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有趣的製造(id:MadeWithFun),作者Cast
之前有讀者在《連皮卡丘都有毛了!那毛絨玩具...是怎麼做出來的?》裡問過——
魔芋絲結是怎麼做的?
以前寫過《關東煮裡的海帶結、竹輪、炸魚丸、年糕福袋...都咋做出來的》,我不小心把同樣的關東煮大熱食材——魔芋絲給漏了...
前幾天去了趟超市,看了魔芋絲結的配料表寫著「魔芋精粉」和「水」,福至心靈,找資料角度有底了!那就開始今天的製作過程吧~
01
魔芋不是芋
魔芋屬於天南星科魔芋屬,而我們常吃的芋頭雖然也是天南星科的,但屬於芋屬,它們只能算表親關係……
這一整株看起來有莖有葉、綠綠蔥蔥的樣子,其實都是它的葉片……
魔芋的食用莖是像土豆一樣,埋藏在地下的,多肉厚實,需要 3 年才能成熟收穫……
02
魔芋原產地
有讀者可能聽過魔芋的別名——蒟蒻(jǔ ruò),日語是 こんにゃく ,英文則是根據日語的發音命名為 konjac 。
雖然我們常常在日式食品上看到它,但其實這東西原產於我國和周邊的東南亞地區,是被日本引進後做了推廣的……
這個引進後火了的情況,倒是有些像《赤裸裸的橘子果肉,是怎麼被流水線剝出來的?》裡用的「無核橘」:
在我國明朝時期,日本僧人把溫州柑桔引入到日本,進過多代改良變成了現在的無核、皮薄、甘甜多汁的蜜柑,也就是「無核橘」,現在常用來做橘子罐頭,因為無核嘛...然後我國又在 1916 年把它重新引回國內...不過日本還是管它叫溫州蜜柑。
03
魔芋制粉
要把魔芋先製作成「魔芋精粉」,首先要將魔芋去皮,只取裡面的白肉切碎磨粉……
如果你的魔芋是手工製作的,要小心了,因為它含有草酸鈣針晶,對皮膚和黏膜是有刺激性的。
磨好粉,過個篩,就可以開始製作糊糊了。
04
粉製成糊
在魔芋粉中加水進行攪拌,這個過程中,要讓盛放容器一直保持 22℃ 的恆溫,好讓其中的魔芋葡甘聚糖發揮作用,產生那種獨特的粘稠感……
這種纖維素,不僅吸水後會膨脹很多倍,而且還不容易被人體吸收,可以說只算我們腸道裡的過客,低熱量、低卡的減肥好幫手……
所以下次吃的時候,請理直氣壯些!
現在,把這些 juicy jelly 擠出到器皿裡,就可以預備下一步了。
05
擠出魔芋絲
擠出魔芋絲和《粉絲》的製作過程非常相似,也是從細孔中擠出成型的……
從下圖這個長得像地漏一樣,有很多孔洞的模具中,擠出成型!
擠壓成絲後,糊糊直接落入 65℃ 左右的溫熱水中,加熱個 5 分鐘就固化了。
你看這魔芋絲,又長又白,乍一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日本人給它取的名叫「白滝」,也就是「白色瀑布」的意思(粉絲叫「春雨」,魔芋粉叫「白瀑布」,日本人咋吃個東西,能想這麼多)。
緊接著把水瀝乾,再進行冷卻。
06
手工打結
接著就到了最、最、最重要的一步了,給魔芋絲打結——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是人工打的結……
我找到的是兩條日本流水線,一個是不打結直接包裝,一個是人工打結後再包裝的……
翻遍了全網,也沒找到機器打結的...
接著,心靈手巧的工人就可以開始他們的表演了——
三下五除二的打好結,再放入塑料盒中。
這會兒盒子裡注入水和檸檬酸就可以交給機器了。
我們一般在買到的魔芋絲包裝盒上,會看到提示控水後再煮,而如果清水變渾濁了,那可能食材已經過期了。
07
密封裝箱
接著像《盒飯的流水線》中一樣,用「熱壓封裝」的方式進行塑封粘合。
裝箱後就可以送往各大超市、便利店,再出現在你的關東煮和壽喜燒中了。
文中 Gif 截取自日本 The Science Channel 頻道的 THE MAKING 視頻(147)《こんにゃくができるまで》;
YouTube 博主 KBS News 的 《Low-Calorie Konjac》;
Peter Liu 的《Manufacture processing of Konjac Noodles-NatureFlo Ingredients》;
euronews (in English) 的《Is Konjac the future of health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