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太后,就是漢景帝的母親,漢文帝時的皇后。前幾年電視劇《美人心計》中的竇漪房,原型就是竇太后。司馬遷筆下的女人很少,對竇太后的記載主要是三件事。
一、陰差陽錯當皇后
竇太后小時候被選入宮中陪伴呂太后。年齡稍大一些後,呂太后把幾個宮女賜給各諸侯王,名單之中就有竇美女。
竇美女得知自己要被送出皇宮還是挺開心的,畢竟是要嫁人了。於是竇美女給操辦此事的人打招呼,要求把自己安排到趙國。因為竇美女的家人都在趙國。可是那個辦事的估計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給弄錯了,把竇美女安排到了代國。可憐的竇美女眼淚都哭幹了,但也無濟於事,只能認命。
沒想到,代王自從有了竇美人,就再也不喜歡別人了。代王王后早逝,也沒有留下兒女。竇美女倒是生了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後來代王被擁立為皇帝,竇美女的長子立為太子,竇美女也升級成為大漢皇后。竇美女當年哭哭啼啼不願去代國,可誰又能想到若干年後她成了大漢的皇后?
竇皇后崇尚黃老學說,與漢初高祖、惠帝無為而治的思想一脈相承。文帝是最聽老婆話的,因此也遵從黃老之術,講究無為而治。竇皇也扶持竇氏子侄勢力,涉足政壇。同時竇皇后囑咐家人行事要低調,不可因皇親身份恃寵而驕。
二、偏愛梁王
文帝去世後,太子即位,便是漢景帝。竇皇后升級為竇太后。竇太后還有一個兒子,也就是景帝的親弟弟梁王。有一次梁王來朝見皇帝,一家人團聚非常高興,宴會上景帝當眾宣布將來由梁王繼任皇帝。
這件事應該不是景帝心血來潮,更像是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漢景帝老奸巨猾,不可能不知道宣布這麼重大的決定意味著什麼,尤其是在那個君無戲言的年代。那麼為何景帝要說傳位給梁王,應該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的確要傳位梁王。梁王是景帝的親弟弟,倆人感情應該是很好的。而且從能力上而言梁王也不差。雖說景帝有很多兒子,但歷來皇帝與皇子們的感情普遍很差,直至今天很多家庭中父子們的感情也依然好不到哪去。如果是從小在皇宮長大,皇帝跟兄弟們的感情也不會好多少,但景帝的情況比較特殊。人與人的深厚感情,主要是在不摻雜利益的青少年時期相處來的。文帝即位前還是代王,景帝和梁王小時候生長在代國,感情應該是很好的。所以景帝覺得弟弟比兒子們親,傳位給梁王也沒什麼不妥。
第二種解釋就比較陰暗了,傳位梁王完全是竇太后的意思。景帝很孝順,而且竇家與梁王的勢力都很大,景帝在非正式場合宣布梁王為接班人,只是個煙幕彈。即讓太后開心,也乘機穩住梁王。也正因是非正式場合說的話,如果他想食言,仍然可以反悔。畢竟他是當朝皇帝,甚至可以找機會除掉梁王。
此時竇嬰跳出來很嚴肅的的說:「高祖皇帝有規矩,皇位只能由父傳子,不可以兄終弟及」。竇太后還沒來得及開心幾秒,心情頓時從火爐跌進冰窖,從此恨透了竇嬰。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景帝與竇嬰合演的一齣戲。
三、黃儒之爭
景帝去世後武帝即位。雄心勃勃的漢武帝一心想著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武帝信奉儒學,所以提拔重用的人才也都是儒學代表。眾所周知,竇太后一向信奉黃老學說。武帝的理念與竇太后完全不同,觸怒了竇太后。
這邊武帝命儒學代表趙綰、王臧實施大刀闊斧改革。另一邊竇太后暗中派人搜羅王臧、趙綰的黑材料。竇太后以王臧、趙綰的不良記錄向武帝的改革發難。王臧趙綰被迫自殺,改革半途而廢。
黃老學說,是高祖皇帝,文帝、景帝時期一直奉行的治國理念,講究的是「無為而治」。從秦末動亂走出的漢王朝得到擁戴的事實來看,黃老學說無疑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
儒家學說更多的是追求精英治國,突出君主的重要角色。這種理念的變化,意味著根基的變化,是竇太后不能容忍的。所以竇太后果斷出手,阻止了武帝的改革。
但竇太后最大的對手不僅是儒學,還有歲月。武帝六年,竇太后與世長辭。這位充滿傳奇的女子,雖沒有留下完整的姓名,卻跨越三代帝王,影響了漢朝半個世紀。此後,漢武帝登上歷史舞臺,請繼續關注下集《任性的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