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做決策更傾向於已經付出沉沒成本的選擇?
是因為潛意識裡」不能吃虧「」一條道走到黑「的心理讓我們淹沒在「沉沒成本」裡。
「有一種觀點」:
大腦的工作機制傾向於節省能量,既然已經有過一定思考,那麼花費在思考其他選擇的能量,不如節省下來,選擇以前思考的結果。
因為大腦能量資源稀缺,產生了「管窺」效應。
01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心理。
我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自己是不是有好處,更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人人都有。
就算是號稱多麼理性的人,在遇到此類問題時,往往還是會被淹沒在沉沒成本裡不能自拔。
「舉個例子」一般商家跟客戶收定金,是最常見的沉沒成本,哪怕一臺50萬的車只收了500塊的定金,在客戶心裡,這個錢已經花掉了,怎麼才能花的最值,最划算?
雖然客戶買的是車這個商品本身體,但同時客戶也一定需要有買車佔到便宜的感覺,比如商家會用的500塊定金翻倍折抵車款,就相當於1000塊,用這種方法來吸引客戶多交定金,誘使客戶多交定金,定金交的越多,客戶越難放棄交尾款。
商家的這番操作就是利用了沉沒成本+划算效應!
02區分沉沒成本和路徑依賴。
「沉沒成本」的力量在於存量思維,主要取決於已經投入的資源比例和剩餘資源的分配。兩者的權衡和對未來判斷的決斷直接詮釋未來光景。
「路徑依賴」是人基本不可能擺脫的慣性行為,既是經驗主義的,也是格局、視野、知識結構的局限導致的。路徑依賴被激活的原因多數是大腦迴路被強化後表現。
沉沒成本指向過去,路徑依賴指向未來;
沉沒成本是對過去投入的執迷,路徑依賴是對未來發展的選擇;
沉沒成本難沉沒,是因為心理上損失厭惡,路徑依賴被依賴,是因為客觀上反饋強化;
沉沒成本的窗口在投入產出不平衡時開啟,路徑依賴的窗口在輕鬆選擇的偶然間結束。
03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也沒有對錯。
第一,我們要認清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壞的區別,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經發生的花費。
第二,因為這種心態的頑固性,有目的性地製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於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但是,最後我們還是要反過來說,你如果真的能夠克服這種沉沒成本所帶來的心理偏見,不被這種情緒所左右,將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業判斷。
「舉個例子」
我去服裝店買衣服,我跟老闆討價還價,說了半天老闆硬是沒有給我讓利,我轉頭就走並留下一句話:「不給便宜點兒就不買了。」
結果老闆根本就不理我。
原因就是我沒有觸動老闆付出沉沒成本。
假如,我把喜歡的衣服,不停的試穿,不停的麻煩老闆找衣服,換款式,不停的溝通,讓他一直忙個不停,讓他覺得我認定了這件衣服,我肯定要買,他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他的沉沒成本。
就在老闆幾乎快要認為我就要付錢的時候,我提出「價格便宜點吧」,這時候老闆會給出一個比較大的優惠,因為他付出了時間成本。
反過來,你是商家,面對客戶時你應該在你的客戶有一點點購買慾望的時候,想方設法的收取客戶一點點定金給他製造一點沉沒成本。不需要很多1000元的東西只收50就好,當他回到家裡,購買衝動消失。但由於他不想損失那50元的沉沒成本,很有可能買下那本來沒有那麼想買的東西。
04如何克服沉沒成本。
(1)任何事情的了解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精力、金錢,如果我們意識到當這個東西有問題、不適合自己的時候,可以把之前的投入當成交學費,因為沒有失敗的投入,怎麼會有以後的成功。把沉沒當試錯成本會更容易克服這種心態
(2)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唯一資產———時間的價值,如果能夠意識到哭泣、繼續投入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而如果把這個時間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未來正確方向所掙回的價值會遠遠高於沉沒成本,那就可以轉變心態,專注當下更有價值的事情
(3)關注和思考未來,把價值放在未來,那麼沉沒成本只屬於過去,活在未來的人和活在過去的人是不一樣的,以未來為導向就可以調整現在的情緒和行為。
(4)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抽離出去站在另一個人的角度遠觀自己和自己的沉沒成本,這種視角會更客觀、也可以找人諮詢,旁觀者有時候會出其不意點到重點。止損也是一門智慧啊。
「你就不能早點放棄嗎?」明明是可以減少這個損失的,雖然這個道理聽上去很簡單啊,可是事實的情況是,人們往往都會陷入這樣的誤區,工作前期的投入成本越大,那麼對他後續的投入也就會越多。
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職場乾貨!
12月25日最新推文《為什麼會淹沒在「沉沒成本」裡》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