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近期播放的節目《朗讀者》中,60歲老人李靜芝的經歷讓人潸然淚下。在幫助29個家庭找回孩子後,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終於是自己的兒子。尋子32年,李靜芝的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在節目中朗讀《母愛》時,「她總是勇敢無畏。」
時間不能重來,生活沒有那麼多假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現代技術的與時俱進,警方或許沒能通過DNA對比,找到她失散32年的兒子。而且,得益於「網際網路+打拐」的時代進程,越來越多的被拐孩子得以與家人」團圓「。
這個「團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團圓。它是公安部於2016年5月正式上線運行的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目前已有25家新媒體和移動應用接入。「團圓」系統利用最尖端的地圖定位功能,以案件發生地點為中心,向周圍發布孩子遺失消息。
比如,失蹤1小時內報案,推送給100公裡範圍內的群眾和警察;失蹤2小時內報案,推送給200公裡範圍內的群眾和警察;失蹤3小時內報案,推送給300公裡範圍內的群眾和警察;失蹤超過3小時,推送給500公裡以外的群眾和警察。
「團圓」系統已成功接入淘寶、支付寶、高德地圖、新浪微博、騰訊QQ、今日頭條、百度地圖、百度APP、滴滴出行、餓了麼等25個主流APP,這幾款APP用戶覆蓋量超過了9億人,就相當於方圓幾百裡內的網友,每人都有一張「隱形通緝令」。
數據統計,「團圓」系統上孩子的找回率高達98%。並且在這套系統投入使用後,失蹤兒童找回的平均時間從此前的132小時,縮短到78小時,壓縮了接近一半的時間。目前,「團圓」系統仍在不斷地研發技術、優化系統。
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也在加入這個「團圓」行列。在騰訊公益平臺上,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發起的「寶貝回家之萬家團圓」項目,已有超11萬名網友捐款;2019年,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公益籌資100餘萬元,全部用於尋人項目支出,共有1600多個家庭,通過寶貝回家的努力得以團聚。
今年9月,百度聯合浙江衛視打造國內首檔好奇主題晚會《百度好奇夜》,向大眾展示了百度黑科技,其中百度AI尋人技術不斷助力走失者找到回家的路,讓觀眾感受到了百度黑科技的溫度。
「百度AI尋人」平臺於2016年底推出,百度創新性地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尋親工作中,除了利用走失人口數據作人臉比對,小程序還可以選擇尋親登記,由「寶貝回家」指派志願者實時跟進。用戶通過在百度App內搜索「百度AI尋人」進入小程序,上傳一張照片後就能與各平臺內上報的走失人口數據進行一鍵比對。截止目前,經過40萬次的人臉比對,百度AI尋人已經幫助11716個家庭成功團聚。
類似的人工智慧搜索,兼具公益性質,越來越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與公安部、民政部不斷合作,讓公眾更廣泛地傳播搜索信息,幫助更多的家庭成員儘快團聚。
科技向善,也能幫助解決更多類似「尋親」這樣的社會問題。
近日,騰訊宣布啟動「科技公益計劃」,這曾經是一項由公司內部眾多科技志願者們自下而上發起的行動。這批志願者們曾經利用自己的志願精神和專業能力,研發出了諸如QQ全城尋人、無障礙閱讀等面向弱勢群體、解決他們迫切需求的「科技工具」;當下,他們又希望將這一「不成文的傳統」擴大開來,在向社會尋找更多合作夥伴的同時,也幫助公益組織、公共服務機構們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
運用科技手段解決社會問題,近年已成為全球網際網路行業的共同選擇,國外有微軟、谷歌,國內有騰訊、阿里、百度,我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向BAT學習,貢獻新的科技力量,幫助越來越多被拐的「迷途」孩子,能儘快與家人「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