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原文】進以袁氏累世貴寵,而紹與從弟虎賁中郎將術皆為豪桀所歸,信而用之。復博徵智謀之士何顒、荀攸及河南鄭泰等二十餘人,以顒為北軍中侯,攸為黃門侍郎,泰為尚書,與同腹心。攸,爽之從孫也。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何太后的兒子劉辯繼承皇位。
當時劉辯年僅十四歲,何太后臨時主持朝政。何太后本是南陽郡一個屠戶家的女兒,後被選進宮廷,因為生下皇子劉劉辯,所以被靈帝立為皇后。
何太后既無權謀,又無背景,所以就主要仰仗了他的哥哥何進,以及出身名門貴族的袁隗處理朝政事務。
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事實上,擔任大將軍的何進才是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人物。
何進掌權後,開始組建自己的工作班底。
首先,他考慮袁氏歷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紹與堂弟虎賁中郎將袁術又為天下豪傑所擁戴,因此相信並任用他們。
其次,何進又廣泛徵聘有智謀的人士何、荀攸及河南人鄭泰等二十人,任命何為北軍中侯,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把他們都作為自己的心腹。
在這裡,簡單為梳理下何進的用人思路:
1.任用袁紹、袁術的考慮。
首先,東漢末年的袁家是當時最為顯赫的家族,經歷數代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無論是在官方還是民間都有首屈一指的影響力,拉攏了袁紹、袁術的政治意義、社會影響非同凡響。
其次,袁紹、袁術在當時也是非常出類拔萃,「皆為豪桀所歸」。袁紹「容貌端正,威儀進止」,深得官拜司空的生父袁逢喜愛,袁術則是個典型的公子哥,「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但年長後有了很大的改變,「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另外,現任太傅袁隗還是袁紹、袁術的叔叔,何進的這一任用,也有主動示好袁隗、拉攏袁隗的意思。
2.任用何顒、荀攸及河南鄭泰等二十餘人的考慮
何顒(yóng ),當時的名士,因為黨錮之爭受迫害而更受士大夫們的尊敬。袁紹仰慕他的為人,與其結為諭德宣誓的朋友。
荀攸,「爽之從孫也」,出身於士族家庭,潁川荀氏在當時候是一個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鄭泰,「少有才略,好交豪俠」。漢靈帝在位末年時,鄭泰已經知道天下將會大亂,因而暗中結交豪傑,家境富裕而且有四百頃田地仍常常不夠食糧,聞名山東。
以上諸人的共同點:
都是「智謀之士」,都來自民間,在士大夫階層中有非常好的名聲、威望和影響力。
簡而言之,就是德才兼備。
何進雖然是屠夫出身,沒受過多少教育,但長期浸染東漢朝政,也讓他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
這一次的人事任用,就體現出很高的政治水平。
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應當且不僅限於在幾個方面:
能力
背景
資源
關係
……
能力是基礎,但相比於其他幾個,分量最輕。因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大多數人只要肯學肯幹,都是可以培養能力的。
背景、資源、關係等是自帶屬性,甚至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不可複製的。袁紹的四世三公、荀攸的潁川荀氏,這種優勢只能靠運氣砸在你身上。
因此,在剛剛執掌朝政的何進來看:
使用各種有關係的人,拉攏各種資源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重用有才能、名聲好、威望高的各路人才。
長期的傳統教育告訴我們,在一個組織中,選人用人主要是看能力,大家憑本事比拼,靠本事吃飯,其實這個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
這種看似政治正確的偏見觀點,只能反映一個人還處在權謀思維的初級階段。
任何人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必然要付出120%的努力,充分調動能調動的各類資源。
這些資源包括了一個人的個人能力,同樣也包括了背景、資源、關係。
有才能就用才能,有背景就用背景,有資源就用資源,有關係就用關係。
這不是厚此薄彼、不是自相矛盾,而是權謀智慧、贏家思維。
再說了,即便我們現在毫無關係,我們用盡一生努力去拼能力,不也是希望自己的子孫不用這麼辛苦去和別人拼能力,可以享受父輩的蔭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