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效應,教你看你的情感模式,是否在非理性狀態

2020-12-27 同心兒童注意力

1.

同事小鄭因為丈夫提出離婚,哭哭啼啼,精神萎靡不振。

大家議論紛紛:其實大可不必,那個男人不說渣男,也離渣男很近,縱然他不提離婚,小鄭還該自己考慮離婚呢……

但小鄭心裡轉不過彎,她放不下。

她的丈夫是親戚介紹認識的,高顏值,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但他本人是自由職業,收入不穩定。

小鄭畢業於名校,身材相貌俱佳,有不錯的職業,追她的人很多,可她遲遲沒有找到意中人。

遇見他時,小鄭說不知何因,對他有點動心,也許是因為他長得帥吧。總之,見過幾面,她就跟他走到一起,後來讓他成為自己的丈夫。

度過蜜月後,他竟然不出去工作,成天躲在家裡玩遊戲,倆人的生活靠小鄭的工資,以及偶爾他父母給的一些錢。小鄭說他,他稱沒有合適的……

小鄭工作忙,回家還得收拾家務。她的丈夫在家不是打遊戲就是睡大覺,不幫忙家務還說自己心情不好。後來,晚上還常常外出。

經過觀察和追蹤,小鄭發現他外面有女人,是他打遊戲的隊友,一個當了人家「小三」,後被拋棄,卻擁有一大筆財產的女人。

小鄭跟他吵,跟他鬧,但還沒有離婚的念頭。

可她的丈夫,吵了一段時間後,卻直截了當向她提出離婚。

「我沒嫌棄你,你倒嫌棄我?」小鄭蒙了,她想不明白,不肯跟他離婚。

有人問小鄭:「你到底愛他什麼?那樣的人,你躲還來不及呢!」

小鄭搖了搖頭,流著淚說:「我也不知道,反正我無法接受。」

「是不是還愛他的帥氣?」當有人忍不住繼續追問。小鄭回應:「他的帥氣抵不過他的頹廢,回家一看到他的髒亂和無神的雙眼,我真想跑。」

「那就對呀,現在就該趕快跑。」但小鄭依然搖頭:「我邁不動雙腿,我不想離開……」

2.

小鄭不想離開,不想放手,還真因為感情嗎?其實不然,小鄭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應該是「沉沒成本效應」搗的鬼,它是一種沉溺於過去的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生活中不由自主任由「沉沒成本效應」操控的事情很多。在愛情、親情中不乏存在,往往前期越是投入的人,後期越不甘放手。

網絡上看過關於男人最不甘分手的幾種情況,其中第一種是備胎式分手。原因很明白,因為備胎,男人基本上是單方向給予,物質的饋贈,孤獨時的陪伴和安撫。經濟上、精力上、時間上男人大量付出,但女人沒有給男人所期待的情感,沒有給男人在自己心中留下位置,當覺得不需要甚至是障礙時,女人提出分手。如此,男人極其不甘心,因為曾經的付出一無所獲,所以更難理性面對發生的一切。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常常更為不堪的是父母,這除了父母對子女感情更濃的原因外,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父母在子女身上投注了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所以更加不甘心,更為難受。

其實「沉沒成本效應」的非理性行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去電影院看電影,開映之後發現電影不是自己想要看的,沒有任何興趣,但為了購買電影票付出的錢,不甘心離開電影院,搭上自己的時間,和賠上自己不愉快的心情。

再比如不小心買來不夠新鮮的食物後,因為不甘花出的錢浪費掉,繼續食用,最終影響身體,造成了更大的浪費。

「沉沒成本效應」的不甘心行為,引發了太多不該出現的痛苦和難受。

但願小鄭能夠覺醒,擺脫「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不要因為結婚後自己的付出而不甘放下,不願結束婚姻。

3.

懂得分析自己的心態,正視自己的內心,會讓自己過得更為順心。

人世間,不少不甘心,不是放不下當前,而是舍不去曾經。

那麼,在面對變化和選擇時,不要急著不甘,不要立即讓自己墜入痛苦之中,給自己一點時間,將自己需要面對的當前狀況、人和事,一點點剖開,抽絲剝繭,尋找裡面究竟有多少是自己真正不甘,放不下的。

面對情感割裂,看看對方身上有多少真正值得自己留戀的。

面對無法復得的東西,想想實際用處和價值是否無可替代。

一番尋找、思考之後,往往會發現,其實所謂「不舍」的東西,存在與否,影響不了自己現實的生活。

自己真正放不下的,是曾經,那些曾經的付出。

然而,即使已經付出,就無可返回。換個角度去思考,為無法返回的曾經,再搭上時間、精力,乃至人生去不甘,去追悔,去做無用的堅持,豈不是造成更大的浪費,無謂消耗了自我。

不甘吃虧,但實際因為不懂得止損繼續投入,時間也好,情感也罷,最終出現了更大的吃虧。

再度回首時,或許又是無盡的追悔。

所以,該放手時放手,該捨棄時捨棄,不要糾結於曾經的付出。只有理性放下,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新的開始。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三人當時已經消費240了,雖然都表示太難吃,但仍有一個學生和老師提議再點幾個冰淇淋帶回去。她們應該是這麼想——反正都是花270,湊夠300拿返券……這家餐廳的食物是否好吃,筆者對此不置可否。但「消費滿三百返五十」無疑是商家精明而智慧的選擇。這正是利用了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
  •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她們應該是這麼想——反正都是花270,湊夠300拿返券……這家餐廳的食物是否好吃,筆者對此不置可否。但「消費滿三百返五十」無疑是商家精明而智慧的選擇。這正是利用了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某天晚上你花50元錢隨便看了一場電影。
  • 讓一個男人越愛越深的邏輯:「沉沒成本效應」
    何謂「沉沒成本效應」?所謂沉沒成本效應,原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根據經濟邏輯的法則,沉沒成本並不應該對決策的制定產生影響。但在人們的實際投資活動、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卻廣泛存在著這樣一種非理性現象: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最終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 沉沒成本竟然是因為大腦懶!
    我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自己是不是有好處,更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人人都有。就算是號稱多麼理性的人,在遇到此類問題時,往往還是會被淹沒在沉沒成本裡不能自拔。
  • 時間的沉沒成本
    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半個小時後,感覺影片糟透了。此時,你應該離開影院嗎?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此時它就是沉沒成本,無論你是否離開影院,錢都不會被退回。這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解釋沉沒成本的時候舉的例子,這個例子不但生動地說明了什麼是沉沒成本,而且還指明了我們對待沉沒成本應持怎樣的態度。
  • 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解釋——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於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聽起來好像沒感覺?
  • 【推薦】投資認知偏誤——最常見的三種認知偏誤是沉沒成本、羊群效應和確認偏誤
  • 一個高情商女人,分享了沉沒成本效應
    本文是《女性課堂:婚姻心理學》專欄,通過專欄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婚姻情感知識,解決婚姻和情感發展中遇到的困擾。通過案例的剖析、婚姻心理學知識的分享,讓我們女人更懂男人的心理和婚姻的真諦。從底層上改變思維模式,從而為走向幸福的婚姻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 沉沒成本:結婚是兩個人的事,為什麼要舉辦隆重的婚禮?
    ,在電影院看了一會兒之後,發現這個電影不好看,那這個時候你會選擇繼續看下去,還是會選擇站起來就走呢?據調查,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繼續看下去,他們可能會一邊玩著手機,都要一邊堅持把電影看完,不想浪費掉那已經花出去的投資。這樣的選擇真的理性嗎?如果你搞清楚了沉沒成本的概念,或許會對這樣的情況有更加理性的選擇。
  • 生活中的那些個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你會怎麼做?我們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吃下去,因為它是免費的、限量的,即使撐得難受,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看電影項目也要繼續吃完。類似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上上演。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個免費點心就是沉沒成本。由過去的決策造成的已經產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講人話就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 生活中,沉沒成本如何影響你的選擇?
    烈日下等了很久的公交車沒有來,想打車,想到已經等了這麼久,只好繼續等;  付了錢看電影,發現是爛片,怕浪費,最後忍著看下去;  夏天天熱想喝冰飲,看到店家的買一送一或者滿減特惠套卡,看著很划算而購買。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從經濟學角度看,你已經進入「沉沒成本謬誤」。
  • 你為什麼分手困難?來自沉沒成本效應的洞見.
    比如,你花50元看一場電影。剛坐下來30分鐘,你就發現這部電影無聊透頂,周圍的人不是打呼嚕就是沉浸在二人世界,你確定繼續看下去對你毫無價值,但是,你會願意馬上離開嗎?絕大部分不知道沉沒成本這個概念的人都不會離開,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我自己主動花了錢的。50元已經花了,我們是否離開不應該受它的影響。但事實上,自己腰包裡掏出的50元,的確影響著我們的決定。
  • 金晨與張繼科分手:「沉沒成本」告訴你:果斷的結束,更利於開始
    ,讓情緒不再敏感》中,闡述了一個觀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支出,包括時間、精力、錢財等。用在金晨和張繼科身上,就是指兩人明知不合適,就應該及早了斷,不要等到後面浪費了時間和感情之後,再來分手,就得不償失了。沉沒成本本身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非理性決策,而在兩性關係中,當你覺得兩人不合適,或者已經受到傷害時,還堅持要繼續這段關係。
  • 《如果歲月可回頭》:不再著迷「沉沒成本」,理性思考工作模式。
    歸因陷入「沉沒成本」陷阱:起因、過程、結果。比如朋友小張在辦理髮票時,收款金額、收款單位、收款事項都核對過了,卻忘記核對主、副聯發票的編號是否一致,導致需要重新辦理髮票,才能完成報銷。兩種困難的作用下,產生的「無能之錯」,也埋下了糾結於「沉沒成本」的種子。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今天,這四個最重要的規則和效應能否解決你當前的一些困惑?1、自我暴露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密友相處,因為我們與他們分享更多的秘密,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真正的友誼。2、首因效應這個主要是說第一印象,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當我們做某事時,初始狀態非常重要。首要效應不僅會打動別人,還會影響我們行動的初始狀態。
  • 《墨菲定律》:割捨「沉沒成本」,方能及時止損
    其實這就是《墨菲定律》中所講到的由於難以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將就。那什麼是「沉沒成本」呢?所謂「沉沒成本」就是說已經投入但不可能再拿出來的付出或支出,比如情感、時間、金錢等等。,甚至還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或者從理性的角度看,「沉沒成本」已經產生,如果因為已經無法挽回的「沉沒成本」,長期被「沉沒成本」裹挾著往前走,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舉動和行為。
  • 大多數人被「沉沒成本」拖垮
    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那些「你付出後卻沒得到相應回報的成本,例如金錢、精力、時間或者情感等」,都能算作沉沒成本。比如前文裡提到的看了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在不少影片的差評區都能看到類似於「強忍著看完」、「很想走但沒走」、「看了一半就開始玩手機了」等等言論。
  • 這九個心理學效應,你中了幾個?
    所謂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幹擾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戀愛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和牢固的現象。除此外,小編們還想到了梁山伯和祝英臺,瓊瑤劇等等,其實外界的壓力之下,兩人經歷了辛苦的心理歷程,從而鞏固了雙方的情感。
  • 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
    說到底,你的價值由你自己決定,想要別人怎麼對你,首先自己要怎麼對自己,你覺得自己值得,那就是值得,你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更不會覺得你值得。5、南風效應有一則寓言,講北風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
  • 理性、非理性與合理性
    關於這個,歷史上科學理性的重大改變與科學認識合理性模式的幾次大的變換相對應,便是明證。理性的理想化特徵使之力圖駕馭非理性,但非理性總是在突破著理性的束縛,而顯示出自身更廣泛的合理性地位。理性由於其理想化特徵,容易陷入自滿自足的封閉狀態,處於此狀態中的理性自我規定,自我辯護,自主自律,不假外求。唯理論便持這種立場。例如笛卡兒認為理性自證自明,既不以經驗為出發點,又無須經驗證實。康德的先驗理性、黑格爾自否定的理性,都是自足自律、自我完善的封閉理性。但理性不可能自證自明,理性要證明自己,必須訴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