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醫美行業亂象:從業人員素質低 虛假廣告盛行

2021-01-11 央視網
揭醫美行業亂象:從業人員素質低 虛假廣告盛行

原標題:

  「20年品質保障、技術穩妥、經驗豐富」「保障藥品材料正品」「一次整形、一次到位」……王女士從一網絡平臺了解到,某醫療美容診所承諾打造安全、無痛、無痕、自然的整形方案。通過與診所醫師溝通,王女士選擇一種名為自體脂肪填充臉、胸、豐臀、精雕腿的手術。

  不料,手術失敗,「美夢」變成了「噩夢」。王女士不僅沒有變美,美容整形還導致其容貌、身體受損嚴重,說好的豐臀手術根本就沒做。臉部凹陷填充不自然、胸部至今偶爾疼痛、腿部內外側抽脂嚴重凹凸不平,術後的不完美造成王女士易於焦躁、多怒。

  王女士認為,醫師不規範操作,技術不精,誇大手術方式和術後效果,涉嫌欺詐,給自己身心帶來了巨大痛苦。經與診所多次協商未果,她一紙訴狀將診所和網絡平臺告上法庭,要求賠償。

  近些年,微整形美容需求日益旺盛,「顏值經濟」催生了一大批無資質小作坊式的醫美機構。行業火爆的背後,一些問題亟待解決。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調研發現,醫療美容的損害糾紛類案件日益增多,亂象叢生的醫美行業亟待規範。

  法院調研報告列舉了目前醫美行業市場主要存在的四大亂象:醫美機構無資質、從業人員素質低、虛假廣告盛行、醫美耗材不正規。

  如今,「顏值」可對消費、市場營銷、勞動力市場等領域帶來諸多變化。相關機構最近發布的《2017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17年中國醫美消費人群與2016年同比增長高達42%,遠高於7%的全球增速,中國成為全球醫美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這一速度也給醫美行業從業者帶來了機會與挑戰,醫生資源有限,培養速度跟不上需求;無醫療經營許可證的「黑市」和培訓5天上崗的「黑醫」猖獗。

  區別於傳統美容,醫療美容由於其侵入性和創傷性的特點,具有一定風險性。一些達不到醫療機構基本標準的非正規診所、美容院、美甲店等有恃無恐地開展醫療美容服務,這些機構大多未取得審批、硬體條件簡陋、器械多次重複使用,缺乏嚴謹的流程,極易造成傳染性疾病和交叉感染。

  目前,一些醫療美容機構還忽略了醫美的醫療屬性,違反《醫療廣告管理辦法》規定,玩起「大忽悠」,用新詞彙混淆視聽、將簡單手法包裝成新理念、新技術,諸如「打上一針皺紋全消,年輕十歲不是夢」之類的誇張宣傳。

  根據《醫療廣告管理辦法》規定,醫療廣告僅限於醫療機構名稱、地址、診療科目、聯繫電話等基本內容,發布醫療廣告須相關衛生行政部門審批。醫療美容因其具備醫療屬性也應遵守上述規定。

  針對醫療美容行業虛假廣告現狀,北京二中院法官建議,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大檢查處罰力度。同時,中國醫療整形美容協會應發揮自身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做好行業監管工作,肅清行業風氣。

  上述白皮書還揭示,90%毀容源自「三非」,即非正規機構、非專業醫生、非CFDA認證產品。醫美黑市的重災區在肉毒素、玻尿酸、超聲刀和熱瑪吉,這些項目中充斥著假藥、水貨、山寨設備。

  在醫美耗材方面,法院報告指出,一些無生產資質廠家生產的藥物和器械通過非法渠道進入市場,未經消毒重複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械等。使用這些不可追溯、未經國家食藥監局等權威機構認證的藥品和器械,實難保證消費者的人身安全。

  2002年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2009年的《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都要求對醫療美容技術實行分級管理,明確了各類別醫療機構可以實施的美容技術範圍。然而,實踐中卻存在規定執行不到位,行政管理部門之間職責交叉導致監管出現真空。

  北京二中院法官建議,相關部門應釐清監管思路、明確監管職能、加大監管力度,變一次性準入審批為常態化巡查監督。此外,相關立法機構和部門應細化法律責任,使醫美行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專門針對服務欺詐行為作出了懲罰性賠償的特別規定,醫美機構欺詐消費者,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消費者不僅有權要求其賠償損失,還可以要求違法醫美機構增加三倍賠償金額。

相關焦點

  • 雙面美唄醫美:一邊痛斥行業亂象 一邊縱容並謀利
    10月20日,「美唄醫美」宣布開啟雙11「正品風暴」狂歡節,在其發布會上,美唄醫美創始人兼CEO龔連勝揭露了「醫美行業八大坑」:「合規機構佔比低、合法醫師佔比低、非法藥械大行其道、非規範操作屢見不鮮、醫美效果虛假宣傳、暴露用戶隱私、價格虛高、無安全保障」,並提出投資一億元啟動「億起嚴選行動」等計劃。
  • 醫美亂象屢見不鮮,美團醫美是力挽狂瀾還是推波助瀾?
    根據德勤日前發布的統計結果,快速崛起的醫美平臺正逐漸拉開檔次,目前美團醫美以市場份額第一領銜頭部平臺。但令人疑惑的是,諸如虛假廣告、虛假評論、醫療器械無資質等的醫美行業亂象,在美團醫美平臺上也屢見不鮮。對於人們談之色變的醫美亂象問題,美團醫美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是力挽狂瀾,還是推波助瀾?從千團大戰的最大贏家,到「包攬你的生活」吃、住、用、行、美。
  • 低價「陷阱」、套路貸、違規經營 美團醫美亂象幾時休?
    自2017年起,美團便瞄準了醫美市場,也似乎嘗到了甜頭。然而,記者發現,美團醫美高額盈利的背後,實則還存在從業人員素質低、違規經營等行業亂象,一些自詡美容醫療機構的商家甚至沒有醫療執業許可。  高額盈利的背後,美團醫美實則亂象叢生  從2017年涉足醫美行業,到2018年迅速成立醫美業務部,瞄準醫美市場。
  • 醫美行業「暴利」下 醫美國際(AIH.US)卻成了利潤邊緣者?
    低門檻的暴利行業催生黑產,這已算得上是一個經濟常識,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醫美」。按照國內美容機構準入標準,醫美國際的正規醫師數量也只是「夠用」,並沒有很富餘,並且也未詳細披露其正規醫師的類別。   但在亂象橫生的醫美行業,擁有充足的正規醫師團隊,便可以滿足消費者對安全的剛需。這可以體現在復購率上。   無論是注射玻尿酸還是雷射脫毛,這類服務均需要多次復購,穩定的復購率可以側面說明機構的口碑。
  • 可怕的醫美亂象:10年間毀掉了20萬張臉?
    2月2日,女演員高溜微博髮長文,講述了自己做醫美鼻子整形失敗的不幸遭遇。(三)可怕的醫美亂象:10年間毀掉了20萬張臉?高溜的遭遇並不是個例!中國消費者協會201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此之前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我國平均每年因為整形美容導致毀容毀形的投訴多大近2萬起。
  • 醫美行業亂象慢慢顯現:中間商最多一單可拿70%-80%介紹費
    特別最近兩年醫美行業的競爭逐漸激烈起來,一線二線城市各種醫美機構紛至沓來。在這種大背景下,行業的亂象也慢慢顯現,其中不乏出現中間商賺介紹費導致項目收費高、從業人員不專業導致術後糾紛等問題。  當今醫美行業現狀如何?什麼原因導致醫美行業的亂象呢?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中國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數屆醫美經營管理論壇主席田亞華。
  • 女演員美容失敗引爆醫美亂象:10年毀掉20萬張臉
    「因受不了打擊,曾想跳樓輕生」2月2日,女演員高溜微博髮長文,講述了自己做醫美鼻子整形失敗的不幸遭遇。從需求來看,據《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且每年以40%左右的增速。而從供給來說,「合法醫美機構僅佔行業的14%。」另據《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目前醫美行業「無證行醫」、超範圍行醫的醫生數量超過3萬名,而據2018年衛健委統計年鑑,整形外科專科醫院醫師(含助理)數量僅3680名。
  • 2020擁抱新醫美 長沙醫美行業年度盛典舉行
    《醫療美容法律法規彙編手冊》為行業提供合法經營指南我國醫美行業經過二十餘年的快速發展,現已成為以民營資本為主導的具有優勢競爭力的服務行業。但在行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部分醫美機構管理相對欠規範、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一系列問題,依法規範管理成為醫美機構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 種草日記造假、整形致人死亡 醫美不再那麼「美」
    「新氧醫美,整整整整,女人美了才完整,做女人整好。」這一配合著電視劇《歡樂頌》調子的廣告,遭到網友唾罵。雖然後來把「整」字換成了「美」字,口碑還是掉了一大波。作為連接醫美機構和消費者的第三方平臺,醫美平臺的虛假宣傳只是揭開了醫美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圖為新氧APP美麗日記頁面。
  • 一美科技:展望2020年醫美行業的3個「巨變」!
    也多方數據都有顯示,醫美產業在最近的一個5年時間裡面,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市場規模,不管是宣傳力度亦或融資規模都是如此。而醫美行業如今的發展,正應了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差的時代」。
  • 謹防網際網路醫美行業的「美麗陷阱」
    近日,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療救助與修復基金聯合新氧公益發起的「爸爸怒噴黑醫美」行為藝術,引發輿論對於醫美的討論。隨著「顏值時代」的來臨,市場需求不斷上升,醫美行業也迎來高速發展與轉型。但也有不少聲音指出,該行業在營銷與傳播過程中不斷通過販賣焦慮、虛假宣傳等手段製造「美麗陷阱」。
  • 美唄想做「醫美網際網路界的京東」,但平臺亂象頻發恐翻車
    這不,最近,美唄舉辦了雙11「正品風暴」狂歡節啟動會,令人不解的是,其在雙11玩法上著墨不多,反倒花了較大篇幅吹噓自己和猛踩對手。 美唄創始人龔連勝表示,美唄以「正品」為基礎,以「嚴選」「自營售後」為保障,做「醫美網際網路界的京東」,引領行業自律共贏,並暗諷像「淘寶」的友商亂象頻發。
  • 微整形還是危整形,演員高溜整容失敗背後的醫美亂象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火熱市場下亂象叢生,各類微整形培訓班為沒有從醫資質及零基礎人員提供包含肉毒素注射、玻尿酸填充以及生物異體骨隆鼻術等多個項目在內的全科課程,這類課程的費用低至5800元,學習6天便可上崗。嘉美國際醫療培訓教育的一位主任介紹稱,年前報名只需5800元就可學習微整形全科班。「6天的時間完全可以學得會,有很多零基礎的學員經過培訓後,回去都可以獨立操作項目。
  • 整形業「權健式」亂象:隆鼻、割雙眼皮,小手術埋著風險的雷
    貴陽一位19歲女孩的離去,讓公眾再一次警惕起醫美行業亂象。近日,貴陽女大學生夏麗莎在做隆鼻手術時去世。目前,調查結果未出,具體因何而亡尚無定論。但是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麻醉意外屢屢發生,在整形機構中,因麻醉致死的比例最高。
  • 做醫美界的「京東」,是認真的嗎?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10月20日,美唄醫美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雙11「正品風暴」狂歡節啟動發布會。發布會上,美唄醫美創始人兼CEO龔連勝義揭「醫美行業八大坑」,並圍繞「科學嚴選」給出解決方案:投資一個億啟動「億起嚴選行動」,推動行業規範化。同時美唄CMO黃向平更是硬剛友商,一再喊出,「雙十一別心癢,上美唄」的引戰口號。
  • 醫美機構良莠不齊 事故頻發 千億元醫美市場...
    國信證券高級研究員張立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醫美行業頻出問題、亂象叢生、呈現野蠻式增長的態勢,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長期以來醫療美容行業形成的重銷售重渠道建設輕診療現象,部分醫美機構受高額利潤驅動凸顯營銷激勵,導致誇大治療效果、虛假宣傳甚至是技術造假;二是行醫資質和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從業人員中具有正規執業資質的醫師相對短缺;三是法律適用和行業標準的不清晰
  • 聚焦315:醫美行業成虛假宣傳「重災區」,這家醫院被3位女明星告了
    而當「溫飽」已經不再是問題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整形美容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由於缺乏統一監管標準,醫美行業亂象頻生,成為了醫療糾紛、虛假宣傳「重災區」。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29,471家醫美企業。其中,2018年增速達到峰值,為29.6%。數據來源:天眼查專業版從全國分布來看,北京市的醫美企業數量最多,達到5,123家;其次是山東、廣東、河南、浙江。從成立時間來看,醫美企業大多都比較「年輕」。
  • 落地醫美行業自律 即科協助中整協打造行業自律聯盟
    以「顏值經濟」帶動快速發展的醫美行業為例,據《更美2019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我國醫美行業近五年的平均增速為30%左右,但據《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醫美行業內合規機構的數量僅佔總數的14%,行業自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 媒體揭「醫美面膜」陷阱:該叫法並非專業名詞,系商家創造
    如何促進行業自律,有效約束電商平臺,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是相關各方面臨的共同課題。「『醫美面膜』的叫法是被商家創造出來的」「面膜我現在只用醫美的!」「我要把其他面膜的錢省下來全買醫美面膜!」……打開一些社交平臺,經常能看到關於「醫美面膜」的推薦。
  • 香港富商孫女韓國整形身亡,國內「玻尿酸」巨頭上市大漲,暴利醫美亂象幾時休?
    與駭人聽聞的醫療事故同時,逐利而來、遍地開花的醫美整容機構,和缺乏資質的從業人員,同樣讓外界對這個行業充滿了暴利和混亂的印象。中國消費者協會201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此之前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我國平均每年因為整形美容導致毀容毀形的投訴多大近2萬起,有人說10年間有20萬張臉被整形美容行業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