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領導選人用人,能力是次要的,背景關係資源才是第一位的

2021-01-18 騰訊網

【出處】《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原文】進以袁氏累世貴寵,而紹與從弟虎賁中郎將術皆為豪桀所歸,信而用之。復博徵智謀之士何顒、荀攸及河南鄭泰等二十餘人,以顒為北軍中侯,攸為黃門侍郎,泰為尚書,與同腹心。攸,爽之從孫也。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何太后的兒子劉辯繼承皇位。

當時劉辯年僅十四歲,何太后臨時主持朝政。何太后本是南陽郡一個屠戶家的女兒,後被選進宮廷,因為生下皇子劉劉辯,所以被靈帝立為皇后。

何太后既無權謀,又無背景,所以就主要仰仗了他的哥哥何進,以及出身名門貴族的袁隗處理朝政事務。

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事實上,擔任大將軍的何進才是真正掌握朝政大權的人物。

何進掌權後,開始組建自己的工作班底。

首先,他考慮袁氏歷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紹與堂弟虎賁中郎將袁術又為天下豪傑所擁戴,因此相信並任用他們。

其次,何進又廣泛徵聘有智謀的人士何、荀攸及河南人鄭泰等二十人,任命何為北軍中侯,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把他們都作為自己的心腹。

在這裡,簡單為梳理下何進的用人思路:

1.任用袁紹、袁術的考慮。

首先,東漢末年的袁家是當時最為顯赫的家族,經歷數代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無論是在官方還是民間都有首屈一指的影響力,拉攏了袁紹、袁術的政治意義、社會影響非同凡響。

其次,袁紹、袁術在當時也是非常出類拔萃,「皆為豪桀所歸」。袁紹「容貌端正,威儀進止」,深得官拜司空的生父袁逢喜愛,袁術則是個典型的公子哥,「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但年長後有了很大的改變,「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另外,現任太傅袁隗還是袁紹、袁術的叔叔,何進的這一任用,也有主動示好袁隗、拉攏袁隗的意思。

2.任用何顒、荀攸及河南鄭泰等二十餘人的考慮

何顒(yóng ),當時的名士,因為黨錮之爭受迫害而更受士大夫們的尊敬。袁紹仰慕他的為人,與其結為諭德宣誓的朋友。

荀攸,「爽之從孫也」,出身於士族家庭,潁川荀氏在當時候是一個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鄭泰,「少有才略,好交豪俠」。漢靈帝在位末年時,鄭泰已經知道天下將會大亂,因而暗中結交豪傑,家境富裕而且有四百頃田地仍常常不夠食糧,聞名山東。

以上諸人的共同點:

都是「智謀之士」,都來自民間,在士大夫階層中有非常好的名聲、威望和影響力。

簡而言之,就是德才兼備。

何進雖然是屠夫出身,沒受過多少教育,但長期浸染東漢朝政,也讓他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

這一次的人事任用,就體現出很高的政治水平。

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應當且不僅限於在幾個方面:

能力

背景

資源

關係

……

能力是基礎,但相比於其他幾個,分量最輕。因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大多數人只要肯學肯幹,都是可以培養能力的。

背景、資源、關係等是自帶屬性,甚至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不可複製的。袁紹的四世三公、荀攸的潁川荀氏,這種優勢只能靠運氣砸在你身上。

因此,在剛剛執掌朝政的何進來看:

使用各種有關係的人,拉攏各種資源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重用有才能、名聲好、威望高的各路人才。

長期的傳統教育告訴我們,在一個組織中,選人用人主要是看能力,大家憑本事比拼,靠本事吃飯,其實這個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

這種看似政治正確的偏見觀點,只能反映一個人還處在權謀思維的初級階段。

任何人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必然要付出120%的努力,充分調動能調動的各類資源。

這些資源包括了一個人的個人能力,同樣也包括了背景、資源、關係。

有才能就用才能,有背景就用背景,有資源就用資源,有關係就用關係。

這不是厚此薄彼、不是自相矛盾,而是權謀智慧、贏家思維。

再說了,即便我們現在毫無關係,我們用盡一生努力去拼能力,不也是希望自己的子孫不用這麼辛苦去和別人拼能力,可以享受父輩的蔭庇嗎?

相關焦點

  • 《<資治通鑑>中的領導藝術》課程發布
    點擊上圖連結了解課程詳情 課程簡介 本課程首先簡要介紹了《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成書過程、深遠影響及其對領導力的啟示;接下來,對《資治通鑑》中領導藝術的三個支柱,即領導素質、領導行為和領導權變進行闡述;隨後,圍繞領導藝術的三個支柱,從「仁、明、武」三項重要的領導素質,以及如何選人、知人、用人、賞罰等方面,對《資治通鑑》中的領導藝術展開論述。
  • 瞭望:建立科學有效選人用人機制
    ,「把好幹部選用起來,需要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專家指出,當前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充分發揚民主結合起來,發揮黨組織在幹部選任中的領導和把關作用。要正確分析和對待票數,正常情況下,選人用人當然要從得票靠前的幹部中去選,得不到大多數人擁護的人不能用,但是具體得票名次並不是唯一依據。「也就是說,不能唯票是『取』、唯票是『去』」,蔡志強說,如果得票情況與黨組織平常掌握的幹部德才和實績情況相差甚遠,票選的結果就不能直接拿來使用。
  • 今讀《資治通鑑》應達到三重境界
    張國剛:《資治通鑑》作為一部編年體通史,充分體現了史德以及史學、史才、史識的高度結合,是了解戰國秦漢魏晉隋唐五代歷史的一部信史。梁啓超說它是迄今無法取代的通史藍本。毛澤東說:中國有兩部大書,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一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不得志的情況下撰寫的。唯其有才,故能寫出好書,值得閱讀;唯其不得志,故能寫出深刻的書,值得參悟。
  • 人民論壇網評 |夯實選人用人「標準尺」
    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備。古人云:「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堅持以德為先,是黨對各級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要選拔信仰堅定、政治過硬、對黨忠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幹部,堅決不用信念動搖、品行不端、心術不正的幹部。
  • 四川省委:嚴格選人用人程序 堅決防止「帶病提拔」
    這次修訂的5個《辦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中央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有關要求,總結吸收近年來四川選人用人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從分析研判和動議、民主推薦、考察、討論決定、任職管理5個環節,進一步嚴格程序、步驟和要求,對於進一步推進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提高選人用人質量,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 「能吏和循吏」的用人智慧與啟示
    能崗匹配是用人藝術中第一原則在如何用人上,我們同樣有不同的維度和取向。通常來說,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管理是兩個主要的管理維度,我們需要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探索一種平衡。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人力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是其中一個主要目標。在這方面,其首要堅持的配置原則就是:能崗匹配、能級對應原則。
  • 曹操唯才是舉讓魏國人才濟濟,曹丕為何不學,反而看家庭背景用人
    誰掌握了最優秀的人才資源,誰就能最終擁有天下。而說起用人,就不得不提曹操了。在群雄並起的戰亂年代,曹操幾乎是最善於察人、用人的一方諸侯。他曾用一首《短歌行》,抒發自己求賢若渴的心聲,其中有這樣幾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有些單位選人用人,就和《演員請就位》郭敬明發S卡一樣一樣
    ,專門有桌球館的,領導辦公室肯定有拍子;特別準備有燈光球場的,籃球場上少不了領導的身影;大慶小節就搞文藝演出的,領導絕對有露兩手的才藝。現實中,那些在選人用人中打著「破格」旗號行謀私之事的領導幹部,用了一個人,打擊一大片,最終弱化的是整體幹部隊伍的質量和素質。
  • 世界僅存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殘稿在京展出
    所謂「明」講的是為君者的判斷決策能力,明君應當「知道義、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之後則談「武」,這裡的「武」不是武力,而是說君王應當具備剛強堅毅的人格。「治國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賞,三曰必罰。」歸納起來,關鍵在於「用人」。為君者應善於委任人才,獎賞要有信用,懲罰則必要落實。
  • 把握好選人用人導向(紅船觀瀾·擔當作為系列談(16))
    把握好選人用人導向,選出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幹部服氣的幹部,就能進一步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政治激勵,對黨員幹部來說,是一種更強大、更深沉的動力。用好一個人,激勵一大片。用人導向就是努力方向,所謂「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用人生態直接影響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政治生態和幹事創業環境。我們黨歷來重視選賢任能,絕大部分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都不會被埋沒,我們的幹部隊伍建設有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可以保證優秀的幹部脫穎而出。
  • 用人單位想招什麼樣的大學生?看能力、看人品,還要有潛力
    正當就業季,記者採訪了北京、杭州、上海的多家企業,談談用人單位想要招聘什麼樣的大學生。招聘看哪些看能力 看人品經採訪發現,具有大局觀、綜合素質好、社會責任感強的畢業生最受青睞。在大學生招聘時,霍尼韋爾主要通過軟性技能、行為習慣、潛在領導力以及學習能力四個維度來考察。考察從校招的第一印象就已開始,此外還設置「霍尼韋爾的一天」活動,在園區,由霍尼韋爾的高管來做分享,同時讓大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進行測試和面試,由人力資源和用人主管對此打分。
  • 呂俊程:七情配伍:把好「兩委」換屆選人「入口關」
    各地各政府要遵循「七情配伍」的規律,把好「兩委」換屆選人「入口關」。所謂「七情配伍」,又稱配伍七情、藥物七情。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及藥物之間的配伍關係概括為七種情況,稱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用的七種基本規律,是中醫遣藥用方的基礎。
  • 資治通鑑:領導問你這類問題,不表態就是最穩的回答!
    《資治通鑑》第12卷 漢紀四漢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原文】病,上親自臨視,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譯文】文終侯蕭何病重,惠帝親自前去探視,問他:「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替接您?」
  •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中央企業領導人員隊伍——中共中央組織部...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時期,修訂出臺《規定》,對于堅持和加強黨對中央企業的全面領導,完善適應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要求和市場競爭需要的選人用人機制,提高中央企業領導人員管理工作質量,打造對黨忠誠、勇於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中央企業領導人員隊伍,進一步激勵中央企業領導人員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把中央企業建設成為黨和人民可以信賴、
  • 資治通鑑:被領導猜忌打壓,如何蟄伏自保?
    《資治通鑑》第11卷 漢紀三漢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原文】上還,至洛陽,赦韓信,封為淮陰侯。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多稱病,不朝從;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嘗過樊將軍。圍剿項羽,面對劉邦的命令,韓信按兵不動,等劉邦冊封之後,韓信才行動。你說,面對韓信這人,劉邦能放心他嗎?「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在項羽死後,劉邦第一件事就是奪了韓信的兵權,接管了他的部隊。
  • 寺村鎮:當好「監督官」嚴把用人關
    > 「如果我能當選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我將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廉潔自律,注重協調,確保運轉,強化服務,促進發展……」7月24日,寺村鎮召開管理體制改革單位主要負責人競聘上崗演講會,每位競崗幹部都精心準備,圍繞履職情況、自身優勢、將來打算等方面展示自己的工作態度和業務能力
  • 《資治通鑑》:不只是帝王之術,還有為人處事的樸素智慧!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清代史家錢大昕說過:「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這句話可用來勸誡人們特別是領導應廣泛聽取意見,克服片面性。2、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好目睹。釋義: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3、口有蜜腹有劍。釋義:口頭上溫和親近得像蜜一樣甜,內心裡卻刁鑽歹毒得像劍一樣狠。這句是唐人對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4、用人所器,各取所長。
  • 如果你是年齡大的求職者,那用人單位的真實心理是?希望你早知道
    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他們注重的無非就是兩點,第一位是職業能力,第二位則是人際處理。這兩點可以說是用人單位對大齡人聰明才智的全力壓榨。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能力意味著勝任和堅持的技能,可以相信的成功案例,容易評估的未來效益。人際意味著機靈,有眼力見,會辦事,會處理人際關係。
  • 如何讀懂一千年前的《資治通鑑》?
    12月21日在上海,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作客第47期學習讀書會,與讀者分享了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他從2007年起研究《資治通鑑》,曾承擔教育部青年項目「唐宋政治思想轉型視域下的《資治通鑑》」。已出版相關著作:《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帝王教科書》《德政之要——<資治通鑑>中的智慧》《齊家與治國:姜鵬解讀<資治通鑑>》等。   一千年後的我們,要如何讀懂《資治通鑑》?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是一種無奈,「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才是境界
    擔憂的是——這些掌握著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和行政號召力的總裁班,這些食古不化、斷章取義甚至從來都不知經營管理為何物的專家教授們,下一步不知還要害掉多少精英企業家!點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是一種無奈,「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才是境界。