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互助的誕生
泛華在保險行業耕耘多年,清楚的了解當社保報銷比例不足,商業保險覆蓋深度不夠的時候,老百姓們未必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這樣的風險。
為了讓大眾解除重災重病的後顧之憂,讓他們面臨困難的時候,有一個能幫助他們的有效途徑,在創始人胡義南的引領下, 2014年7月,泛華的e互助誕生了。
截止2020年4月,已經有超過340萬的會員擁有了保障,超過3810個遭遇癌症或意外的家庭得到了幫助,籌集資金超過6.5億元,每位會員獲得的平均互助金超過22萬元,行業最高,我們一直在延續這份愛與責任的守護。
「做好人就會有好報」是e互助的核心理念。每位會員都是先選擇成為一個幫助別人的好人,同時獲得一個大家給予的承諾,那就是未來有困難,也會得到幫助,會員之間基於一個契約,一個規則,結成了相互守護的具有強大力量的社群。
(圖片來自e互助官網截圖)
從上面兩張圖,我們清楚看到受助人群非常廣泛,連高風險職業人群都可以加入互助;
每年預計互助支出150-200元,連普通的低保家庭都能夠承受,切實普惠;
癌症保障互助金高達50萬元,意外互助金高達20萬元,這筆互助金可以作為風險抵禦的基石。
---
那麼e互助的產品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色呢?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以e互助抗癌互助計劃中青年版為例,2019年中青年計劃全年累計捐出互助金1.85億元,幫助了1543位符合申請互助條件的受助會員,平均每一位受助會員獲得接近23.22萬元互助金。
對比其他平臺,
e互助是互助行業中人均受助金額最高的平臺,高出行業平均數近50%,互助通過率超過60%。踏踏實實為每一個會員提供真實保障。
聽到這裡,大家對e互助是不是有了全新的認識呢~可能有的小夥伴們會有疑問,e互助和保險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春哥現在就來告訴你!
---
保險,通俗的講,就是我們通過保險公司支付一定數額的保費而獲得保障,使我們規避未來風險的工具。
互助,作為一種傳統的保障模式,所有會員基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和契約,共同構成一個共擔風險的大社群,互幫互助,在這個過程中,會員每花費的每一份錢,都是直接用在受助會員身上。
所以,互助和保險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互助有哪些特點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互助是眾人均攤原則
從本質上來說,互助是眾人均攤原則,所有會員基於「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原則凝聚一起,分攤風險,互幫互助,而保險是保險公司與投保人間「1對1」的關係,投保人支付保費而獲得保障,轉移風險。
(2)互助是會員間公開的契約關係
從公開透明程度上來說,互助是會員間公開的契約關係,所有會員共同遵守一套相同的互助規則,這個規則都在平臺上清晰公開,接受全體會員監督,每個會員都享有相同的權益,而保險合同則是保險公司與投保人間籤訂的私密合同,根據投保人自身情況可以進行「定製」,如非標準健康體的加費投保等。
(3)互助是後付費模式
從交費方式上來說,互助是後付費模式,每年支出費用不固定,只有當受助案例發生時,全員才需要參與共同均攤,而保險則是先付費模式,投保人向保險公司每年交付一定數額的保費(每年費用基本是固定的)就能享受保障。
(4)互助是公益非盈利
從公益性上來說,互助是非盈利的,會員花費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幫助其他會員渡過難關,真正實現做好人獻愛心,而保險公司則是商業盈利性機構,保費收入則是他們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通過以上對比,大家感受到保險和互助的不同了嗎?相對保險,互助有這麼高的性價比,是不是加入了互助就不用買保險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
互助保障範圍有限:
e互助保障範圍只覆蓋了癌症和意外身故,對於癌症以外的重大疾病,意外醫療等無法覆蓋。
互助保障次數有限:
互助每個人只能參加一份獲得互助一次,不像保險一樣可以根據經濟情況購買多份。現實生活中往往生過病的人,對保險的需求度更加強烈,但已經無法購買。隨著科技醫療技術的進步,人生罹患多次重疾的概率增大。
互助保障無法定製:
保險的核心作用,轉移家庭財產損失風險,每個家庭收入情況不同,經濟結構也不同,相對應的風險因子也是會不同的,所以如何量體裁衣,因人而異的構建保障是保險的專業體現。而互助保障就如均碼的衣服,無法達到「合適、合身」的要求。
---
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e互助的誕生是為了讓大眾解除大災重病的後顧之憂,讓他們面臨困難的時候,有一個能幫助他們的有效途徑。
e互助是互助行業中人均受助金額最高的平臺,高出行業平均數近50%,互助通過率超過60%。
e互助和保險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我們剛剛講到的四個原則)
(1)互助是眾人均攤原則
(2)互助是會員間公開的契約關係
(3)互助是後付費模式
(4)互助是公益非盈利
目前,比較知名的互助平臺有支付寶的「相互保」、泛華保險的「e互助」,希望大家在購買商業保險之前都先加入一下,真正的慈善和愛心是從互助開始,而非各種「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