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散35年的妹妹 尋親者:這一年最大收穫是團圓

2021-01-08 廈門網

  原標題:2017年2月6日,她找回了失散35年的妹妹

  尋親者黃淑麗:這一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團圓

  王桂雲(左一)、黃淑麗(右一)和媽媽的合影

  姐姐在安徽馬鞍山,妹妹在河北邢臺,她們的根都在浙江浦江。35年前的一個深夜,媽媽在縣城的小巷裡逡巡良久最後抹著淚把小女兒放在縣政府門口。2017年正月,在浦江縣紅十字會的組織下,這對分隔了35年的姐妹通過DNA鑑定奇蹟般地相認。

  尋回親人,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開始,多了一個至親的人,對於尋親者黃淑麗以及她的家人來說,既是餘生的心願了了,也是更加豐富生活的開始。

  「我們天天在微信上聊,三天兩頭視頻。」姐姐黃淑麗說到妹妹王桂雲,聲音裡都是笑意,「2018年春節我們約好了,父母、弟弟一家,我家,我們全家統統都到河北邢臺去妹妹家過春節」。

  #2018年你最想活成什麼樣?#

  對於我們家來說,2017年,是意義非凡,讓家圓滿的一年,因為「團圓」。

  丟掉小女兒的那個夜晚,媽媽哭著回來,後來的35年,1萬多個夜晚,媽媽無數次半夜哭醒。

  現在,這一頁翻過去了。

  2018年,希望全家安康,多聚聚。同樣,這個團圓也是祝福,祝福像我們這樣尋親的兒女們都能團圓。

  大年初十親情有奇蹟

  她們認回來了各自的姐妹

  2017年2月6日,金華浦江,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浦江姐妹「回家」尋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家庭貧困和其他原因,她們被抱養到了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身在他鄉的她們,如今都已為人妻、為人母。她們,想來浦江尋根。

  這次尋親會是浦江縣紅十字會組織的。早在2014年,浦江縣紅十字會牽頭,將這個群體進行了集結。後來,浙江迪安司法鑑定中心「加入」,開啟了一個為這個群體定製的公益項目,DNA尋親庫。

  2月6日當天錢江晚報記者守在現場希望能夠見證奇蹟的發生。也就是在那天,我們結識了王桂雲和黃淑麗這一對姐妹。她們是尋親會上的明星,因為她們的臉、她們的眼,以及就像一個模子鑄出來的神情。第二天,迪安鑑定的法醫宣布了一個期待中的好消息。

  2017年就快過去了,妹妹王桂雲在河北邢臺有家有孩子,姐姐黃淑麗嫁在安徽馬鞍山,浦江老家,父母和弟弟小兩口住在一起,儘管是這樣分隔三地,但彼此之間因為終於尋回的血脈親情,大家都覺得生活總算圓滿了。

  這一年大家反覆咀嚼分離和團聚

  「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掉眼淚,是我的囡」

  「當初是不是怕我們不是你的親人,鑑定結果出來前就是不肯住家裡。」黃淑麗到現在還常常嗔怪妹妹,對他們來說,因為最後的結局是美好的所以前面怎麼艱辛,現在咀嚼起來都是甜蜜。

  2月6日那天的每一個細節,黃淑麗放電影般地在自己的腦海裡過了一遍又一遍。她說,她應該永遠也不會忘記了。

  而同樣的感受在妹妹王桂雲這裡也是一幕幕重溫。

  打王桂雲記事起,她的家就在河北邢臺南宮市,爸爸是公務員,家裡除了她,還有兩個弟弟。她是家裡唯一的姑娘,父母對她寵愛有加。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到有一份戶籍材料上的三個字,「養父母」,才知道了自己的真實身世。

  之後她輾轉打聽到自己的根在浦江,就加入了浦江紅十字會組織的尋親團。

  浦江這邊的親人也在尋找她。黃淑麗根據照片和信息已經「懷疑」了王桂雲好久,「太像了,肯定是。」

  但是2月6日,王桂雲帶著老公兒子來到浦江後,面對黃淑麗的盛情邀請回家住,她始終沒答應,因為「輾轉找了好幾年,又怕不是」。後來黃淑麗叫來了62歲的母親。黃家媽媽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有點激動:「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掉眼淚,是我的囡,沒錯的,就是我的囡,跟我年輕時一個模子。」

  春節一大家子要去河北妹妹家過年

  「從此,黃家多了一個至親」

  此後,黃家人多了一個至親。

  黃淑麗1981年生的,王桂雲1983年生,她們的弟弟1985年生。

  黃淑麗和王桂雲都有兩個兒子,都在家做全職媽媽。姐妹之間聊不完的人生,聊不完的育兒經。

  「我們天天微信視頻,有時候我們還說不了幾句,手機就被娃們搶走了。」黃淑麗說,2017年暑假,王桂雲帶著孩子到浦江老家住了十來天,黃淑麗也帶著孩子住過去,孩子們一口一個「好兄弟」。

  黃家媽媽總是看著桂雲笑,甚至當王桂雲住在家裡時,看到王桂雲吼她老公,媽媽都覺得高興,「桂雲老公脾氣那個好啊,那是桂雲福氣。」

  這個62歲的老人,曾經覺得那個在縣城裡逡巡良久最後將孩子放在縣政府門口的夜晚,是她人生中最大的負累,而現在,那一頁終於在35年後翻過去了。

  正在我們做年終回訪的這一天,黃家已經開始準備帶去河北的年貨。因為這個春節他們一大家子要去王桂雲家過。

  自從有了桂雲,黃家三天兩頭都能收到包裹,都是桂雲寄來的。這次全家都去王桂雲家過年,大家覺得一定要好好準備準備。

  對於黃淑麗來說,這樣的忙碌,想想就很甜。(記者肖菁)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尋親者黃淑麗:這一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團圓
    姐姐在安徽馬鞍山,妹妹在河北邢臺,她們的根都在浙江浦江。35年前的一個深夜,媽媽在縣城的小巷裡逡巡良久最後抹著淚把小女兒放在縣政府門口。2017年正月,在浦江縣紅十字會的組織下,這對分隔了35年的姐妹通過DNA鑑定奇蹟般地相認。
  • 【廣州日報】失散33年母子團圓 ,各方合力助懷集六旬夫婦找回小兒子
    1月25日《廣州日報》APP報導:失散33年母子團圓 ,各方合力助懷集六旬夫婦找回小兒子
  • 頭條尋人2019年幫助4173名走失者回家 累計幫助超12000個家庭團圓
    據介紹,2019年全年,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頭條尋人」共發布了34137條尋人尋親信息,幫助4173名走失者回家。自2016年2月正式啟動以來,該項目累計已經幫助超過12000個家庭團圓。字節跳動公益總監、頭條尋人項目負責人曾華介紹,2019年頭條尋人一共發布了34137條尋人尋親信息,經過逐一回訪,有20054名走失者最終在警方、民政救助管理機構、好心人、志願者組織和頭條尋人等幫助下找回,這意味著近六成走失者最終安全回家。其中,在頭條尋人幫助下回家的走失者有4173名。頭條尋人2019年幫助4173名走失者回家。
  • 公益項目「頭條尋人」幫助15000個家庭團圓
    2021年1月6日下午,今日頭條公益項目「頭條尋人」宣布,截至2021年1月5日,該項目已經幫助超過15000個家庭團圓。2020年12月31日,「頭條尋人」接到江蘇無錫市救助管理站求助,希望幫助中年男子小勇尋找親人。通過向男子家鄉雲南大理和走失地江蘇無錫推送尋人信息後,2021年1月5日晚,傳來好消息,小勇的家人找到了。
  • 肇慶這家人失散33年,終於拍下了全家福……
    母子失散,心急如焚的莫雪珍馬上滿大街地找,但始終不見小兒子的身影。那晚,她哭喊著走回了家。「沿路一邊找一邊喊兒子的名字,有人見到都說我是不是瘋了。兒子不見了,當媽媽的能不傷心嗎?都是自己沒用,沒看好他。」回憶往事,莫雪珍哭成淚人。那些日子裡,她吃不下、睡不著,以淚洗臉,日夜掛念著小兒子。即使過了很多年,逢年過節,她總會偷偷躲起來流淚。吳培樹一家在聊天,傾訴多年牽掛之情。
  • 【友情轉發】潮安鯤江老人鄭聲能尋找於1947年失散的妹妹肥妹和弟弟鄭聲耀
    尋找1947年失散的妹妹肥妹(當時稱呼),弟弟鄭聲耀。  失散當年大哥鄭聲能15歲,二哥鄭聲遂12歲,肥妹大概7歲,鄭聲耀大概4歲。因當時大概46年母親過世後家庭困難,其父親另娶一妻子,不管他們幾個兒女的生活,村裡一媒婆就把肥妹和鄭聲耀拐賣,可能拐賣去往饒平一帶。  他們家隔壁住一大戶人家(當時稱地主)。
  • 為緣尋找 為愛堅守——陽月星的公益尋親故事
    本報記者 蔣 秋 通訊員 龐建輝「助人尋親,我見證了一個個悲喜人生;每個尋親者的重逢喜悅,讓我忘卻尋找的艱辛。且行且珍惜,我希望能將這份對公益的愛心傳遞、延續。」九三學社社員、廣西大學商學院教師陽月星說。為緣尋找,為愛堅守。
  • 騰訊、阿里、百度持續投入科技,更多被拐孩童正在與家人「團圓」
    在幫助29個家庭找回孩子後,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終於是自己的兒子。尋子32年,李靜芝的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在節目中朗讀《母愛》時,「她總是勇敢無畏。」時間不能重來,生活沒有那麼多假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現代技術的與時俱進,警方或許沒能通過DNA對比,找到她失散32年的兒子。而且,得益於「網際網路+打拐」的時代進程,越來越多的被拐孩子得以與家人」團圓「。
  • 賴嫦(原名吳念嫦1933年出生)尋親,現尋找胞弟吳銳釗!
    -01-28籍貫:廣東省增城市派潭鎮鄧村舊屋街7號失蹤日期:未註明失蹤地點:廣東省深圳市失蹤時身高:未註明詳情賴嫦(原名吳念嫦1933年出生)尋親,現尋找胞弟吳銳釗!失散經過:賴嫦(原名吳念嫦1933年出生)尋親!母親,王梅(同音)織布工人!父親,吳表!居住廣州燈具土音(燈腳),離玻璃廠不遠!現尋胞弟吳銳釗1935出生!約1940間從香港灣仔步行三天!到深圳後!因胞弟行到腳腫!給了深圳一戶人家(憶位祠堂邊二排)撫養!當時胞弟5歲。
  • 頭條尋人2019年幫助4173名走失者回家,累計已幫助超過12000個家庭...
    據介紹,2019年全年,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頭條尋人」共發布了34137條尋人尋親信息,幫助4173名走失者回家。自2016年2月正式啟動以來,該項目累計已經幫助超過12000個家庭團圓。字節跳動公益總監、頭條尋人項目負責人曾華介紹,2019年頭條尋人一共發布了34137條尋人尋親信息,經過逐一回訪,有20054名走失者最終在警方、民政救助管理機構、好心人、志願者組織和頭條尋人等幫助下找回,這意味著近六成走失者最終安全回家。其中,在頭條尋人幫助下回家的走失者有4173名。
  • 頭條尋人助力300個兩岸家庭團圓
    11月4日,在湖北籍赴臺老兵汪自強孤身離世40年後,大陸老家親人終於找到了他的長眠地。這是頭條尋人幫助「團圓」的第300個兩岸家庭。汪自強,1931年生於湖北省鄖縣(今十堰市鄖陽區)。1951年,遷往臺灣,之後杳無音信。1987年11月,兩岸正式開放探親。
  • 【在「嘉」過大年】一道獅子頭,團圓味更濃!
    趙曉燕今年63歲,人生的前61年,因為和父母失散,即使自己擁有了幸福美滿的小家庭,始終沒有感受過真正的團圓。2019年7月,尋親組織一次偶然的街頭宣傳時,遇到了一位在路口坐著的老太太,老太太描述自己失散的女兒,斷掌、臉上有燒傷等等線索,都奇蹟般的和同為尋親組織者的趙阿姨高度相似。經過DNA比對,趙阿姨58年的尋親之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找到了自己的根。
  • 失散30年的兒子終於回家了!團圓現場他直接下跪...
    今天下午,他們終於久別團聚了。三十年來,石富琴和丈夫俞小偉一直在新昌賣水果,前幾年還花了200萬元買了店面。他們不敢走遠,怕哪一天,兒子找回來了,找不到地方。三十年來,石富琴在家裡一直給失散的兒子留了一個房間。
  • 奇蹟 3歲女孩走失23年 茫茫人海找回生母 全靠朋友圈
    △視頻:朋友圈接力找回失散親人  在生活中,發微信曬朋友圈,已經成了網際網路時代下的一種生活習慣。
  • 「幫被拐孩子回家」認親現場,失散26年的父女相認
    日前,由公安部刑事偵察局、貴州省公安廳政治部、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1《等著我》欄目組指導開展的「幫被拐孩子回家」現場認親直播活動在貴陽市公安局成功進行,貴州省興仁市巴嶺鎮馮某森與走失26年的女兒馮某梅相認團圓,喜極而泣。
  • 山西「尋子哥」的10年尋親路!他參與幫助20多個家庭找到孩子!
    弟弟突然失蹤,劉利勤的女兒非常自責,甚至在自己12歲生日時許下的願望是「找回弟弟,全家團圓」。付出總有收穫。10年間,劉利勤雖然一次次失望而歸,但在此過程中,認識了不少和他有相同經歷的尋親家長。他們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人越來越多,組成了一個尋子團,目前已幫助20多個家庭找到了孩子。「說不出來的感覺,當然替人家高興,背地裡又挺失望,我的兒子究竟在哪裡?」
  • 第一次感受尋親者的回家路如此漫長
    但幾百萬從小與家人失散的群體,也許整整幾十年了,都沒找到回家的路。《一條回家路》短片就真實紀錄了以「高峰」和「朱少罕」為代表的眾多堅持在回家路上的人。高峰,走失30年,至今沒找到親生父母;朱少罕,三歲被拐23年後在「百度AI尋人」的幫助下,終於跟親生父母團聚;回家的路如此心酸與艱難,讓很多人看後不禁落淚,同時也深刻感受到技術力量的溫暖。
  • 尋親的奇遇:80年的姐姐陳玉美找到了82年的妹妹許琴
    好消息:80年的姐姐陳玉美對上了82年的妹妹許琴,恭喜恭喜!
  • 女子刷短視頻,意外發現「老公」在尋親?原來是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弟弟!
    雖然分別20年,陳鴻一眼就認出,朱忠就是失散20年的雙胞胎弟弟阿濱。他上前一把抱住弟弟,眼淚從兄弟倆的眼眶中流出來。母親看到朱忠後,也緊緊抱住了他,撕心裂肺地哭泣著。多年來她一直牽掛著失蹤的兒子,10年前不幸中風,後來患上了帕金森症候群。得知阿濱回來,鄉親們紛紛前來祝賀。
  • 幫母親尋找親人-失散了大概有35年了(竹谿縣)
    我媽一共姊妹兄弟4個,我媽是老四,一個大姨,小姨早就去世了,還有個舅,我有四個表哥,失散了大概有35年了,具體其他情況不是很清楚。大概是竹谿縣的,我的姥姥叫張鳳英,老爺劉文廣。大姨劉貴香,舅舅劉民錢,小姨劉金蓮,大姨兒子小名叫安娃子。舅舅四個兒子,小名字:江娃子,河娃子,華娃子,龍娃子,我的小名叫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