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一位3個月大的女嬰因為被訓練趴睡而窒息的新聞刷爆全網,我很心痛,一直不想了解事發經過。直到最近在父母學習群,朋友們因為孩子抱睡的問題,再次聊起了3個月女嬰趴睡窒息的事件,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原來是女嬰原本睡眠還可以,只是媽媽害怕孩子落後,所以報名了付費課程,學習如何解鎖趴睡技能,如何抱睡,如何和父母分房睡……
事發這麼久,我不想譴責這位媽媽,她本心也是為了孩子,只是被比較放大了自己的焦慮,釀成了慘劇。再多的譴責換不來嬰兒的性命,但卻希望這個慘劇能夠為無數媽媽敲響警鐘,帶著媽媽的本能來養育孩子。科學育兒的前提是帶著愛和覺知,而不是愚昧和無知。
不論是孩子抱睡、奶睡,還是分房睡,我也因此崩潰過,尤其是看了一些文章說奶睡不好,影響孩子的牙齒,孩子容易嗆奶;抱睡不好,要循序漸進地讓孩子自己睡;從小給孩子分房睡,有助於獨立性培養;趴睡容易窒息……
眼花繚亂的育兒知識讓我一度很焦慮,覺得自己對不住孩子,沒能照顧孩子。可是,因為方便自己,孩子奶睡著長大了;為了夜奶方便,孩子一直睡在我們旁邊;孩子抱睡了一段時間就放下床了;孩子有段時間喜歡趴睡,但是我們一直關注孩子的口鼻是否被捂住,趴睡了一段時間,孩子就不趴睡了。現在孩子4歲了,獨立性很好,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孩子也沒有齲齒。
所以,我們要多學習,這樣才能在面對育兒難題時不焦慮。但是,我們不能把別人的話當作聖旨,全然照做,可以帶著覺知和判斷力來實驗這個育兒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畢竟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就是天使寶寶,不用咋費力;有的寶寶就是高需求寶寶,需要時時關注著。
1、我們學習科學育兒,但要帶著覺知和判斷力
作為一個不信奉睡眠引導的媽媽,作為一個從孩子出生後就害怕孩子被捂死的媽媽。孩子睡覺,爸爸更是時刻叮囑,要關注孩子的口鼻是否被捂住,否則容易被窒息。
所以,在孩子小時候,我經常半夜驚醒,生怕孩子被捂到了。我不信奉華生的「獨立睡眠法」,也不相信法伯的《法伯睡眠寶典》中排除感冒、腸絞痛等生病情況,任憑孩子哭泣的睡眠引導法。但是我們要帶著覺知和愛來了解孩子的睡眠知識。在我們能接受的情況下,來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睡眠。
不論是美國的兒科學會提倡的躺睡,還是美國的已故百歲兒科醫生丹瑪提倡的趴睡,都是想讓孩子獲得良好的睡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他們都有自己的大數據和案例,作為養育方法的參考,但是我們的孩子只有一次生命,我們能做的不是盲目地相信,而是帶著覺知和判斷力地幫助孩子睡眠。
儘管PDF提倡者認為睡眠引導是沒有問題的,是在正確地鋪床方法要求下進行的。而嬰兒猝死綜合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在《海蒂育兒大百科》書中講道:嬰兒猝死綜合症的死因一種假設是嬰兒的「呼吸受到威脅時醒來」的功能沒有發育好。另一種假設時可能由心臟中未被發現的缺陷或管理呼吸和心率基因的缺陷而造成的,常見於2~4個月的寶寶。趴睡,睡在鬆軟的床上,枕頭或玩具,接觸香菸煙霧或太熱會增加嬰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
父母陪睡壓死嬰兒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但是我們不能因為3個月女嬰趴睡窒息身亡,不能因為父母陪睡壓死孩子,就把睡眠知識抨擊得一無是處。
2、真正的睡眠知識是什麼
真正睡眠知識可以讓我們父母了解孩子的睡眠需求,了解孩子的睡眠作息,觀察記錄孩子的睡眠狀態,最大程度地保護孩子的安全,防止再一次出現慘劇。
如同小土大橙子在《嬰幼兒睡眠全書》中介紹的睡眠知識包括基礎的睡眠知識,睡眠安全、安撫方式、特殊的睡眠方式等等。趴睡是睡眠的一種方式,也是容易造成嬰兒猝死綜合症的影響因素之一,也是不被國內的睡眠倡導者所不提倡的。
我們了解嬰幼兒睡眠發展的特點,溫和地引導,接納孩子的倒退和不配合,從而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睡眠。不能一棒子打死趴睡,但是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口和鼻子,不論是仰睡還是趴睡,防止嬰幼兒的鼻子被捂住,造成窒息。
3個月大的嬰兒被趴睡窒息身亡,這是孩子媽媽不願意看到,也是我們每一個人不願見到的。可是,不論是趴睡、陪睡還是仰睡,都會有窒息的危險。我們不能因為趴睡窒息就談「睡眠」色變,而是理性地看待睡眠知識,帶著覺知和敬畏心去學習。
孩子要抱睡就抱睡吧,孩子終歸會長大,聽懂我們說的話,會獨立睡覺,只是大人辛苦一些,付出多一些。但是說不準幼時的辛苦,換來的是孩子的體貼和溫暖,如同知乎上有暱稱「木木玉玉」網友所說,自己的孩子出生後一直要抱睡,姥姥、阿姨、爸爸、媽媽輪流抱睡,什麼飛機抱、拍背等等都試過了沒用,每3個小時換一班,後來自己就不需要抱睡了。
孩子要抱睡就抱睡吧,孩子要奶睡就奶睡,養育孩子本就是不容易的事,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專家之言就焦慮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無條件地愛自己孩子,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學習睡眠知識,幫助孩子更好的睡眠。
寫在最後
不要指望任何一種育兒方法一步到位,不要對每一個希望孩子更好的但卻毀了孩子的媽媽們幸災樂禍。她們也只是一個新手媽媽,一個被焦慮放大的媽媽,即使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精英還有心理學家們都對華生的「哭聲免疫力」推崇至極,何況一個焦慮的新手媽媽。
不論是親密育兒法還是睡眠引導法,都各有自己的利和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孩子的天生氣質,慢慢引導,允許孩子倒退,接納孩子不配合。因為孩子不是我們的寵物,不是流水線上的標準件。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特別理解新手媽媽的焦慮和無奈,也理解帶孩子睡眠的辛酸,想讓自己的困境減輕一些的初衷。但是我們不能信一家之言,而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敏銳地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選擇適合孩子的。而不是把孩子的需求當作問題,折騰孩子。
願父母在遇到養育問題時,多折騰自己,多學習,少折騰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