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景嗎?
烈日下等了很久的公交車沒有來,想打車,想到已經等了這麼久,只好繼續等;
付了錢看電影,發現是爛片,怕浪費,最後忍著看下去;
夏天天熱想喝冰飲,看到店家的買一送一或者滿減特惠套卡,看著很划算而購買。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從經濟學角度看,你已經進入「沉沒成本謬誤」。生活中關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今天帶大家了解關於沉沒成本的那些事,用經濟學角度去看待一些事,幫助大家關鍵時刻做到及時止損。
什麼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原本是個會計學上的術語,是指由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通俗點來講,即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還要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度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已經溼了一隻腳,就不要再溼全身
關於沉沒成本,我們經常犯一個錯誤,過份執著於已投入的成本,沒有意識到過去的決定是無法逆轉的。
可能重頭來過,反而柳暗花明又一村。芝加哥大學教授,經濟學家史蒂芬·列維特將這種嘗試、退出的行為,稱為「快速失敗」。意思是說,一個人一旦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就會鼓起勇氣嘗試很多不同的東西,並在無法得到結果的時候果斷放棄。已經溼了一隻腳,就不要再溼全身。
沉沒成本唯一能夠給你提供的,就是經驗和教訓,避免再次陷入同一錯誤的提醒作用。
會員卡模式下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在我們的日常消費中無處不見,從在超市購物結帳收銀員會首先問「有會員卡嗎」,到公司樓下充值200元送50元的早餐店包子鋪,再到線上線下大大小小的服裝品牌,甚至地鐵口貼手機膜的都在搞買五免一的會員福利。我們沉浸在這種會員的優惠福利中,但你的沉沒成本正在被商家使用。
以咖啡店經常推出的套卡為例,它非常巧妙的利用了沉沒成本。該套卡包含:3張買一贈一券、1張早餐券、1張升杯券,價格是88元。對於經常要去喝咖啡的人一看,非常划算啊,3張贈杯x30元=90元,大於辦卡價88元,賺了。但如果認真算一算這筆帳,你會發現,使用該套卡比起不用套卡,僅僅只有13%的折扣,優惠幅度並不大。但通過辦理套卡商家預收了錢,並且鎖定了顧客後面的4次消費。
另外,套卡可以綁定到店裡的會員卡,利用套卡產生的消費杯數也會累計到會員卡中,結果無形之中又帶動了一波會員卡的沉沒成本,喚醒再次消費。
避免賭徒思維?反向提問
商品消費中商家會利用沉沒成本刺激消費,我們同時也能享受一些優惠,但在投資理財中我們必須要正視沉沒成本謬誤,避免賭徒思維。
1、目標止盈及時止損
投資理財中,避免沉沒成本謬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目標止盈,定投之前設定一個預期的收益目標,達到這個目標以後,停止投入,當月贖回。
再就是按年收益率止盈,給分期投入的本金設定一個年化收益目標,比如說設定20%收益,到達預期收益率就要逐批贖回,賺到的錢落袋為安。
第三種方法就是後期止盈,這在大盤穩定趨勢向好的情況下,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但是後期投入的資金,對於分攤成本,降低風險的作用會越來越小,也就是說分攤成本的優勢在減弱,如果大盤調整,後期投入的資金反而會抬高成本,也就是會回吐利潤,所以說要視趨勢而為,止盈出局。
2、換一種人設向自己提問
當我們面對與過去難以割捨的狀況的時候,要懂得換一種身份或換一個視角向自己發問:如果是一個不知道我過去付出,不需要承擔過去成本的人來幫我做決策,他會怎麼做?
20世界80年代的英特爾還是一家存儲器公司,因為日本存儲器的價格競爭,英特爾已經連續6個季度虧損。面對如此的困境,他們不知道該不該放棄存儲器的生意,還是轉向新的業務。對此,英特爾總裁安迪·S·格魯夫與董事長兼執行長摩爾談話說:「如果我們都下臺,另選一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摩爾想了想,說道:「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然後,格魯夫最終把英特爾轉變成了一家微處理器公司,果斷放棄了存儲器業務,讓公司重見生機。
當我們願意站在一個毫無成敗的新視角上思考當前的困境,從當前的「沉沒成本」糾結中抽離出來,往往就能夠擺脫過往的束縛,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本文轉載自長盛基金,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1. 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提醒您:投資證券要仔細閱讀,籤署風險揭示書。
2. 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提醒您:講學習,重識辨,遠離非法配資。
— THE END —
往期回顧👇(點擊即可查看)
1、8條公告,市值飆漲186.2億!買不進還有其他選擇!
2、激增2000億!指數基金成為最大贏家:華夏易方達南方三巨頭領跑
3、上半年最賺錢的消費板塊,現在還能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