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雙性戀作家毛姆是否真的貶低女性?

2020-12-23 空中行雲

《月亮與六便士》被稱之為文藝青年的夢想之書,作者毛姆被譽為是「20世紀最會講故事的天才故事家」,這本書自1919年出版以來,被翻譯為62種文字,暢銷於110個國家,並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和舞臺劇。

毛姆

在《月亮與六便士》裡,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難得的繪畫天才,在四十歲的年紀突然改行去畫畫,經歷了種種艱難終於畫出得意之作,追求到了心目中的「月亮」。

而令人不解的是,他的眼裡只有畫畫,沒有愛情,甚至近乎薄情。「愛情對我來說是多餘的東西,我沒有時間去和女人戀愛。」

除了「要月亮還是六便士」的主題之外,這本書另一個亮點便是思特裡克蘭德的三段情史折射的女性觀,這也是本書評論裡廣受爭議的地方。更有甚者,認為毛姆對女性群體是帶有偏見和鄙視的。

在刻畫一個純粹而獨特的靈魂背後,到底彰顯著毛姆怎樣的女性觀?

一、《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的三個女人

1.思特裡克蘭德夫人:「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她是思特裡克蘭德的結髮妻子,一個討人喜歡的女性,妝容自然得體,舉手投足落落大方。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愛著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兩個孩子。她是一個精緻的家庭主婦,一個真正的賢妻良母。四十歲的思特裡克蘭德是一個有頭有臉的證券經紀人,他們過著平凡而幸福的小日子。

所以當思特裡克蘭德留下一封簡訊就走了之後,思特裡克蘭德夫人十分沮喪和懊惱,認定他一定是有了新歡,並在頭腦發熱的情況下和某個女人私奔。在思特裡克蘭德看來卻非如此,他說「這些女人真是太可憐了!愛情,除了愛情她們還知道什麼呢?」

《月亮與六便士》音樂劇

「一個女人嫁給一個說得過去的男人,而她心裡又暫時沒有對別的什麼人產生感情,那麼只要他們相處一定的時間,她就會對他產生感情,並自認為這就是愛情,而且大眾的看法也是這樣的。」

她和思特裡克蘭德之間的根本矛盾在於,她只想做一個立足當下的普通人,讓瑣碎的生活開出花來,她把長久的習慣當成愛情,像大多數人那樣平安喜樂過一生。而思特裡克蘭德卻恰恰相反,平凡瑣碎的日子並不能讓他的靈魂感到安穩,他知道家庭生活中只有過日子的搭夥,卻沒有那種真正的愛情的衝動的熱情。在他心裡唯一不滅的是追逐內心理想的迫切。

一個只要六便士,一個要追尋天上的月亮。

思特裡克蘭德夫人嫁給了生活。依附於一個男人而活,再體面也會不安,這是思特裡克蘭德夫人悲劇的開始,也是其本質。殊不知,一個女人在婚姻裡最大的保障不是男人的事業有成,不是兒女雙全,而是自己與對方心意相通的默契和生死與共的決心。

毛姆通過對思特裡克蘭德夫人的刻畫,撞響了擺脫依附的警鐘,揭露現代人的孤獨和畸形的家庭關係,探索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以及一個人究竟應該對自己負責還是對他人負責的矛盾關係。

毛姆作品海報

2.朋友的妻子勃朗什:「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思特裡克蘭德去異國他鄉畫畫,他的畫作沒能得到大眾認可,他只有貧乏的組物質生活,疾病纏身。

當他在疾病中險些喪命的時候,出於對天才愛惜的畫家朋友施特略夫對他施以援手,將看不起病,無人照顧並且命懸一線的思特裡克蘭德接到自己家,讓自己的妻子好心照料。而這也成為一個家庭的災難。

勃朗什是施特略夫深愛的妻子,他曾在她最狼狽的時候解救她,並給她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

可是思特裡克蘭德出現了。勃朗什就像預感到暴風雨或者可怕災難到來的獸,她對思特裡克蘭德反感到極點,曾拼命反對施特略夫把思特裡克蘭德接到家中,用盡全力抵抗宿命的安排,可是愛情是擋不住的。

「你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陷入過危難,恰好被別人幫了一把?你應該知道,在危難關頭得到的幫助是多麼重要。如果你看到別人正處於悲慘的境地,你難道不會伸出援助之手嗎?」

沒想到這句老生常談的話卻使勃朗什改變了主意了。她是施特略夫從悲慘中施以援手才有新的生活,她知道自己欠施特略夫的情,這是她心底的一根刺。是這個原因,她和施特略夫結為夫妻,也是這個原因,導致後來她和施特略夫決裂。

《月亮與六便士》音樂劇

勃朗什精心照料著思特裡克蘭德,一個半月裡徹夜不眠的守著他,思特裡克蘭德的病情慢慢好轉,可是勃朗什卻愛上了他。感覺到威脅的施特略夫提出讓思特裡克蘭德離開,勃朗什義無反顧地說她要跟著一起走。

她只想在思特裡克蘭德身邊,哪怕他不愛她,哪怕思特裡克蘭德窮得連飯都吃不起,甚至必須在他不再需要的時候離開。勃朗什愛上了思特裡克蘭德,可惜思特裡克蘭德對她只有需要,出於繪畫和情慾的需要。

這種結合註定不會長久,勃朗什被拋棄了,愛得執著卻做不到抽身而出,最終服毒自盡。

毛姆筆下的勃朗什痴情又絕情,溫柔又決絕,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思特裡克蘭德恰恰相反,他視女人為工具,視愛情為幹擾。兩個極端的對照,凸顯了思特裡克蘭德的自私和無情,是這一曲獻給勃朗什的愛的輓歌。愛一個人沒有錯,但愛不是佔有和控制,再愛一個人都應該尊重對方人格的獨立,以及讓自己人格健全。

勃朗什的悲劇是千千萬萬女人的悲劇,千千萬萬痴情人的悲劇,在愛裡迷失自己,逼走了對方也失去了自我。

3.土著女人愛塔:「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相比起來,思特裡克蘭德的第三段感情經歷,更像是明碼標價的物質交換。他娶那個鐘情於他的土著女人愛塔,她才17歲,年輕漂亮,有一些存款和一個安逸的住處,還有產業和土地,她只求能和思特裡克蘭德生活在一起。這對思特裡克蘭德來說,好像也不會損失什麼。畢竟他需要這些,卻不會獻出愛情。

他們以名譽上的夫妻關係生活,愛塔照顧他的起居,從不幹擾他畫畫,對他言聽計從,以一種女僕式地存在忠誠地守著思特裡克蘭德。他們生下兩個可愛的孩子,在這種平靜的生活下,從愛塔純付出的愛裡,思特裡克蘭德在這個異鄉紮根,仿佛找到靈魂的歸屬。

土著女人愛塔給思特裡克蘭德的愛是崇高的,全心付出,哪怕他一無所有,哪怕他得了傳染病,哪怕他即將死去,她也不會離開他或者讓他一個人走。也許這就是毛姆所寫的愛情真諦,不問原因,不問值不值得,但求心安。

愛塔得到了她想要的,並甘之如飴。思特裡克蘭德也完成心願,並感到前所未有的心底的感動。如柴靜的話是,「愛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

畫作裡的帕西提島

二、作者毛姆的情感經歷

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毛姆出生於1874年,小時候的毛姆因為個子矮小和口吃常常受到欺負和嘲笑,他的父母在毛姆還不到十歲的時候就雙雙去世。

童年經歷使得他的性格敏感多疑,平時孤僻而內向,但同時又小小心翼翼地觀察著眾人,他能敏銳地捕捉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和內心活動,毛姆的感情是感性的。而且,毛姆自稱是一個「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同性戀」的雙性取向作家,他的感情史十分豐富。

1.毛姆的整個生命中最愛的女人叫蘇,一個名不經傳的女演員。

蘇的性格溫柔隨和,可是生活放浪。在愛了蘇八年後,事業有成的毛姆慎重地向她求婚,卻遭到蘇的拒絕。而且在拒絕毛姆後不久,蘇就嫁給了一個伯爵的兒子。

毛姆一直掛念著蘇,兩幅蘇的肖像長期掛在他南法別墅的牆上,他把她寫進《尋歡作樂》一書裡,書中對她不吝溢美之詞。

毛姆並不是傳說的「厭女症」,女性在他心裡依然是有吸引力的存在,而且毛姆關心她們的命運,也保護著她們的感情。這是一個男人最細膩的柔情。

2.被拒絕後,傷心的毛姆遇到了生命中另外一個女人——西裡爾。

當時西裡爾是一位和丈夫長期分居的已婚婦女,她迫切地需要在自己風燭殘年之前,找到一個體面的、能保證自己物質生活的男人,帥氣多金而孤獨的毛姆很快被她鎖定。一來二去毛姆陷入了插足他人婚姻的僵局,為了自己的聲譽,他只得與西裡爾結婚。

這是一段不幸的婚姻,西裡爾想法設法為他生了一個女兒,把他圈進於婚姻裡,一味地索取他的財富和感情。毛姆在這段婚姻裡身心俱疲,也看透了貌合神離的搭夥過日子的婚姻是多麼可悲。十二年後,這場婚姻宣告破滅,離婚時西裡爾狠狠地敲詐了毛姆一筆。

3.與此同時,毛姆和幾乎全身心投向了他最愛的男人——比他小18歲的哈克斯頓。

哈克斯頓性格外向活潑,和毛姆剛好互補,兩人相伴了三十餘年。哈克斯頓一直以助理的身份陪在毛姆的身邊,跟著他全世界旅遊,把那些聽來的故事說給毛姆,為毛姆搜集了大量的小說素材。

可以說,哈克斯頓不僅是毛姆事業上的夥伴,生活上的朋友,更是他靈魂上的知音。當哈克斯頓因為肺結核去世後,毛姆泣不成聲,這是他最後的摯愛。

毛姆與哈克斯頓

這三段深刻的感情造就了毛姆的感情觀,他筆下的表現方式冷漠疏離,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刻畫感情糾葛裡的每一個人,剖析其心底最隱秘的地方,殘酷又不留餘地。

毛姆冷靜地扯掉了世俗的愛情和將就的婚姻裡的那塊遮羞布。他寫女人的美與情慾,世俗與悲哀,因為他見過,經歷過,那是他生命裡的東西。女人既是毛姆生命中的紅玫瑰,又是一抹蚊子血。

張愛玲曾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這句話十分適用於毛姆,豐富的感情經歷早已在他的心裡烙下印記,布滿字裡行間。

毛姆所崇尚的愛情,不是男女之間的異性相吸,而是只要那個三觀一致,興趣相投的靈魂伴侶。

三、雙性戀作家毛姆的思考與無奈

除了這本《月亮與六便士》,在毛姆的作品裡,講述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女性的故事。

在《刀鋒》裡,愛恨糾葛之後毛姆寫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伊莎貝爾得到了有巨額財富支撐的地位,讓人心疼的索菲得到了解脫。在《面紗》裡,女主人公凱蒂得到過愛情與家庭,最終也得到靈魂的救贖,想家人和解,並找到真正的自我……

其實毛姆才是戴著面紗的那一個,他無情地嘲弄世俗,冷靜地描摹人性,把自己的想法隱藏在故事的背後,對人物不做置評,卻一針見血。

毛姆

毛姆講述的感情,戳中情愛中的痛點,作為一個小說家,他不只在講故事,更多在講人性。一邊辛辣地揭穿部分女性的虛偽做作,一邊又為人性尋找出口,毛姆筆下的女性又可愛又可憐。

關於女性,毛姆的態度是矛盾的,因為他特殊的經歷,所處的特殊的時代背景,對於女性和愛,他既有渴望又有拒絕,既有追尋又有逃離。

與其說是一種無情,更多的是孤獨與無奈……

*作者簡介:空中行雲,一個集愛與孤獨於一身的女子,在夢與現實之間自說自話。

相關焦點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2016年06月08日 08:02 來源:文藝報 作者:文澤爾 字號 內容摘要:當時的毛姆45歲,正值創作巔峰期,《月亮與六便士》是他在全盛期寫下的傑作,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英國作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以法國著名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了《月亮與六便士》,以主人公斯特裡克蘭的一生深刻探討了「月亮」與「六便士」如何取捨的問題。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在40歲時拋家棄子,遠走他鄉,摒除一切世俗的幹擾,在窮困潦倒甚至回歸野蠻人的原始狀態專心作畫,直至患麻風病死亡。
  • 作家毛姆被指責苛刻女性,他描寫的女性尺度到底有多大?
    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才沒有耐心成為她所要求的的幫手、伴侶、陪同呢這句話是毛姆最著名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中流傳度非常高的句子,該句也表明了毛姆筆下的主人公克蘭德對於所有女人的態度。如果光靠一部作品說毛姆苛刻女性是不可能的,在另一部作品《面紗》中,毛姆直接對女主人公這樣描寫:凱迪為了自己的虛榮心,不惜結婚之後和別的男人偷情,只為躋身於上流社會。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月亮和六便士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我想許巍的歌詞用來形容《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在分享《月亮和六便士》之前,必須要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毛姆是一個天才小說家,在他的作品裡,每一個角色、每一場戲都是驚喜。上一篇文章中,懵董菌剛剛解讀了毛姆的《刀鋒》,刀鋒之外,《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影響了千千萬萬各個年齡段讀者的作品。毛姆是個聰明的作家,他喜歡用一些暗戳戳的諷刺和隱喻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 悅讀|「月亮」的選擇與「六便士」的選擇|餘啟紅專欄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陷入了沉思。為什麼一個描述在40歲時放棄「六便士」、選擇仰望「月亮」追求夢想的藝術家生活的小說,會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並歷經100多年依然不衰?我想這大抵是因為在浮躁的社會裡,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看到了抬頭仰望月亮、追逐理想的珍貴。得到眾多人的關注,書就會暢銷,得到不同時期的人的關注,書就會長銷。
  • 舞臺劇《月亮和六便士》即將上演
    今年9月,根據毛姆小說改編的舞臺劇《月亮和六便士》將重返美琪大戲院與上海的觀眾見面。觀眾將在劇場中,跟隨著主人公的歷程,完成一次與理想的對話。 《月亮和六便士》上一輪的巡演,在觀眾中反響熱烈。舞臺劇在儘可能尊重、再現原作的基礎上,以當代劇場的表現方式,對這一經典故事進行了重現。首輪演出後,有劇評人如此評價,「舞臺劇《月亮與六便士》之所以能帶給觀眾震撼,並不只是因為毛姆擅長說故事。作品的震撼一定是源於對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而非對故事的追求。 這一點是《月亮與六便士》區別於國內很多原創劇本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
  • 毛姆的標籤多到讓人忘了他的作家身份
    說起毛姆,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這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很多人拿它來當自己的個性籤名,「六便士」是苟且的現實,「月亮」則是我們的詩與遠方。《月亮與六便士》曾經指引過無數迷茫的年輕人。有人說毛姆是「世界一流小說家」,但除了作家,他身上還有很多精彩的標籤。英國著名傳記作家賽琳娜·黑斯廷斯在《毛姆傳》中寫道:「毛姆是以下標籤的總和——孤僻的孩子,醫學院的學生,富有創造力的小說家,放蕩不羈的巴黎浪子,成功的倫敦西區戲劇家,英國社會名流。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月亮與六便士》書中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真的是一個很脫俗的人,他是作者筆下的偉人。人到中年,放棄了安穩舒適的生活,拋棄了處事八面玲瓏的妻子、一雙可愛的兒女,遠離故土,悽苦漂泊在異鄉。思特裡克蘭德對於理想的執念、不顧一切的追求精神,這也讓我想起毛姆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枷鎖》。掙脫枷鎖,實現人生價值,或者說找到正確方向,走向值得的生活不容易。但《月亮和六便士》所討論的問題更為深刻與極端。六便士象徵著世俗,包括事業、愛情、家庭、婚姻、道德約束等。
  • 《一本好書》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趙立新黃維德)一理想與現實。在中年的時候更有體會,年輕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被選中的的,與眾不同的,成長後你就會發現自己所有的經歷是普通的。我們在擺動的過程斯特裡我必須畫畫!!毛姆艾米/我和他真的完了。我為什麼給他自由?女人的悲哀。絕望的被拋棄,如果為了女人離開,她還可以比賽。
  • 《月亮與六便士》: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月亮與六便士》中描述到「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1919年,至今恰好100年的時間了。歷經百年時間考驗,依然受到許許多多讀者的喜愛,我想這就是經典之作的力量,好書常讀常新,每次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這本書至今在經典裡歷久不衰。如果你也時常在尋思人生的終極意義,那麼閱讀本書將會找到答案。
  • 《月亮與六便士》:為什麼理想如此疼痛,他卻還要拼命追求
    說道《月亮與六便士》,大家就算沒看過,也一定聽過大名。從1919年問世到如今,100多年過去了,這本書依然在各大熱銷榜單高居前列,翻譯了60多種語言,全球累計銷量算下來,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1人購買;而在豆瓣高分節目《一本好書》中,節目組第一期就選擇這本書進行表演,並邀請趙立新老師飾演作者毛姆。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故事聖手」《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毛姆是世紀之交傑出的社會觀察家和深邃犀利的人性觀察家,幾乎每一位讀者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這也讓毛姆成為20世紀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被譽為「故事聖手」。
  • 《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光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月亮和六便士》,講的就是一個關於夢想和生活之間,如何抉擇的故事。書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他們是另有所指。月亮象徵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而六便士作為小面額的貨幣,則代表著世俗的得失成敗。
  • 《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特別是看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更加明白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當你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當別人認為你是人生贏家時,你內心也不是那樣看的。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兩個問句來試問一下你: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
  • 《月亮與六便士》原型——是誰?能讓毛姆為他著書、梵谷為他割耳
    雖然是文學史上經典中的經典小說,但第一次讀《月亮與六便士》的時候我是抗拒的,因為主角實在是太渣了。就算是現在跟周圍的朋友聊起,很多人對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嗤之以鼻:背叛家庭、背叛朋友,性格狷狂,真不是個東西!
  •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中年男性的人性救贖
    最求月亮的人最求月亮的人如果荒誕不經的故事出自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愛慕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
  • 《月亮與六便士》:要想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破局從追夢開始
    啟發我尋找夢想的是我最近讀的一部經典名著《月亮與六便士》,這是一部關於一個小資階級的英國人,拋妻棄子,離開家鄉,去追求遠大夢想的故事。後來毛姆棄醫從文,毛姆一生筆耕不輟,每天上午是他的固定寫作時間。他的小說洞悉人性,情節跌宕有致,他被譽為「故事聖手」。《月亮與六便士》寫的是英國人斯特裡克蘭德為了夢想拋妻棄子,隻身遠赴大溪地島。在海島上他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下面我就從追求追夢、專注和如何抉擇三個方面來說一說有關夢想的那些事。
  • 滿地都是六便士,你卻抬頭看到了月光
    這是英國作家毛姆在他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中提到的。書中是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哭的不能自已:終其一生,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有「故事聖手」的美譽,羅曼·羅蘭、張愛玲、村上春樹等人對其作品讚賞有加。他的《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1919年,至今已經101年的時間了。這是一本適合老中青三代人看的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