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鄭金武)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國)趙洋等人的最新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醫療衛生體系帶來了深刻影響。慢病共病提高了對衛生服務的利用,但同時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庭的經濟負擔。相關論文近期發表於《柳葉刀—全球健康》。
本研究共納入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中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三輪數據,共計11817位受訪者。首次應用全國代表性調查數據和面板分析,探究中國慢病共病負擔、共病對衛生服務利用和災難性支出的影響,及其在不同社會經濟水平人群間的差異。「中國中老年人群中共病患病率較高,患有共病的人群相比有一種慢性疾病的人群,災難性衛生支出發生風險更高。而且,慢病共病的影響即使在經濟水平較高和有醫保的人群中依然存在。」
論文另一位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諾薩爾全球健康研究院高級講師John Tayu Lee表示:「單一疾病指南已無法滿足共病人群的有效管理,中國需要探究面向共病的創新型臨床指南。」
該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ifat Atun說:「共病提高了衛生服務的利用,延長了住院治療時間,但同時也增加了災難性衛生支出和致貧風險。」
研究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也給中國的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帶來了更大壓力。
趙洋表示:「有證據顯示,共病人群更易感新冠肺炎,且重症和致貧概率高,然而這種情況是暫時的。中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源抗疫,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
對於中國新時期醫療衛生體系改革走向,趙洋認為需加強對慢病共病人群的關注,以提供更有力和更有針對性的經濟風險保護。降低慢病共病的負擔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並有助於實現「以人為本」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構建。
「生理和精神性共患慢病的交互影響,以及共患非傳染性疾病和傳染病(如肺結核、愛滋病和新冠肺炎)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負擔等,還需要深入研究。」趙洋說。
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國)首席代表Craig Anderson表示,「由於現行醫療服務體系更多的是針對單一疾病,導致了多重病症的患者必須諮詢不同的醫生,這不僅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溝通的複雜性。創新性整合醫療服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突出。」
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國)副所長張普洪表示:「考慮到中國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相對較弱且資源有限,應當積極引入數字醫療技術和多驅動策略等創新性解決方案,以推進『以患者為中心』的多重慢病的有效預防,並規範其管理模式。」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S2214-109X(20)30127-3
《中國科學報》 (2020-06-10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