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還沒看過《美人魚》,需要從普通觀眾——而不是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宣傳水軍——那裡獲得一份真實的觀影評價,那麼我認為這部比周星馳之前拍的《西遊降魔篇》略好些。
影片情節不再依託《西遊記》構架,故事更加通俗易懂,「環保」主題人人明白;出現的笑料沒有《西遊降魔篇》那麼尷尬,保留了不少周星馳之前影片橋段的特色;雖然也有部分血腥暴力的場景,但至少是符合劇情發展需要的,只是口味略重了一些,有心理準備就可觀看。
如果您只是聽說《美人魚》票房大捷連破紀錄,或是看到影院上座率不錯好奇想去看看,那麼我建議您也不一定非要趕這個趟。
3個月內電影頻道和網絡就會正版上映這部電影,在小屏幕上不花錢看獲得的愉悅,可能會比在電影院和大家一起擠著看更多。因為這不是那種視聽轟炸的大片,片中3D都是示意圖性質的,您也不要太較真。
主要還是看氣質。喜劇氣質。
如果您是星爺的忠實擁躉,那麼您可能已經二刷或三刷這部電影了。如果您對周星馳一點也不感冒,那麼看不看都沒什麼損失。
以上,您都不需要我的建議。
這篇言簡意賅的影評到此結束。
以下全是些可有可無的廢話,
以下全是些可有可無的廢話,
以下全是些可有可無的廢話。
好了,我已經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了。希望沒幾個讀者看這些廢話,我真實的目的是為了湊字數騙稿費,萬一有人看了那我先對不起浪費了您的時間,懇請神保佑大家不要罵我阿門。
因為周星馳確實是太火了。無數小鎮青年和城市青年在十年前都瘋狂喜愛周星馳。包括我。於是「我們都欠星爺一張電影票」,一度成了表達情懷的最佳電影宣傳語。
這裡面包含著「即使眼前這盤菜是屎做的我也打算花錢把它吞了,因為過去我喜歡這個廚子燒的菜而且我從沒給過錢」,這種非理性邏輯。
因為情懷,情懷就是自己曾經的年少輕狂,根本不需要講什麼道理。
面對數量龐大的粉絲,對周星馳的任何一部影片開展正常的社會主義文藝批評,都是往油鍋裡潑水。
除了贊,就是贊。只能贊贊贊。
周星馳的火確實是有根基的。在香港電影最繁盛的上世紀90年代初,周星馳就是一切。他火到什麼程度?僅舉一例:
1992年香港年度票房前十位,第1-5名分別是《審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II神龍教》。
主演都是 周 星 馳。
當之無愧的影壇半壁江山。
其他所有香港演員張國榮、周潤發、張曼玉、成龍、林青霞等等,合起來擠在另外半邊牆上。
想像一下,在國產電影市場全面萎縮的時代,根本沒有網際網路這種看片渠道,需要笑聲的幾億大陸觀眾只能窩在數萬家煙霧繚繞的錄像廳裡反覆觀看周星馳的影片一遍又一遍。對周星馳這種宗教儀式般的狂熱和喜愛,就是那時種下的。
而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電影頻道播放《大話西遊》上下集,觀眾們又驚異地發現原來周星馳影片中不僅只有無釐頭搞笑,還有錯失、悔恨、離別、悵然這些動人元素。原來一部影片可以既集合著爆笑和腦洞,又可以讓人瞬間就潸然淚下。
似一碗絕佳美味的「黯然銷魂飯」,世間竟有如此精品!
於是周星馳就徹底成為了神。
在狂熱喜愛周星馳的同時,影迷往往會忽略一些顯然易見的事實:
周星馳並不是這些影片的導演。他只負責自己表演的那部分。影片的整體風貌特徵與導演和製作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比如《逃學威龍》系列有陳嘉上喜愛的槍戰元素,《鹿鼎記》兩部是王晶和程小東的古裝群戲;《家有喜事》則是黃百鳴的賀歲喜劇系列。把這些都稱為「星爺作品」,是不準確的。
而今天最經典的《大話西遊》,則帶有明顯的劉鎮偉烙印,也有不少借鑑於王家衛的文藝情結。而上映時慘澹的票房狀況,反映了當時香港觀眾仍習慣於把周星馳視作歡樂的耍寶者,而對他努力展現的文藝情調一開始是不適應甚至牴觸的。
但作為一個演員,周星馳並不滿意自己總出演耍賤的活寶,不斷重複自己。他開始介入影片整體風格的創作。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他和李力馳合作導演的《破壞之王》、《唐伯虎點秋香》、《國產凌凌漆》、《食神》、《喜劇之王》等幾部影片,形成了周星馳的銀幕風格的轉向:搞笑中帶著無法直言的深情。有狂熱不羈的一面,也有深沉內斂的抒情段落。
步入2000年,周星馳終於完全甩開別人的束縛,自己擔當導演單幹,開始追求完全屬於自己的風格。在《少林足球》、《功夫》中,他的表演更加深沉而不再外化,甚至到了《長江七號》,他完全退居到配角的地位,真正完成了從一個演員到導演的蛻變。
通過簡單回溯周星馳的創作史,可以得出一個最簡單的結論:
「星爺」最好的作品,最受歡迎的幾部,奠定群眾基礎的,比如《大話西遊》、《喜劇之王》、《唐伯虎點秋香》等,其實都不僅是屬於周星馳的,而是集體創作的結晶。導演和黃金配角,都是不可或缺的。
周星馳自己創作的《功夫》等影片,則帶有更鮮明的個人特色:對功夫元素的喜愛,對民樂風格特別是粵語老片和《小刀會組曲》的喜愛,情節線索簡單,人物並不複雜,影片中串聯了若干典型的喜劇表演段落。演員雖然更多,但越來越不是之前的那些黃金配角,而是另一撥星爺自己發掘的人才。
李安評價周星馳作品,是「小孩子的東西」。縱觀周星馳近15年不多的幾部作品,並沒有更多能超越其他港片的內涵和追求。雖然王晶總被詬病是「爛片導演」,但本質來看,周星馳也是一樣,作為北上發展的港人,他們都秉承著香港電影「儘是過火、儘是癲狂」的特性,習慣於把電影橋段推到誇張而不合情理的極致。
就像《美人魚》中殘忍捕殺的場景,就是極致風格的一種體現。過分的血腥場面表現了導演對於美學風格不加節制的追求,有時會觸及到觀眾忍耐的底線。在《西遊降魔篇》中,對妖精的展示甚至已經到了恐怖片的程度。《美人魚》在這個程度上總算知道收斂了一些。
《美人魚》的故事也是單純而討巧的,取了一個簡單到不能更簡單的《色|戒》故事模板。加上大家都看得懂的、無傷大雅的環保主題。顯然相比《西遊降魔篇》對經典小說的改編、多角色敘事來說,周星馳更能把控住這種單線索的情節方式。
沒有了太多故事需要去說,周星馳就能騰出手來,把更多時間花在自己擅長的小情節場面中。整個影片也是依靠這些連續笑料的場景串聯起來。
比如開場「眾人參觀博物館」的笑料,是與後面情節脫節的。「館長欺騙眾人「,就是之前很多影片中「吳孟達欺騙周星馳」的情節變種。「土豪家中宴請眾土豪」的笑料,奚落與反轉方式與《食神》相似。而後面爆笑的「章魚怪自砍章魚腿」的橋段,就是《大話西遊》中「割了吧」的另一次演繹。
周星馳重新撿起自己擅長的這些喜劇方式。很難說有更多創新,只是自己擅長的。
相比上世紀90年代中期周星馳一年拍攝數部影片,而且都在不斷求變求新,今天很難說周星馳還有更多的創造力。他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缺乏與其他導演合作,單憑自己,周星馳很難創造出有深度的複雜故事和角色個性。僅僅是在自己過去的作品中不斷挖寶。
周星馳不算一個多優秀的編劇,本質上仍是一個演員,在演員風格把控上他做得還算出色。即使自己沒有表演,所有的演員也都在努力呈現著周星馳的樣貌。包括那些基本不會表演的老太太們。
但影片的其他方面,則很難說有多完整或高深。作為導演,周星馳的喜好是很單純而統一的。《美人魚》就像一個童話故事一樣善惡分明,通過男主角喜歡的粵語老歌,周星馳又再次追求了粵語老片的懷舊風格。這與《少林足球》和《功夫》,都是很相近的。
今天的電影市場與十年、二十年前已大不相同。喜劇類別中不再只有周星馳和馮小剛。開心麻花、大鵬、徐崢、鄧超、叫獸易小星等風格都在紛紛崛起。周星馳的無釐頭風格就像老師一樣曾經影響過很多人,今天他不再是半壁江山,而只是其中一人。隨著對他作品習以為常,該補的票也終於補完,觀眾會逐漸放下對他的膜拜心態,承認他也只是喜劇風格中的一種。那時影迷也不再會強求從他的作品中發掘出更多深度,以此證明周星馳「是個偉大的人」。好笑就是一種單純的快樂。有的觀眾笑了,就夠了。同樣也會有觀眾因為《美人魚》太傻太天真而不笑。
更多的選擇,總好過單一的選擇。
這些可有可無的廢話就到此結束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