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節目每日吸引近200萬聽眾:怎樣用新聞播客增加用戶黏性?

2020-12-2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德外5號」(ID:dewaiwuhao),作者 李海燕,36氪經授權發布。

近日,路透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發布的《2020數字新聞報告》(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0)揭示了這樣一個趨勢:疫情很有可能會給傳媒行業帶來加速的、長期的結構性變化,使得新聞環境朝著更加數位化、更具移動性和更多平臺主導的方向邁進。此外,該報告還重點介紹了精心策劃的數字新聞產品——新聞播客的發展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新聞出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今年更多的新聞機構開始著力於探尋數字新聞的生存機制。新聞產品有望為培養用戶數字消費習慣發揮更大的作用。根據路透社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播客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的總體收聽量上漲了31%。研究還發現,新聞播客在推動數字訂閱、提高用戶的忠誠度等方面卓有成效,有利於新聞機構與讀者建立更牢固和更深入的聯繫。

機遇:新聞播客聽眾數量持續增長

在過去幾年間,播客已成為提高新聞媒體品牌忠誠度的重要渠道。《紐約時報》的新聞播客《每日新聞》每天能吸引近200萬聽眾,助力其獲得可觀的廣告收入。《紐約時報》的主要戰略目標是通過播客這一形式,培養現有讀者的訂閱習慣並不斷吸引新的訂閱用戶。

除美國以外,英國的《衛報》、挪威的《挪威晚郵報》(Aftenposten)和法國的《回聲報》(Les Echos)等媒體機構也都成功發行了自己的每日新聞播客。疫情期間,新冠肺炎相關主題的播客《Das Coronavirus-Update》在德國播客排行榜中飆升至第一,新聞播客儼然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註:受訪國家聽眾收聽播客的比例(來源:路透新聞研究所)

播客的聽眾正趨向年輕化。通過手機即可隨時隨地收聽的播客對於年輕一代聽眾充滿了吸引力。在英國,近一半的播客聽眾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每周收聽廣播的多是年齡超過50歲的「銀髮族」。與收聽廣播電臺節目相比,收聽播客往往是一種更私人化的體驗。

由於90%的播客收聽行為是通過耳機或手機進行的,這也為聽眾與主播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種更為親密的情感聯結。Acast內容高級副總裁Susie Warhurst表示:「人們選擇每天或每周收聽特定主播的聲音,並逐漸將其培養為一種習慣。聽眾對於內容的投入程度通常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註:英國不同年齡段收聽播客、廣播的比例(來源:路透新聞研究所)

多數垂類播客都在向用戶傳遞豐富的信息,其中,新聞、時政類播客的聽眾範圍最為廣泛,尤其受到25-34歲人群的青睞。播客諮詢公司4DC常務董事Peter Mitchell表示,新聞機構和消費者重新將目光轉向能夠快速刷新的媒介,播客就位列其中。

據蘋果公司的數據,新聞播客僅佔現有77萬個播客的一小部分(6%),但新聞內容的黏性和吸引力卻遠高於其他播客類型。在發展較為成熟的美國市場,約有一半的聽眾會收聽新聞類播客。在這部分聽眾看來,相比於其他媒介的新聞產品,播客這種形式可以讓人更深入地了解複雜問題的來龍去脈(59%),並且能夠提供更加多元的視角(57%)。

註:美國不同年齡段聽眾收聽各種類型播客的比例(來源:路透新聞研究所)

根據路透社此前的研究,對於每周收聽2至3次,每次收聽時長達30分鐘以上的聽眾來說,播客可以提供更強烈的互動參與感。而許多播客與聽眾建立的深層聯繫,也為付費播客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在路透社今年的調查數據中,有39%的澳大利亞聽眾表示他們願意為自己喜歡的播客付費,而在美國和加拿大這個數據分別為38%和37%,上述三國的用戶都表現出了較高的付費意願。

出路:布局細分市場

在路透社早前發布的《新聞播客和媒體機會》報告中,研究人員對五種不同類型的熱門新聞播客進行了區分,分別是每日新聞/時事類(Daily News/current affairs)、對話/訪談類(Talk/Interview)、敘事類(Narrative series)、深度閱讀類(Audio long read)和其他紀實類(Other documentary)。

在這五種新聞播客類型中,對話/訪談類在其中最為常見(44%)。英國一些廣播主持人諸如James O' Brien也通過將其訪談廣播節目改版為播客形式而大獲成功。而每日新聞播客成功的關鍵因素則在於整體節目的編輯策劃。

以《紐約時報》製作的《每日新聞》(The Daily)和《衛報》的策劃《今日聚焦》(Today in Focus)為例,主播Michael Barbaro和Anushka Asthana在為節目定調的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註:各大熱門新聞播客類型的比例(來源:路透新聞研究所)

不同媒體平臺生產的新聞播客也存在著差異。傳統媒體和以數字媒體為背景的平臺通常更注重播客內容的聊天形式和深度發掘,並以此來展示新聞編輯室的價值。在每日新聞播客的製作過程中,紙媒和數字媒體往往也能表現出更大的創新能力,在形式和節目基調方面不受現有規則的束縛。

相比之下,廣播公司則更傾向於充分利用現有廣播節目,將其改制成播客內容後重新分發,以此來吸引傳統媒體形式難以抵達的年輕受眾的注意力,但這同時也帶來了蠶食已有廣播業務的隱患。

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為例,廣播公司也在積極尋找其他出路,除了推出本地新聞播客之外,它還著眼於不同受眾的需求,致力於提供更多的播客節目編排。具體而言,NPR的播客布局策略大致為以下四點:首先,通過時長較短的新聞播客來培養聽眾的收聽習慣。

其次,推出價格相對較為低廉的周播播客來獲取利潤;再次,提供便於聽眾搜索的主題類播客以擴大聽眾覆蓋率;最後,推出具有公共屬性的播客內容來彰顯其在新聞業和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事實上,僅在2018年,就有12000個新的新聞播客誕生,新聞播客的總量高達近50000個。急速擴張的新聞播客產業促使廣播公司加速變革。BBC新聞的數字總監Naja Nielsen表示:「報紙的數位化是對紙媒的重塑,流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傳統電視的轉型,而現在音頻新聞也面臨著同樣的狀況,或將引發下一波被顛覆以及重塑的浪潮。」

伴隨著資源的大量湧入,各路媒體紛紛入局播客,奪取聽眾與廣告商注意力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今年2月,Spotify宣布收購體育和娛樂新聞公司The Ringer以擴大其播客和媒體業務,隨後又在五月與全球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播客《Joe Rogan Experience》籤訂了獨家發行協議。

不同以往,現在的播客製作需要更多的資源和營銷來提供支持,對於大部分播客生產者來說,這帶來的可能依舊是不確定的收益。在日趨飽和的市場大環境下,廣告商和聽眾也期望播客能夠進一步提高製作質量,同時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化。

結語

新聞播客能將平臺調性融入數位化產品中,在創建、堅固跟年輕受眾的關係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決定布局新聞播客,只是新聞媒體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對於如何增加用戶黏性,還需採取創新多元的形式,並針對不同細分市場提供更為有用、有趣的垂直內容。

新聞播客的下一場戰役,可能會圍繞編輯策劃與算法展開,這將為新聞機構展示其附加價值提供新的機會,在此過程中,也將推動新聞媒體獲得更多可持續的收入。

原作品版權歸轉載引用聲明:

請原文轉載或不加修改地引用文中數據、結論及數據說明,並註明來源。除此之外的任何自行加工與解讀均不代表CTR觀點,對由此產生的不良影響,CTR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全媒派 | 每日新聞播客:在疫情陰影下,如何建立新的內容消費習慣?
    蘋果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每日新聞播客——這是第一檔由大型科技平臺製作的新聞播客。 事實證明,由《紐約時報》旗下音頻節目The Daily開創的節目形式(25分鐘左右的深度報導)是非常成功的,並被全球其他媒體廣泛採用。
  • 你也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聽眾:如何從零開始一檔播客
    作為一檔獨立播客《小人物》的主播,兼職一名業餘播客製作者,入門時看了很多中文、英文系列教程,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經過十個月的操練和實踐,也總結分享一下自己做播客的體驗,聊聊新手如何從零開始一檔播客。像現在聽到的大多數播客類型是SOLO、朋友閒聊、訪談、講故事,每周更新一次或者兩周更新一次。也可以做每日的新聞報導、熱搜點評、職場小技巧等等。還有跟連續劇一樣一段時間持續更新,休息一段時間再出第二季。這個就取決於你的主題和有多少時間投入。越頻繁,需要投入的時間也越多,當然也能更快地與聽眾建立連接。
  • 中文播客何時走出「隱秘的角落」?
    缺乏話語權的播客很難依靠音頻平臺獲得充分的發展。通常來說,一檔播客節目的製作首先要選擇一家服務商上傳、託管音頻文件,生成RSS連結之後,再分發到泛用型播客平臺。播客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上傳和收聽的渠道是分開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將播客定義為"一個去平臺化的內容消費形式"。
  • 全媒派 | 新聞媒體如何實現用播客創收?八種方式告訴你
    因此我們抓住機會創建了一個播客系列節目,以推廣該產品,同時為我們的讀者提供健康教育內容。」目前,該系列播客節目的下載量達到5萬,而最初的目標是播出6集時實現2萬下載量,其中近三分之一的聽眾購買了該公司生產的袋裝茶或搜索更多相關信息,Pukka公司的一名代表指出,「我們是一個有很多故事要講述的品牌,而播客系列節目是一個完美的講故事平臺。」
  • 傳統媒體如何玩轉新型播客?這家老牌新聞巨頭給出方法論
    通勤上班族們常常喜歡以「聽」代「讀」,聽新聞、聽訪談、聽有聲書,這種消費習慣也催生了播客經濟的誕生。從傳統新聞媒體的角度看,打造一款每日新聞播客欄目,似乎是理所應當之舉,但要跨過的門檻其實不少,播客賽道競爭激烈,獲客成本也居高不下。
  • 外來的播客怎麼念好中國經?
    而另一檔主打音樂、娛樂類內容的老牌中文播客《大內密談》,在2019年時,每期節目已有超過 300 萬的播放量。即便如此,中文播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只是小眾圈層的自嗨,「圍牆」之外鮮有人知。這背後很大的原因可能在於沒有一檔讓中文播客真正「出圈」的節目。
  • 做了播客卻沒聽眾?這些推廣和運營心得值得你嘗試
    編者按:本文選自我派與「播客先聲」(原「獨立播客」)聯合製作的《播客製作手冊》。這份手冊已經面向所有播客愛好者免費發放,如果你對播客製作感興趣,請點擊這裡查看。 完成一檔播客節目的製作只是入門播客的第一步。在節目上線後,更重要的是持續推廣和運營,讓更多小夥伴成為你的聽眾。
  • 《紐約時報》訂閱用戶超500萬 受益於廣泛挖掘新內容產品
    參考消息網1月16日報導 外媒稱,紐約時報公司當地時間1月14日稱其現在擁有共計超過500萬訂閱用戶。據法新社1月14日報導,享有盛譽的《紐約時報》自2011年開始實行付費數字訂閱,是向付費牆模式轉變的最雄心勃勃的美國媒體之一。
  • 一檔播客節目的小眾運動硬核科普之路
    做出這期馬拉松節目的是《魔球理論班》,一檔專注於棒球、橄欖球、冰球的中文播客。這檔節目如今已經走過整整100期,正嘗試著走出一條硬核科普之路。 播客:老司機們的新嘗試 2019年1月《魔球理論班》開播,內容聚焦在NFL的超級碗前瞻、MLB名人堂新成員巡禮以及NHL中埃德蒙頓油人隊的現狀分析。
  • 5.42億國內用戶,播客是一門好生意麼?
    艾媒諮詢曾預測,國內在線音頻市場有望在2020年實現5.42億用戶規模。與之相伴的,音頻內容也日益多樣化,在地鐵裡一個人塞著耳機,聽的不一定是音樂,還有可能是相聲、脫口秀、付費課程或是一檔播客節目。播客搜尋引擎Listen Notes發布數據稱,今年4月底,國內僅有一萬檔播客節目,而在9月初,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3萬。與此同時,播客也正在被頭部音頻平臺所重視。
  • 8.0版網易雲音樂上線 播客入口升級 | 播客現場 Vol.50
    此外,還上線了「播單」功能,對標音樂板塊的人氣功能歌單,引導用戶對播客節目按主題進行重組。據官方消息,被收錄入播單的節目將獲得更多的曝光與分發的機會。針對主播一方,節目的網頁上傳後臺也做了全新升級,上傳邏輯由之前的「從電臺到節目」變為「先聲音後播客」,鼓勵創作者發布獨立的音頻內容,方便他人重組播單。
  • 知識付費過境後,播客成為「倖存者」?
    他初來天津時,試圖在路上用手機聽廣播,但他發現每個臺都播著千篇一律的醫藥廣告,心和北方的天氣一樣涼透了,感嘆手機失去了收音機這個功能。兩人因為對傳統電臺的共同失望而結緣於論壇,製作反波之前,他們就達成一個共識:要做說人話的節目。2005年1月,反波電臺第一檔以調侃和模擬春節聯歡晚會為主題的節目開播。
  • 粉絲用愛能發多少電?中文播客世界的打賞機制觀察
    文|若冰到2020年底,播客收聽平臺小宇宙上線已近10個月,其平臺上最高人氣的播客訂閱量已近六萬。播客內容的蓬勃生長吸引今年不少資本進入,這多少說明蟄伏多年的播客行業爬上了新的增長曲線。而《不在場》重輕則通過價格門檻做了一個小型「打賞實驗」:他會在每期節目末尾用聲音播報打賞信息,並在shownotes末尾寫明:歡迎你用支付寶掃描下方二維碼為本節目打賞,以增加它存在下去的概率,一次性捐助不少於
  • 陳根:播客興起與黯淡,網際網路時代的播客之路
    同年8月13日,亞當·科利(AdamCurry)開通了世界上第一個播客網站「每日原始碼」(DailySourceCode),被認為是播客正式形成的標誌。2005年,蘋果公司推出基於Windows作業系統嵌有播客功能的音樂軟體——iTunes4.9。其同期推出的播客目錄(PodcastDirectory)讓普通用戶可以進行播客搜索和訂閱。
  • 中文播客迷思:小眾烏託邦還是新的流量窪地?
    出品《風眼》深度報導組 鳳凰網科技 鳳凰新聞客戶端要點提示:1、當美國一檔播客節目賣出 1 億美元高價時,中國的絕大多數播客節目還在「為愛發電」,商業化、公司化運作的播客節目屈指可數。《大內密談》的創始人兼主播相徵觀察到,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聽眾有了「罕見而驚人」的增長,「在過去的三個月裡,我們的聽眾數量增長了近30%,這是在過去一兩年內不曾有過的」。《大內密談》創辦於 2014 年,是一檔音樂、娛樂的脫口秀播客節目,也是國內最早進行商業化運作的播客節目。
  • 知識付費過境後,播客成為「倖存者」?
    據播客搜尋引擎Listen Notes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5月,中文播客的數量已超過1萬個。但即便如此,目前的播客市場與早期面臨的難題並無不同,因為優質播客都有一個共性——極度依賴製作者的能力和特質,這是維持聽眾粘性的重要前提,但也是投資機構猶豫所在。
  • 一半美國人都在聽,播客為什麼火
    每周都有超過5000萬的美國人收聽新聞訪談類電臺。像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的早間新聞Morning Edition幾十年來每天都能吸引數百萬聽眾。2007年,美國最大的兩家衛星廣播電臺公司Sirius和XM合併成為Sirius XM,合併案估值達到33億美元。而Sirius XM的最大一項業務就是確保更多的汽車生產商在汽車出場時預裝了Sirius XM的車載廣播。
  • 單口vs多口,中文播客還有哪些創新可能?|若有所播
    根據維基百科,播客是指一種在網際網路上發布文件並允許用戶訂閱feed以自動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來製作的電臺節目,這個方法即播客界常說的RSS訂閱。如果你看不懂這句話,不要緊,對於剛剛接觸到播客的新手用戶來說,打開任一一個主流的音頻平臺,你可以根據自己看到的所有節目形成對播客的理解。
  • 播客的春天
    我們很容易從一篇媒體公眾號推文、一條朋友圈或是一個正在關注的博主那裡得知播客的存在,甚至你所在的公司可能就正經營著一檔播客節目。播客在中國有逐漸流行的趨勢,尤其是在近兩年。節目與聽眾數量肉眼可見的增長,開始有播客創業公司獲得融資,一些企業和機構下場製作播客節目,音頻及流媒體平臺對播客日漸重視,新興播客垂直平臺出現……種種跡象似乎都表明,播客的春天已經到來。
  • 半年新增5000檔播客,內容創作者要入局嗎?
    行業網站ListenNotes數據顯示,中國在今年11月初已有近1.5萬檔播客節目,而在2020年4月底,這一數字還只有1萬檔出頭。小宇宙APP上超過1000人訂閱的播客節目中,有97個是今年新誕生的。《隨機波動》是其中之一,也是成長速度最快的播客圈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