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2月15日專電(記者郭洋 馮玉婧)作為本屆柏林電影節參與「爭熊」的唯一華語片,《長江圖》15日在柏林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該片以現實和虛幻不斷切換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長江上的愛情故事。電影節期間,《長江圖》劇組成員同記者分享了他們鮮為人知的幕後心酸和個人感受。
「有時候覺得真的撐不下去了」
《長江圖》的故事發生在冬季。秦昊在片中飾演貨船船長高淳,在沿江逆流而上的過程中,他不斷遇到辛芷蕾飾演的安陸,並與後者展開了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
聽起來很浪漫,但拍攝過程中的心酸恐怕只有當事人最為清楚。秦昊如今談起當時的情景還叫苦不迭。他回憶說,在接這部戲前他曾擔心自己無法堅持下來,但製片人對他說可以住在船上,而且是五星郵輪。「我一聽,好,反正拍戲累一點,休息還能休息好,就接了,」秦昊說,「結果去了以後發現那裡停了一艘小破船,船的名字叫『五星郵輪』,然後就傻了,進了房間以後就更傻了……像監獄一樣。」
按照劇情安排,雖然天寒地凍,秦昊仍需「跳江」。不過,秦昊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按照他的說法,是攝影師李屏賓的敬業精神支撐他拍完這部戲。「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賓哥每天都起得特別早,第一個上船……有時候覺得真的撐不下去了,但一想賓哥那麼大年紀了,還這樣拍,就覺得自己不夠刻苦。」
辛芷蕾也表示,沒想到拍《長江圖》會這樣辛苦。她回憶說,冬天上山下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記得有一場戲需要走進江中,江底都是淤泥,但由於穿得多浮力大,人根本沉不下去,結果這場戲拍了好幾天也沒有過。不僅如此,不太會遊泳的她還需要從行進中的船上跳到江中。
「首次在電影中當女一號就碰到了這種情況,我都差點不想當演員了,真的覺得如果演員這麼辛苦的話,那就別演了,太痛苦了,」辛芷蕾說,「但是你真的回過頭再去看的時候,又覺得都是值得的,如果再有這樣的機會應該還會去拍。」
在飾演船員武勝的鄔立朋看來,3個多月住在船上的孤獨感讓他最難以忍受,心情抑鬱到見誰都不想講話。
劇本沒看懂但「不明覺厲」
譚凱在片中飾演商人羅定。他告訴記者,當他第一次看到劇本時,就被其中的內容吸引住了。「真是從來沒有讀過文學性這麼強的劇本,第一遍雖然沒看懂,但是有一個流行詞叫不明覺厲,就是不太明白什麼意思,但已經感覺到它很厲害了。」
「因為我和楊超導演都是70後,他畢業於電影學院,我畢業於戲劇學院,我們相當於是一撥人。我是覺得,你看,人家年紀和我差不多,比我小,這麼有才華,」譚凱說,「所以我一定要參與,無論什麼角色……我覺得能參與其中已經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了。」
鄔立朋也坦言,最開始看劇本時就完全沒看懂,「裡面有很多在我們那個年齡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東西」。他說,武勝這個角色給了他一個很好的釋放的機會,因為他發現自己身體裡其實有武勝的影子,只是平常生活中沒有機會表現出來。
鄔立朋介紹說,武勝是高淳船上的一名船員,最初崇拜高淳,後來發現他先前是個北漂,後來做了「逃兵」,逃回江上。所以武勝開始有一些不服氣,再加上他覺得自己在江上的能力比高淳強,便開始嫉妒、怨恨高淳,心理發生扭曲。鄔立朋說,很開心能挖掘自己內心中不願意被別人看到的一面,這讓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對秦昊來說,他接這部戲最大的原因是楊超和劇本打動了他。「我覺得高淳這個人物我之所以想去詮釋他,是因為在中國現在的電影環境裡幾乎沒有片子能讓我演這樣的人物,因為大家都在想怎麼去博眼球,怎麼去賺錢,其實真正扎到生活裡的角色不多,」他說,「高淳是一個詩人,是一名船長,又碰到了這樣的經歷,這樣的角色對一個演員來說,我相信沒有什麼可拒絕的理由。」
「導演是個特別『軸』的人」
《長江圖》可謂楊超的心血之作。2006年產生拍攝該片的想法,2009年至2011年寫劇本,2012年拍攝,直至今年柏林電影節前才剪輯完成。可謂「十年磨一劍」。
為何耗時如此之久?秦昊給出了問題的答案:導演是一個特別「軸」的人。秦昊說,他先前並不相信導演創作劇本花了很多年,後來他信了。沒想到影片拍完後,導演在後期剪輯上又花了兩三年,「以至於我跟家人聊天時,他們會問我《長江圖》怎麼樣了?那導演沒拍別的嗎?他怎麼生活啊?」
「當楊超給我發微信說『我們的電影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了,我們去柏林喝一杯吧』,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回他說:『太好了,真心為你高興,太為你高興了!』」
問及對楊超的印象,鄔立朋給出的答案與秦昊出奇的一致:「我覺得楊導是一個特別『軸』的人,我特別害怕特別『軸』的人,但是我愛楊超導演。」
如今距離《長江圖》拍攝已有4年時間。在影片中戲份不多的譚凱回憶,當楊超給他發微信通知他片子入選柏林電影節時,他才意識到,他幾乎把這部電影忘掉了……
在譚凱眼中,楊超是一個悶騷型的文藝青年。「我感覺楊超是一個悶騷型的人。因為我剛開始接觸他的時候,我也沒想到他喜歡重金屬搖滾。由於我演的是一個搖滾商人,他帶我去了鼓樓一家酒吧,看了國內一個地下樂隊的現場演唱會,給我印象非常之深,」譚凱說,「我覺得他是個真正的文藝青年,他對於音樂、文學、社會、人性和愛情都有他獨有的理解。」
譚凱說,他和楊超合作是一個非常愉快的過程,也希望楊超的《長江圖》能獲得更多認可,從而有助於他拍下一部電影,「這樣我們就能馬上再次合作」。
至於楊超的「軸」,譚凱說:「我覺得這個『軸』是一種堅持,是一種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決不妥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