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全是中式餐飲。最終的星級餐廳榜單會在 8 月 24 日公布。
日前 2020 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公布了「必比登推介」榜單——在最終發布星級餐廳榜單之前先公布「必比登推介」,這也已經是米其林官方的常規操作了。這次完整版的 2020 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會在 8 月 24 日公布,屆時活動會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行(就是伊東豐雄設計的那個)。
2018 年《米其林指南》首次發布了臺北版(和廣州《米其林指南》「同歲」),到這次第 3 年的《米其林指南》首次把臺中也包括了進來(不過還是做在了同一份指南裡面,類似香港澳門《米其林指南》)——進一步擴大了評選範圍,也是這次頒布活動安排在臺中舉行的原因。
事實上相比內地幾個城市的《米其林指南》老是被人吐槽不地道,臺北《米其林指南》同樣年輕,但榜單並不迷信大餐廳或者西餐日餐,街邊小店乃至夜市攤位都可能上榜,並且一開始數量就不少,從第 1 年開始至今榜單口碑也相當穩定。每個區域榜單果然還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和口碑的。
這次的臺北臺中「必比登推介」共有 75 家上榜,其中臺北有 31 家餐廳和 23 家街頭小吃,臺中有 21 家餐廳。「必比登推介」有價位上的標準,內地是 200 元以內,臺灣地區是 1000 新臺幣以內,不過最終上榜的有牛肉麵,有面線,有「刈包」……這個「餐標」可是相當的老百姓了。
在這份榜單當中,臺中地區因為是首次發布,自然都是新入選的,而臺北地區有 7 家新上榜餐廳,其中包括了華西街夜市的「昶鴻面點」和「源芳刈包」,這兩家經營都超過了 50 年(已經很厲害了,不過這次榜單上還有經營了 70 年的……),此外有萬華區艋舺祖師爺廟旁邊的「一甲子餐飲」和市民大道的「泰姬」,前者的招牌是麻豆碗粿和焢肉飯,後者是做印度菜的。
其它新入選的 3 家都是搬了新鋪面(原來也已經在榜單了),包括了饒河夜市的「陳董藥燉排骨」、南機場夜市的「吾旺再季」(改了個名,就是之前的「松青潤餅」)以及錦西街的「阿國切仔面」。
臺北《米其林指南》很大一個特色是體現本地餐飲文化——即便日餐、義大利餐等都非常容易被《米其林指南》看上,但每次榜單上的中式餐飲的比重之高,絕對值得內地榜單好好學習——這次也同樣如此,比如這次臺中地區的 21 家「必比登推介」餐廳當中,幾乎全是中式餐飲,只有 1 家印度料理「淇裡思」。
延伸閱讀:換句話說,「必比登推介」餐廳因為「餐標」便宜,中式餐飲更容易上榜,不過過去的臺北《米其林指南》星級餐廳也會出現不少的「臺灣菜」(就是滷豬腳、豬油拌飯這類做法。不過其實很多也是有川菜等菜系改良,界線比較模糊)和海產,這仍然是非常親民的《米其林指南》。
這次中式餐飲中,「臺灣菜」佔了 10 家,其它的包括了火鍋、麵食(比如傳承超過 70 年的「上海未名面點」和超過 50 年的「阿坤面」)、江浙菜(「陸園」、「新月梧桐」和「沁園春」。「沁園春」也傳承 70 年了)、上海菜(「滬舍餘味」,做生煎包和小籠包的)和北京菜(「京華煙雲」)。
說起來,雖然疫情期間出行不便,包括現在去臺灣地區旅行也挺麻煩,不過時間還長,未來也還是會有機會打卡「摘星」——畢竟對於吃貨們來說,臺灣始終還是一個重要的旅行目的地呢。
掃碼關注理想生活實驗室君個人帳號,發出通關密碼「加群」,我們會拉你進入實驗室官方微信粉絲群。
轉載與合作聯繫 support@toodayla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