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是法國偉大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在上世紀40年代,中國文壇曾掀起「紀德熱」,從張若名到卞之琳再到盛澄華,他們幾乎是爭先恐後地對紀德的作品進行翻譯、研究。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這位法國經典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四部重要作品,這是國內首次以單行本形式成系列推出紀德作品。
《地糧》、《偽幣製造者》、《窄門》、《梵蒂岡地窖》,[法]安德烈·紀德著,盛澄華、桂裕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出版
安德烈·紀德
□本報記者 鍾華
讓-保羅·薩特這樣評價紀德:
「他為我們活過一生,我們只要讀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紀德是不可替代的榜樣,因為他選擇了變成他自身的真理……近三十年的法國思想,不管它願意不願意,也不管它另以馬克思、黑格爾或克爾凱郭爾為坐標,它也應該參照紀德來定位。」
紀德的思想深深影響了薩特、加繆等思想家、文學家,他們都曾將紀德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在中國,他的思想回聲也從未消失過。在上世紀40年代,中國文壇曾掀起「紀德熱」,從張若名到卞之琳再到盛澄華,他們幾乎是爭先恐後地對紀德的作品進行翻譯、研究。而上世紀80年代一部在文壇掀起軒然大波的小說《無主題變奏》中,主人公——一個不求上進、拒絕社會現實、對任何事情都心不在焉的迷惘青年,卻總是在讀《偽幣製造者》。而《偽幣製造者》正是紀德的代表作之一。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這位法國經典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四部重要作品《地糧》、《偽幣製造者》、《窄門》、《梵蒂岡地窖》。這是國內首次以單行本形式成系列推出紀德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譯本為著名翻譯家盛澄華和桂裕芳的名譯作品。尤其是盛澄華的譯本《地糧》,不僅具有難以超越的權威性,而且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幾乎從未再版,早已屬於稀缺珍本。
最複雜、最令人費解的作家
安德烈·紀德(1869~1951)出生於巴黎,1891年發表第一部小說,開始了寫作生涯。1909年他參與創辦著名的《新法蘭西評論》,在他的領導和影響下,名家輩出,如普魯斯特、克洛代爾、瓦雷裡以至莫裡亞克、羅曼、杜阿梅爾、聖泰克絮佩裡等人,無一不是該雜誌的中堅分子或撰稿人。1947年紀德以代表作《田園交響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寫道:「為了他廣泛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作為現代西方文學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紀德廣泛關注宗教、愛情、家庭、性、政治等各類問題,熱烈歌吟解放與自由,以赤誠之心去擔當人性中的最大可能。他是時代的見證人,更是時代的創造者。同時,紀德也稱得上20世紀最複雜、最具爭議、最令人費解的作家之一。他的「縱情」、他的「顛覆」,曾一度使他「聲名狼藉」;但另一方面,他內心中同樣真摯的是一種對於「神聖生活」的需要的肯定。他對同性戀的辯護、在道德倫理上的特別主張至今仍是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紀德作品中飽含著的對生命的激情以及對於「自由」等命題的深邃思考,定能夠引起那些自我意識正在覺醒、對人生困惑有初步的體會的年輕讀者的強烈共鳴,這也正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這一系列作品的原因。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曾說,紀德和一個中國人說話就像這個回頭的浪子在和弟弟懇切暢談,勸告他要從心底汲取自身的能源,找回熱忱。而這便也能夠解釋,在上世紀40年代,葉靈鳳、卞之琳、盛澄華等人為什麼如此傾力推薦、介紹紀德及其作品。
紀德藝術與思想的內核
「如果說卞之琳對紀德的譯介與接受具有某種互動特色,那麼盛澄華同紀德的精神交流和他對紀德的研究則為中國學者選擇紀德、理解紀德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鈞說,「從1934年在清華研究院讀研究生期間開始接觸紀德起,盛澄華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潛心於與紀德的精神交流之中:潛心讀紀德,譯紀德,悉心領悟紀德的思想藝術精髓,全面研究紀德。」
盛澄華是國內最早研究紀德的權威專家,他留學法國時與紀德有很深的交往。盛澄華不僅多次當面向紀德請教,還有不少通信往來。
「在對紀德長達十餘年的研讀、翻譯和思考中,盛澄華寫下了一系列文章。在紀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盛澄華將他主要的研究心得匯集成書,取名《紀德研究》。」許鈞說,「對『不安定中的安定』和『矛盾中的平衡』的追求,構成了紀德思想與藝術內核的獨特因素。在對立中尋找平衡,也正由此得到發展。面對『藝術的真理』和『生活的真理』這兩種互不相讓的真理,紀德所追求的是『協調與平衡』。『多變』與『一貫』,不安定與執著,矛盾與平衡,在盛澄華看來,正是這種種豐富而深刻的對立性和紀德對其深刻的把握,構成了紀德藝術與思想的內核。」
紀德創作的三個階段
許鈞介紹,在《紀德藝術與思想的演進》一文中,盛澄華以紀德的創作為依據,將其思想與藝術的演進分為相對獨立但又相互影響的三個階段:由《凡爾德手冊》至《地糧》的創作,是「紀德演進中的第一個階段,也即自我解放的階段」;而《窄門》、《梵蒂岡地窖》、《哥麗童》、《如果麥子不死》等作品的問世標誌著演進的第二階段,即「對生活的批判與檢討」的階段,要回答的是人「自我解放」了,「自由了又怎麼樣」這一本質問題;而《偽幣製造者》則代表著紀德進入了其思想與藝術演進的第三個階段,即「動力平衡」階段。
因此,此次出版的系列作品不僅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紀德最重要的代表作,更是讀者進入紀德世界、解讀這樣一個矛盾而多變的存在的必讀書目。
陳丹青推崇備至的作家、畫家木心將紀德視作自己「一生之友」, 木心曾說:「能在我的文章中看到紀德的身影,真是高明。我曾苦學法文,就為了想去巴黎晉訪紀德,後來噩耗驟至,我大哭一場,此心絕矣,而漂流各地,總是帶著《地糧》,此番歸國,亦不忘將此書納入行囊。」
激越精神中的困惑與反抗
《地糧》是紀德遊歷北非和義大利之後,以抒情方式,糅合傳統的短詩、頌歌、旋曲等形式寫成的一連串富有詩意的斷想。此書可謂紀德本人最激越的精神獨白,被奉為「不安的一代人的《聖經》」。紀德以假想的導師美那爾克對其弟子奈帶奈藹進行教誨的方式,熱烈地歌吟「解放」與「自由」、「愛」與「熱誠」,要人們將自己投入到新的事物中,摒棄倫理道德的束縛,盡其本能地享受生活、認識自我和世界,我們生命的每一瞬間才能集中起某種特殊的不可追憶的幸福。無怪乎木心如此青睞《地糧》,而法國總統密特朗也將該書奉為他的生活準則、行動指南。
作家餘華在一次文學講演中說:「很多年以前,剛認識馬原的時候,聽他說有一本叫《窄門》的書,於是找他借來看。我看完之後渾身都在發抖,我想,這輩子要是能寫這麼一本書我就心滿意足了。」《窄門》是紀德的成名作。它敘述了一個充滿了宗教情緒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故事,兩個相愛的年輕人精神交融而形骸相隔,最後女主人公為了使她的愛人能夠更加自由地到達天國彼岸而拒絕對方,並忍受了可怕的孤獨。這部小說滲透著紀德的親身經歷,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他與夫人瑪德萊娜糾結纏繞的關係,書中紀德所表現出的純潔的熱情以及他那充滿無限辛酸滋味的愛情令人動容。
「在靈與肉,生活與藝術,表現與克制,個人與社會,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基督與基督教,上帝與魔鬼無數對立性因素的探求中紀德獲得了他思想與作品的力量,紀德以他最個人性的寫作而完成了一個最高的人性的作家。而這人性感與平衡感最透徹的表現實莫過於《偽幣製造者》。」盛澄華曾這些寫道,而《偽幣製造者》在紀德全部作品中佔據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以篇幅論,這是紀德作品中最長的譯本;以類型論,這是至今紀德筆下唯一的一本長篇小說;以寫作時代論,這是紀德最成熟時期的產物。它代表了作為思想家與藝術家的紀德的最高、最總和性的表現。小說真實地記錄下了年輕人的困惑、疑問與反抗,記錄下他們如何在道德沉淪價值失落的社會裡不斷摸索,又不斷迷失。
而《梵蒂岡地窖》是一部諷刺性作品,故事圍繞一夥歹徒劫掠財富的陰謀展開,被譽為紀德個人在表現上最大膽最獨特的一本作品。如果說紀德借《窄門》成名,那真正傳導「紀德思想」而使之具體化,普遍化的,則是由《梵蒂岡地窖》一書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代所產生的影響開始。書中人物蓬勃的青春、超脫的性格,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戰後一代彷徨中的青年。
紀德在給盛澄華的一封信中曾寫道:「我保存著我們相識以來你的全部信札……我多麼對你感激:因你的誘導,使我在青年學生群中獲得新的友誼。」更不知有多少青年學生因之而開啟一扇看待世界的窗口。而這友誼、這啟迪,也必會因這些著作而源遠流長,代代不絕。
《科學時報》 (2010-7-22 B1 讀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