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寫的《1812序曲》,(1812 Overture,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他沒有想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
高爾基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蕩,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真摯、熱忱,注重對人的心理的細緻刻畫,充滿感人的抒情性,同時又帶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戲劇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羅斯民族那種特有的風格,他的和聲濃重、豐滿,顯露著作曲家本人的個性氣質,富有難以言傳的魅力。一百多年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性,廣為世界人民喜愛,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後來陸續在俄羅斯許多城市和德國、捷克、比利時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點或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所羅門·肖特曾評價說:「柴克夫斯基是1812戰爭唯一的勝利者」。
《1812序曲》是根據史實寫成的,為了紀念1812年俄國人民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1812序曲》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讚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詳的步伐象徵著俄羅斯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隨後,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響莊嚴、宏偉而有力。
緊張的氣氛在增長著,隨著一聲定音鼓滾奏,低音弦樂奏出了命運的動機,它帶來騷亂而激動的情緒,象徵法軍的入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安寧的生活。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音調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和大管聲部輪流傳遞。之後,鼓鈸對擊的聲音使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Tchaikovsky House Museum in Klin
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
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啟用真的大炮。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
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還動用了軍鼓、大炮、鍾等超常樂器在內,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已令參加典禮的公眾大為激動。
到了近代錄音技術大為躍進,有幾家公司在唱片內加入真實炮聲,更使音響發燒友著迷,他們往往利用實炮錄音的版本來考驗器材的力度、瞬態、低頻等方面的能力。這首序曲音量起伏變化極大,動用的樂器非常多,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它可以檢驗你的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和動態對比。
敬請愛心轉發和點「在看」,以助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