐劉備呢
    除去諸葛亮的忠義,光看諸葛亮的才能,也能發現諸葛亮是中國歷史少有的文武雙全的丞相,諸葛亮曾經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管仲治國有方,但在軍事上能力弱了一些,樂毅打仗不錯,但是不懂治國,實際上,諸葛亮的才能已經超過他曾經的偶像管仲和樂毅。
  • 諸葛亮一心匡扶漢室,為何他要輔佐劉備,卻不去加入漢獻帝的朝廷
    最終由於雙方的實力過於懸殊,諸葛亮壯志未酬,病逝在北伐的戰場上。可以說,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江山,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但是,我們在這裡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漢獻帝的朝廷還存在的時候,諸葛亮既然對漢室如此忠心,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奔漢獻帝,輔佐漢獻帝去重建漢室江山呢?諸葛亮卻偏偏要去輔佐劉備,在劉備的領導下去匡扶漢室呢?
  • 劉備三顧茅廬一心只為諸葛亮,他不知道的是,途中錯過了一位奇才_崔州平
    諸葛亮是千載難逢的奇才,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他輔佐劉備成就帝業,自己也流芳百世。劉備三顧茅廬,一心只想請諸葛亮出山,然而,他不知道的事,在前往隆中的途中,他錯過了一位奇才。但在真實的史書中,崔州平出身世家望族,祖父曾經擔任太尉之職,他自己也做過太守,曾經與袁紹一起起兵討伐過董卓。只是後來崔州平去向如何,已經無從考證了。
  • 既非諸葛亮,也非司馬懿,此人才是三國中的「頂級謀士」
    很多朋友以為諸葛亮、司馬懿是三國的頂尖謀士。畢竟諸葛亮能夠輔佐劉備從一個蹉跎半生一事無成的失敗者變成橫跨荊州、益州、漢中的蜀漢開國皇帝。當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以僅僅一個益州的兵力抗衡整個曹魏集團,這份能力古今少有。
  • 諸葛亮為何不去輔佐曹操,而是跟隨劉備?原來背後另有重大隱情!
    諸葛亮隱居隆中,刻苦鑽研兵法,懷抱濟世之才,何以不去輔佐當時實力最強的一代梟雄曹操呢?有人猜,可能是怕曹操看不上他一個鄉野村夫吧!這麼想就錯了,其實曹操用人一向是不拘一格的,例如他手下的張遼、張郃、徐晃等人都是降將,謀士郭嘉、程昱也是尋常讀書人。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何沒有早早出山輔佐曹操,而是一直等到27歲方隨四處逃亡的劉備赤手打天下呢?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
  • 三國第一神人,諸葛亮只能三分天下,此人的弟子卻能一統中原
    雖然他預測了自己的死亡,但卻沒有能力逃生。左慈就不一樣了。特別是他的這本遁甲天書,其中有一個似乎不起眼的「八陣圖」,諸葛亮入川時曾用一堆石頭布下此陣,困住東吳陸遜十萬精兵。結果後來被他的嶽父黃承彥莫名其妙的給解了。那麼我們下面要分析的是,《遁甲天書》乃是左慈獨門秘籍,諸葛亮如何會八陣圖?黃承彥又如何會解?下面咱們就要抽絲剝繭,揭開這段被正史塵封的往事了。
  • 劉備一生錯過的三大將領:勝過五虎將,可輔佐他一統三國
    劉備一生錯過的三大將領:勝過五虎將,可輔佐他一統三國!《三國演義》中,劉備比起多疑的曹操和孫權來說,他最擅長的事情便是拉攏人心,也因此,他以織草鞋的貧民身份,招攬到了不少文臣武將,最終成為一方諸侯。儘管劉備招攬人才的手段如此高明,但仍然錯過了三大將領,這三大將領雖然不比諸葛亮名氣大,但他們都是實打實的能臣。第一人:陳登陳登原本是徐州牧陶謙的屬下,他在管理徐州的期間,負責農業生產工作,讓原本被曹操屠城兩次的徐州漸漸恢復了元氣。陶謙去世後,他寫信給袁紹,讓劉備擔任徐州牧,還帶著百姓擁護劉備。
  •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何不輔佐曹操?
    所以後來可以看見曹操每到一個地方都儘可能收集當地的人才為他所用,在荀彧、郭嘉、董昭、賈詡、司馬懿、張遼、徐晃、張郃等人的輔佐下打下了半壁江山,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諸葛亮智力天下無雙,曹操有很多機會招攬諸葛亮,但兩人卻失之交臂成為畢生對手。很多朋友以為諸葛亮是因為在曹營沒有位置所以投奔劉備,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全面,以下才是真正的原因。
  • 此人若不死,諸葛亮不可能有大作為,可惜天妒英才
    此人若不死,諸葛亮不可能有大作為,可惜天妒英才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的地位一直是拔高的,因為他歷經蜀漢兩朝,是國之柱石,是創業功臣,然而這一切都要歸咎於一人之死,這人是誰,為什麼會對號稱天下第一謀士的諸葛亮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了
  • 一葉知秋︱劉備的江山
    袁紹四世三公,有顯赫的家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很高的聲望;孫權繼承了父親孫堅、哥哥孫策的基業,在江東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劉表、劉璋、張魯等都有自己固定的地盤;就連呂布也是憑著赤兔馬、方天畫戟,縱橫天下,有萬夫不當之勇……而劉備有什麼呢?二十八歲了,還在織席賣履。他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漢景帝的玄孫。要知道劉勝有一百多個兒子,可能就算他自己也不一定能認全,更何況後人呢。
  • 諸葛亮一生中的五大遺憾 若不出山……
    然而,縱觀諸葛亮的一生,雖然偉大,但仍然有遺憾,以至於他真正的才能沒有展現,更沒有實現他偉大的抱負,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超越自己能力而為之,竭盡全力,鞠躬盡瘁,而最終只能草草收場,實在令人震撼。那麼,諸葛亮到底有些什麼遺憾呢?歸納起來至少有五個方面。
  •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第九名徐庶,第六名諸葛亮,第一名竟是他
    ,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追上,曹操以徐庶母親迫使徐庶辭別劉備,辭別劉備之前他曾許諾劉備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破一計,而事實上徐庶也做到了,這才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而徐庶的作為也被視作孝子的典範,也許是徐庶的性格或是時代背景的局限,徐庶並沒有多少特別能體現他智謀的地方,倘若他沒有進曹營這一事件也許徐庶會大放異彩,不過曹操迫使徐庶離開劉備也側面說明了徐庶的智謀也不弱於他人。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正如,劉備在臨終之際提拔了一個人,本可以助劉禪一統三國,結果卻是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是如何預見諸葛亮功業難建
    從此看,仿佛應該是諸葛亮所寫,可細細看詩歌尾句又不竟然。個人以為前八句是諸葛亮所作,最後兩句是黃承彥的感想。為何如此說?首先了解下什麼是《梁甫吟》。《梁甫吟》,在漢代是一個很流行的詩歌題材,大都是圍繞晏子輔佐齊景公,設計除掉三個功臣的故事而展開。在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曾經收錄了一篇署名為諸葛亮的詩篇,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我懷疑是後人假託之作。
  • 為什麼司馬懿的子孫個個人中龍鳳,諸葛亮的後人不成才?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出現了很多能夠改變歷史的人物,只不過很多人沒有出山,比如說著名的水鏡先生司馬徽,說到此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但是他有一個很厲害的學生。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無論是在小說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諸葛亮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頂級謀士,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
  • 董卓有什麼政治能力?他真的是個嗜殺的大壞人嗎?
    董卓有什麼政治能力呢?在董卓眼裡政治是不能解決任何事情的,幹任何事情都得依靠武力來解決,因此,在否定了自己主要謀士李儒的分化打擊的後董卓選擇將軍隊拉到虎牢關跟人對著幹,當然董卓也沒有想過誰能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女子竟然會挑起他跟呂布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