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地 人 和 ——論人與自然的關係(摘錄)

2021-02-19 高雅文化傳播


        天地人和,是中國光輝燦爛的傳統文明文化中,最具現實意義的哲學思想。

        它講述的對象是三種:天、地、人;講述的關係是:天與地的關係,天與人的關係,地與人的關係,天地與人的關係(用當今的通俗語言來說,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還包含了人自身的靈與肉的關係。它指出這些關係的最高準則是:和!

        和,是合拍、和諧的意思。

        天、地、人的種種關係都能合拍和諧地相處的話,則一切事物都能穩定、健康地共存和發展了。

——《淺談文化》P48

        該如何去理解呢?

        我認為既要認識天地人種種事物的本質特性,又要認識它們彼此的聯繫,更要認識到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必須以人和為基礎,要解決好人和的問題,就要解決人自身的靈肉相和的問題。為此,特別寫了一篇短文——《天地人和》。

——《淺談文化》P49

      


        而要解決與人與物的相容相和,又必須先解決(或同時解決)人自身的靈肉相和即身心健康問題。這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的頭等重要的大事。

——《淺談文化》P51


        如何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身心健康呢?

        這就需要如前所述地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人的生理結構特點,了解人與自然界密切聯繫的內在規律,從而找出一套簡單、樸實而又高效的方法來。

        這麼好的方法有沒有呢?

        有!

——《淺談文化》P52

        如想詳細了解,請看《區文偉文集——淺談文化》一書。

↓↓↓ 點擊"閱讀原文" 【了解更多《區文偉文集——淺談文化》】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關係的「三個改變」
    同時,此次疫情也暴露了我國在公共衛生、生物安全和自然生態治理領域的短板和不足。針對疫情初期社會上對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和食用的呼聲,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動相關的政策議程和立法進程,將在行為、意識和制度方面帶來巨大的改變,極大地推進我國乃至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改掉陋習,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人類不是世間萬物的主宰。
  • 從傳統文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2003年,我們也曾因「吃野味」引發SARS而付出了沉重代價。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無節制貪食野味、忽視敬畏自然所招致的惡果。因此,我們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通過「天」表示出來。天有多重含義。
  • 疫情之下和孩子談談人與自然的關係
    於是,有的人詆毀蝙蝠,有的人譴責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在許多禁止和指責的言論中,我們讀到是人們對自然的恐懼,以及徵服自然的野心。人類越來越把自己圈養於城市之中,人類和自然的脫節愈演愈烈。 然而,人和自然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是敬畏和共生,古老的故事說盤古開天闢地,他呼出的氣息化成了風化成了雲、他的聲音變成隆隆的雷聲、他的肌膚就是我們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幻化成江河、他揮灑的汗水是滋養世間萬物的甘霖。
  • 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反思
    如何看待自然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是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這一問題變得更為突出,值得我們從自然哲學角度作進一步審視和反思。  自然是生命之母、文明之根基。大自然孕育了所有生命和物種,為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是一個由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衝突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今天學習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就是要更深刻地理解、更積極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思想是恩格斯關於「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於自然界並存在於其中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人論 | 01 引言
    >        1)道德方面        2)屬靈方面        3)精神方面        4)關係方面        5)身體方面 2、人被造的目的 3、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1)進化論的起源
  • 小惑影評|《姜子牙》之天人關係
    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從哲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進行了解讀,這裡我們就不多做探討啦。 如果我們觀察不同角色所代表的利益團體,可以發現《姜子牙》中其實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關係設定,其中,貫穿整部影片的、最宏大的一組關係就是——「天」與「人」。
  • 倪海廈:創作「天紀 地紀 人紀」的目的
    之所以命名為 [天紀],因為它專門運用易經的原理來解釋宇宙之間包含天地萬物的物性,也就是說是探討天地之間的紀律的一套著作 。但是[人紀]就不一樣了,……一念之間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與死,……利用我的天文地理知識與醫學素養,來重新寫過地理志,因為目前市面上看到的各國地理志都是只有形,沒有神,我要研究的跟他們完全不同,這就是[地紀]了, ……作者:倪海廈我將用我一生的心血,完成這三部著作,第一部是天紀已經於1994年完成,已經傳世,當時只收約20位學生,拍攝記錄下來的錄像帶只做了一百個拷貝,
  • 「蜥蜴人」「地球是平的」,為什麼總有人相信陰謀論?
    前不久,為了證明地球是平的,美國名人邁克·修斯乘坐自己製造的火箭升空,想看一看大地的邊沿在哪裡,沒想到火箭墜毀了,64歲的老邁克為「地平」事業獻出了生命。很多人看到這個新聞覺得匪夷所思,都2020年了,怎麼還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 星露穀日記:放下束縛,體驗人與人最自然的關係
    舞會結束後我回到家門口,思考了整晚的人生,風就惆惆悵悵地吹拂過來……第108天作為星露谷一個帥到讓人痛哭流涕的追風少年,我常常受到瘋狂的追捧,大家也自然想盡辦法向我表達心意。比如言語的挑逗。「我們都住在鎮子外面,這是不是意味著什麼呢?」也有意味深長的暗示。「我們去野營吧。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原標題: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恩格斯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在宿命論面前,《掃毒2》的「天」與「地」都逃不過天註定的結局
    人在做、天在看,無論是餘天順還是地藏,都逃不過命運的懲罰,也只有始終如一的林sir能夠撥雲見日,看到這場你死我活的對決最後的結局,意外拿到了餘天順的1億港元懸賞。 香港導演邱禮濤,成名於像《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這類極端血腥、變態殺戮的作品,但在骨子裡,他是個很有「頑固」個性的另類導演。
  • 紀錄片《蜂蜜之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神性
    我所在的電影群展開過討論什麼是&34;,對我來講,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就像看《燃燒女子的肖像》和這部《蜂蜜之地》,感觸很明顯的判斷導演是女性,看完後查資料,果然是女性導演。全片用一種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與感觸去展開:一、人與自然主創團隊一開始抱著&34;的目的去到村莊,跟拍女主和她母親六個月,直到遊牧鄰居搬來,&34;
  • 紀錄片《蜂蜜之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神性
    我所在的電影群展開過討論什麼是"女性視角",對我來講,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就像看《燃燒女子的肖像》和這部《蜂蜜之地》,感觸很明顯的判斷導演是女性,看完後查資料,果然是女性導演。全片用一種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與感觸去展開:一、人與自然主創團隊一開始抱著"本來的打算是拍短片,拍攝有關該地區的環境——因為河水改道,村莊的變遷。"
  • 喬陽:真正與雪山相伴的人,也許不會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
    喬陽:讀者不必羨慕我,我只是恰好把這些寫出來而已,說羨慕的人,一定也是內心豐富,心有所感。在和自然親近、共情的能力上,每個人都不缺。自然從不曾遠離我們,如果說後天習得,那無非是,讓我們記住那些曾經感動的瞬間,在生命中,不停歇地繼續感受它,保持發展我們固有的能力。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李大華:自由、自然與境界——論成玄英的《莊子疏》
    可是,現象之所以存在,它們一定具有這樣的秩序、和諧、目的和意義,在道教所有描繪的宇宙結構圖中,都清楚地表明這一點,而且現象的運動也無例外地進入似規定的合目的性。[33]如果沒有一個超現象的本體的臨在,決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進一步說,沒有這個本體的預先存在,現象便不可能發生。理所當然,道教理論家將本體論證與認知論聯繫起來,相信理智是一個通往本體認知的方便之門,雖然理智不能真正地完成對本體的把握。
  • 五方五老到底是哪些人?和玉帝關係如何?
    對於昨天的文章,有一些朋友提出疑問:五方五老到底是哪些人?他們和玉帝究竟是什麼關係?
  • 新冠疫情背後——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春節本該是萬家團圓的節日,卻有許多人在除夕夜臨危受命,毅然踏上了前往防疫前線的列車。面對疫情考驗的中國人民,尤其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員、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科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應急救援人員、新聞工作者、企事業單位職工、工程建設者、下沉幹部、志願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齊心防疫的精神風貌讓無數人為此動容且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