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竟然是因為大腦懶!

2020-12-27 米恩教育

為什麼我們做決策傾向於已經付出沉沒成本的選擇

是因為潛意識裡」不能吃虧「」一條道走到黑「的心理讓我們淹沒在「沉沒成本」裡。

「有一種觀點」:

大腦的工作機制傾向於節省能量,既然已經有過一定思考,那麼花費在思考其他選擇的能量,不如節省下來,選擇以前思考的結果。

因為大腦能量資源稀缺,產生了「管窺」效應。

因為大腦懶

01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心理。

我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自己是不是有好處,更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人人都有。

就算是號稱多麼理性的人,在遇到此類問題時,往往還是會被淹沒在沉沒成本裡不能自拔。

因為大腦懶

「舉個例子」一般商家跟客戶收定金,是最常見的沉沒成本,哪怕一臺50萬的車只收了500塊的定金,在客戶心裡,這個錢已經花掉了,怎麼才能花的最值,最划算?

雖然客戶買的是車這個商品本身體,但同時客戶也一定需要有買車佔到便宜的感覺,比如商家會用的500塊定金翻倍折抵車款,就相當於1000塊,用這種方法來吸引客戶多交定金,誘使客戶多交定金,定金交的越多,客戶越難放棄交尾款。

商家的這番操作就是利用了沉沒成本+划算效應!

02區分沉沒成本和路徑依賴。

「沉沒成本」的力量在於存量思維,主要取決於已經投入的資源比例和剩餘資源的分配。兩者的權衡和對未來判斷的決斷直接詮釋未來光景。

「路徑依賴」是人基本不可能擺脫的慣性行為,既是經驗主義的,也是格局、視野、知識結構的局限導致的。路徑依賴被激活的原因多數是大腦迴路被強化後表現。

因為大腦懶

沉沒成本指向過去,路徑依賴指向未來;

沉沒成本是對過去投入的執迷,路徑依賴是對未來發展的選擇;

沉沒成本難沉沒,是因為心理上損失厭惡,路徑依賴被依賴,是因為客觀上反饋強化;

沉沒成本的窗口在投入產出不平衡時開啟,路徑依賴的窗口在輕鬆選擇的偶然間結束。

03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也沒有對錯。

第一,我們要認清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壞的區別,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經發生的花費。

第二,因為這種心態的頑固性,有目的性地製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於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但是,最後我們還是要反過來說,你如果真的能夠克服這種沉沒成本所帶來的心理偏見,不被這種情緒所左右,將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業判斷。

因為大腦懶

「舉個例子」

我去服裝店買衣服,我跟老闆討價還價,說了半天老闆硬是沒有給我讓利,我轉頭就走並留下一句話:「不給便宜點兒就不買了。」

結果老闆根本就不理我

原因就是我沒有觸動老闆付出沉沒成本

假如,我把喜歡的衣服,不停的試穿,不停的麻煩老闆找衣服,換款式,不停的溝通,讓他一直忙個不停,讓他覺得我認定了這件衣服,我肯定要買,他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他的沉沒成本。

就在老闆幾乎快要認為我就要付錢的時候,我提出「價格便宜點吧」,這時候老闆會給出一個比較大的優惠,因為他付出了時間成本。

反過來,你是商家,面對客戶時你應該在你的客戶有一點點購買慾望的時候,想方設法的收取客戶一點點定金給他製造一點沉沒成本。不需要很多1000元的東西只收50就好,當他回到家裡,購買衝動消失。但由於他不想損失那50元的沉沒成本,很有可能買下那本來沒有那麼想買的東西。

04如何克服沉沒成本。

(1)任何事情的了解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精力、金錢,如果我們意識到當這個東西有問題、不適合自己的時候,可以把之前的投入當成交學費,因為沒有失敗的投入,怎麼會有以後的成功。把沉沒當試錯成本會更容易克服這種心態

(2)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唯一資產———時間的價值,如果能夠意識到哭泣、繼續投入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而如果把這個時間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未來正確方向所掙回的價值會遠遠高於沉沒成本,那就可以轉變心態,專注當下更有價值的事情

(3)關注和思考未來,把價值放在未來,那麼沉沒成本只屬於過去,活在未來的人和活在過去的人是不一樣的,以未來為導向就可以調整現在的情緒和行為。

(4)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抽離出去站在另一個人的角度遠觀自己和自己的沉沒成本,這種視角會更客觀、也可以找人諮詢,旁觀者有時候會出其不意點到重點。止損也是一門智慧啊。

「你就不能早點放棄嗎?」明明是可以減少這個損失的,雖然這個道理聽上去很簡單啊,可是事實的情況是,人們往往都會陷入這樣的誤區,工作前期的投入成本越大,那麼對他後續的投入也就會越多。

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職場乾貨!

12月25日最新推文《為什麼會淹沒在「沉沒成本」裡》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因為它們很貴、限量,我們付了自助餐的錢,不想虧本啊。(扶我起來,我還能吃!)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解釋——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 時間的沉沒成本
    比如說很多人會強迫自己看一場根本不想看的電影,因為他們怕浪費買票的錢。這有時被叫作「沉沒成本謬誤」。經濟學家們稱這些人的行為「不理智」,因為此類行為低效,基於毫不相關的信息做出決定,錯誤地分配了資源。我們之所以會對不好看的電影產生是否離開的疑問,主要是考慮已經花掉的7美元,害怕浪費。如果堅持把電影看完,除了7美元的沉沒成本和已經看了半個小時的時間,還要繼續損失1—2小時的時間。
  • 《如果歲月可回頭》:不再著迷「沉沒成本」,理性思考工作模式。
    答應說好,然後就慌忙去做,因為直覺判斷事情緊急。結果卻沒有確認參會規模、參會時間、參會社會標準。結果,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做事情。「直覺判斷」的危險性,在於導致解決問題的方向性偏差,為陷入「沉沒成本」的提供了前提。
  •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當你進入電影院的瞬間,50元已損失了(即沉沒成本)如果你在坐下15分鐘後選擇離開,說明你還可以節省一個半小時;反之,浪費這些時間,經濟學稱之為「追加成本。」至於何為「沉沒成本效應」還可以以一個更直白的故事解釋一下:就好像,一個姑娘愛上一個人渣,但是因為感覺和他相處太久,付出太多了,甚至懷孕了,索性勉強嫁了覺得以後會好,但可悲的婚後生活可想而知……再比如,你觀察身邊是否有朋友長期買彩票,雖然最多中30元,仍舊不離不棄。人們常常為了不可回收的沉沒成本,不停跟進投資,結果換來精力財力兩空的結局,這同樣是「沉沒成本效應」。
  • 生活中的那些個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我們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吃下去,因為它是免費的、限量的,即使撐得難受,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看電影項目也要繼續吃完。類似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上上演。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個免費點心就是沉沒成本。由過去的決策造成的已經產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講人話就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 生活中,沉沒成本如何影響你的選擇?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從經濟學角度看,你已經進入「沉沒成本謬誤」。生活中關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今天帶大家了解關於沉沒成本的那些事,用經濟學角度去看待一些事,幫助大家關鍵時刻做到及時止損。  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原本是個會計學上的術語,是指由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 《墨菲定律》:割捨「沉沒成本」,方能及時止損
    其實這就是《墨菲定律》中所講到的由於難以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將就。那什麼是「沉沒成本」呢?所謂「沉沒成本」就是說已經投入但不可能再拿出來的付出或支出,比如情感、時間、金錢等等。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因為不能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默默忍受,默默將就。不少人還將整個人生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潭裡無法自拔。
  • 沉沒成本——朱長齡的自毀家園以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
    在經濟學上,朱長齡自毀家園的行為叫做沉沒成本。意思是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顧名思義,沉沒成本是「沉沒」性質的,無可挽回,是一種歷史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情的時候,不僅要看在未來這件事對自已有沒有利益,而且也要看過去自已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這種投入,不僅僅指金錢,也包括時間、精力等。運籌帷幄、事無巨細,才能所向披靡。
  • 沉沒成本:結婚是兩個人的事,為什麼要舉辦隆重的婚禮?
    可你卻因為它,毀了好心情,丟了形象,破壞了家庭關係,傷害了事業…你又何嘗不是那架協和飛機呢?永遠記住一句話: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你真的理解什麼叫沉沒成本之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很多商業機構在客戶一旦有一點點購買慾望的時候,就會想方設法收客戶一點點定金,一萬元的東西,只能只收五百塊定金。當用戶回到家裡購買的衝動消失開始舉棋不定的時候,因為不想損失這五百塊錢的沉沒成本,他可能會一咬牙買下它。
  • 【魔都絮語】生活中遇到的「沉沒成本」(作者:繆迅)
    生活中遇到的「沉沒成本」繆迅花了60元買了張電影票走進影院,才看了半個小時,就覺得這電影實在無聊又無趣,不看拉倒了吧,但一想畢竟花了60元,實在不捨得馬上一走了之;兩個小時後電影散場走出來一想,覺得這場電影還真不值
  • 泰坦尼克的沉沒,竟然是因為神秘的木乃伊詛咒!!!
    我們不少人都看過《鐵達尼號》,不禁為其中小李子與女主的愛情故事感傷,但是鐵達尼號背後沉沒的真相是什麼,背後竟然是因為埃及木乃伊的神秘詛咒
  • 《北京女子圖鑑之助理女王》,職場中的沉沒成本
    相交其他姊妹篇,這一部的主線更單位、也更純粹,大力著墨的也就兩個角色,王菊飾演的北漂女生陳祥梅和她追隨的明星姚子君,其中陳從一名小助理最終成長為金牌經紀人,五年間她忠誠於姚子君,即便姚因為年歲漸增勢頭漸下,對祥梅只畫情懷大餅一落到真金白銀的加薪、福利上就打圓場……最終,五年後,在行業老大金姐的選擇下,姚子君出局,祥梅晉級並成長為金牌經紀人。
  • 【推薦】投資認知偏誤——最常見的三種認知偏誤是沉沒成本、羊群效應和確認偏誤
  • 讓一個男人越愛越深的邏輯:「沉沒成本效應」
    何謂「沉沒成本效應」?所謂沉沒成本效應,原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根據經濟邏輯的法則,沉沒成本並不應該對決策的制定產生影響。但在人們的實際投資活動、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卻廣泛存在著這樣一種非理性現象: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最終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 沉沒成本效應,教你看你的情感模式,是否在非理性狀態
    遇見他時,小鄭說不知何因,對他有點動心,也許是因為他長得帥吧。總之,見過幾面,她就跟他走到一起,後來讓他成為自己的丈夫。度過蜜月後,他竟然不出去工作,成天躲在家裡玩遊戲,倆人的生活靠小鄭的工資,以及偶爾他父母給的一些錢。小鄭說他,他稱沒有合適的……小鄭工作忙,回家還得收拾家務。
  • 大多數人被「沉沒成本」拖垮
    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那些「你付出後卻沒得到相應回報的成本,例如金錢、精力、時間或者情感等」,都能算作沉沒成本。比如前文裡提到的看了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在不少影片的差評區都能看到類似於「強忍著看完」、「很想走但沒走」、「看了一半就開始玩手機了」等等言論。
  • 可能是「沉沒成本」在作祟,要及時糾正
    ,家長總是不滿意孩子的成績,是因為他們的期待過高。另一方面是家長潛在的"沉沒成本"還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對孩子說他們的成績對不起自己花的錢,自己給他們報名的學費這麼高,孩子取得的成績這麼一點點。
  • 金晨與張繼科分手:「沉沒成本」告訴你:果斷的結束,更利於開始
    ,讓情緒不再敏感》中,闡述了一個觀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支出,包括時間、精力、錢財等。用在金晨和張繼科身上,就是指兩人明知不合適,就應該及早了斷,不要等到後面浪費了時間和感情之後,再來分手,就得不償失了。沉沒成本本身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非理性決策,而在兩性關係中,當你覺得兩人不合適,或者已經受到傷害時,還堅持要繼續這段關係。
  • 來自沉沒成本效應的洞見.
    絕大部分不知道沉沒成本這個概念的人都不會離開,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我自己主動花了錢的。50元已經花了,我們是否離開不應該受它的影響。但事實上,自己腰包裡掏出的50元,的確影響著我們的決定。仔細想想,有時候你買東西,是因為你真的需要,還是已經逛了一天街,覺得不買點什麼太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