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留在內地的日本人數量比留在臺灣的日本人還要多得多,在日本宣布投降後,有將近一百多萬開墾團農民並沒有回到日本,他們留在了我國,這些人中大多數是日本的女性,因為日本早已瘡痍滿面、物資極度匱乏的原因,他們怕回到自己國內挨餓,所以選擇留在了我國,嫁給了我國的農民們,只為了能找到一個依託。
不過在日本經濟恢復之後,這些日本女性大都回到了日本,她們的後代如果在回去的時候沒超過13歲,是可以隨同她們一起回到日本的。
因為日本方面覺得沒超過13歲的小孩心智都還不成熟、還可以改變他們的歸屬感,所以就制定了13歲的回國年齡,允許這些日本人把他們在我國生下來的小孩帶回日本。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有些日本人已經在國內待習慣了、產生了無法割捨的歸屬感,所以她們留在我國,沒有選擇回去。
留在臺灣的日本人以及他們的後裔
與留在我們內地的日本人相比,留在臺灣的日本人數量是比較稀少的,在日本投降後,大概有將近20來萬農民希望留在臺灣,不過最後他們被遣送回去了大部分,留在臺灣的人不超過10萬。
不過這個所留人數並不能代表日本人的影響,雖然留在內地的日本人比留在臺灣的日本人多上十倍,但是要論到日本人對各自的影響,我們內地是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臺灣的。
留在內地的日本人除了返回日本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融入到了我們的文化氛圍中,被我們的文化影響到了。
他們如一盤水潑入大海一樣,很快就被同化了,沒有人打心裡覺得自己還是日本人,他們大多數對自己日本人後裔的身份是感到恥辱的,因此很少跟外人談及。
留在臺灣的日本人,他們就如同一塊石頭丟入大海,任憑大海再如何浩渺,都沒有改變他們的認同感,他們在很多時候,都是打心底裡覺得自己就是日本人的。
在臺灣有著非常龐大數量的親、媚日本的人,他們是廣布在臺灣各行各業的,人數非常多,在這些人中,日本人後裔固然也佔據著一席之地,但是這些人卻並不全是日本人的後裔構成的
臺灣有很多的親、媚日本的人他們其實是臺灣的土著,在日本人殖民統治臺灣的50年裡,因為受到日本人文化洗禮的原因,所以他們對日本文化的認同感是要比對我們內地的認同感要高得多的。這些親日、媚日分子中有很多知名的人士,接下來我們就講其中兩個最出名的。
李登輝
最出名的就是李登輝,他雖然是臺灣的土著人,但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受到了日本教育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對日本產生了很大的認同。
在蔣經國被刺殺逃過一劫之後,蔣經國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省,開始重用起了臺灣土著人,在這些人中,最為亮眼的就是李登輝。
李登輝是一頭非常善於隱藏的狡狼,蔣經國在世的時候它如同一條溫順的獵犬一樣,執行著蔣經國的一切命令,甚至為了欺騙蔣經國的好感,他把自己偽裝成了反臺獨之士,貼合了蔣經國的反臺獨想法。
第二個就是黃文雄,因為在美國刺殺蔣經國的那個臺灣土著人也叫黃文雄,所以很多人就錯以為當年蔣經國是被臺獨分子刺殺的,但實際上並不是,刺殺的黃文雄跟那個臺獨黃文雄根本不是一個人。
而他之所以在日本這麼受歡迎,其實跟他書中隨處可見的誇揚日本、貶低我國的描寫有很大的關係。
在黃文雄的書中,他對日本文化奉承到了極點,而中華文化則是他極力貶低的對象,正因為他這種描寫傾向,他在日本斬獲了很多讀者、收穫了無數的粉絲,成為了在日本最有名氣的臺灣作家。
在現在的臺灣,如李登輝、黃文雄這樣的人並不是個數,他們是分散存在於日本的,正是因為有著他們的存在,這才把臺灣攪成了一潭泥水,變得渾濁不堪。
我們之所以會對臺灣有著很不好的印象,他們就在其中作出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所以說日本人遣返回去後,他們留在臺灣的人並算不上太多,他們真正對臺灣造成影響的是他們殖民50年給臺灣留下的文化洗禮,他們的文化洗禮如同附骨的烈火,一直在那些人的骨髓中燃燒,至今仍有殘餘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