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微刊由動感101+看看新聞網聯合呈現
小時候看父母做炸豬排,大排買來後,先要挨刀,他們會不遺餘力地用刀背拍打大排,務必令其「內功盡失、遍體鱗傷、筋肉寸斷」,最後完成時,一塊大排已經撐得有先前的兩倍大。接著上漿,雞蛋、料酒、鹽、澱粉等攪拌起來,浸潤每塊豬排。這黏乎乎的豬排還有重要一步,便是裹麵包粉。麵包粉顆粒較粗,為了防脫,最好再反覆錘呀錘,讓麵包粉均勻牢固「忘我」地與豬排融為一體。然後再投入油鍋裡炸,看油花翻騰,撈起瀝乾,送入盤中。
其實做上海式的炸豬排一點也不難,再潦倒的人家也可以吃這樣一餐:豁了邊的瓷碗盛著紅紅的羅宋湯,用竹筷子彆扭地夾起炸豬排撕咬。即便有時候顯得侷促,簡陋,粗糙,那也是上海人家餐桌的一種時髦。
同樣是「洋食東漸」,在日式餐館裡也常見炸豬排,那是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從法式料理學來的。本來油炸的肉很薄,據說一個廚師運用天婦羅技法終於油炸出了比較厚的肉排。但日式炸豬排通常端上桌時已經被切成了細條,淋上的是炸豬排專用沙司(有時是番茄汁代替),邊上配捲心菜絲、醃蘿蔔、味噌湯……還有一片新鮮檸檬!那樣的口感,和上海炸豬排可是相當不同的。
辣醬油又稱喼汁、英國黑醋、伍斯特郡沙司,是曾在印度生活過的英國人在英國伍斯特郡發明的。1838 年,發明者將兩人姓氏合起來,註冊了「李派林」(Lea & Perrins)品牌。19 世紀末,「李派林喼汁」就打入了中國市場。上海產的這種辣醬油,原本是20世紀30 年代梅林廠仿照生產的國貨。1960 年,改由上海泰康食品廠生產。1990年,出了「泰康黃牌」和「泰康藍牌」,黃牌為特級品,藍牌為一級品。今日在上海買辣醬油,大家仍習慣性地買「泰康黃牌」。辣醬油在其他地區,似乎與牛肉更相宜——只有上海,把它許給了炸豬排。恐怕看到我們上海人吃炸豬排時,拼命往豬排上倒黑漆漆的辣醬油,外國人會大惑不解吧。(下圖為「李派林喼汁」的宣傳畫)
馬路邊總有賣炸豬排的,拍好麵包粉的豬排,白乎乎的疊起厚厚一摞,和油墩子、臭豆腐在一個油鍋裡「洗澡」。其實,有些路邊攤賣的「炸豬排」壓根不是豬排,也不帶骨,只是一塊普通的裡脊肉被錘得飛薄,均勻地抹上了麵包粉,面積幅員遼闊,厚度忽略不計,好似一方帕子,疊起來體積小到能穿過針眼。只是,這種裡脊肉擴張版炸豬排又薄又幹,老得無法下咽。炸豬排還是需要一定厚度的,麵包粉油炸層只是為了鎖住肉汁水分不外洩,咬開來裡面嫩嫩的鮮軟多汁才是上品。這點,自家做的炸豬排與老牌西餐咖啡館裡做的,就好得多。
被譽為「黑暗料理王」的銅川路談阿姨炸豬排,每天晚上6點左右出攤,店面很簡陋,但門口始終人山人海,那些慕名而來的人,排上1、2個小時的隊,就為了那10塊錢一塊的炸豬排,一口下去,那就是媽媽的味道。
德大西菜館裡的炸豬排
上海人吃西餐,吃的不僅是情調,而是老派生活的餘韻
是的,相比與那些帶著血絲的高級牛排,炸豬排市井了一點,可它就是上海人的心頭好,實惠又美味,並不失洋派。在過去那些老式國有西餐社的火車坐廂裡,一切儉廉又文質彬彬,年輕男女們喝一杯咖啡「劈情操」,吃兩塊炸豬排墊一下胃,這是又實在又浪漫的約會大餐。
歡迎下載全新手機APP阿基米德
下載安裝方式:
-發送「阿基米德」到12114獲取下載連結;
-去你常去的手機軟體應用市場搜索下載「阿基米德」。
下載後搜索「動感101」,找到你喜歡的節目,並點擊右上角的❤,就可以關注我們啦!。
全亞洲頂尖華語音樂電臺 FM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