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追求自我和人性背後的自私

2020-12-24 新綠雲暉

《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我讀了3遍,前2遍只是被作者的遣詞造句,深厚的語言功底所折服,第3遍被主人公死前燒毀偉大的創造淚閃眼眶。合上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眼前總會有主人公病入膏肓、雙目失明時充滿激情地在牆壁上作畫的情景。但當我平復下來,這本書又給了我另一層意義上的思考。

本書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在不惑之年,毅然決然地拋棄富裕的家庭,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歷經磨難,最後在一座孤島上,不僅找到了歸宿,還創作出了驚世的傑作。

這本書的結局就和這本書的經歷一樣,主人公曆盡磨難實現理想,這本書經歷諸多評叛終於在1919年問世。100多年來,仍然有很多人在追尋他,追尋毛姆這本書的魅力和他背後所蘊含的哲理。

01理想的魅力

每個人都有理想,為了理想可以付出一切。斯特裡克蘭是一個銀行職員,妻子溫柔美麗,一雙兒女乖巧可愛,生活富裕,享受著上流社會給予的榮耀,這樣的家庭是令人羨慕的。可是在沒有任何徵兆下,斯特裡克蘭卻辭去工作,拋下結髮妻子和成長中的兒女,留下簡短的一封信離家出走。理想的魅力令人忘卻一切。

理想是人們所要追求而奮鬥的目標。因為理想是美麗的,它就像天上的月亮。斯特裡克蘭並沒有目標,他根本不知道他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畫出世上最偉大的作品?還是想他的作品要價值連城。他也沒有估量自己的本事有多大,他沒有系統地學過畫畫,但他就是想畫,就是想把他腦子裡想的畫出來。他沒有想過他畫出來的結局是什麼,也沒有思量過如果有生之年畫不出來怎麼辦。

神經學家認為,我們雖然有一個大腦,但卻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則是克服衝動、深謀遠慮。兩個自我發生分歧時,總會有一方擊敗另一方。

在斯特裡克蘭的大腦裡,只有一個自我,他不用發生分歧,他只有一個任意妄為、衝動的的自我,讓他做出了遠走他鄉,實現自我的行為。

02理想和現實之間不能缺少麵包牛奶。

斯特裡克蘭的目標並不遠大,只是要把想要的畫出來,看似很簡單,但任何目標的實現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斯特裡克蘭因為沒有錢,在巴黎只租了容得下一個人的破屋,缺吃少穿的他紳士形象已經蕩然無存,邋遢的鬍鬚長滿了臉,破爛的衣服遮住瘦削的身體,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並沒有給他多少靈感,他並有畫出幾幅人們認可的畫作。大概是牛奶麵包限制了他的靈感。但是,飢餓困頓並沒有打消他想要畫畫的欲望,他沒有退縮。他除了蹭吃蹭喝,偶爾也要自己去打工,來補貼他咕咕叫的肚皮。

對於普通人來說,麵包是最重要的,它是人活著的基本保證,而對於追求精神食糧的斯特裡克蘭來說也同樣不可或缺。夢想再偉大,缺少了麵包也實現不了。

都說作者的作品一定和作者的經歷和生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作者毛姆和主人公完全不同的是:毛姆一生都在創作和戀愛,而主人公卻半生追逐夢想,一生沒有愛情。

03追逐理想的人不需要愛情。

1.斯特裡克蘭不愛他的妻子是肯定的。

小說中並沒有語言表現出主人公愛他的妻子,也沒有表現出親暱動作的場景,更沒有表現出主人公對他的一雙兒女的關愛,只是主人公離家出走時把他的錢財都留給了他的妻子兒女。這樣,主人公自私地覺得他已經完成了他作為丈夫和父親的使命。斯特裡克蘭的妻子是英國世家出身,可以說氣質上乘,又是一位賢妻良母,把家裡安排的井井有條。但是他卻根本不了解他的丈夫,他認為她的丈夫因為在巴黎有了新歡才拋棄了她,她千方百計地想挽回丈夫的心,當他知道斯特裡克蘭是為了理想才拋棄了她,她徹底地絕望了,因為她知道,自己可以打敗一個甚至多個女人,絕不可能打敗一個人的理想。

2.斯特裡克蘭對布蘭琪也沒有愛情,他只是利用了她。

小說中,布蘭琪伺候生病的斯特裡克蘭時,眼光偶爾會碰撞,在斯特裡克蘭心裡這也不是愛情。這是斯特裡克蘭的挑逗,因為這時候他需要麵包,需要床,需要短暫的激情,更需要布蘭琪的照顧。布蘭琪為了他,背叛了深愛自己的畫家丈夫,不顧一切的和斯特裡克蘭在一起。畫家為了成全布蘭琪,把自己苦心經營的小屋讓給了他們。斯特裡克蘭不僅不知道感恩,在激情過後竟然又像拋棄前妻一樣拋棄了布蘭琪,並且布蘭琪的自殺,讓他絲毫沒有愧疚感。他的冷漠讓我們感到人性的自私。

3.斯特裡克蘭和愛塔結了婚,這也不是愛情。

斯特裡克蘭在塔西島和善良的愛塔結了婚,他只是讓自己的生活有一個基本的保障,他說過的一句話就證明了這一點,"她替我做飯,照顧孩子,我說什麼,她做什麼。她滿足了我對女人全部的要求。"其實他就是想找一個保姆。愛塔可以為他洗衣、做飯、聽他的話,不纏著他,不要求回報,她滿足了他的所有要求。至於生不生孩子他是無所謂的,即使愛塔給他生了兩個孩子,他也沒有表現出多麼喜愛。在斯特裡克蘭的心裡,能夠填飽肚皮,有足夠的自由,以及有一個滿足他創作的地方就可以了。

愛情是神聖美好的,但在斯特裡克蘭心裡,愛情被踐踏,被蹂躪,不如一塊麵包一杯牛奶值錢。

大概只有拋棄世俗的親情愛情,才讓斯特裡克蘭死前成了天才畫家,他的畫最終價值連城,他終於摸到了月亮,在世人眼中這就叫做活出了自我。

04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在拋棄世俗,追求自我。

生活中有很多人打著活出自我,「走自已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口號,不顧一切。難道活出自我,就什麼也不顧了嗎?走自己的路就要把別人的路堵上嗎?斯特裡克蘭看似活出了自我,走了自己想要走的路,實現了自己的偉大理想,但是他卻傷害了親人。他離家出走後,妻子為他辛苦地養育孩子;布蘭琪因為愛他失去了生命,愛他因為愛他默默奉獻。而他在走自己的路時,背負著家庭,背負著責任。他在閉上眼的那一刻,不知道他想的是他的理想,還是三個女人和孩子。

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則信息:一個50歲的男子,女兒已經十六歲了,他竟然要變性,妻子兒女不理解,他就整天尋死覓活,最終妻子女兒拗不過,答應了他,男子是活出了自我,但這種自我是自私的,他不顧妻子女兒的痛苦,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1.活出自我經濟要獨立

「不要眼前的苟且,只嚮往詩和遠方」,經常有些年輕人這樣說。一些年輕人經濟都還沒有獨立,吃喝都要伸手向父母要,就嚮往詩和遠方,踉蹌著走在通往遠方的道路上,結果發現路越走越長,看不到終點。雖然斯特裡克蘭的夢想最終實現了,但這期間,他也需要牛奶麵包和金錢的支撐,試想一下,如果他不是去打工,他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他甚至都買不起繪畫用的工具。所以年輕人,嚮往遠方是好事,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填飽了肚子再去追求詩和遠方。

2.活出自我不要傷害親人

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活出自我,覺得與眾不同就是活出自我,他們穿著奇裝異服,不學無術,整天混在歌舞廳;有的小小年紀就放棄了學習,走上社會,分辨不出真善美,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整天為他們擔心害怕,傷心難過。他們的行為深深傷害了父母的心。

父母生我養我,我雖不能讓父母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我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讓父母放心安心。

如果斯特裡克蘭沒有妻子兒女,他通往畫畫這條路怎麼走都不為過。

3.活出自我要有能力

沒有學識和能力,就不要想著活出自我,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年代,沒有知識的充盈,沒有能力,幹啥啥不行,不僅不能活出自我,還要遭到別人的鄙視。只有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的人,才能真正活出自我。《都挺好》中蘇明玉活出了自我,是因為有金錢和地位的支撐,而他的金錢和地位都是靠著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得來的。

斯特裡克蘭活出了自我,因為他有天賦,而天賦就是他的能力,再加上他的執著和努力,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寫在最後:理想和現實之間,在做出抉擇時,一定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估。月亮雖美,但是得到它,需要傷害別人,那麼這種行為一定被人所不齒。

收藏

舉報

相關焦點

  • 豆瓣9.0《月亮與六便士》:理想的追求,是精神和意志的高度支撐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月亮與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那麼今天我們就站在【理想】的角度,來一起解讀《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背後隱藏的涵義之一:理想的追求,是精神和意志的高度支撐。01.【理想的追求】:選擇的對錯與否,只是彼此的參照物不一樣罷了當文中的「我」來到巴黎,站在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面前,問他為什麼突然拋妻棄子的時候,思特裡克蘭德的回答確實教「我」匪夷所思。「那你究竟為什麼要拋棄她?」
  • 《月亮和六便士》:在迷惘中試圖理解
    《月亮和六便士》雖然是一百年前的作品,但卻一直有著經久不衰的現實價值,這也是它暢銷至今的原因。書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它的寓意是:月亮高高在上,是我們的理想。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金額最少的錢,象徵著我們的生活。
  • 舞臺劇《月亮和六便士》即將上演
    今年9月,根據毛姆小說改編的舞臺劇《月亮和六便士》將重返美琪大戲院與上海的觀眾見面。觀眾將在劇場中,跟隨著主人公的歷程,完成一次與理想的對話。 ,忍受著窮困潦倒、疾病纏身,義無反顧地追求著藝術的真諦。他的執著,他的犧牲,他的狂熱與冷漠,譜就了一曲跌宕起伏的人性之歌。《月亮和六便士》上一輪的巡演,在觀眾中反響熱烈。舞臺劇在儘可能尊重、再現原作的基礎上,以當代劇場的表現方式,對這一經典故事進行了重現。首輪演出後,有劇評人如此評價,「舞臺劇《月亮與六便士》之所以能帶給觀眾震撼,並不只是因為毛姆擅長說故事。作品的震撼一定是源於對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而非對故事的追求。
  • 六便士代表物質需要,月亮代表精神追求,如果可以誰不想只看月亮
    書名叫《月亮與六便士》,書中對月亮這樣的字眼隻字未提,讀著讀著就明白了,六便士便是物質生活,月亮是一種擺脫了六便士的精神世界。查爾斯·思特裡克蘭德有著穩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按照平常既定的軌跡,他會這樣一直安靜地活到老,可是他突然拋妻棄子。他離家的時候,我覺著他是個自私的,沒有責任感的人。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月亮和六便士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我想許巍的歌詞用來形容《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在分享《月亮和六便士》之前,必須要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月亮與六便士》:為什麼理想如此疼痛,他卻還要拼命追求
    說道《月亮與六便士》,大家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過大名。從1919年問世到如今,100多年過去了,這本書依然在各大熱銷榜單高居前列,翻譯了60多種語言,全球累計銷量算下來,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1人購買;而在豆瓣高分節目《一本好書》中,節目組第一期就選擇這本書進行表演,並邀請趙立新老師飾演作者毛姆。
  • 《一本好書》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趙立新黃維德)一理想與現實。在中年的時候更有體會,年輕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被選中的的,與眾不同的,成長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所有的經歷是普通的。我們在擺動的過程斯特裡我必須畫畫!!毛姆艾米/我和他真的完了。我為什麼給他自由?女人的悲哀。絕望的被拋棄,如果為了女人離開,她還可以比賽。
  •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中年男性的人性救贖
    只是為了追求他口中的繪畫藝術。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在人生的巨大苦難之中繪出不朽之作,卻堅持讓妻子在自己身死以後燒毀自己的畫作。最求月亮的人最求月亮的人如果荒誕不經的故事出自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霸王別姬》程蝶衣摒棄真實的自我,以劇中人自居,成就了「虞姬」這個角色;東方不敗自宮後才練成了絕世神功——葵花寶典;《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如斷臂般與世俗的一切做了決裂,後半生以心血作畫,終成一名偉大的畫家。
  • 《月亮和六便士》: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
    01月亮和六便士,孰輕孰重?《月亮和六便士》裡的男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就是這樣一個怪咖,他的前四十年循規蹈矩,和大部分人一樣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看似美滿的家庭。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已經不惑之年的他,在某天拋棄了一切失蹤了。這個瘋狂的舉動,讓別人誤以為他有了外遇,和另外一個女人私奔了。
  • 《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特別是看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更加明白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當你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當別人認為你是人生贏家時,你內心也不是那樣看的。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兩個問句來試問一下你: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
  • 《月亮與六便士》:你願意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嗎?
    花了八天時間,終於看完《月亮與六便士》。掩卷而思,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嗎?月亮,指的是遙不可及的理想。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故事聖手」《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毛姆是世紀之交傑出的社會觀察家和深邃犀利的人性觀察家,幾乎每一位讀者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這也讓毛姆成為20世紀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被譽為「故事聖手」。
  • 《月亮與六便士》:雙性戀作家毛姆是否真的貶低女性?
    《月亮與六便士》被稱之為文藝青年的夢想之書,作者毛姆被譽為是「20世紀最會講故事的天才故事家」,這本書自1919年出版以來,被翻譯為62種文字,暢銷於110個國家,並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和舞臺劇。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難得的繪畫天才,在四十歲的年紀突然改行去畫畫,經歷了種種艱難終於畫出得意之作,追求到了心目中的「月亮」。
  • 為美好而來,用《月亮和六便士》創建湖畔新都孔雀城
    在藝術世界裡,他又無疑是崇高的,心中繪畫的尹甸園安詳而和睦,窮極大半生只為了在一藝術中找到自我,再將之自私的一火燒盡,給後人目睹的機會都吝嗇的不予贈與。他是藝術與生活的矛盾體,選擇在現實生活中苟且殘存,在藝術中卑躬屈膝,追求極致理想。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但《月亮和六便士》所討論的問題更為深刻與極端。六便士象徵著世俗,包括事業、愛情、家庭、婚姻、道德約束等。對於思特裡克蘭德來說還包括那些所謂的普世價值,甚至人性;而月亮則代表了「詩和遠方」,也就是理想,是人生存在的價值或本來面目。除此以外的一切,說白了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人生的枷鎖」。我們的生命,如盧梭說過的那樣:「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2016年06月08日 08:02 來源:文藝報 作者:文澤爾 字號 內容摘要:當時的毛姆45歲,正值創作巔峰期,《月亮與六便士》是他在全盛期寫下的傑作,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
  • 月亮與六便士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愛情?
    《月亮與六便士》也是這樣一部作品,流傳廣,解讀多,是英國作家毛姆的盛名之作。表面看,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離經叛道追求自我的故事,故事原型是生前落魄死後哀榮的後印象派畫家高更。書名月亮和六便士的意象說的就是天壤之別,正是對應星圖上的對分相。對分相意味著兩個行星的位置處於一百八十度,是一組互相衝突的能量,表現形式往往會只顧一端,因此協調與平衡是這個相位必須學習的功課。
  • 人生如夢,我們枕著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
    ——言之有詩·紙短情長                                                         人生如夢,我們枕著月亮什麼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月亮與六便士》火車靠站的時候,我剛好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啞然半天,感慨系之。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月亮與六便士》中描述到「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1919年,至今恰好100年的時間了。歷經百年時間考驗,依然受到許許多多讀者的喜愛,我想這就是經典之作的力量,好書常讀常新,每次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這本書至今在經典裡歷久不衰。如果你也時常在尋思人生的終極意義,那麼閱讀本書將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