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協奏曲藝術的真諦——略記寧峰、張昊辰與張國勇合作的協奏曲之夜

2021-02-13 品古典音樂之樂

       文:張可駒


       2020年12月19日,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了一場協奏曲之夜。黃崢(雙簧管)、寧峰(小提琴)與張昊辰(鋼琴)三位獨奏家,分別同張國勇指揮的上交合作,演出弗朗賽的《花鐘》、科恩戈爾德《小提琴協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聽後,深感這樣的演出標定了國內協奏曲演繹的頂尖水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出並非一位指揮為明星獨奏家「伴奏」,而是真正實現了協奏曲藝術的精神,即獨奏與樂隊進入理想平衡,共同締造傑出的演繹。以下主要談談兩首協奏曲的演出。

       最近一些年,寧峰在上海的演出我大多都去聽了,越來越感到他是當代最不容錯過的小提琴家之一。雖然在國際上已取得了不小的影響,唱片也在陸續推出,可同真實的演奏水平相比,很多樂迷對於寧峰的認識還有些不夠。

       正好在去年和今年,寧峰來演出了巴赫的全套無伴奏,還有貝多芬的協奏曲和奏鳴曲,這些最考驗一位小提琴家內涵、修養的作品。科恩戈爾德的協奏曲卻幾乎站在這些作品的反面,追求完全外向的華麗與技巧性,以及抒情風格。寧峰的演奏證明,他屬於目前技巧最全面,對於音響控制也最見功力的小提琴家之列。哪怕在最為激烈的片段中,小提琴家也從未令他的演奏失去片刻的感官美。

       正相反,這些年中,寧峰越來越深入地發掘樂器的音色美的「礦藏」。在貝多芬協奏曲中表現為溫暖的色澤,而在這裡,就是在極為緊緻、柔韌的音質中,揮灑感官的魅惑力量。小提琴家避開了目前很多演奏者揉音時斷時續的弊端,在最為嘹亮,速度最快的揉音中,他的樂器輕易穿透樂隊,給予獨奏聲部的旋律以感官的愛撫。

       但另一些情況下,寧峰會以不太大的音量,呈現非凡的穿透力,同時將揉音的韌性發揮至極。譬如在終曲部分,他會用這樣的音質「撕裂」樂隊,帶來感官享受的刺激。小提琴家以堅實的技巧呈現不同層面的刺激性,正是高度符合原作的需要。看到他手在指板上飛馳,音準之堅穩令人驚嘆,如此靈活而有把握的換把,當代不知有多少同行能夠企及?

       因為這不僅限於音準的穩定,也在於小提琴家力求讓任何時值之內的觸弦,都實現音色的豐富與音質的統一。當然,他所追求的是一個理想境界,19日晚的演奏並非完全達到了。可對比這些年的一系列演出,你會發現寧峰不僅進入到藝術的成熟期,也明顯仍在不斷追求新的提升。

       他在科恩戈爾德協奏曲的末樂章中,同時顧全音色美與音符之顆粒感的手筆,實為驚豔。而驚豔中的高光時刻,就是處理某些繁複的樂句時,小提琴家反倒特別追求一蹴而就——在間不容髮的速度中,讓每一音符特別清晰地迸射出來。不過客觀地說,實現這樣的效果,張國勇對於樂隊部分的控制力也佔有一半的重要性。

寧峰演奏片段

       這首協奏曲的樂隊分量不輕,情境則如同摩登時代的浮世繪,指揮家既不能使之平板化,也需防止樂隊的力量太強以遮蓋獨奏。尤其是因為該作中,獨奏與樂隊的配合非常密切,這就更需要指揮家把握分寸。如果樂隊的力度過分釋放,獨奏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在保證音質自然的情況下穿透出來的。

       張國勇卻盡顯協奏曲專家的風採,樂隊的色彩與節奏感的表現,都貫穿指揮家的控制力,也充分發掘演奏家們的潛能。但恰恰在整體高能的演奏中,獨奏小提琴的空間始終得到保持,這才是專家的手筆。一曲演畢,聽眾反響之熱烈是罕見的,寧峰加演巴赫無伴奏的慢樂章時,穩健無比的運弓讓人感到剛才的一切都仿佛未曾發生。

       上半場的氛圍以接近白熱化結束,下半場的「柴一」原本似乎順理成章會以高度的戲劇性將其承接。事實卻不然,張昊辰以理性的風格呈現作品,卻絲毫不損原作的韻味與強烈的抒情性的面貌。

       將如此超級名曲彈出新意太難了,某些演繹者演繹者誤認為該作以外向的情感與技巧表現為主導,通過「個性」、「感受」驅策技巧,便能建立起強烈的個人風格,俘獲聽者。事實卻不然,「柴一」其實是對演奏者的結構觀念、風格把握與綜合修養,考驗極為全面的協奏曲。張昊辰演奏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回溯原作的結構,從結構面入手而建立穩固的框架,洞悉音樂發展的脈絡。與此同時,鋼琴家以真正適合柴可夫斯基的風格演繹該作,全無過度理性化的弊端。

       把握篇幅長大的第一樂章,張昊辰回到奏鳴曲式本身的思維,將主題與副題部分做了節奏脈動、情感表現的統一。此處所謂之「統一」,乃是對立統一的概念。「柴一」的副題容易被演奏得過渡抒情化,輪廓鬆弛,欠缺同主題的平衡效果。張昊辰卻以凝練的線條將其呈現,分句亦有力度,一方面彈出生動的表達性,另一方面有一種幹練的特質。

張昊辰演奏片段

       鋼琴家演奏「拉三」、「普二」這樣技巧最艱難的協奏曲,往往也有一份輕鬆,他駕馭「柴一」的戲劇性段落傾向於效果飽滿,卻並不完全放盡。

       無論第一樂章展開部中,樂隊醞釀高潮之後,獨奏的連續八度,或是末樂章中樂隊的長篇漸強之後,鋼琴的進入,張昊辰往往都不求飈速,而是以穩健的速度配合力量的推進,以實踐結構性的目的。但他的演奏,也從未落入過度理性化的窠臼,因為鋼琴家深知如何表現恰當的歌唱句,以及純正而富有質感的長線條。

       在該作的第二樂章,張昊辰將細緻的歌唱句法,獨奏同其它樂器的呼應,及某些外露的華麗做了自然的整合。如此耐聽的演繹,足令許多將該作視為張揚、浮華之作的人重新考慮。

       同科恩戈爾德協奏曲中的情況一樣,「柴一」的傑出演繹中,張國勇的樂隊部分居功甚偉,樂隊同獨奏充分呼應,繼而真正以交響化的手法表現這首協奏曲,19日晚的演出堪稱範本。這是作品本身相當核心的要求,卻在過度突出獨奏的演出之中有不同程度的淪喪。張國勇呈現的卻是專家之演,不僅對於協奏曲,還是對於老柴的風格表現皆然。他塑造那種歌唱性豐滿的長句,效果非常舒服,飽滿而不過度宣洩。

       指揮家對上交的音色有深入的打磨,略減其透明度,代之以更柔和的質感,和獨奏一起實現那種飽滿而又恰如其分的品味。在兩部協奏曲之後,指揮都長時間地讓獨奏家單獨接受聽眾的致意,但事實上,他每次都該接受同樣的歡呼。

相關焦點

  • 協奏曲藝術的真諦 | 樂評
    黃崢(雙簧管)、寧峰(小提琴)與張昊辰(鋼琴)三位獨奏家,分別同張國勇指揮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弗朗賽的《花鐘》、科恩戈爾德《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演出並非一位指揮為明星獨奏家「伴奏」,而是真正實現了協奏曲藝術的精神,即獨奏與樂隊進入理想平衡,共同締造傑出的演繹。
  • 三追指揮大家張國勇
    2020年聖誕節前夕到現在不過一個月,我居然沒有計劃地偶然追到了三場指揮大家張國勇的三場音樂會,巧合的是和他合作的樂團正好處在中國交響樂團的三個梯隊,從第一梯隊歷史悠久老道的上海交響樂團,到第二梯隊很國際化的蘇州交響樂團,再到第三梯隊的很本土青澀年輕的寧波交響樂團。還有三場合作的獨奏、或獨唱音樂家都是世界級的中國音樂家,包括小提琴寧峰、鋼琴張昊辰、雙簧管張錚、女高音宋元明、圓號曾韻。
  • 兩場貝多芬協奏曲,現已開售!
    對於接下來開售的廣交20/21樂季的兩場演出,由於之前聽過寧峰的精彩演奏,所以更加期待他在此次廣交新樂季開幕式上與廣交、餘隆的合作。」掃碼可購票*K區僅限星海音樂廳票務中心線下購買廣州交響樂團2020/2021音樂季開幕音樂會寧峰演繹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本場音樂會將由廣交音樂總監餘隆執棒,攜手小提琴家寧峰,帶來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的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牽手小提琴家寧峰,這支柏林樂團要來演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牽手小提琴家寧峰,這支柏林樂團要來演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2018-10-22 15:23 來源:澎湃新聞
  • 「帕格尼尼」金獎得主 | 小提琴家寧峰演繹艾爾加《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
    並在他生前最後一封推薦信中稱讚:「寧峰的演奏深深地打動了他.他的音樂天賦與才能將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寧峰獲得的獎項主要包括:寧峰14歲開始參加國內外的音樂帶和演出,16歲起就分別在高級別的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獎:1997年在日本舉辦的「國際高校生藝術比賽」中,榮獲小提琴演奏第一名和音樂大獎 (整個音樂比賽的最高獎),1999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蒂博國際小提琴比賽」中榮獲「弗蘭索·斯卡博獎」,2000年在英國舉辦的「梅紐因國際青年小提琴國際比賽」中榮獲第二名。
  • 兩天連演五部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張昊辰、許忠對自己提出什麼要求?
    張昊辰說。 8月7日、8日,「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音樂會」將為即將公布的上海大劇院2020演出季揭幕。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青年鋼琴家張昊辰擔綱獨奏,這是兩位蜚聲國際的音樂家首次合作,他們將攜手在連續兩天音樂會中,完整呈現貝多芬五部鋼琴協奏曲。
  • 超in樂事丨張昊辰:彈巴赫?或許可以再等等
    張昊辰認為,拉氏和蕭邦類似,雖然外表浪漫抒情,富有取悅人的美妙外衣,但是其本人的風格並非張狂或是外露的,那些音符只是他感知到時代後在作品中流露出來的特質而已。在張昊辰的手中,拉氏的協奏曲也能被更多地還原出幾分智性來。
  • 回眸 張昊辰:夜空中最亮的星
    9日晚的杭州大劇院歌劇院,一場充滿濃鬱俄式風情的「俄羅斯之夜」音樂會正在上演。
  • 巔峰之作丨柴可夫斯基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
    她與譚盾在歐亞多地都進行過多次合作,包括最近與奧斯陸愛樂團聯合首演的新小提琴協奏曲——《火祭——紀念戰爭受害者的音樂儀式》。2018年3月,漢姆茜發行了她在瑞典音樂廠牌BIS的第一張專輯。這張專輯收錄了博格斯特倫和蕭士塔高維奇的小提琴協奏曲,是她與指揮家奧拉利·埃利斯(Olari Elis)和維也納交響樂團合作的結晶。
  • 洪聲音樂 一部迴腸盪氣的小提琴協奏曲
    作曲家趙季平醞釀這部心血之作,時間長達十年之久。 「中華民族是一個友好的、充滿愛的民族,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來表達大愛。」 「因為任何美好的東西都要通過追求才能達到,所以我定義這部作品的核心就是人類追求永久和平大愛。」 「我覺得,我們是可以和世界對話的,我們可以用音樂和世界產生共鳴。」
  • 必聽之作 | 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今天為大家分享有「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美譽的經典作品,它們分別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先來說說前三首作品。這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和著名的小提琴家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和布魯赫的《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被約阿希姆讚譽為「德國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協奏曲》,就只有今天要介紹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部作品。小澤徵爾與穆特合作演出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不過樂聖不出手則已,出手就是經典中的經典,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被認為是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一直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本曲完成在1806年。
  • 寧峰攜手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演繹"天才與傳說"
    寧峰在國際舞臺上頻頻獲獎,在漢諾瓦國際小提琴比賽、伊莉莎白女皇國際小提琴比賽和耶胡迪·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上都有所斬獲,並且在2005年邁克·希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紐西蘭)獲得第一名,在2006年獲得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緊緊跟隨世界頂尖小提琴家卡瓦科斯、克萊默和阿卡多的步伐。
  • 重新認識小提琴家寧峰
    今天的寧峰,在我看來是站在了一個全新的制高點作為新的起步。我堅信3—5年後的寧峰將會讓我們更加驚喜和佩服。他從來不去執意要什麼,只是在不斷樹立和攻下新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與任何人的攀比,而是挑戰自己和超越自己。有一天,站在藝術和事業之巔,一覽眾山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事。寧峰是一個做事做人都有原則和有全局觀的人,做事絕對是無聲地高調,做人外在低調,內心並不低調。
  • 不長不短的貝多芬之旅——略談貝多芬的五首鋼琴協奏曲及其演奏與錄音
    沒有任何一種體裁像鋼琴奏鳴曲那樣緊密地融入貝多芬的藝術生命。在他生活中的每一階段,作曲家都陸續創作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記錄下他最為豐富,有時近乎千奇百怪的想法。鋼琴協奏曲則是貝多芬非常正式的發言,次數不多,每次則必然相當深思熟慮。而從受眾的角度來說,這兩種體裁的區別,如同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與交響曲之間的區別。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當時很多人自娛自樂的演奏,其實是樂譜主要的市場需求。
  • #藝術#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3.誰是「圓舞曲之王」呢?圓舞曲之王指的是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4.誰是「歌曲之王」呢?舒伯特(Franz Schubert)創作生涯雖然很短暫,卻給後人留下了600多首的藝術歌曲,因此被稱為「歌曲之王」。5.誰是「交響曲之父」呢?「交響曲之父」指的是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 俄鋼琴名家列夫席茲攜琉森愛樂室內樂團 中秋佳節獻演蕭邦鋼琴協奏曲之夜
    康斯坦蒂亞·格拉德科芙斯卡羞澀的蕭邦不敢直接向她表示愛慕之情,只能將思念都傾瀉在曲譜上,為她寫了很多夜曲以及《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而它的第二樂章,樂曲風格如同詩篇一般,讓每一個人魂牽夢繞,按照蕭邦自己的話說「以浪漫、平靜、略含憂鬱的心情作了這首作品,像是美麗的明月良宵那樣的印象。」
  • 提前一個月回國,在滬隔離14天,小提琴家寧峰不計成本,只為赴一場約定
    這一切只為赴一場約定——9月1日晚,他將出現在上海交響樂團2020-2021開幕音樂會上,與指揮家餘隆執棒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繹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如此不計成本,值得嗎?
  • 【值得珍藏的鋼琴協奏曲】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
    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OP.11,作於1830年,於1830年10月10日首演。可惜這種可貴的特質在波利尼後來的唱片中再難聽到了,他追隨米凱蘭傑利而引退若干年,復出後雖然技巧達到了頂峰,但錄製的蕭邦幾乎都成了高品質的「收藏品」。2、阿格裡奇/阿巴多 柏林愛樂  作為1965年的蕭邦大賽的冠軍,阿格裡奇也是以演奏蕭邦協奏曲聞名的,這是1968年的錄音母帶、1996年的重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