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看書還是看生活,我們總會在其中發現一種境況:好人命不長,禍害遺千年。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弱肉強食越來越明顯的社會中,對這句話的篤信者似乎越來越多了。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哲學問題,所謂「好人」與「禍害」我們只按世俗定義來界定。
好人大多性情和善,為人耿介,甚至是捨己為人。這種人的人際關係通常不會差,往往招人喜歡。沒辦法,跟這種人相處總是輕鬆愉快,且「有好處」。從經濟學上看,這種人是「有價值」的。
顯而易見的壞處是,這種人通常過得很累,他們將責任,苦楚……都丟給了自己。就像夜深人靜時,緊皺的雙眉,微抿的嘴唇,繚繞的煙霧,以及眼眸的孤寂。留給他人的,往往是陽光明媚,清風和煦,就像陰雨後的晴空,風浪後的平湖。
長期身心疲憊之下,自然是要出問題的。
我想但凡有點人性的,都會喜歡好人的。即便小人也會喜歡這樣的好人。所以,生活中常常看到好人被小人坑的事,翻翻歷史,好人被小人坑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再此不做贅述。
那我們看看「禍害」。這種人的顯著特徵便是自私自利,專門利己毫不利人,至於偶爾從指縫間漏出的善意,也往往是為了更多的利益。這種人活得往往比較「滋潤」,至少比好人活得輕鬆,活得輕鬆的人自然容易命長,這個從醫學上也可以得到解釋。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那我們,是不是就不做好人,專做「禍害」呢?
當然不是。
人是極複雜的,人情世故也極其複雜。
前段時間看書,看到一段話,大概意思是世界上絕大多數資本家的第一桶金都是血淋淋領的。許多大成功者,捋他的一生,他一定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好人,多是毀譽參半的。電視劇《康熙王朝》裡的一句臺詞,我至今印象深刻,場景是帝師伍次友對著康熙評價孝莊太后。那句話是「歷史上的偉人,哪一個不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
所以,絕對的好人和絕對的壞人是不存在的,絕大多數人不過順應時務而已,基本都是灰色的,不大壞也不大好,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平常人。
其實,好壞的得失,我們不妨把時間線拉長一點,視野延展寬一些來看。
《易傳》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意思就是說,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慶,作惡的人家,必多禍殃。它闡述的是一種事物循序漸進,慢慢積累,最終量變引起質變的現象。
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組織,一個好人的影響往往是潤物無聲且長遠的。即便好人逝去,他的事跡對後人同樣是極大的教育和薰陶,沒有比以生命為代價的教育來得更猛烈了。這樣的家庭或組織中,後人往往走正途並發憤圖強,因為他們心中永遠有座精神的豐碑,一時的困難辛苦失敗從來不會壓垮他們。
反之,一個惡人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後輩或旁人學習並養成習慣的話,自然會引來禍殃。用簡單的邏輯來說,壞人將好人坑害了,他的親人或後人自然是要來報仇的,世事變換。壞人是不可能長久地保持自身或族群「好運不斷的」。即便強大如帝王,似乎也不行。或許,這也是人世間不斷上演各種愛恨情仇的根源之一。
而且,做了虧心事的,往往不欲人知,惶惶不可終日之下,也不是長壽之道。反之,坦蕩磊落的好人,學會將那些壓力和委屈排解和落下,自然也會得到安樂與幸福。
所以,我們把眼光放寬一些,長一些來看,做個好人還是很有必要的。
最後用曾國藩書中的一句話做結尾,與諸君共勉。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為子孫做富貴者,十敗其九,為人做善方便者,其後受惠…………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唯恐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