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扶貧幹部帶「七仙女」拍視頻,被村民質疑,一年後做出大成績

2021-01-18 冬呱視頻

吳玉聖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七仙女」的「經紀人」,並且讓「七仙女」通過快手,成了新一代「網紅」。

1,只會「玩手機」的扶貧書記

吳玉聖對蓋寶村的第一印象是:浪漫。

2018年2月14日,臘月二十九,還在黎平縣紀檢委工作的吳玉聖,接到了一紙調令。

他被任命為「黎平縣蓋寶村扶貧第一書記」,報到時間是過完年的正月初八。

但是為了能更好了解村子的情況,當天下午,他就趕到了蓋寶村。

蓋寶村扶貧第一書記吳玉聖

和他想像中破敗不堪的貧困村落不同的是,蓋寶村的風景十分美麗。

因為是過年前夕,街道上人人都穿著侗族的傳統盛裝。到了晚上,村子裡的年輕人又搞起晚會,燃起篝火,圍在一起唱歌跳舞。

吳玉聖后來用「被震撼到了」形容這番景象。

初八一大早,吳玉聖正式到蓋寶村報到。圍繞蓋寶村實地考察一個月,他發現蓋寶村其實是個「文化孤島」。

這裡雖也是侗族村寨,但文化習俗和其他地方的侗族是不同的。

蓋寶村的美景和穿著民族服飾的姑娘

蓋寶村的「封閉」本是它經濟落後的主因,但在吳玉聖眼裡,因為「封閉」而保留完好的獨特侗族文化,是打開扶貧之門的一把鑰匙。

他想到了網際網路,想用快手來宣傳蓋寶村,把這裡打造成一個旅遊區,賣點就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

在向村子裡集資20萬元失敗後,吳玉聖以風險擔保的形式從村委會「借」出了5萬元,並向大家保證,損失由他一人承擔。

之後吳玉聖買了兩部手機、一個三腳架,開始每天拿著手機拍村落。村裡的美景、美食,還有獨特的鬥牛文化,都被拍了個遍。

吳玉聖正在用手機拍攝視頻素材

但粉絲數卻從不見漲,拍視頻一個月後,吳玉聖的帳號只收穫了1000多個粉絲,網紅之路走的十分慘澹。

村裡老人看著這個扶貧書記每天什麼都不做,只知道玩兒手機,也在背後忍不住犯嘀咕:這個「不務正業」的扶貧書記,能行嗎?

2,浪漫侗族「七仙女」

看著快手上的粉絲量,吳玉聖動搖過很多次,他不斷懷疑自己這條路是不是走錯了。

直到他從村裡老人那兒聽到了一個關於七仙女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七仙女下凡到侗鄉洗澡,看到侗族人勤勞樸實卻不會唱歌,便回天庭稟報玉帝,把仙歌撒到侗鄉。從此,歌聲充滿了侗族,琵琶歌也由此流傳至今。

吳玉聖有了靈感:組建「侗族七仙女」,作為形象大使在快手上介紹蓋寶村的風土人情。

吳玉聖心中的「七仙女」,不僅要外表美麗大方,也要不懼怕鏡頭。他先找到了大姐楊豔嬌,這也是「七仙女」中唯一一位結了婚的。

七妹吳美瓊,是個留守兒童,只有12歲,平日裡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二妹吳文麗和三妹石廷菲是村裡的高中生,四妹楊妮丹是吳玉聖作為「星探」發現的。

「七仙女」裡的五妹吳夢霞(左)和七妹

而五妹吳夢霞是吳玉聖一早就看中的人選,但無奈她性格內向,不愛與外人接觸,吳玉聖在團隊成立最初始終沒能說服她加入。

直到去吳玉聖的拍攝團隊玩兒了一天後,吳夢霞對這樣拍攝視頻介紹自己家鄉的日子產生了興趣,也對吳玉聖的團隊有了信任,決意加入「七仙女」團隊。

現在的五妹是「七仙女」裡的小網紅,因外貌有點像迪麗熱巴,吳夢霞也被快手老鐵們稱為「侗族迪麗熱巴」。

在已發布的100多條視頻裡,「七仙女」們穿著侗族的傳統服飾,一起做黑糯米飯,背著背簍上山採烏稔樹葉,推著牛下地耕田......

吳玉聖在拍「七仙女」帶牛下地耕田

美麗的姑娘配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服飾,吳玉聖建立的快手帳號終於有了起色,粉絲在三個月內飆升至11萬餘人。

「七仙女」火了,吳玉聖又想到用直播出售侗衣、侗布,以及侗家的土特產。一年來,他們銷售侗族服飾、刺繡等4萬多元,旅遊單月收入3千元,幫助村合作社出售小黃姜6萬斤,銷售額30多萬元。

曾經備受質疑的扶貧之路,在此時終於看到了一點曙光。

3, 舍與得的抉擇

現在,再也沒有人質疑吳玉聖了。

「浪漫侗家七仙女」的快手帳號上有17.3萬粉絲,每天直播收入就有一千多元,七姐妹的收入從之前每月1500元,漲到了四五千。

吳玉聖最初提到的「快手產業」在村裡得到了認可,此前想向村民們籌集的20萬元經費也已到位。

吳玉聖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條精準扶貧路,村民們開始信任他,村裡經濟來源也增加了。

一切看起來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除了他的孩子。

在蓋寶村的兩年,吳玉聖很少回家,一心撲在工作上。原本在出生時很健康的孩子,因為長時間缺鈣得了佝僂病。

說起孩子,吳玉聖忍不住落淚

想到自己這兩年對他的疏忽,以及接下來他要面對的手術的痛苦,吳玉聖落了淚。

他第一次懷疑起自己堅持脫貧的決定。如果知道得到扶貧成效的同時,會失去孩子的健康,他說:「寧可不要這個得」。

但這個想法,總會在回到蓋寶村的那一刻突然消失,在看到自己孩子的時候又回來。

他捨不得蓋寶村,在這裡生活了兩年,他看著村民從點煤油燈到接了電線,從用牛耕田到機器耕田,再到能買得起衣服。

吳玉聖和「七仙女」圍著篝火跳舞

雖然組織上給了他三年扶貧時間,明年他就可以回去了,但吳玉聖還是有些捨不得。

夜已深,吳玉聖想好了明天要帶著「七仙女」拍什麼,卻沒想好要在蓋寶村待多久。

是離開還是留下,想著自己的孩子,吳玉聖始終在猶豫。

文案/ 奕 茗

運營/ 李廣博 盧月麗 張蘭蘭

相關焦點

  • 只要意志堅,石頭終山花怒放——看扶貧幹部如何帶村民讓石頭開花
    馬天宇飾演的大學生村官戴志強駐連喜村扶貧,他想帶領村民種石斛,但村民經歷過失敗,怕了。戴志強不放棄,他堅信經過改良的石斛二號苗一定能夠種活。他說服了老支書,終於把項目引進來。為了能排水管順利種活石斛,老支書做出了重大犧牲主動遷走祖墳。
  • 扶貧幹部帶貨直播:「保定有好貨!」
    他和團隊成員深入考察,協調扶貧資金800萬元,推動建設淶水縣南瓜深加工扶貧工廠。「15斤南瓜能出一斤南瓜粉,一斤粉能賣15塊錢。」馬東算了一筆帳,該項目不僅解決了大批南瓜積壓和滯銷,加工完銷售更廣了,還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在村民世代種南瓜謀生的龐家河村,六十多歲的村支部書記王玉民在扶貧座談會上眼含熱淚地說:「北京的扶貧幹部真幫我們救了急!」
  • 丁真的家鄉理塘又現「80後白髮書記」,他說:丁真火了,我們村也有...
    從丁真工作的倉央嘉措微型博物館開車到漢戈花海只要一個小時,文雪松告訴記者,他想請丁真來村門口花海裡騎騎馬,給他拍張照片,再往花海裡那麼一擺。但他知道丁真現在「很難請」,一名村幹部寬慰他說:「理塘一共就七萬人,丁真就是我們親戚的親戚,等一等肯定可以請到的。」
  • 2021國考申論備考:幹部帶貨扶貧
    2021國考申論備考:幹部帶貨扶貧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國考,公務員考試,公務員,國家公務員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扶貧路上的格桑花」愛在扶貧路上(報告文學)
    2008年9月,張小娟放棄在北京的工作,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成為舟曲縣立節鄉的一名鄉鎮幹部。2010年5月,張小娟參加了全省80後優秀年輕幹部選拔考試,取得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縣城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張小娟主動請纓,同鄉裡組織的突擊隊連夜趕到縣城,投入到搶險救災中。因為表現突出,張小娟在泥石流廢墟中火線入黨,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 扶貧合作 | 扶貧不圖名 幫扶不添亂 實幹見真情 ——深圳援派幹部...
    30年來,深圳累計派出各類援派幹部人才8048人,其中黨政幹部2159人、專業技術人才5889人,助力受援地區194萬人脫貧致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對口幫扶工作。
  • 今天,這位武漢鐵路扶貧幹部走進國新辦新聞發布廳!
    今天,這位武漢鐵路扶貧幹部走進國新辦新聞發布廳!今天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武漢局集團公司扶貧幹部郭兵唱起了村民自發編唱的民歌,以親身經歷向中外記者講述鐵路扶貧故事。
  • 90後扶貧幹部現身「市民文化...
    12月27日,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澎湃新聞共同舉辦「市民文化客廳」第十七期「一個都不能少——青春之名,扶貧之行」主題文化活動。4名年輕的扶貧幹部作客上海書城,講述在扶貧第一線的所見、所想、所作、所為。
  • 夕陽紅似火 餘熱扶貧再生輝一一訪武岡市退休幹部夏德讓帶領村民...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17日訊(通訊員 柳錄良))7月16日上午,筆者應武岡市特色產業辦邀請前往鄧元泰鎮華塘村採訪「武岡市惠農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退休幹部夏德讓發展特色產業扶貧的事跡。進於華塘村橫衝水庫,該專業合作社上千隻銅鵝飄遊在水庫裡覓食的熱鬧場面無不讓人振憾…… 夏德讓,現年74歲,苗族,1964年入黨,2006年在武岡市扶貧辦主任位置上退休,身帶殘疾。 說起致殘的事,夏德讓一臉的自豪感。早在2009年春,為迎接省市領導的檢查,當時身患腰椎盤突出請病假在醫院治療的他,接到領導的指示後立即出院直奔各鄉鎮安排檢查工作。
  • 扶貧幹部顏亮亮:一步一個腳印趟出貧困村的幸福路
    2015年夯實基礎、2016年精準扶貧、2017年鞏固提升、2018年正風提氣、2019年謀劃振興、2020年建章立制,在安徽省臨泉縣駐村扶貧的6年時間,十五年部隊生涯鍛鍊出的扶貧幹部顏亮亮,通過實事求是抓工作,問題導向解難題,每年都給自己、給村裡定下一個目標,靠著一步一個腳印的紮實推進,帶領貧困村邁步走上幸福路。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村民班傑
    我是班傑,村裡人都親切地叫我"小香哥",貴州黔南州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七組村民,現在是村委會副主任,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我轉變身份參與扶貧工作已整整四年了。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我家享受到了危房改造政策,我們全家從漏風漏雨的危房中搬進了100平米磚混結構安全房。同時,我還當上了村裡的低保協管員,協助管理村裡的低保工作,我格外珍惜協管員這個工作。因在工作中兢兢業業,逐漸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 來自一線的聲音:90後扶貧幹部將現身滬上「市民文化客廳」
    12月27日,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將聯合澎湃新聞共同舉辦「市民文化客廳」第十七期 「一個都不能少——青春之名,扶貧之行」主題文化活動。4名年輕的扶貧幹部來到現場,講述在扶貧第一線的所見、所想、所作、所為。
  • 奔走在山間田野,譜寫鄉村振興樂章——東航扶貧幹部群像
    揚新帆:艱苦付出之後是收穫滿滿的甜蜜黨的十八大以來,東航前前後後選派了60餘名掛職幹部前往全國各地扶貧點,到扶貧點開展幫扶的員工超過了2000人次,有力助推全國扶貧縣脫貧摘帽。張地布到了脫貧攻堅第一線後,堅持走村串戶,摸清村底家底,分類建檔立卡,區別輕重緩急,將措施落實到位作為找到精準扶貧這把金鑰匙的關鍵所在。幾年來,不管在悶樂村,還是在深度貧困的南宋村,他都注重實地走訪,掌握第一手資料,大力發展茶葉、核桃等產業扶貧,努力將老百姓的愁疙瘩變為金疙瘩。今年,他參加了《騰訊新聞-看點直播》的「農產國潮,直播助農」直播帶貨活動,為勐庫大葉種普洱茶拉佤布傣代言。
  • 扶貧第一書記丨扶貧期滿四川青神幹部主動留下:媳婦,你帶上兒子來...
    「你把兒子也帶過來,一起支教。」這是2018年徐俊和妻子簡單的對話。2016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扶貧幹部徐俊來到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在嘎伍嶺村擔任第一書記。2018年扶貧期滿,原本該回青神的他毅然選擇留下,還說服在青神縣當骨幹教師的妻子,帶著6歲的兒子前往金川支教。↑徐俊一家人。2020年,是徐俊扶貧的第四年。
  • 一路扶貧一路歌——記瀘溪縣紀委監委駐村扶貧幹部鄧小千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31日訊(特約記者 向民貴 通訊員 胡靈芝)「小千是個好書記,傾心扶貧情意深,引水鋪路謀發展,周家寨村大變樣,今日送別難離難捨,放封鞭炮謝親人……」周家寨幹群送別鄧小千大地回春,陽光明媚。
  • 大山裡的「七仙女」直播抓魚耕田走紅,上百萬粉絲圍觀
    美麗的侗家七仙女們,自己也沒有想到網上會有這麼多網友喜歡她們。每次直播時,她們都會穿著手工製作的侗族傳統民族服飾和大家問好。從製作烏米飯、打餈粑到織布刺繡的田園野趣生活。她們將侗族風情和心中的桃花源,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中。貴州省黔東南的黎平縣,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在那當中有一個群山環抱的蓋寶村,雖然風景秀美,但因交通阻隔,宛如薄霧雲海裡的一座孤島。
  • 公安部扶貧幹部李建華:從扶貧「雞司令」到致富「領頭雁」
    公安部扶貧幹部李建華:從扶貧「雞司令」到致富「領頭雁」大山深處迎來幸福「敲門人」1月5日,辣子樹村烏金雞生態園舉行第一次分紅儀式,辣子樹村85戶貧困戶每戶分紅900元。「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產業模式極具可行性。說幹就幹!李建華認準項目後,迅速與村「兩委」幹部們形成了共識。他立即從對口支援辣子樹村的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申請建設經費140萬元,投資建好60個雞舍,第一批6000羽雞苗健康入舍。為了打響品牌,他專程邀請專家為五黑雞冠名「烏金雞」,申請註冊了「濮越烏金雞」的商標。
  • 扶貧·項目|小百合託起扶貧大事業
    東昌區環通鄉長流村小百合託起扶貧大事業環通鄉長流村位於通化市西出口,距離市區僅七公裡,村民長期靠種植蔬菜供應市區獲得經濟效益,所以蔬菜種植水平可以說居全市前列。駐村下派幹部章玉春介紹,近幾年環通鄉在原有蔬菜種植的基礎上,著手創新產業項目,以增加農民收入。他們結合長流村地理優勢及種植特點,多方考察、研究決定利用溫室發展鮮花百合種植,收入用於全鄉所有貧困人口分紅。
  • 丁真家鄉理塘80後書記:別再關注我的白髮,多關注我們的村子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濯桑鄉漢戈村「80後」駐村第一書記文雪松對記者「無可奈何」地說。今年37歲的文雪松從去年5月開始在漢戈村駐村,一年多過去,一頭黑髮成了一頭白髮。近日,他滿頭白髮手捧當地特產的照片在網上熱傳,意外走紅。大家既對他的一頭白髮感到吃驚,也對高原扶貧幹部的辛苦表示心疼。「領導、同事都很關心我,喊我多休息,但我只想把工作幹好。」
  • 省國資委扶貧工作隊隊長對話花園村村民 花園村已然變成了真正的花園
    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省政府國資委駐花園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珂、花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生寶和多位村民。扶貧工作隊名片省政府國資委駐村工作隊 由1名副處級幹部帶隊,2名科級幹部組成。2017年初進駐丁家營鎮花園村,主動發揮優勢,聚焦產業發力,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圓滿完成了駐點鎮村扶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