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新鋼琴通常要數年時間的磨合,才能使潛藏在88個琴鍵下的聲音舒筋通絡,得到充分釋放,這個釋放過程被稱為「暖琴」。
2020年12月26日,「施坦威-慶祝上海交響樂團140周年限量版鋼琴」飛越重洋,經過兩周顛簸,空運抵達上海,成為上海交響樂團歷史上的第五架施坦威。
為了替這架特殊的鋼琴暖琴,多位鋼琴家、鋼琴老師、鋼琴學生近日走進了上海交響樂團演藝廳,和它親密接觸。1月17日下午,這架鋼琴迎來了「暖琴者」——鋼琴家張昊辰。
藍色毛衣、牛仔褲、球鞋,沒有樂譜,即興演奏,張昊辰輕裝上陣,和平時在家裡練琴的狀態無異。暖琴現場,30位受邀而來的觀眾圍著他席地而坐,見到了這位鋼琴家私下裡最放鬆的一面。
為了讓鋼琴的音色最大幅度地打開,發揮最大的潛質,找到最舒服的位置,張昊辰彈了一些規模更大的作品的片段,比如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從最輕微到最響亮的音響,都盡情試煉了一番。
「沒有琴一上來是穩定的,都是需要被打開的。任何一架新琴,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期、穩定期。」
張昊辰解釋,樂器都有自己的靈魂,鋼琴也有自己的個性,但現在要定義這架鋼琴的個性為時尚早,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寶寶,需要時間成長,性格也會慢慢成型,「一開始它會不穩定,會走音走得很厲害,會在各種各樣的音色當中跑,最後它會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音色。」
半個小時彈下來,他對這架鋼琴的印象是音色圓潤、飽滿,和上海交響樂團的小廳、大廳都非常契合,兩個廳的音響也非常溫暖、非常溫潤。
在他看來,鋼琴和音樂廳是合為一體、相輔相成的,「有時候,你特別喜歡一架鋼琴,恰恰也是你特別喜歡這個音樂廳的時候,這是一種有機的『生態』。」「鋼琴會吸收音樂廳的音響特質:這個音樂廳的音響是清麗型、溫暖型,還是比較幹的;這個音樂廳的溫度、溼度如何;鋼琴在這個音樂廳裡演奏的頻率如何……都會影響到鋼琴的音色。」
一位好的演奏家來暖琴,對新琴來說是不是更重要?
「沒有科學證明,是我們一廂情願,但或許也有些道理。」張昊辰笑說,就像一個本來就很優質的音樂廳,各種各樣優秀的樂團、優秀的演奏家來這裡演出,過了數十年會發現,音樂廳的音色越來越好聽,「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人氣』,有靈氣在裡面。鋼琴也一樣,好的演奏家會發掘出音色裡各種各樣的色彩,會幫助鋼琴打開它自己。」
在世界各地彈過那麼多施坦威,這還是張昊辰第一次為一架新琴暖琴。而像上海交響樂團這樣專門暖琴,他在國內也是第一次見,「非常專業!很多音樂廳不會有暖琴的步驟,都是直接在音樂會上彈奏,直接在現場開。」
「但它還需要被不斷地彈奏,不斷地敲擊,不斷地讓它不穩定,也許三四年之後再聽,和我們今天聽到的還不太一樣。」張昊辰感覺,這架鋼琴離穩定的、最終的狀態越來越近了,「我相信,它很快會在上海交響樂團找到自己的家。」
如今的張昊辰已經是「施坦威藝術家」,但他幼年接觸的第一臺琴不是施坦威,而是施特勞斯的立式琴。
「很羨慕現在的孩子,他們從小可能一上來,就是彈施坦威的三角鋼琴。」張昊辰回憶,他們那個年代鮮少有機會看到施坦威,他第一次見到九尺的施坦威三角鋼琴是在上海音樂廳,5歲的他在音樂廳裡開獨奏音樂會。
「當時完全不知道斯坦威和我家的施特勞斯有什麼區別,就覺得怎麼大了那麼多。」張昊辰還記得,上半場的曲目是巴赫《二部創意曲》,下半場是莫扎特、海頓的鋼琴奏鳴曲,上臺需要別人把他抱上琴凳,琴凳太高,他的腳沒法夠到踏板,腳下放了凳子,幹彈,「現在的孩子幸運多了,有專門給小個兒孩子的板凳,踩著它就可以連著踏板。」
對琴童練琴有什麼好建議?
「還是應該打開聆聽和接觸音樂的方式,更多樣一些。很多時候,家長的目的和方式都『太應試』了——練琴是為了考級,當然會影響孩子對待音樂的態度,他們會覺得這是一門功課,而不會把它當成音樂本身。」
他說,「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線上音樂會、現場音樂會,還有暖琴活動,都可以讓孩子們覺得,生活當中、氣息當中、呼吸當中就有音樂的氛圍,這一點非常重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