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能避免賭徒心態?大多數人被「沉沒成本」拖垮

2020-12-27 心圖騰

和朋友聊天時,她談起最近談的一個男朋友,唉聲嘆氣地說覺得和對方不太合適。在我這種直性子看來,這幾乎算不上一個問題,不合適,分手就是了。

但她卻說,她捨不得分手,但原因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還有愛,而是覺得在一起那麼久了,自己付出了愛情,付出了時間,付出了精力,現在就這樣輕飄飄地讓她放手,她做不到。

我說:「你現在放手,損失的只是這一部分付出,但如果強迫自己繼續下去,你會失去更多,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其實不僅僅是戀愛中,生活裡大多數人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下班了公交車怎麼等都不來,很晚了,想打滴滴,但又忍不住想「如果我剛叫到車,公交就來了怎麼辦?」結果過了半個小時,滴滴沒打,公交車也沒來;

入職一家公司,實習期的時候覺得這個公司不太合適,但想想自己很快就要轉正了,現在走太不划算,結果磨磨蹭蹭,別彆扭扭地在這個崗位上待了一年;

去看一部電影,開場十分鐘覺得這片子其實不太合自己的口味,但錢都給了,最後強忍無聊坐了一個多小時。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總不自覺得沉湎於自己已經付出的那部分裡無法自拔。

中國人好說「來都來了」、「錢都給了」、「婚都結了」,用類似這樣的話語來「洗腦」自己繼續忍受不適繼續強撐下去,繼續消耗自己的付出。

但這樣的付出到最後損失往往是巨大的。

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那些「你付出後卻沒得到相應回報的成本,例如金錢、精力、時間或者情感等」,都能算作沉沒成本。

比如前文裡提到的看了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在不少影片的差評區都能看到類似於「強忍著看完」、「很想走但沒走」、「看了一半就開始玩手機了」等等言論。說明大部分人即使覺得這電影不好看,但依然會坐在那裡把它看完。

這就是不想浪費自己花出去的沉沒成本(即電影票錢),因為我們的潛意識裡認為如果提前走了,那這錢就白花了。

在作出這一決定的時候,我們考慮的不僅是這件事對我們有沒有好處,還要考慮到「我們在這件事上有沒有過投入」。

我們過分執著於「沉沒成本」往往出於兩個方面:一是看過去,覺得自己已經投入這麼多了,現在抽身非常不划算,覺得自己「虧了」,於是會繼續投入;

二是看未來,萬一在未來這有高回報呢?在付出成本的過程中不斷暗示自己,以後萬一有用的話,現在自己放棄,那麼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其實擺脫「沉沒成本」的方法,就是轉變思想,用「斷舍離」和「止損思維」來擺脫它。

很多東西,哪怕你現在用得很少,甚至不用了,但你就是捨不得丟掉它。因為在這些東西上,你都付出過時間、付出過精力、付出金錢換回來的。

你不丟,是因為不想顧自己曾經的付出,所以,即使沒用了,你也想要留著。

但事實上,一個東西它自身的價值其實是人來賦予的,而評判它自身價值是「高」還是「低」的,正是要看人「需不需要」。

「是否需要」應該成為是否丟棄的最大參考因素,而不是看我們曾經有哪些付出,用這樣斷舍離的思維,可以有效擺脫沉沒成本,尤其是面對花費在「物質」上的沉沒成本時,是非常有效的。

至於另一種「止損思維」,則是根據炒股延伸而來。眾所周知,普通人想要通過炒股賺大錢是很困難的,因為「多賺錢」的法子幾乎無跡可尋,但是「少虧錢」還是相對比價容易的,只要及時「止損」就好了。

炒股的投入可以說涵蓋了幾乎所有常見的沉沒成本因素(比如典型的時間、金錢、精力三板斧)。

但事實上,很多人都缺少「止損思維」,「賭徒」心理促使他們總是把未來往好的方面想,想著現在虧錢挺一挺就過去了,萬一以後掙錢了呢?但這樣的下場往往是越虧越多,最後想收手時已經是深陷泥潭。

「止損」,大白話說就是「割肉」,以往常被用在投資領域,是指「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而產生的一種保護行為」。

當然現在這種保護行為早就不只被運用於投資行業,還是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止損思維」能讓我們及時停止當前的行為,以免後面產生更大的損失。

這其中,我們還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止損線」,一旦過了那個線就不要猶豫,立刻行動。

比如猶豫要不要打滴滴時,給自己設置止損線,最後再等十分鐘,路過公交還不來,立刻就打車;

比如開場發現電影不符合自己預期時,給自己設置止損線,如果十分鐘後還是覺得不好看,立刻走人;

比如實習期裡發現這個崗位可能不適合自己,給自己設置止損線,比如再幹一個月,如果還不能適應,就另謀出路。

「止損思維」其實就是在我們的腦海中拉一條紅線,無論我們前期做了多少,只要一觸到這條紅線就要立刻做出改變。

「沉沒成本」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起擺脫,我們似乎更應該先意識到它的存在,只有發現了它,我們才能根據具體的方法來解決它。

始終記住「沉沒成本」帶不來任何價值,反而會給我們之後的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人生苦短,希望大家都能把時間「浪費」在有意義的、至少也是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上。

相關焦點

  • 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我們大多數人,會心甘情願做一個「吃飽了撐的」的人,即使吃飽了, 也要塞下那一份鵝肝。 即使會撐得難受,甚至因此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電影等休閒項目,還是會堅持「環保不浪費」的原則,讓不堪重負的胃,再加上一層負擔。
  • 生活中,沉沒成本如何影響你的選擇?
    通俗點來講,即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還要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度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 生活中的那些個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
    我們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吃下去,因為它是免費的、限量的,即使撐得難受,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看電影項目也要繼續吃完。類似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上上演。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個免費點心就是沉沒成本。由過去的決策造成的已經產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講人話就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 時間的沉沒成本
    100元就是沉沒成本,然而吃得卻很難受,很明顯這個行為帶來了邊際效用遞減。無論吃多少,這100元錢都無法收回。錢是不是白花,與吃了多少沒有關係,我們花錢,本質上希望得到味蕾和食慾的「滿足」,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多吃。如果只追求「量」而忽略了滿足程度,是十分不划算的。說是為了避免浪費,其實我們是在逃避面對已有的損失,而同時我們又在繼續投入新的成本,包括我們的感受、時間,甚至可能還有健康。
  • 沉沒成本竟然是因為大腦懶!
    我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自己是不是有好處,更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人人都有。就算是號稱多麼理性的人,在遇到此類問題時,往往還是會被淹沒在沉沒成本裡不能自拔。
  • 【魔都絮語】生活中遇到的「沉沒成本」(作者:繆迅)
    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簡而言之,就是由於過去的一個決策造成的、已經發生的、無法再對其進行改變的成本。要想搞明白何謂「沉沒成本」,不妨說一個發生在甘地身上的「與其丟一隻鞋,不如把另一隻也丟掉」那個故事。
  • 現代人有「賭徒」心態,社會就是賭場嗎?
    現代人有「賭徒」心態,是人的心裡沒有主人翁的思想,失去了自我的意識,變成「賭徒」心態。當今社會的的富有和成功人士,人與人之間是看不出來的,只是突現個人的態度和思維模式才能展現出來。那麼現在就是要去改變一下思維模式方法去展現彰顯個人氣質要吧!
  • 《如果歲月可回頭》:不再著迷「沉沒成本」,理性思考工作模式。
    在經濟學上,則將「對過去的執念」歸入「沉沒成本」的範疇。我今天想討論的話題則是【陷入「沉沒成本」的漩渦時,職場人該怎麼辦呢?】從定義中,我們知道「沉沒成本」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也不應該影響到我們現在的決策,因此我們需要從中脫離,避免受其影響。
  •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她們應該是這麼想——反正都是花270,湊夠300拿返券……這家餐廳的食物是否好吃,筆者對此不置可否。但「消費滿三百返五十」無疑是商家精明而智慧的選擇。這正是利用了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某天晚上你花50元錢隨便看了一場電影。
  •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
    三人當時已經消費240了,雖然都表示太難吃,但仍有一個學生和老師提議再點幾個冰淇淋帶回去。她們應該是這麼想——反正都是花270,湊夠300拿返券……這家餐廳的食物是否好吃,筆者對此不置可否。但「消費滿三百返五十」無疑是商家精明而智慧的選擇。這正是利用了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
  • 《墨菲定律》:割捨「沉沒成本」,方能及時止損
    我想這種情況不光電視劇中有,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抓一大把。其實這就是《墨菲定律》中所講到的由於難以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將就。那什麼是「沉沒成本」呢?所謂「沉沒成本」就是說已經投入但不可能再拿出來的付出或支出,比如情感、時間、金錢等等。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因為不能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默默忍受,默默將就。不少人還將整個人生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潭裡無法自拔。
  • 讓一個男人越愛越深的邏輯:「沉沒成本效應」
    可現實中,囿於自身的局限和際遇的不幸,並不是每一個女人都能被愛得完整而長久。而今天要提到的「沉沒成本效應」,可以說是讓一個男人對自己越愛越深的「秘籍」。根據經濟邏輯的法則,沉沒成本並不應該對決策的制定產生影響。但在人們的實際投資活動、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卻廣泛存在著這樣一種非理性現象: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最終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行為背後是沉沒成本的心理效應在作怪。
  • 沉沒成本:結婚是兩個人的事,為什麼要舉辦隆重的婚禮?
    據調查,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繼續看下去,他們可能會一邊玩著手機,都要一邊堅持把電影看完,不想浪費掉那已經花出去的投資。這樣的選擇真的理性嗎?如果你搞清楚了沉沒成本的概念,或許會對這樣的情況有更加理性的選擇。
  • 沉沒成本——朱長齡的自毀家園以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
    在經濟學上,朱長齡自毀家園的行為叫做沉沒成本。意思是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顧名思義,沉沒成本是「沉沒」性質的,無可挽回,是一種歷史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情的時候,不僅要看在未來這件事對自已有沒有利益,而且也要看過去自已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這種投入,不僅僅指金錢,也包括時間、精力等。運籌帷幄、事無巨細,才能所向披靡。
  • 年過40的女人,攤上賭徒心態的老公怎麼辦
    其實,說白了,就是中年女人不幸攤上了一個有賭徒心態的老公。這樣的夫妻,從普通人到明星到大咖,其實都有,一般來說,夫妻倆的心態是這樣的:女人發展得不錯,有錢有事業,不在乎老公能賺多少,也不在乎自己承擔家庭重任,只希望日子能好好過下去。但是,老公不這麼想。
  • 沉沒成本效應,教你看你的情感模式,是否在非理性狀態
    她的丈夫是親戚介紹認識的,高顏值,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但他本人是自由職業,收入不穩定。小鄭畢業於名校,身材相貌俱佳,有不錯的職業,追她的人很多,可她遲遲沒有找到意中人。遇見他時,小鄭說不知何因,對他有點動心,也許是因為他長得帥吧。
  • 最恨不得日本沉沒的,就是日本人自己
    但山西太行山下娘子關火電廠的一名計算機工程師讀了後,大感震撼:一部科幻作品,竟然能把一個民族深處最敏感、脆弱的對未來的恐懼感寫出來。他也想寫一部中國版的「日本沉沒」。很多年過去後,他交出了一部以毀滅地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三體」。後來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了,他叫劉慈欣。劉慈欣以及很多中國科幻作家的科幻啟蒙導師之中,無疑就有小松左京的一席之地。
  • 金晨與張繼科分手:「沉沒成本」告訴你:果斷的結束,更利於開始
    ,讓情緒不再敏感》中,闡述了一個觀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支出,包括時間、精力、錢財等。用在金晨和張繼科身上,就是指兩人明知不合適,就應該及早了斷,不要等到後面浪費了時間和感情之後,再來分手,就得不償失了。沉沒成本本身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非理性決策,而在兩性關係中,當你覺得兩人不合適,或者已經受到傷害時,還堅持要繼續這段關係。
  • 《北京女子圖鑑之助理女王》,職場中的沉沒成本
    因為有這顆夢想的種子,所以她努力成長發芽,即便被擱在逼仄陰溼的成長環境中。五年裡,她學會了寫優質通告、學著在時尚娛樂圈擴寬人脈、考取經紀人資格證書、學會應對危機公關……好在最後她如願以償,得到高人垂青,反觀明星姚子君卻總活在昨日輝煌中,不願面對現實。
  • 【推薦】投資認知偏誤——最常見的三種認知偏誤是沉沒成本、羊群效應和確認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