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2020-12-27 騰訊網

華章妹說

我們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引起的。

——亞科斯

以下,Enjoy:

作者:鐵木君

來源:鐵木君(ID:tetemu)

01 不懂沉沒成本

你越堅持,就越被坑

假設你跟朋友/對象去吃自助餐。

這家店裡的食材都很新鮮,味道很好。你們吃得很飽。

當你們起身準備走的時候,每桌限量一份的黑松露鵝肝,送到了你的面前。

你會怎麼做?

我們大多數人,會心甘情願做一個「吃飽了撐的」的人,即使吃飽了, 也要塞下那一份鵝肝。

即使會撐得難受,甚至因此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電影等休閒項目,還是會堅持「環保不浪費」的原則,讓不堪重負的胃,再加上一層負擔。

因為它們很貴、限量,我們付了自助餐的錢,不想虧本啊。(扶我起來,我還能吃!)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解釋——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於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聽起來好像沒感覺?

但其實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沉沒成本上面;

為了過去的付出和錯誤,跟現在的自己較勁,賭氣般地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相處了4年的男朋友,即使不喜歡了,也想著先湊合著過過;

等了半個小時公交,你甚至感覺快要中暑了,還想再堅持一下,省個打車錢;

進了一個景點,明知道被坑了,但是「來都來了」,那還是轉一圈吧……

為什麼我們明知吃了虧,還是無法停下腳步?任由已經付出的東西,對自己施加新的傷害?

02 沉沒成本考驗的是

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尊與恐懼

我們都害怕,被證明自己是錯的。

因為在面對質疑、遭到損失時,我們大腦中的杏仁體,都會將其識別成攻擊,本能地自我防禦。

這讓我們習慣於,把外界的反饋(尤其是負面反饋)和自我價值,完成綁定。

否認過去的選擇,就等於是在否定過去的自己。

為了緩解這種痛苦,我們寧願繼續堅持,當初錯誤的決定。

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本能。

這種本能的恐懼,導致了「損失厭惡效應」:相比於「獲得」的快樂,我們對「損失」更加敏感。

舉個例子:你跳槽到一家新公司,薪資從6k直接漲到了12k。你很開心,直到你無意中聽到,部門裡另一個新同事,老闆給了他15k。

我們錨定的標準,從6k,變成了15k。

於是每月多得6k的快樂,馬上被自己每月損失了3k的悲傷所替代。

賭博也是一樣。(反對大家賭博)

很多人先贏後輸,都是因為一直記得,當初最多的時候,賺到了多少錢。

賺3000的時候,被最高峰賺5000錨住,賺1000的時候,被賺3000錨住,虧2000的時候,又被保本錨住……為了證明自己留在牌桌上是正確的,最後越虧越多。

生活中,因為「損失厭惡」,為了彌補過去的錯誤,我們會傾向於繼續加碼,把更多時間,耗在希望不大的事情上。

除此之外,我們也常常給堅持的事情,套上「擁有物光環」

社會心理學家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中提到過一個現象:

賽馬場的人們下注之前,會在眾多馬匹之間猶豫不決;可是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馬,這匹馬在他們心中,獲勝的機率便會大大增加。

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這種願望,會讓我們高估這個選項的未來價值,和事件發生的概率。

因此你已經花了錢在它上面,你不願意放棄它。

這兩種情況,最終都是我們自我防禦的本能佔了上風,最終影響了我們決策的正確性。

為了證明我們是對的、有價值的,我們寧願投入很多當下的精力,去給過去填坑;

去「合理化」,每一個過去的選擇。

於是我們的理性思考能力,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03 別被過去綁架

接受錯誤,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不能將視線,從過去的事情上移開,將會讓我們錯過接下來無數次止損的機會。

電信詐騙大家都知道吧。

現在我們清楚了他們的套路,可在以前信息流通不發達的時代,被他們騙上鉤的人可真不少。

騙子們先利用人們不勞而獲的心理,許諾大家未來能拿到大錢,讓大家交個一百兩百的小錢;

然後利用這部分沉沒成本,一點一點收線,哄騙對方交更多的錢,達成詐騙的目的。

如果人們一開始,意識到不對就抽身退出,而不是盯著已經打了水漂的錢,就不會有後面更大的悲劇了。

當然了,不止騙子會用,手握更多資源的商家,更是用「沉沒成本」設計套路的好手。

凡是有人性弱點的地方,也會帶來商機。

最常見的,就是交定金了。

買車、買保險等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對產品或服務的某個部分有疑慮,不夠滿意,只差最後刷卡這一步,遲遲無法下決定。

而商家讓我們先交一部分小額的錢,用這部分沉沒成本將我們鎖定,最終完成大額的交易。

而網購、外賣的滿減也是一樣。

我女朋友每次逛淘寶,明明只需要買一瓶30多的洗衣液,最後卻非要湊天貓超市199-30的滿減。

不湊齊那30塊的滿減,就是虧了;最後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呆在角落吃灰。

及時放棄,是一種智慧。

能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明晰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就像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所說: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衝呀打工人,忘掉沉沒成本,及時斷舍離,是我們對抗資本家和消費主義最好的利器。

04做未來的主人

你該考慮的是機會成本

如果說,沉沒成本決定了人們如何看待過去;那麼機會成本,則決定了人們如何面對未來。

什麼是機會成本呢?

這個經濟學概念是指:我現在選了選項A,如果我轉而選擇其他B、C、D、E...中的某一個,它們所能帶給我最高價值。

簡單點說,比如周末你有兩個小時時間,可以用來打遊戲,也可以用來看電影;打遊戲帶來的快樂和看電影帶來的放鬆,就互為機會成本。

相比於沉沒成本,機會成本,才是決定我們未來幸福的那一個。但卻也是在沉沒成本面前,被我們忽略的那一個。

柯達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上個世紀,柯達是膠片時代的霸主,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才是第一個發明數位相機的公司。

可是他們面對數位相機潛力無限的機會成本,卻死守過去膠片時代,技術和市場佔有率的優勢,放不下投入的人力物力的沉沒成本。

最後在數碼時代的浪潮下,巨輪傾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做選擇時,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未來能否產生持續積極的影響?

我現在的決策,有沒有被過去的付出所左右?

想好這兩個問題,將會影響我們當下和未來的幸福水平。

沒有誰,喜歡被當作一個輕易放棄的人。

同樣地,背負著沉重的過去,也讓我們難以承受。

因為,為一個錯誤的選擇而苦苦堅持,也是一種失敗。

這時候恰到好處的放棄,才讓我們有機會更快接近,撥雲見日的那天。

作者介紹:鐵木君,95後連續創業者,兩家文化傳媒公司創始人,冰河鐵馬團隊投資人,一個血液會沸騰的寫作者。

相關焦點

  • 生活中的那些個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你會怎麼做?我們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吃下去,因為它是免費的、限量的,即使撐得難受,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看電影項目也要繼續吃完。類似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上上演。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個免費點心就是沉沒成本。由過去的決策造成的已經產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講人話就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 大多數人被「沉沒成本」拖垮
    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那些「你付出後卻沒得到相應回報的成本,例如金錢、精力、時間或者情感等」,都能算作沉沒成本。比如前文裡提到的看了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在不少影片的差評區都能看到類似於「強忍著看完」、「很想走但沒走」、「看了一半就開始玩手機了」等等言論。
  • 時間的沉沒成本
    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半個小時後,感覺影片糟透了。此時,你應該離開影院嗎?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此時它就是沉沒成本,無論你是否離開影院,錢都不會被退回。這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解釋沉沒成本的時候舉的例子,這個例子不但生動地說明了什麼是沉沒成本,而且還指明了我們對待沉沒成本應持怎樣的態度。
  •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她們應該是這麼想——反正都是花270,湊夠300拿返券……這家餐廳的食物是否好吃,筆者對此不置可否。但「消費滿三百返五十」無疑是商家精明而智慧的選擇。這正是利用了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某天晚上你花50元錢隨便看了一場電影。
  •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這正是利用了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某天晚上你花50元錢隨便看了一場電影。剛坐下來15分鐘,你就發現這部電影拍得太爛,無聊透頂,周圍的人不是打呼嚕就在二人世界,你確定繼續看下去對你毫無價值。現在你需要做一個決定:會繼續看完,還是會馬上離開?
  • 生活中,沉沒成本如何影響你的選擇?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從經濟學角度看,你已經進入「沉沒成本謬誤」。生活中關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今天帶大家了解關於沉沒成本的那些事,用經濟學角度去看待一些事,幫助大家關鍵時刻做到及時止損。  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原本是個會計學上的術語,是指由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 沉沒成本竟然是因為大腦懶!
    為什麼我們做決策更傾向於已經付出沉沒成本的選擇?是因為潛意識裡」不能吃虧「」一條道走到黑「的心理讓我們淹沒在「沉沒成本」裡。03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也沒有對錯。第一,我們要認清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壞的區別,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經發生的花費。第二,因為這種心態的頑固性,有目的性地製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於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 讓一個男人越愛越深的邏輯:「沉沒成本效應」
    何謂「沉沒成本效應」?所謂沉沒成本效應,原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根據經濟邏輯的法則,沉沒成本並不應該對決策的制定產生影響。但在人們的實際投資活動、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卻廣泛存在著這樣一種非理性現象: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最終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 沉沒成本效應,教你看你的情感模式,是否在非理性狀態
    「我沒嫌棄你,你倒嫌棄我?」小鄭蒙了,她想不明白,不肯跟他離婚。有人問小鄭:「你到底愛他什麼?那樣的人,你躲還來不及呢!」小鄭搖了搖頭,流著淚說:「我也不知道,反正我無法接受。」「是不是還愛他的帥氣?」當有人忍不住繼續追問。
  • 《墨菲定律》:割捨「沉沒成本」,方能及時止損
    其實這就是《墨菲定律》中所講到的由於難以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將就。那什麼是「沉沒成本」呢?所謂「沉沒成本」就是說已經投入但不可能再拿出來的付出或支出,比如情感、時間、金錢等等。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因為不能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默默忍受,默默將就。不少人還將整個人生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潭裡無法自拔。
  • 沉沒成本:結婚是兩個人的事,為什麼要舉辦隆重的婚禮?
    ,沉沒成本就是那頓「剁椒魚頭」,結果你沒能及時認識到,既然這頓美食已經「沉沒」了,那麼它就不是成本。你真的理解什麼叫沉沒成本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很多商業機構在客戶一旦有一點點購買慾望的時候,就會想方設法收客戶一點點定金,一萬元的東西,只能只收五百塊定金。當用戶回到家裡購買的衝動消失開始舉棋不定的時候,因為不想損失這五百塊錢的沉沒成本,他可能會一咬牙買下它。
  • 沉沒成本——朱長齡的自毀家園以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
    在經濟學上,朱長齡自毀家園的行為叫做沉沒成本。意思是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顧名思義,沉沒成本是「沉沒」性質的,無可挽回,是一種歷史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情的時候,不僅要看在未來這件事對自已有沒有利益,而且也要看過去自已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這種投入,不僅僅指金錢,也包括時間、精力等。運籌帷幄、事無巨細,才能所向披靡。
  • 【魔都絮語】生活中遇到的「沉沒成本」(作者:繆迅)
    生活中遇到的「沉沒成本」繆迅花了60元買了張電影票走進影院,才看了半個小時,就覺得這電影實在無聊又無趣,不看拉倒了吧,但一想畢竟花了60元,實在不捨得馬上一走了之;兩個小時後電影散場走出來一想,覺得這場電影還真不值
  • 《如果歲月可回頭》:不再著迷「沉沒成本」,理性思考工作模式。
    歸因陷入「沉沒成本」陷阱:起因、過程、結果。「沉沒成本」亦是來源於解決問題,可能是做錯的事、可能是沒全做錯的事、也可能是做對的事。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陷入「沉沒成本」的陷阱呢?付出的金錢、社會關係等成本,就會迫使我們的思想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如果……就好了」,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認知失調」。此時,情緒大腦會讓我產生懊惱,而不是真正地發現錯誤的原因,比如對比屏幕的質量歷史、客戶評價等等因素,或者專注於此刻需要做的事。
  • 《北京女子圖鑑之助理女王》,職場中的沉沒成本
    功課用在哪裡,結果從不會陪你演戲。明星姚子君總以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這個唯自己馬首是瞻的小助理,豈不知小助理從踏入北京的那天起,植根在她心底的夢想從來就不只是做一個小助理。因為有這顆夢想的種子,所以她努力成長發芽,即便被擱在逼仄陰溼的成長環境中。
  • 金晨與張繼科分手:「沉沒成本」告訴你:果斷的結束,更利於開始
    ,讓情緒不再敏感》中,闡述了一個觀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支出,包括時間、精力、錢財等。用在金晨和張繼科身上,就是指兩人明知不合適,就應該及早了斷,不要等到後面浪費了時間和感情之後,再來分手,就得不償失了。沉沒成本本身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非理性決策,而在兩性關係中,當你覺得兩人不合適,或者已經受到傷害時,還堅持要繼續這段關係。
  • 你為什麼分手困難?來自沉沒成本效應的洞見.
    比如,你花50元看一場電影。剛坐下來30分鐘,你就發現這部電影無聊透頂,周圍的人不是打呼嚕就是沉浸在二人世界,你確定繼續看下去對你毫無價值,但是,你會願意馬上離開嗎?絕大部分不知道沉沒成本這個概念的人都不會離開,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我自己主動花了錢的。50元已經花了,我們是否離開不應該受它的影響。但事實上,自己腰包裡掏出的50元,的確影響著我們的決定。
  • 可能是「沉沒成本」在作祟,要及時糾正
    二、家長對孩子的成績不滿意的原因"媽媽希望你能通過這次學習能夠變得更加優秀""你看看別人,你們花的錢時間精力都一樣,為什麼你的成績沒有別人的好?"另一方面是家長潛在的"沉沒成本"還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對孩子說他們的成績對不起自己花的錢,自己給他們報名的學費這麼高,孩子取得的成績這麼一點點。這個時候,家長已經完全失去了剛給孩子報名時候的熱情,這是因為家長自己陷入了自己內心的"沉沒成本"之中,就覺得自己的錢白花了。
  • 46歲陳德容與結婚8年的富豪離婚:忽略沉沒成本,到底有多重要?
    正如董卿說的:「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即便你佔盡優勢沉沒成本,及時止損在周揚青手撕羅志祥後,羅志祥似乎毫無「反抗能力」,也讓大家深信周揚青所爆料的事情。無疑,羅志祥錯得離譜。無疑,自己9年的青春就那樣白費了的周揚青會萬般惱怒,心有不甘,但是,一切都已成事實。
  • 【推薦】投資認知偏誤——最常見的三種認知偏誤是沉沒成本、羊群效應和確認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