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鰻魚來說,它們的時間不多了

2021-02-17 務虛日記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2020  |  vol.51

在2020年結束之前,我終於讀完了《鰻魚的旅行》。

從我剛開始知道這本書,就對它抱著極高的期待。無論是作為補充鰻魚知識的科普類讀物,亦或是看成一本關於父親釣鰻魚的兒時回憶錄,甚至是藉由鰻魚問題而引發的關於生命和死亡的討論,它都是成功的。

《鰻魚的旅行》獲得了2019年瑞典奧古斯特文學獎,被評為最佳非虛構圖書。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奧古斯特文學獎,感謝它為我們介紹了這樣一本非常優秀的讀物。

[瑞典] 派屈克•斯文松 / 徐昕 / 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 / 2020

1.黏糊糊的,不起眼的鰻魚的一生

我們日常食用的很多魚,都是卵生且能夠人工繁殖的,但鰻魚卻不一樣。

書中向我們介紹的主要是歐洲鰻魚(Anguilla anguilla)。在大西洋西北部一片名叫馬尾藻海的海域,水是深藍色的,十分清澈,有的地方將近7000米深,海面覆蓋著大片大片的馬尾藻,歐洲鰻魚在這裡出生了。它們這時並不是我們熟知的模樣,而是像柳葉一樣扁平,幾乎是透明的,被稱為柳葉狀幼體。

之後他們便從這裡出發,逐漸長大,變成玻璃鰻,遊向歐洲各個海岸。進入河流後,它們快速適應了淡水生活,身體變成蛇形,眼睛很小,腮也幾乎很難被發現,但逐漸變得強壯而堅韌,這次蛻變,讓它們變成了人們熟知的黃鰻。

黃鰻階段是它們生命中最長的階段,有的鰻魚能活到50歲,甚至有被關養的鰻魚活到80歲。只要它們樂意,可能會在水底,在淤泥裡一直呆著。它們不挑食,蠕蟲、毛毛蟲、蝸牛、青蛙、昆蟲、小龍蝦、魚,也吃老鼠和雛鳥,它們同時還是食腐者,吃動物的屍體。

誰也不知道鰻魚的第四階段會在什麼時候到來,也許是它終於想要回家了,也許是它們對淡水感到厭倦了。這個階段鰻魚身體的黃褐色逐漸退去,背部變成黑色,兩側變成銀色,有清晰的線條,從混沌中蛻變成銀鰻。為了生命最後的旅行,或許是為了更快回家,它們的鰭變得更長且更有力,眼睛變大且成藍色,胃被溶解掉了,消化系統完全停止運轉,生殖器官也終於發育,它們開始遊回馬尾藻海。

回到馬尾藻海,鰻魚的故事又將從新開始。

事實上,我們還是不能完全了解鰻魚的一生。因為仍舊沒有人在馬尾藻海捕獲過活鰻魚,甚至是死的。約翰內斯·施密特花了20年時間,只能在馬尾藻海找到最小的柳葉鰻,而馬尾藻海很大,始終沒有人知道鰻魚確切的交尾地點。

我們更熟悉的,是歐洲鰻魚的表親日本鰻魚,是我們通常食用的鰻魚。日本海洋生物學家塚本勝巳採用和約翰內斯·施密特一樣的方法,通過逐步尋找體型更小的柳葉鰻,在1991年確定了日本鰻魚的繁殖區域——太平洋中央,馬裡亞納群島以西的海域。直到2008年,東京大氣與海洋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團隊終於在這片海域成功捕到了完全成年的日本鰻魚,並且它們已經成功完成了交尾。

但至於為什麼歐洲鰻魚一定要回到馬尾藻海,或者說日本鰻魚為什麼一定要回到馬裡亞納群島以西的海域,還是一個無解的謎題。

2.你能在餐桌上吃金絲猴或者大熊貓嗎?但你可以吃鰻魚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編制的紅色名錄,評估各種形態生命的生存狀況。在紅色名錄上,每一個物種都會依據明確的標準得到評估,從最可喜的「低危(LC)」,到「近危(NT)」「易危(VU)」「瀕危(EN)」「極危(CR)」「野外滅絕(EW)」,到最後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滅絕(EX)」。

我們可以輕鬆地在它們的網站上搜索到各個物種的情況,比如我們熟悉的金絲猴,數量正在下降,對應的是瀕危(EN);大熊貓因為得到極大保護,數量有所上升,已經從瀕危(EN)變成了易危(VU)。

而鰻魚呢?如果用金絲猴作為對照,歐洲鰻魚的處境比金絲猴更加糟糕,已經達到極危(CR),而我們能吃到的日本鰻魚,也已經和金絲猴一樣處在瀕危(EN)的境況下。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處在這樣處境中的鰻魚,我們總是能吃到,甚至有的價格也並不很貴。

因為只要利用鰻魚的洄遊特性,只要在合適的時間捕獲玻璃鰻並把它們養大,就可以賣給餐館獲利。由於目前並沒有很好的技術能大量繁殖鰻魚,所以市場的鰻魚很大程度上是都是通過捕獲玻璃鰻加養殖的方式提供的,這也是鰻魚價格並不很高的原因,因為成本不高。

2010年,日本科學家第一次從實驗室繁殖的鰻魚身上取出卵子並孵化出柳葉鰻,可因為使用激素,後代中很多出現了嚴重的畸形。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仍在努力找到人工培育鰻魚的正確方法。

而如果粗暴地禁捕玻璃鰻,現在的市場上也沒有任何物種能代替日本鰻魚或歐洲鰻魚承受如此大的消費市場,便極有可能導致其他鰻魚被吃到瀕危,如星鰻。

鰻魚問題依舊隱藏在日漸增多的日料店之下。

也許是因為曾經歐洲鰻魚文化盛行,才讓他們意識到了如今鰻魚問題的嚴重性,歐盟也確實採取了一些措施來保護鰻魚,但鰻魚數量在短時間增長後又停止了。

因為我們對鰻魚了解的有限,所以為了拯救鰻魚而採取的措施仍舊不夠充分,甚至還存在著誤入歧途的危險。在人們的猶豫和政策的搖擺之間,鰻魚數量仍在下降。

就這樣,鰻魚的數量仍然在繼續減少,而關於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的決定卻一再被往後推延。推延到我們對鰻魚有更多了解的那一天,或者推延到再也沒有鰻魚的那一天。

我國是最大的鰻魚養殖國和出口國,相比於歐盟制定政策的低效率來說,如果想要保護鰻魚,我國制定政策效率較高也許對鰻魚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作為個人,我能做的也僅僅是今後都不會再吃鰻魚。

篇幅關係,沒有談到《鰻魚的旅行》中涉及的關於生命和死亡,關於親子關係的內容。但我想,這本書的出現就算僅僅只是能讓人在閱讀後對鰻魚多一份好奇,它的意義就足以顯現。

最後附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查詢方式,輸入拉丁文名稱就能查詢,點擊「閱讀原文」跳轉。

ᴇɴᴅ

封面:Evgeny Tchebotarev,Pexels

感謝閱讀,我們下周四18:00再見

推薦:一段跳脫「史鐵生」的旅程|緬懷先生

上篇:閱讀,如今仍是一種抵抗

相關焦點

  • 國家一級廚師刀工多恐怖?鰻魚正要反咬一口,就被處理得乾乾淨淨
    國家一級廚師刀工多恐怖?鰻魚正要反咬一口,就被處理得乾乾淨淨 國家一級廚師的刀工有多恐怖?對於廚師來說,刀功可是吃飯的本事,像這位大廚在處理龍蝦時,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像胳膊一樣長的龍蝦,輕鬆一刀就將蝦頭給取下,然後將蝦尾放到案板上處理。
  • 【新店】我們不生產鰻魚,我們只是鰻魚的搬運工.
    對於日本料理來說講究體現「色、香、味、意、器」注重食材新鮮講究切割技法賦有美感擺盤 不花哨,不討好絕對和居酒屋不同仿佛料理才是它的全部低調奢華有內涵它,就是大東屋「我們不生產鰻魚,我們只是鰻魚的搬運工」大東屋選用的鰻魚,國內是買不到的大東屋用的鰻魚是只出口日本的,在中國並不銷售
  • 鰻魚:不只有眼前的蓋飯,還有愛和遠方......
    它們只會與同種交配,出生後的小鰻魚也是向左走和向右走,各自踏上漫長的成長之路,等它們長大,也會像它們的父母一樣遨遊萬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鰻魚為何會選擇如此遙遠的繁殖地,至今仍然是個迷。1000多尾10mm長孵化不久的鰻魚苗,經過仔細的DNA比對,最終在1991年最終確定了日本鰻產卵場的大致範圍。
  • 日本水族館四處找人和鰻魚打電話:見不到遊客,它們自閉了
    而水族館飼養的300多條花園鰻有些特殊,疫情爆發之前它們已經熟悉了遊客的觀賞,練就了一身膽子,時常鑽出沙子搖擺身體。 之前一天接待幾十萬遊客,現在突然看不到人影,鰻魚們又回歸了自己的本性,開始自閉。 這一自閉,就輪到水族館的工作人員頭疼了,因為每當有人靠近,它們便鑽進沙子裡,根本沒辦法順利檢測健康狀況。
  • 鰻魚飯哪家最好吃?三家知名鰻魚飯餐廳大PK好吃嘴們千萬不能錯過
    在日本從街頭小店到米其林星級名店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其中的以鰻魚作為主要食材的鰻魚飯,更是日本人的最愛。 將烤好的鰻魚鋪在顆粒飽滿、松香軟糯的米飯上,再淋上美味的湯汁,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鰻魚飯就做好了。正因為大家的喜愛,所以也有日本以不到全球2%的人口卻吃掉了全球70%的鰻魚的說法。
  • 深圳最好吃的鰻魚飯在哪?教主親測七家鰻魚飯召喚鰻魚之神(上)
    河鰻是一種降河性洄遊魚類,生長於江河之中,成熟後洄遊到深海產卵,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完後就掛了,而它的卵子會隨著洋流飄回到河口,在淡水河中成長,直到成年後再到深海的產卵地交配產卵。鰻魚的交配期是秋冬季,而盛夏正是它們準備洄遊交配的時候,所以此時狀態最為佳。
  • 日本鰻魚陷入絕境?鰻魚飯還能吃嗎?
    此刻還難以判斷這一次歉收的原因,也不知道接下來兩個多月的情況如何、是否會影響全年的鰻鱺產出。但是可以肯定,過去幾十年裡鰻鱺幼苗的趨勢一直是在下滑,野生鰻鱺種群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危機。這既有氣候和洋流變化的因素,也毫無疑問有人類持續捕撈的「貢獻」。鰻鱺怎麼了?為什麼我們吃的養殖日本鰻還要去撈野生的苗?日料鰻魚還能吃嗎?
  • 沒什麼是一碗鰻魚飯解決不了的!
    所以,日本鰻魚界有「串魚學三年,剖魚學八年,烤魚學一生」的說法,大多數有名的鰻魚店,手藝都是祖祖代代傳下來的。話不多說,直接上飯!而且這家老牌餐廳不接受預約,所以它們家的鰻魚飯通常要等半個小時以上!鰻魚也烤得非常香,入口有一點點肥,但是配了他們獨特的醬料就一點都不膩了!
  • 被吞後鑽穿蒼鷺的身體,蛇鰻魚是如何做到的?兩者的結局又如何?
    被刺破肚子的蒼鷺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受了「重傷」,依舊正常的飛行、站立,好像蛇鰻魚本來是它的一部分。戴維斯還注意到,在這個彆扭的「組合體」身後不遠處,有兩隻年輕的老鷹以及一隻狐狸正在悄悄跟蹤。它們大概都認為蒼鷺可能活不了太久了,甚至立馬都有墜落在地面上的可能,所以提前準備佔有美食。
  • 日本鰻魚料理大賞
    ,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唯鰻魚最「壯陽補腎」,不吃鰻魚為」人生一大遺憾」。終於有一天,它們也如同自己的祖祖輩輩一樣,踏上了洄遊的旅程,如史詩般壯美,一生一次,遨遊萬裡。所謂骨切り就是在海鰻的魚肉上,幾乎每隔一毫米切下一刀但不可以切斷魚皮,這樣雖然沒有剔除魚刺,卻可以保證魚刺已經被細細的切碎,食用時不會帶來任何不適。骨切り對於料理師來說是一門艱難的必修課,非常考驗料理師的刀工、眼力以及耐心。
  • 原來日本鰻魚多是從中國進口的…日本人:太貴吃不起了!
    作者:紅燒肉說到日本的美食,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呢?壽司、刺身、點心、大阪燒、和牛、火鍋、拉麵……能想到的有很多,但是要讓小編說的話,「鰻魚飯」妥妥的排在Number1。在日本,喜歡吃鰻魚飯的人可真不少,光是想想鰻魚那多汁彈牙的口感,就已經受不了了!現在,蒲燒鰻魚、鰻魚飯已經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颳起了熱潮。
  • 產卵就死的鰻魚不需要愛情!靠自己能活五十年,你了解過嗎?
    你吃過鰻魚飯嗎?鰻魚的稱號是「水中軟黃金」,口感嫩滑,相當獨特,由於鰻魚苗無法進行人工繁育,再加上愛吃鰻魚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市場價格也高了起來。如果不去飯館點鰻魚的話,還可以自己去合適的區域釣鰻魚,又可以享受到美食,還能感受到這種別樣的樂趣。
  • 水中人參--鰻魚
    鰻魚的性別是後天環境決定的,族群數量少時,雌魚的比例會增加,族群數量多則減少,整體比例有利於族群的增加。鰻魚在深海中產卵繁殖,在淡水環境中成長。性情兇猛、貪食、好動、晝伏夜出、趨旋光性強、喜流水、好暖。
  • 《鰻魚的故事》導演手記
    每年,隨著季節轉換,在地球上相對固定的區域,它們如期而至,無視艱險與阻遏、勞頓與犧牲,恪守著與大自然的亙古約定,悲壯的個體消亡支撐起興旺的種群續存。而更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陸地河流與大洋海嶺之間。每年都在發生,卻無人能見證現場——鰻魚洄遊。給世界帶來最費周折的生物遷徙蹤跡,這是紀錄片《鰻魚的故事》的起點。
  • 日本鰻魚飯料理大賞
    首先是鰻魚切法的不同,關東是指東京一帶,用的是背開,具體做法是先將錘針對著活鰻的頭部釘入砧板,再從背部順勢劃刀,一分為二再去骨除刺。據說這是因江戶時代關東地區多武士,切腹不吉利。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而關西的大阪那一帶,以及中部名古屋地區,廚師殺鰻則習慣從腹部下刀,據說是因關西商人多,從腹部切寓意幫客人「放血」。
  • 鰻魚丼種草!專注活烤鰻魚的正宗好食.
    我關注的日料博主們雖然喜歡吃日料,但是這段時間冷鏈食品頻頻出事,日料裡面生食又多,整得我只好望洋興嘆。工作日的午飯時間來到位於武侯區桐梓林北路的這家鰻滿•活烤鰻魚專門店甚至還要等位,可見其味道應該是真的不錯(也是成都人對吃太執著了
  • 【發吃】鰻魚的星辰大海
    願雜誌不在枕邊的日子都有我在小時候覺得鰻魚就是個迷,在一眾生壽司中散發熱氣,小刷子沾著醬料薄薄刷兩下,滋味甜而不膩;
  • 小鰻魚橫跨大西洋,精密的磁場導航系統來幫忙
    對歐洲鰻鱺(學名Anguilla anguilla)來說,這段距離連接著它們的兩個家鄉,連接著生與死。每年,在馬尾藻海出生後不久,年幼的歐洲鰻鱺便踏上了前往歐洲的旅途。跨越北大西洋到達歐洲,它們會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或地中海附近的淡水域中度過大部分的生命時光,通常是十年或更久。
  • 明天,給吃鰻魚飯找個藉口
    ,在烤炙的手藝和醬汁的調製上更是需要功力——日本鰻魚界有「串魚學三年,剖魚學八年,烤魚學一生」之說,所以大多數有名的鰻魚店,手藝都是祖祖代代傳下來的。所以,現在是發攻略時間:日本最好吃的10家鰻魚老鋪。
  • 揭秘鰻魚之魔
    鰻魚不僅能變性別,還能變體型、體色、體液,能變得你認不出它的「廬山真面目」。鰻魚的生活史分為六個不同的發育階段,為了適應不同環境、不同階段的體型及體色都有很大的改變。位於深海的產卵地,母親已經去世,幼魚體型根本不像父母,其體液也與父母相異,卻與海水相同,故遭遺棄,隨洋流漂泊。 在大洋隨洋流作長距離漂遊時,為便於隨波逐流,身體變得薄如柳葉的「柳葉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