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嘴、香椿芽,
焯韭菜切成段;芹菜末、萵筍片,
狗牙蒜掰兩瓣;豆芽菜喝,去了根,
頂花帶刺的黃瓜切細絲;心裡美,切幾批,
焯豇豆剁碎丁,小水蘿蔔帶綠纓;
辣椒麻油淋一點,芥末潑到辣鼻眼。
炸醬麵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碼」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趣談》曾寫道過「北平人饞。饞,據字典說是『貪食也』,其實不只是貪食,是貪食各種美味之事。」
當時的北平,遊手好閒之人非常多,這些人以八旗子弟居多,他們很閒,閒就生事,於是他們就把目光放到吃食上面,而炸醬麵就是其中的一個產物。
圖片來源自堆糖
據傳說,清末時期,很多八旗子弟已經家道中落,但是面子還是必須要的。哪怕是吃麵,也是要講排場的,醬必須是炸過的,這樣更加光亮,菜碼更是要豐富,這樣看起來才好看。
圖片來源自堆糖
作為北京的一道代表菜,經常有人問到,到底北京哪裡的炸醬麵最正宗,這個問題我是答不上來的。就像你問一個青島人,青島哪家的海鮮最正宗,所有人都會告訴你,一般都在家裡吃,基本沒有一個本地人會去外面餐館吃海鮮。
炸醬麵也是一樣的,很少會有一個北京人去外面餐館吃炸醬麵的,哪怕是長途旅行回來後,想念的也是家裡的炸醬麵。
圖片來源自堆糖
炸醬麵對於北京人來說,雖然不是每頓必吃,但也是一段時間不吃就會想的吃食。
其實炸醬麵的做法,說難也不難,但是它的講究特別多,從用什麼面,到選什麼醬,甚至是什麼季節選用什麼菜碼都是有講究的。
圖片來源自堆糖
先說面吧,一般是選用手擀麵,這種面煮熟更加勁道,然後過一遍涼水,瀝乾水分再拌上剛炸得的醬,甭提有多香了。
既然是炸醬麵,它的主角肯定是炸醬,炸醬講究的是用幹黃醬,半肥半瘦的豬肉切成丁,和蔥、姜、蒜一起放入油鍋中爆炒,然後放入黃醬,等到肉丁咕嘟到肉皮紅亮,就可以出鍋了。
圖片來源自花瓣網
至於菜碼,那才是最講究的,正宗的老北京菜碼講究八小碟,分別是黃瓜、豆芽、白菜、芹菜、青蒜苗、心裡美、黃豆,不過菜碼也會根據季節的變化而改變。
在香椿成熟的季節,北京人喜歡在炸醬麵的菜碼中,添加上一份香椿芽,增添一份清香味兒。盛夏時節,爽口的小蘿蔔則是炸醬麵的最佳拍檔。
圖片來源自百度
然而到了寒冬臘月,在那些物資匱乏的年代,普通人家冬天吃不到新鮮的時令蔬菜,於是當時每家每戶大量囤積的大白菜就派上了用場。
大白菜切絲,澆上臘八節時泡好的臘八醋,就著兩瓣臘八蒜,又是另一番風味。
圖片來源自堆糖
其實炸醬麵,流傳到每個地方,都被當地的廚師「本土化」,就拿韓國來說,眾所周知,韓劇中最常出現的食物,除了泡菜就是炸醬麵了,不過韓國的炸醬麵和咱們的老北京炸醬麵那可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韓國炸醬麵
圖片來源自百度
簡單來說二者的區別就是,咱們的炸醬麵是用炸醬和菜來拌麵,而韓國的炸醬麵則是將肉和菜都放入醬中進行炒制,由此做得的炸醬來拌麵。
韓國的炸醬麵口味偏甜,源於他們的醬選用的是春醬,並非我上面介紹過的幹黃醬。
至於炸醬麵是怎麼傳入韓國的呢?有一種說法是,清朝時期,駐紮在韓國仁川地區的清軍,將這種面帶入了韓國,從此變在韓國紮根下去,並且落地生花成為了到處可見的美食。
平時很喜歡看奔馳小哥"吸面"
GIF來源自網絡
不過小編我不得不說,雖然我不太能吃慣被韓國人「本土化」的炸醬麵,但是用來配炸醬麵的黃蘿蔔泡菜,真的是太好吃了!每次去韓國超市,總要買上一大包,回家自己切著當小菜食用。
食材
帶皮五花肉500g 六必居幹黃醬一袋
蔥適量 姜適量 油適量 料酒適量
圖片來源自百度
步驟
①
幹黃醬用水調稀
②
帶皮五花肉切丁,肥瘦要分開
③
蔥姜切末
④
鍋中倒油,油熱後煸肥肉煉出油後放入瘦肉
⑤
放入姜和多一半的蔥
⑥
倒入料酒,之後放入稀釋過得幹黃醬
⑦
小火慢慢咕嘟,等到又出油之後把剩餘的蔥放入
⑧
等到醬裡的水全部收幹後出鍋
即使身處困境,對於北京人來說,哪怕是吃食,排場也要大。
帳號:parrotkitchen
長按掃碼關注鸚鵡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